装13社会,博弈法则:险恶社会中的生存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1:50
一、引言
语录:
要生存,你必须学会看穿他人如何装13,因为装13就是博弈的技术,是对有利于谁的游戏规则的定义。
无博弈,不装13。
法则:无知只配被人玩。
1、装13,就是亮出对装13者有利的游戏规则
说到装13,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
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在某个为灾区捐款的晚会上,煽情地表演着“爱心”;
一个暴发户,连小学都没毕业,但在他家的书房里,却整齐地摆满了装饰精美的古典文学书籍;
一个俗不可耐的女人,戴着粗大的金项链,肩挎LV包,趾高气扬地从酒店里走出;
一个官员视察时,在前呼后拥中进入安排好的车间,亲切地和工厂里的工人握手,问寒问暧;
一个老板穿西装革履,保持着威严而亲切的微笑,在员工的视线中走进他的办公室;
......
如果你认为,装13不过就是日常生活中你所看到的这些故意表现出来,看上去非常虚假的现象。那你就错了,你对装13还缺乏认知度和观察力。我可以再给你举些例子:
一个所谓的大学女生,皮肤白净,戴着眼镜,很有书卷气,一看上去马上就让人感觉是“文化人”,其实在某个专业领域和白痴并没有多大区别。这就是装13,叫长得很装13;
某家服装店装修豪华,售货员统一着某种制服,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里面各种服装摆放有致,显得极为气派。这也是装 13,目的在于满足你的某种心理,叫你多掏钱买同一件在别处便宜得多的衣服;
......
每一个人都是演员。装13无处不在。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全面的装13社会。不客气地说,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13样。
而如果你认为,装13只是一种社会现象,没什么可深究的,那你又错了。不客气地讲,如果你只有这种认知能力,你80%可能经常被人忽悠,而且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人忽悠。你和那些在职场上经常被同事、老板玩的小职员毫无二致。
装13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种人际的心理和利益博弈技术,是对有利于谁的游戏规则的定义。如果不深刻地认识装13,看穿他人如何装13和学会装13反制,你就根本不会博弈,而只能被人玩。
2、人天生就不平等,但识破和学会装13却是弱者的武器,因为你可以在博弈中使游戏规则有利于自己
韩非子说,“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这话没错。实力为王。但在现代社会,比之力量,法律、道德、人情、商业、管理、消费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游戏规则更是“帝道”,它拥有不亚于上帝的地位和气势。
公然违反游戏规则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唯一重要的是,游戏规则到底对谁有利。力量就是从对游戏规则的制订权、解释权、利用权而来。没有获得游戏规则保护的实力,注定撑不了多久。
但游戏规则或者是不可见的,或者是死的文本。在具体的博弈情境中,它需要人来强调,来解释,来体现。换言之,游戏规则是通过装13来起作用,决定心理和利益竞争中的输赢的。谁更会装13,谁就能让游戏规则更有利于自己。
恰恰是这一点,让弱者在一个实力不对等的世界中有了机会。他们明白这一点:博弈的结果,取决于谁更洞悉对方装13中的漏洞,谁更会装13。
装13绝不仅仅是无聊的现代人的爱好。它是在职场上、生活中、消费中残酷的心理和生存竞争的必要利器。而看穿如何装13,即是学会如何博弈。
经过前段时间断断续续的写作,我发现延续一种理论性的观察极不合适。看得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毕竟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在这个社会中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我准备通俗易懂地来重新写作,并把重点放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
这是我站在一些思想大师的肩膀上,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进行通俗化和生活化,用来观察这个社会和人心,揭穿很多东西的真相的真正的系统性尝试。
假如你有以下困扰或反应中的五个以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我强烈建议你看下去,因为你不仅心理弱小,而且容易被人忽悠,在生存竞争中往往落入他人设计的陷阱。但别人不忽悠你,欺负你,又忽悠谁、欺负谁呢?
如果你有以下困扰或反应中的二到五个,我也建议你看下去。毕竟,你的认知能力和博弈能力,都无法保你有时候不是输家。
如果你有以下困扰或反应中的一到二个,那么,我承认你很会装13,很会玩,但你欠缺一点,对整个社会的深层认知,我建议你不妨也看一下。
如果以下困扰或反应你一个也没有,你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了。你是装13的高人,甚至装到自己都不知道是装13,人13合一,我服了你。
1、某位政客在视察灾情时,作流泪状,并抱起可怜的小孩子亲了一下,你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的镜头,你的第一反应是:好亲民;
2、领导找你发了一通脾气,你很委屈,然后他又好言抚慰你,那个时候,你觉得对他又敬又怕,甚至有莫名的亲切感;
3、一位衣着光鲜的美女在你面前走过,你突然感觉到一种自卑,你认为她可能不是你能够消费的;
4、一般你不怀疑,电视和报纸上的报道是真的,事实就是它们说的那样;
5、假如我用“造型”或“款式”这这种字眼来形容你在街上看到的穿着不同服装、有不同肤色和体形、表情的人,比如用在从外表上一看就可以区分为OL、农民、餐馆服务员、血汗工厂的工人、老板、贵妇的人们上面,你觉得很奇怪,认为我用词不当;
6、看到一位留着长发、衣服很休闲的人,你的第一感觉是他可能是个艺术家;看到一个很有书卷气的年轻人,你的第一感觉是他可能是个大学生;
7、你从来没有想过,领导的办公室为什么要单独一间,并且装修高档,这不是基于构造权力的有意设置,而是很自然也不需要多想的一种现象;
8、你出席了某个聚会,有你开始不认识的人暗示或吹嘘某某长官或名人和他有某种关系,你的反应只是他有点显摆;
9、你从来没有想过,大专生没有什么“学位帽”(因为没学位),而本科、硕士、博士有不同的学位帽,这是一种礼仪上的装13,目的在于确认身份地位的区别;
10、在办公室里,当上司当着很多同事的面说你工作不错时,你认为,上司只是在表扬你,你心里乐滋滋的,而没有想到他是在利用你打压其它人,并可能把你推到全民公敌的境地里。
二、人为什么要装13
语录:在对方和你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装出牛B的样子,比装SB更能让你达到真正的牛B。
法则:没人关心你到底是谁。但当你和他人在心理上和利益上有关时,他们绝对都关心你看起来是什么。
“社会”是一个游戏。无论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得陪大家一起玩。要退出这场游戏几乎是不可能的。悲观厌世者无数,但谁能独自一个人在深山老林生存?
有游戏,就意味着有输家和赢家。所以平等永远是一个梦。
真正重要的不在于你想不想玩,而在于在社会这场大的游戏中,以及工作、生活、人际等无数小游戏中,你是否只能被人玩?你又凭什么可以不被人玩?
我们要问的是,在“社会” 这场游戏中,人们玩什么。
一眼望过去,人类打驾骂娘、杀人放火、斗鸡玩狗、嬉笑打闹、购物逛街、吹牛聊天、听歌上网、卖淫嫖娼、生产工作、旅游度假……爱好太多,玩的东西太多。但最重要的,起决定性和核心性作用的,无非是以下两点:心理-地位竞争、利益争夺。
A、心理-地位竞争
心理-地位竞争就是一个人想谋取在他人面前的心理优势,至少不处于心理劣势。
只要有两个人以上,人类就倾向于比较一下谁在容貌上、职位上、金钱上、父母的地位上、女朋友的美貌上、衣服高档次上更占优……这不叫劣根性,也不叫人性,而叫 “人的社会性”。
正是心理-地位竞争的强大驱力,在一群衣服光鲜的人面前,衣衫破旧的你相当于就像在地狱一样。而你如果只是一个穷小子,在社会上到处碰壁,伤痕累累,你甚至都有会这种想法,为什么你不是有钱人的子孙。
没有心理-地位竞争,就不会有低档衣服和高档衣服的区别,不会有奢侈品,不会有贵族、平民的阶层分野,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争勇斗狠,甚至不会有市场经济。
只有两种情况下人才不会有心理-地位竞争:或者,退回到动物状态,可惜,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进化到物品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乐园,可惜,这也只是一个梦。
一个长期在心理-地位竞争中失败的人,就被视为这个社会中的失败者,只能在底层被人羞辱,他或者只能心理失衡,变态或发疯;或者只能尽力压抑,从而导致心理的畸变。结果是一样的,他的心理生存受到威胁,健全的精神结构被破坏。
而心理-地位竞争,没有装13就根本无法进行。装13 是心理-地位竞争的灵魂。装13的艺术是心理-地位竞争的《圣经》。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个人从来不会以自己的阶层地位的形象去表演自己的“公众形象”,而是在形象包装上显得比自己的阶层地位要高一点。一个餐馆小妹在逛街和谈恋爱时,穿着打扮上绝不会让人看出她的职业和阶层地位。即使是最偏远山区的贫苦农民,在去做客吃酒时,也会换上新的、干净的衣服。穿上标志自己的阶层地位的衣服去面对公众,其实并不是不礼貌(那只是一个借口),而是人谋求心理-地位竞争的需要。
我看起来嘲笑了劳苦大众,其实不是,我只是想指出,在心理-地位竞争上装13,是一个全民的爱好,是富人和穷人的共同语言。至于中产白领和富人,在谋求心理和地位竞争时,装13更是赤裸裸,更是登峰造极。
我只要稍微举两个例,大家就明白中产白领、富人是如何喜欢装13了。
A、我曾经有个女同事,有次有另一个朋友请我吃饭,一起叫了她。我说一个安静的馆子就解决问题了。但她说,去日本料理店,她喜欢那种氛围。我微微一笑。朋友也冲我眨眼。有必要那么夸张么?
B、富人有的是钱,住豪宅开名车。但开豪车,难道不是因为它可以衬托他们显赫的身份,而是它比一般的车有什么了不得的代步功能?
和底层的穷人,尤其是70后以上的穷人不同,装13不仅仅成为中产白领、富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已经变成他们的思维模式。
所以有一个词能很好地形容中上阶层:虚伪。在德国人眼中,文化和文明并不是一个意思,文明的意思,很大程度上就是装13。比如“文明棍”,本质就是装13的道具。
要说哪些东西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游戏规则,我相信你也一清二楚:权力、能力、名气、文凭、关系、职称、话语权。。。
记住一点就够了,越是稀缺的东西,越有力量。
因为它能制造恐惧,并提升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排序。
而在这些决定或影响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中,离开了装13,自身的效力就大打折扣了。
没有装13,权力几乎只是虚的;不会装13,有关系也没人帮你;完全不装13,你的能力就不会被他人看见。
有不需要花脑筋装13的东东吗?有,比如职称,它只是一个人在身份上装13的装饰品。但它在利益分配上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一个职称能给你几个子儿?
只知道有这些决定和影响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显然是不够的。我要在这里补充的是,还有制度、道德规范、文化习俗、威望、价值观、心理需求等, 它们在很多时候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利益,甚至命运。
关于这些东东,以后我会用具体的案例来解析。
博弈情境极为复杂,会有很多游戏规则同时“在场”,就看你如何识破他人装13,看他用什么对付你,而你又如何装13反制,利用好对你有利的游戏规则了。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装逼成功”指的是哪方面,个人成就还是“成功学大师”、“职场偶像”的形象?前者我不了解,难以评判。如果是后者,那肯定是。他是一个高人。
关于唐骏、张悟本,以及其它职场偶像、专家、学术明星的成功装13,我会拿出足够的文字来分析。在这里只先提示,唐骏装 13的成功,无法离开一个很好的包装。
一个人为什么可以成为偶像?首先在于他看起来已不是普通人。而他看起来不是普通人,就在于他用很多在社会价值排序上档次较高的东西来包装自己,让自己头上有了光环。用一个术语来讲,就是他用这些东西来对自己进行了“造魅”。
如果你还不理解,我就用你最能理解、当然也最粗俗的话来问你:在肉体交易市场上,在姿色同等的条件下,一个女大学生和一个没有大学生身份的女子的价格是不是差一大截?这一切难道不是一纸在社会价值排序上相对高端的文凭、一个相对有点档次的身份的作用?
这个文凭和身份是可以用来包装那个东西,使其值钱得多,带给买家以心理上的巨大快感的。民间有句骂狂傲的女人的话:你以为你那个地方是金X啊?不错,相对于没有大学生身份的女子来说,也混迹于肉体交易市场的女大学生,那地方还真是金的。
唐骏的装13成功(虽然现在被揭穿了),有赖于以下东西的包装:
1、博士学位。这个在中国社会够牛的吧?我曾经给一个朋友说,你去某个西部县城,亮出你的博士身份,一大堆人会吓得尿裤子,把你当成了不得的神人。我曾经看到某个县的一则报道,本地某个在省外林业大学读硕士的女人回来找工作,被安排进了县衙门,居然被当地宣传部门大炒特炒,捧之为“支援家乡建设的人才”。呵呵,我看到后哑然失笑,这种人在一线城市,凭能力的话恐怕找个工作都成问题。
当然,现在唐骏的博士学位已经被揭穿为是从“西太”那儿买来的。神话破灭了。
2、微软中国区总裁。微软是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威风到什么程度,想必不需要我说。而能当中国区总裁,这种职场上的成功已经足以让很多人对他顶礼膜拜,特别是在底层苦苦打拼,却又心怀梦想的职员。
3、“打工皇帝”的媒体包装和炒作。对于没有胆想自己当老板,或暂时还觉得自己当不了老板的人来说,冠以“打工皇帝”的桂冠,唐骏对于无数的打工者来说,可谓位极人臣。
4、成功学宣传的诱惑力和神秘性。唐骏被包装为是成功的,这带有诱惑性。但他凭什么成功?中间过程具有神秘性。在这里我要先强调,装13一定要制造神秘性。
要问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为什么喜欢装13,除了我上面所讲的心理-地位竞争、利益争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装13本身很好玩。可以说是人的一种自然天性。
对于心理-地位竞争,而尤其是利益争夺来说,装13很多时候只是工具性的(所以有时很累,也会让很多人失去自我,因为表演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么),在心理上和地位上压倒别人、获取利益才是目的。
但对于自然天性上的装13来说,它本身就是目的。不装13,本身就不好玩。我真的很难想象,如果人类不装13,将怎么生活得下去。这个世界太苦,需要装13来制造一点浪漫,搞出点情调,营造出点白日梦,给世界神秘化,给生活以某种希望,人们活起才不那么累,那么兴味索然。
神话、原始宗教、巫术、图腾崇拜,是人类装13的最初记忆(现在仍然残存)。那些营造出某种神秘、庄严、肃穆气息的仪式,就是装13的步骤、技巧和艺术。
一尊供人崇拜的石像有什么玄机吗?没有。但人类需要以某种表情、某种姿态来崇拜它。
同样,节日本身有什么意义?它不过是一个时间节点。但是,在这一天,人类纵情狂欢,每一个人似乎都感觉到置身于一个有某种氛围中。这就是装13营造出来的心理情境。
2000年,千禧年,整个人类,从阿拉斯加到潘帕斯草原,从纽约到东京,从北京到伦敦,从好望角到马六甲海峡,无不像着了魔一样纵情狂欢。但那天晚了,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荒谬。
所谓的千禧年,所谓的什么节日,不就是人类找到一个理由来欺骗自己,让自己在心理上感觉到有什么样的氛围和意义,通过装13来找到好玩的感觉么?
我没有观察过很多动物,所以不知道有多少动物也装13或不装13。但我想说,装13并不仅仅是人类的专利。
像牛啊、马啊、鸡啊、狗啊、孔雀啊这些动物,其实也喜欢装13。我曾经观察过牛。我发现公牛在发情时,喜欢在母牛面前表现它的男儿气慨和在同性面前英勇无畏的精神。这其实和一个男人在女朋友面前的表现毫无二致。
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像人类这样热衷于游戏。游戏其实就是用装13来找乐子。从我们可以跑步开始,游戏就进入了我们的童年。在游戏中我们开始扮演某种角色。长大后,无功利性而纯粹是找乐子的游戏消失。生存游戏取而代之。这种生存游戏的残酷一面,就是利益博弈。最残酷的一面,就是战争。
装13是人类的宿命。你根本无法不装13。区别只在于,在一种集体性的装 13中,比如宗教、艺术,人类是否找到了他的精神需要,终极关怀。在世俗的爱情争夺战中,在心理-地位争夺战中,在利益争夺战中,你的技术如何,你是输家还是赢家
序言结束。
在序言里,我不提供案例和具体的分析,我只想说明:不要轻视装13,不要以为它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事实上,看穿 13,你等于拥有了一双慧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破译人类社会的秘密;它同时还是一把防身利器。
下面第一章,开始进入理解装13和博弈的关键环节。我要重点讲解一些概念,列举出一些装13必备的道具,以及装13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过程,另外我还要涉及一些博弈的法则。
“其实,我只是一个演员”。装13就是表演。只要有两个人以上,你就是在舞台上,关键在于你演什么,你只能演什么,你是主角还是配角,你会不会演砸。
正如最高级的表演就是看起来不像是演戏一样,最高级的装13也是看起来不是装13。从这里开始,“装 13”和“表演”可以换用。它们是一回事。
二、13是怎么装成的
1、引子
语录:当你注定要和一帮你原来不认识的人打交道,而从社会角色上讲,你们的关系已经被界定而且有利于你时,你一上来就要让他们知道你是谁,绝不能拖到第二次。
而假如这种从社会角色上界定的关系不利于你,你一上来,就绝不能让他们知道你实际上是什么。
法则:在互动前,无论你的身份对于另一个人有没有优势,你实际上是否有优势是由互动的情境决定的。而这种情境的营造,恰恰需要你的装13,或对他人装13的反制。
表演是一门艺术,装13是一门学问。一个背熟了脚本的演员在台上表演,尚需要下苦功,何况一开始并没有脚本的装13者,即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者?
本章的目的,在于分析13是如何装的,一个人是如何表演成功的,他需要哪些表演装置、道具、设置,需要哪些演员和他配合,他如何俘获观众,这背后有哪些规则在影响他的表演成功。
但在讲述13是怎么装的之前,我必须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懂装13,即使你比对手在身份上占优,你也会死得很惨。
我读初中时,有两个老师在我们班上的不同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我仍然觉得震惊。
A老师是个男老师,长得一副威严的面孔,五十岁左右,上课也挺认真,但是,他在我们班学生面前毫无师长的尊严。他上课时,除了喜欢学习的学生外,没人拿他当回事,经常是他在台上讲他的,下面的学生该打瞌睡的打瞌睡,该嬉笑打门的嬉笑打闹。甚至,在他面朝黑板用粉笔写字时,还有学生拿捏成团的纸打到他背上。他猛回头发怒,却又不知道是谁打他,只能作罢。这种局面持续了两年,一直到我们班毕业时止。
两年来,我一直在同情他的日子中度过。我想不明白为何他如此威严扫地。
B老师是个女的,三十岁左右。长得一般,表面上看起来也不威严,然而,它却是我们班学生最惧怕的一个老师。上课时没有人敢打瞌睡,即使最不想听课的人,也得装着看着黑板。只要她在教室里一出现,班上同学那些调皮捣蛋的行为就自动中止。至于在她背后作鬼脸(有少数同学往往喜欢这样表演以让大家认为他是个英雄)和拿纸团打她,就更无从说起了。我没有怀疑有的人没有这样的动机,但事实上,直到她一年后不再教我们,我都没有看到这样的行为。
看起来真的很奇怪:一个威严的男老师居然被亵渎师长尊严任学生侮辱,而一个并不威严的女老师却可以让学生害怕,明白在课堂上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是因为学生有惜怜玉之心吗?完全不是!
之所以有如此的地位反差,完全在于老师第一次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时,如何进行表演以界定他(她)和学生的关系!
我记得,A老师第一次进教室给我们上课,除了先作自我介绍以外,和他以后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上来,班长喊起立,然后就说今天上什么课,然后再在黑板上板书,下面的学生是如何反应似乎并不在他的关注之内。今天看来,这是多么致命的错误。
很简单,他不知道什么叫博弈,不知道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社会价值观念和规章制度界定的,还必须在彼此的互动中通过行为表演体现出来。换言之,他以为因为他是老师,自动地就可以让学生尊重他并敬畏他。然而他错了。如果他表现得并没有一个老师的威严,那么,学生就会欺负他。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并没有敢放肆,而是在他进门上课后表现得很乖。原因很简单,此时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这一信息还未被学生所掌握,没有谁敢一开始就冒着风险不尊重他。学生是通过他的行为来解读并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的。
遗憾的是A老师介绍完后就直奔主题讲课,而没有花一小点时间用双眼威严地扫视一下整个教室,以告诉学生他是谁,他才是这儿的老大。更致命的是,他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肯定会通过试探来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以决定对他采取何种态度。因此,在学生开始试探他,出现不认真听课而讲话的行为时,他也没有严厉地喝斥。这等于告诉学生这一信息:其实在他上课时是可以不尊重他的。但这还没完,试探仍然在继续,而他仍然没有及时地表现出一个老师应有的威严。而不必等到学生拿纸团打他,只需要试探几次,他的发怒已经没有用了,因为他是个可以不尊重和捉弄的老师形象已经被学生定型,他已经沦为可以侮辱的对象。学生拿纸团打他,唯一顾忌的只是让他抓到而已。
而B老师恰恰相反。她在第一次进教学门后,面无表情地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站在黑板上威严地扫视了教室几分钟。没有人敢和她对视。她等于无声地宣布:从今天,我就是这儿的主人,你们都必须在我在时放规矩点。她要用目光把任何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念头压下去。
这并不是结束。学生仍然不可避免地要试探他,总有一些不喜欢学习,并以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捉弄老师为荣的学生要确定她是不是一个可以不尊重的老师的。在她讲课时,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开始挤眉弄眼地和另一个同学说话。这时她眼睛一瞪,快速地大喝一声“坐好!”(看来她早料到会有人这样做)。那个调皮捣蛋的同学被震慑了一下,不再说话,但脸上还是一种无赖相。她快步走到这个同学面前,再对她断喝一声“放规矩点,要不然你给我滚出去!”并一直瞪视他,直到他垂下头去。离开这个同学的座位时,她还对整个教室的每一双眼睛瞪了一圈。
所有的人从那次起都知道了她是谁,从此再没人敢在她面前撒野。
总结一下:
一,在一开始接触时,互动的学生和老师双方无从判断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谁都想在互动中占据优势,掌控局面,因此,存在着试探和对试探的回应,对试探给予什么样的回应,决定了对方对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何判断,也决定到你们的互动是谁掌控局面;
二,老师和学生关系并不天然地会出现在你们的互动之中并自动发挥作用,而是必须通过你的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你在和学生第一次互动时,就必须定义好这样的情境:在这里,你是老师,他是学生,你是老大,他必须规矩;
三,在博弈中,存在着对情境定义的争夺,哪一方都想对自己有利,你有对你有利的情境定义,而别人也有对他有利的情境定义,他会想办法用他的情境定义来颠覆你的情境定义,因此,如果你不想定义你的情境,或做不到,那么,他的情境定义就会成为优势,从而使博弈局面有利于他。如果老师不能在学生面前定义好你们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必须规矩,那么,学生就会颠覆你们的这种关系,你名义上虽然是老师,但实际上并不是,而只是一个被侮辱的对象。
所以,在一开始,你就必须造成一种有利于你的印象。印象一经形成就容易成型,因为它已经进入他人的心理结构。而在你造成的印象不利于自己时,想挽救是很难的,因为这意味着要改变他人的心理结构。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装13就是表演。装13也是作秀。这些词可以互换使用。
2、装13的情境营造
中国人最不应该说自己没看见过的一个件事就是“领导视察指导工作”——无论这个领导是政客还是国企高管。就算你在工作中没有碰到这样的事,作为观众同时也参与表演,你最起码作为一个观众,也在电视上看到过吧?
很好,我就随便举个例子,分析一下装13的一个关键点,即装13的情境是怎么营造的。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经指控教育官员很装13。他写道:“领导在簇拥中来到学校,师生在准备好的状态下发言、表态,领导看宿舍、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等,最后走到会议室和早已准备在这里的师生代表进行所谓交流。师生代表一律是念稿,领导听后做出指示。最后还少不了拍照留影。如此一番便是所谓重视教育,深入基层了。”
我们把这个事实描述简述为:领导这个演员要来学校这个舞台表演。那么,如何保证他既是领导同时又“重视教育”的形象演出成功?
第一步,必须包装领导,让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有权力的人。不要以为你在制度和组织结构中有一个权力者的身份,在很多人眼里你实际上就是了。权力不通过装13体现出来,在人们的心理效果上,等于没有权力。
如何包装领导,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他是权力者?很简单,领导都有某些惯有的表情、神态、动作和说话的腔调。他们是稳重、威严而亲切的,说话会有“嗯”、 “这个”之类字眼。另外,他们走路脚步稳健,绝不会一路小跑(那是随从们的惯有运作)。每一个阶层都有他们独有的表情、动作和说话方式。比如,你看到一个人眼神惊惶,表情夸张,你马上可以判断他绝不是领导。
除了在表情、神态、动作和语言上看起来像一个领导外,有权力者还必须用一些外在的道具、饰品来包装自己,这样才能容易识别,不和人民群众混为一谈。你一定见过很多女人在街上牵着一条宠物狗,以此来标示自己是个有闲阶层。同样,领导要包装自己,他身边也必须有一些这样的表演道具。当他下车走进某个地方时,必有一些人以他为中心前呼后拥。
好了。已经可以让人看出他是一个领导了。但他这样只是穿好了戏装上台表演,还不足以体现出他的权力,不足以体现出他对教育的重视。他既需要一个为他搭建好的舞台,同时也需要有演员配合,有观众观看。
这个舞台该怎样设置呢?
舞台本身一定要干净明亮。并设置各种欢迎领导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之类的标语,营造一种氛围,让人感觉这是一件大事,而且这个学校处于领导的权力管辖之内。这是学校的必要表演,目的是为了配合领导的演出。
注意,在这个舞台上,当领导看到学校的一切时,他是作为一个观众看的。如果让领导看到学校的脏乱差,看到没有悬挂任何可以证明他来到这里并且可以主宰这所学校的权力的标语,岂不失落甚至愤怒?“太不给领导面子”的意思是,这也太不懂得配合领导装13了。
所以,对于这一点,你一定记忆犹新,每当某个官儿要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时,学校总会布置学生进行大扫除。这就是对领导表演的舞台的化妆处理。学校必须先作为演员表演一番让领导观看,以此来作为领导演出的背景。毕竟他是主角。
另外,要达到体现领导重视教育的效果,学校在表演时,必须在欢迎上、汇报上作好预先的排练,特别是前者,往往需要拉学生进来一起表演。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种演员经历。当然,现在动用学生演员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在官府搞的很多庆祝活动或开幕式什么的,也几乎少不了学生演员。荒谬的是,有的年轻女学生演员,居然已沦落到为领导打伞。
按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说法,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师生叫做一个表演的“剧班”。单独的演员叫演员,两个以上在演出上相互配合的人,当然就是一个剧班了。对剧班的要求是严格的,必须配合默契,每个人该演什么角色都一清二楚。
正因为如此,对于学校来说,挑选什么样的剧班成员非常重要。那些成绩差而又调皮捣蛋的学生,因为能力上和品德上可能会给表演带来风险,基本上不会被考虑。万一演砸了,那就得罪领导了。
没有观众,就没有表演,或者表演毫无意义。我们想到的是,领导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他表演“重视教育”给谁看?
第一当然是表演给学校的领导和学生看。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演戏,彼此心照不宣,所以在学校表演的效果,基本上只能达到一个效果,就是证明领导的权力在学校的存在。学校即使不有意地去讨好他,至少也不能得罪他,否则。。。
第二,表演给上级和公众看。由于上级和公众都不在现场,这就需要宣传机构来起作用了。这种对宣传机构的动用本身也是一场表演。因为,谁动用的宣传机构级别更高,那么谁的权力就更大。
问楼主两个问题吧
1表演和实力哪个更加重要?
举个例子,你可以说领导的办公室装修的非常豪华是为了给人制造一种心理的威慑力量,可以说领导表现出来的语言、动作、神态是为了显示他的权威,为了让你听他的话。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他确实可以通过自己合法的权利去伤害你,是你的利益受到损害。也就是说你如果不服,不服从他的命令的话,他可以采取很多办法“弄”你。这个时候,所有领导的表演似乎没有什么必要,而仅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知道楼主能否明白我的意思
有点事情,改日再问
你的意思我明白。
实力为王。但实力并非可以为所欲为,在行使时仍然有风险。所以有实力也必须装13。
另外,很多权力是通过装13才获得的。如果不会装13,权力是虚弱的。
领导对你来说当然可以害你,但他要整你,敢公开辱骂你么?一旦用辱骂或打架这种规则玩,对他来说就是愚蠢,因为在这种规则之下,就算他有权力支撑,也不占优势,因为惹怒了你你完全可以狠揍他。他划不着。但是,他要整你时,用工作之类的规则装 13,再用权力把装13整你变得合法,你就无法反抗了。
他整你时的表演绝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必备的。表演不好,他就整不了你或不敢整你。
我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在领导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这件事情中,一共有三场表演,装了三次13。
第一场表演,是领导塑造他是一个权力者。他当然是有权力的,但这种权力需要告诉他人才能让他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威风。换方之,要进行艺术化的表现。这主要借助于他的表情、姿态、说话的语气、动作,以及随从的装饰和衬托作用。这就对他进行了身份识别。看到这种场面,我相信傻子都知道他是一个领导。
在这场表演中,领导是演员。老师、学生是观众。
第二场表演,是学校表演给领导看。这通过组织老师和学生欢迎、把学校里领导能看到的地方弄得光鲜漂亮、贴欢迎领导视察指导工作的标语,以及校长全程陪同和汇报等。这场表演的目的是衬托领导的权力,说明学校对他来视察指导工作的重视,满足领导的权力欲。在这场表演中,老师、学生是演员。
第三场表演,就是在第一场表演和第二场表演的背景下领导体现他对教育的“重视”的表演。注意,这时候第一场表演和第二场表演成了领导演出的背景。
第一场表演变成了领导表演时的“个人前台”(这个概念我们后面会讲解),就是一个人演某个角色时的装扮、饰物和脚本特征,凭这些东西别人才能够知道他演的是什么角色。第二场表演则变成了领导演出的舞台背景,也就是说,师生的演出是为了更好地衬托领导的演出的。我们想想:当一个人迈着官步,打着官腔,在一帮人的前呼后拥下,看着欢迎自己的标语和整齐喊着欢迎口号的学生,看着校长点头哈腰的陪同和汇报,一种权力上的满足感和身份上的优越感会油然而生吧?
在这种情境中,他恍若可以主宰一切。
在这场表演中,领导是绝对的主角。而其它人只是配角。像学生之类,甚至只是非常廉价的龙套。
配角永远只是工具性的,无足轻重,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主角的威风。这是铁的法则。
但配角也并不就是SB,他们也知道主角这是在装13。只是,谁敢指出或破坏这场戏?
也许你会说,领导就不知道学校是在演戏吗?当然知道。你以为“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都是因为领导是SB啊?没有两下子,特别是不会装13和识破装13,他能当领导?
但领导不一定会揭穿学校的演戏。除非是这种情况,揭穿学校的演戏本身就是为了领导自己装13。当然,这个时候他塑造的是自己的另一种艺术形象,比如痛恨形式主义啊、痛恨搞假啊什么的。但一般这个时候,他或者来学校就是为了这个演出目的,或者是在有可利用的媒体在场,而他痛斥校长又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不便的情况下,经过利弊权衡,他会这样做的。
你偶尔会看到有某个领导在哪儿视察时,“怒斥”官员不作为啊粗暴对待民众啊什么的吧?呵呵,如果你看到新闻后马上涌起一种好感,认为他是一个有真性情心系人民的官,我告诉你,你被装13耍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装13就不比装模作样地“肯定了工作提出了要求”好。事实上,善于作秀(我说过,装13、表演、作秀这三个词是同一个意思,可以换用)的官员和不善于作秀的官员是两个世界的人,前者已经让人感觉到有希望进入民主社会,而后者还是僵化的专制体制下的官僚。
再来说一下,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领导视察工作指导时不揭穿他们明知是一场演出的学校的表演?原因很简单,如果破坏了学校这出戏,相当于毁掉了领导演出的舞台背景,领导“重视教育”这出戏也就演不下去了。
换言之,因为学校是在配合领导演出,领导如果去揭穿他们的话,就是一种自我拆台,破坏了这场戏的氛围,自己的那场戏因此也就难以演下去。
我们也不能否认,芸芸众生中,有的些人只要往人群中一站,不要太多言谈举止,光是他的神态与气质,就很明显的与众不同了。就很明显的--鹤立鸡群。这算不算装13?或是成功的13?
是否算装13,取决于:
1、必要条件:有没有观众
2、充分条件:一个人是否意识到观众在观看自己并作出反应(无论他对自己的反应控制程度如何,显得是否“自然”)
另外,还有一种装13,不取决于这个必要、充分条件,而是取决于外表和内里的不一致。比如我刚开始讲时举的例子:一个年轻女人长得皮肤白净,戴着眼镜,非常有书卷,一副知识女性的形象,但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少知识,这就叫长得装13。
一般来说,这种长得装13一说话或在某种情境中一遇到考验就露馅。
看来我要界定一下装13(表演、作秀)
两个人以上,无论是否存在语言上、行动上的互动,从理论上讲就有观众和演员,也就可能装 13。
但到底算不算装13,取决于某个人是否意识到他人在“观看”自己并对这种“观看”作出反应。只要作出反应,就意味着他进入了某种对自己的呈现过程,也就是一种表演,无论呈现的是他真实的自己还是故意装出来的样子。
有博弈,必然就有装13,而装13往往是为了博弈。假如一个女人在你面前走过,她感觉到你注视她,于是显得高傲无比,这就是装13,目的是为了在心理上战胜你。
假如她看起来很高傲,但实际上你在她眼中或心中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就不能说她是在装13,因为她的那种高傲样子,完全是我的解读。之所以说这个时候她不装 13,因为这种情况下在她眼中或心中并没有观众,自然她也不是一个演员。
当然从理论上讲,我的这些话讲得有些绝对。观众并不仅仅是人,还可以是狗啊猪啊这些动物,甚至是一片树林,一座山,整个自然界。这个时候,人一样可以对非人的动物和自然装13,向他们秀出自己。只不过,这种装 13显得有些另类,而且与我们要讨论的人与人之间的装13和博弈无关,所以忽略不提。
下面分两种情况来划清装13和不装13的界限。
假如我和一个玩得很好的朋友聊天,我们聊到了某个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敞开心扉地讨论,无所顾忌,这个时候,我们都没有装13,因为这是内心与内心的交流,我们的互动涉及到人格,而不仅仅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这种讨论没有任何博弈。
假如我们争论了起来,我或他都想占上风,证明自己比对方聪明,而不幸我或他在道理上明显不如对方,这时,我或他就会用一些诡辩或强词夺理来对付对方。这就是装13。我们的这种互动只局限于这个层面,那就是角色与角色之间,我们和他辩论的对手,我们之间存在着心理竞争,存在着博弈。
或许这个例子还不够?那就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家庭内各成员的关系。
不幸的是,我不得不说,恐怕在当今中国,装 13已经普遍地进入了原本不应该作为一个表演场所的家庭。
假如你说你孝敬父母,我相信,如果你不经常买点礼物给父母,不去陪他们说说话,而只是在内心里认为你孝敬父母,这是没人信的。很简单,你内心怎么想是一回事,怎么把它表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而恰恰,在这个社会,人们是看你如何表现,来判断你是什么。
当然,买礼物和陪父母说话,并不就是假心假意,也不能凭这一行为就判断是表演(虽然表演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假的)。但是,请回答我的问题:有多少人给父母买礼物和陪父母说话,真的只是一种对父母孝敬的自然举动,而不受自己向自己或他人证明自己孝敬父母的动机的影响?
假如不仅如此,而是这种情况:一个家庭存在几个兄弟姐妹,大家对家庭的利益分配比较敏感。这个时候,买礼物和陪父母说话可能更多是为了证明自己孝敬父母,从而为自己的利益分配谋取道德优势;以及为了获得父母的好感,从而分到更多的份额——这就是十足的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