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面子挣钱 让西瓜更好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14:34
来源:CCTV7《致富经》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1008991193.html?td=%D6%D6%CE%F7%B9%CF%D6%C2%B8%BB
1/6

图解: [内容速览]山东省东明县是有名的西瓜之乡,以前这里进行西瓜交易时,买卖双方经常会发生争吵,卖瓜的总想着卖个好价钱,而买瓜的却是挑三拣四,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从2002年开始,这里有了一个新的行当:西瓜交易员。
2007年7月20日,山东省东明县的西瓜市场第一天开市,虽然还不到西瓜上市的旺季,但外地客商已经云集这里。红火的交易现场,记者突然发现有客商和瓜农发生了争执。
客商:“生瓜你弄进去,你把生瓜也弄到里面。”
瓜农:“这个瓜也不是不熟,你不要拍这个,买瓜的都想把一车瓜里比较大比较好的挑走。”
客商:“打开只要是生的我们就不要,不要他不愿意,买瓜我要买熟瓜,不能买生瓜。”
已经谈好整车销售,装车时却发现了生瓜,客商不想要没熟的那部分西瓜,瓜农却坚决不同意,交易一时陷入了僵局。此时一个叫韩金田的人站了出来。
瓜农:“你跟他说就行。”
韩金田:“不让人家要。”
瓜农:“那不行。”

图解: 韩金田:“不让人家要,歪的、生瓜、坏的不让客户要。”
经过韩金田的调解,最终瓜农同意那些生瓜不卖了。
记者:“这总共有多少斤?这也不少吧?”
瓜农:“这有七八百斤。”
记者:“那这回去怎么办?”
瓜农:“回去放着,自己吃。”
记者:“你觉得他处理的怎么样?”
牛利明:“行,还合理。”
记者:“他处理这个你满意吗?”
客商:“行,满意。”

图解: 韩金田以前是西瓜经济人,后来转行到西瓜市场工作了,他的新职务叫交易员,名字变了干的事也不一样了。不光调解矛盾、把关质量,谈价过秤、配套服务等没有韩金田不管的,在当地要想买卖西瓜没有他这样的交易员根本不行。现在全东明县有西瓜交易员2000多人,他们为啥放着经济人不干要转行了呢?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种植西瓜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到200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眼看着西瓜越种越多,瓜农们却一点也乐不起来。
瓜农:“以前一角钱一斤,八分一斤。”
瓜农:“不少赔了,一亩地就要赔个百儿八十的。”
东明县的西瓜都是大田种植,模式单一,上市时间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全县40万亩西瓜,在旺季里一天的上市量就有2500万公斤,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
东明县瓜菜办主任:“全国人民可以每人达到将近一公斤,日上市5000万斤,按一万斤这样的大车,可以达到5000辆。”
当地没有成规模的西瓜市场,销售全靠经济人贩运到外地,因为渠道窄价格也低。2002年5月,当地政府筹资在全县建起了14个西瓜市场,随后还到全国各地做了宣传推介,客商倒是来了不少,可成交情况却差强人意。都说买卖不一心,买瓜的挑剔,卖瓜的一个也不想剩下,双方都是陌生人生意不好谈成,交易中有时还会发生口角,这让东明集镇西瓜市场经理海明堂很着急。2002年7月底,一位陕西客商急匆匆找到了他。

图解: 市场经理:“他的口音也不对,话听不太懂,他就是看不懂瓜,怕有生的不好的,他就是不买。”
那位客商转了大半天没敢下手买,情急之下向市场求助。谁能帮得上这个忙呢?海明堂想到了西瓜经济人老贺。他就是老贺,全名贺明亮,懂瓜识货嘴皮也利索,啥事都爱出个风头要个面子。因为都来市场卖瓜了,他和别的经济人一样正在家闲着,一听说有事立马就来了。
贺明亮:“连说带比划,我说我想给你顺顺当当装满,叫你顺顺当当走了。”
老贺带着陕西客商在市场上挨着看了个遍,然后帮他挑了一家瓜质最好的,还详细介绍了选瓜的方法。
贺明亮:“一看就知道哪个生熟,熟瓜它的皮都是泛黑色的,一摸就是光滑,这个地方都是圆的,不熟拍着手感觉不到振动,熟了你上面拍,它底下都有振动,手都感觉到了。”
老贺说得挺带劲,可陕西客商还是心有顾虑。老贺要面子,觉得应承下了这事要谈不成不好交差,就自己掏钱买了个西瓜,当场切开了。
贺明亮:“开了之后他挺满意,他说你说这个瓜啥样程度,就是啥样程度,还真是可以。”
陕西客商一口气买下了3万公斤西瓜,心满意足地走了。过了四天,他突然又找了回来,还指名要找老贺。
贺明亮:“他说老贺我没少赚,那一车瓜赚了4000元。”

图解: 原为客商是找老贺继续帮忙的,这件事让西瓜市场领导受到了启发,他们考虑西瓜经济人能说会道还懂行,要是招他们进市场当交易员,对销售肯定有帮助。2002年8月初,100多名交易员在东明集镇西瓜市场上任了。
交易员:“这个品种当地人叫“东北虎”,它皮薄,瓤好,甜度大。这样吧,价格取个中间价吧,每斤0.275元,怎么样?”
客商:“行,就这样吧。”
客商进入市场交易员的工作就开始了,从联系货源到协助谈价,从过秤记帐到调解矛盾,实行全程服务直到把客商送走。连找搬运工这样的小事,交易员都会安排的妥妥当当。市场按成交量收取客商交易费,每斤一分钱,所得利润一半作工资平均发给交易员,一半用于市场运转。现在交易员的月工资能达到1500元左右。
客商:“愿意交这个交易费,人家给你提供这个服务,能不给交吗?”
客商:“什么都不用我们管,人家服务挺周到的。”
交易员:“你是哪里的?濮阳的,要多大的西瓜,十来斤的,好,那你过来吧,我给你联系。”
来买瓜前,客户一般都会给熟悉的交易员打电话,让他们按收购标准提前备货。一接到客户的电话,贺保线就急匆匆去瓜地了。

图解: 贺保线:“摘十一二斤,十二三斤的,像这样大的正好就这么大。我给你帮忙,你扔过来。”
当好交易员,首先是一碗水要端平,哪家的瓜符合客商要求就让哪家摘,贺保线家也种有西瓜,虽然近水楼台他却从来没沾过光。
瓜农:“他就是公平,也不管远了近了,亲了疏了,都一样看待。”
贺保线当交易员,妻子王青芝很支持,因为工资拿得不少,贺保线在村里的威信也提高了,听到村民的好评她的心里乐滋滋的。
王青芝:“咋想啊,反正听了怪顺耳的。”
来的客商多了,西瓜不愁卖价格也高了,今年一开市就在每公斤0、5元。以前当地人只敢在早上摘瓜,怕当天卖不掉不新鲜,如今这个习惯也改变了。
瓜农:“想什么时候摘就什么时候摘,啥时摘好就来,就到这市场来。”
瓜农:“那不害怕卖,啥时候摘啥时候卖。”
现在聘请交易员进市场的方法,在东明县各个西瓜市场推广开来。2007年7月20日,西瓜市场开市第一天,东明县共完成西瓜交易1100万公斤。
变着花样”赚西瓜钱!
来源:CCTV7《致富经》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1000673356.html?td=%D6%D6%CE%F7%B9%CF%D6%C2%B8%BB

图解:
[内容速览]西瓜酱是用黄豆和西瓜腌制的一种佐餐食品,随着商品的丰富,做西瓜酱的也越来越少了。但近年,北京市的大兴区,这个被遗忘的传统技艺,又被人们重新拾起。
2007年6月24日下午3点,一场罕见的冰雹空袭北京大兴庞各庄镇,虽然第二天记者赶到时,天空已经风和日丽,但是,冰雹留下的伤痕却是触目惊心,
这些西瓜再过几天就要上市,瓜皮正是最脆的时候,根本不能承受冰雹的打击
赵更哲:“当时那也是一个残相啊,全张着嘴乐,有的两半了,有的开了花了。”
葛森:“就是比这个再小的雹子打在西瓜上,都能把西瓜打烂了,当时谁看谁心疼,因为我们西瓜是我们主要经济来源,就靠这点西瓜。”
风吹一大片,雹打一条线,一共有近十个村庄遭遇冰雹,受灾面积接近1000亩,10多万公斤被西瓜被砸裂,其实还有不少西瓜只是裂了口,如果及时处理,还能抢救挽回些损失,可谁能一下子处理得了这么多西瓜,镇政府试着联系了当地一个加工企业,没想到这家企业一下收购了将近4万公斤的裂口西瓜

图解:
葛森:“说句里话,没想到,这裂口西瓜卖给谁,没想到有人还要这个裂口西瓜。”
四万公斤西瓜必须在一天内处理,否则就会变质。什么企业可以在一天内加工这么多西瓜?他们加工西瓜到底做什么呢?
北京大兴是全国知名的西瓜之乡,在大兴,以庞各庄为代表的十多个乡镇,农民的主要经经济收入就是西瓜,近几年大兴西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西瓜5亿公斤。随着产量的增加,人们发现,卖西瓜的难度也在增加。和苹果、梨等这样的水果不同,西瓜不能长时间储存,摘下来就要早尽快卖掉,而六月底七月初全国露地西瓜大量上市,一旦短期内上市西瓜过多,价格一天内有可能会降得非常低
李振山:“短时间还有2角的时候,今天全到西瓜批发市场了,西瓜多了,没人买了,他就得降价,如果再拉回去就烂了,所你给他两角钱他有时候都会卖。”
这种情况不只大兴,在全国范围都很普遍,就在去年,也就是2006年6月,西瓜大量上市,几个省份陆续出现瓜农卖瓜难,这曾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为了解决西瓜卖难,很多西瓜主产区都尝试进行西瓜深加工,缓解鲜食西瓜市场的压力

图解:
大兴区政府也尝试过西瓜汁等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可是因为西瓜甜度高,容易氧化变质都没有成功,到现在还是大量西瓜主要依靠鲜食市场
李振山:“经过实践还是不行,全国西瓜汁还是没有的,因为它太容易变味了,当时出来可能是西瓜味,可能放三天五天就变了。”
虽然深加工产品没研制成功,但是在民间很多人喜欢用西瓜加工一些咸菜,西瓜酱放到冬天吃,早在清朝末年,民间就流传着用黄豆西瓜瓤一起发酵制作西瓜酱的技术,代代相传,到今天谁也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人会制作西瓜酱,但是谁家做出来的酱最好吃那是有口皆碑的,大兴西红门镇的孙振勇做西瓜酱是一绝这是大家公认的
孙振勇:“第一步先把黄豆煮熟了,煮熟之后晾干,西瓜打碎了,把西瓜水渗透在黄豆里。”
记者:“就是让黄豆去吸收西瓜水?”
孙振勇:“对,这样它吸收的西瓜水,绝对是既有黄豆的味道,也有西瓜的味道。”

图解:
如果喜欢吃咸可以多放点盐,如果喜欢吃辣可以放点辣椒,西瓜酱的种类很多,来找孙振勇要酱的人也不少,起初孙振勇也觉得很自豪,但慢慢的西瓜越用越多,他有点吃不消了
记者:“什么比例,放多少黄豆,放多少西瓜?”
孙振勇:“一斤黄豆要需要5斤西瓜。”
孙振勇每年要用掉几百公斤的西瓜,赔本送人情也让他看到了西瓜酱的市场。2006年,孙振勇把庞各庄西瓜产销联合会的会长李振山请到家里,他想通过协会把西瓜酱推向市场
李振山:“很多人认可这个东西,因为它是一个传统的做法,好多人找这种过去的口味已经找不到了。”
李振山也觉得西瓜酱的口味不错,但他认为上市销售还不成熟
李振山:“像这种小作坊型的生产,只能是送朋友,或者是自己吃,但是真正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去,国家对卫生食品的要求比较严格。”
虽然目前还不能上市,但是小作坊生产出来的西瓜酱却给李振山一个很大的启发,如果大批量生产势必可以缓解大量西瓜大量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

图解:
李振山:“我们现在也是想找合作伙伴,把这个产品开发出来,因为它是一个传统的食品,在北京应该是很有市场的。”
西瓜酱还在寻找投资, 2006年,另一种西瓜深加工的尝试取得成功,这家庞各庄药品公司,以前主要生产药品,2003年,这家公司也开始研发西瓜深加工产品,不过,他们的产品并不是传统的西瓜食品
赵力:“做西瓜罐头,做西瓜瓜条,做西瓜汁,这些都是些初级产品,我觉得如果我们要想有所突破,挖掘这个西瓜其中高价值的东西。”
利用生物医药技术,赵力从西瓜各部位中分别提取出了不同用途的保健品原料。
赵力:“它的瓜瓤含番茄红素,瓜皮我们现在提取它的瓜氨酸,这是是瓜外皮,瓜外皮还可以提取叶绿素酮钠。”
记者:“就是说不同的部位含有的营养物质不一样?”
赵力:“不一样。”

图解:
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的功能,而人们眼最不值钱的西瓜皮,在赵力眼里成了西瓜全身最值钱的部位,因为从瓜皮中可以提取具有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瓜氨酸
赵力:“瓜氨酸在世界上,尤其是美国,现在植物提取的瓜氨酸,一公斤大概在1000美元。”
记者:“多少的瓜翠能提取出一克的瓜氨酸?”
赵力:“一吨的西瓜,按我们这个品种,郑抗3号的品种,能够提取千分之三的瓜氨酸。”
2007年,西瓜深加工一期工程开始正式生产,企业一天可以处理上万公斤西瓜,所以一听说大量西瓜被冰雹砸裂,赵力的药业公司出面,收购四万公斤的裂口西瓜
赵力:“有些他遭的雹灾,它不是都直接砸透了,这样不是全部砸透的,但是稍微有点裂口的,我们还可以用,但是这的时间就不能超过36个小时。”
普通西瓜一般多用来提取番茄红素,除了收购普通西瓜,赵力又选择了一种学名“郑抗3号”的西瓜品种在大兴推广,相比于普通西瓜,这种西瓜瓜氨酸含量高,为了让老百姓放心种植,赵力制定了每公斤一元钱的保底价,7月初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有人来交郑抗3号西瓜.
记者:“普通西瓜有这个效益吗?”

图解:
魏营昌:“没有,肯定没有,普通西瓜这时候卖3角钱一斤,差两角钱,是不是。”
2007年,“郑抗3号西瓜”再加上普通西瓜,赵力一共在大兴建立了1500亩的种植基地,不管是郑抗3号还是普通西瓜,因为西瓜深加工技术的突破,缓解了大量西瓜上市时价格的低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合作社出奇招 卖西瓜赚千万
来源:CCTV7《致富经》
1/8

图解:
从4月份开始,上海市南汇区种植的西瓜陆续上市,6月份进入销售旺季。为了保证西瓜的新鲜度,做到当日采当日卖,村民李小高清晨4点多就下地,赶时间采收西瓜。
上海市南汇区六灶镇连民村村民 李小高:“像这个西瓜太熟了,这个声音沉了,这个稍微重一点打下去就破了,这个声音是清脆的,这个瓜挺好的,这样的就不行了,熟过分了,它里边有点带沙,起沙了。”
李小高种了50亩西瓜,4月份收的第一茬瓜每公斤卖价10块钱,6月份,记者拍摄时,他收的是2茬瓜,每公斤卖3块2角钱,他的西瓜一年收4茬,平均下来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今天他的瓜刚采上来就全部卖完了。
记者:“今天卖了多少?”
李小高:“今天啊,6千,是 6千元钱。”

图解:
李小高所在的南汇区是上海市的西瓜主产区,虽然说这里的西瓜产量大,但这些年李小高却从不愁销路,每到西瓜成熟时,到村里采购的商贩络绎不绝。
收购商 孙强:“新鲜还好吃,反正南汇的西瓜也挺出名的,人家都知道。”
收购商 刘殿侠:“好卖一点,好吃,它是黑籽西瓜。”
六灶镇的西瓜之所以畅销,跟这个叫朱龙舟的人有关。朱龙舟经营西瓜多年,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广泛的客源。2004年,六灶镇村民的西瓜因为品质一般,卖不上价,这让他们十分发愁,而这时候朱龙舟也因为没有充足的货源担忧,两者一拍即合,共同成立合作社,朱龙舟担任负责人,他保证以后让农户的西瓜卖个好价钱。
上海市南汇区绿妮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朱龙舟:“我开始就是做西瓜的销售, 但越销需要的量越大,我们光靠自己生产量越来越不够了。”

图解:
由于农户过去种西瓜比较分散,质量参差不齐,而要保证西瓜卖上高价先得抓质量,然而,朱龙舟采取的做法却把村民搞懵了
姚金平是村里的种瓜能手,别看她年龄不大但却有丰富的种瓜经验,她本想加入合作社以后,销路问题解决了,自己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好好种瓜,但没想到,合作社却不让他种瓜了。
合作社销售主管 姚金平:“因为我种瓜不是很多年了,瓜的一些特性,我已经比较了解,就是得心应手了,然后再让我转行去做别的,好像有点想不通。”
姚金平种瓜多年,练就了一个功夫,对于西瓜,她看上一眼就能知道,瓜瓤里的籽儿是黑的还是白的。
姚金平:“看一个黑籽的还是什么,黑籽的,这个瓜熟有9分半以上了,可以了。”
记者:“你说打开应该是什么颜色的籽。”

图解:
姚金平:“应该是黑籽,这个就是黑籽的。”
种瓜能手不让种瓜,恰恰就是因为姚金平那双识别西瓜的火眼金睛。
合作社成立之初,朱龙舟就把原有的种瓜农户分成了两拨,一拨为生产型社员,继续种瓜,而另一拨则抽出来专门搞营销,叫营销型社员。
朱龙舟:“明确分开之后,生产的你只管生产,认认真真的种,种出质量,种出产量这就可以了,那么销售的不要去管生产,那么认认真真做市场营销,然后认认真真把关。”
成立了合作社,西瓜要实行分级销售,但怎么把品质好的西瓜选出来,只能凭人的经验,所以,合作社把像姚金平这样的种瓜能手分出来,作为质检员,以此来把质量关,并为他们制定了待遇标准:每月固定工资1千元外加销售提成,以及年底参与分红,姚金平粗略一算,这样一年下来收入也不错,于是答应搞营销。

图解:
姚金平:“同一批瓜不可能都一样大,这个是小点的,这个大点,我们分开包装,这样能把农户大棚里的瓜都卖掉。”
现在,像姚金平这样被合作社抽调出来做营销工作的共有17人,他们个个都有一手挑瓜的好手艺。
营销员 张江男:“这个声音有点闷,里边有条缝,打开看。”
分工明确后,生产型社员和营销型社员各负其责,这种做法很快被村民接受。
上海市南汇区六灶镇连民村村民 滕志伟:“本来我瓜种好还怕卖不出去, 问题很多,现在我们就一门心思,想办法把质量搞好。”
人员问题刚理顺,朱龙舟又出新规定,合作农户必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来种瓜,比如,一棵瓜苗只让结出一个瓜,这种做法让种瓜老手汪才平十分生气,他认为,没有一定的产量怎么能挣上钱呢?

图解:
村民 汪才平:“种了10 几年西瓜了,有经验了,我不听他们的话,好像10几年的老师傅了,不服气了。”
1棵瓜苗只能结一个瓜,这样产出的西瓜不仅甜,还能保证西瓜在9成熟的时候水分依然充足,这样的西瓜才能卖上好价钱,而汪才平我行我素,1棵苗上结了2个瓜。
汪才平:“斤头重,想靠这个多卖钱。”
然而,汪才平靠产量挣钱的办法失灵了,他的西瓜因为甜度和水分没有达标,被合作社拒收,他只好拉到农贸市场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卖掉。
跟汪才平不一样,当时只有18岁的种植新手程志航积极按照合作社的要求来做,产出的西瓜肉质松软,口感甜,水分充足,被合作社以精品瓜的价格收走。
程志航:“4月份第一茬瓜上市的时候,送到公司卖品牌瓜,1斤可以卖到5元钱左右。”

图解:
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汪才平转变了想法,并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种植西瓜,亩收入翻了一番,达到1万多元。现在,每到西瓜收获的时节,主管六灶镇西瓜销售的姚金平就会来到田边,对西瓜进行检测,只有得到她的认可,种植型农户才能采瓜。
姚金平:“我们走的是高端市场,然后是要选精品瓜,所以这个跟我过去种瓜的经验又全部联系上了,在所有的瓜里边我可以把精品选出来。”
目前,种植型农户把西瓜才收上来以后,经过营销型社员的分选,被分成3个等级进行销售,偏大或者偏小的瓜卖进上海的各大超市或是卖给到田边收购的商贩,3到4公斤的,因为符合家庭一次性消费,作为精品瓜放在合作社的示范直营店销售,这些瓜进了直营店一方面是销售,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
上海市民:“我比较喜欢吃这种水分蛮多,不是很粉的这种瓜,蛮好的。”

上海市民:“首先有些西瓜会有点酸,吃到边上的时候有点酸,他这个旁边都是一样的,都是很甜的。”
目前,合作社有3个示范直营店,1个店1天的销量是5千多公斤。2008年,随着六灶镇的西瓜不断叫响上海市场,合作社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5000亩,合作农户从六灶镇扩大到祝桥、惠南等9个乡镇,2007年合作社年产西瓜1万八千吨,产值达6千多万元。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西瓜大王 年收入6000万元
来源:CCTV7《致富经》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1002079412.html?td=%D6%D6%CE%F7%B9%CF%D6%C2%B8%BB
1/7

图解:
2008年4月18日,海南省文昌市即将成熟的西瓜遭受了一场台风袭击。台风过后,西瓜种植户符和弟的心就像是在火上烤,他每天从早到晚蹲在地里看着一批又一批西瓜烂掉。
记者:“每天都会捡一些快要扔的瓜倒掉吗?”
海南省文昌市冯坡镇种植户 符和弟:“这些在地里面烂掉的西瓜,就捡出来倒掉了。”
记者:“能扔多少瓜?”
海南省文昌市冯坡镇种植户 符和弟:“西瓜扔很多了,下面还有一堆一堆的西瓜。”
梁亚宽:“台风一打,西瓜就变形了,肯定要摘,不摘留在那里不能成商品瓜。”
这场台风给文昌市西瓜种植户带来上亿元损失,台风过后海南省西瓜协会会长梁亚宽,第一时间赶到瓜地,一方面指导农户摘掉被台风毁坏的西瓜,促进瓜藤长出新瓜,另一方面怕影响自己下一季西瓜种子的销路。
梁亚宽:“第五天,西瓜又长这么大了,蔓也长这么长了,我们管理西瓜有一套技术有一套经验。”
记者:“这样能挽回损失吗?”
梁亚宽:“估计能挽救80%。”
台风过后第五天,梁亚宽在指导农户生产自救时,海南省农业厅给他打来一个电话,让梁亚宽接待一个外国客商。
蔡章焕:“他在海南想先从西瓜这个产品开始,因为西瓜合作社成立比较早,另一个他们的运作模式,比较符合要求。”
梁亚宽:“他今年计划定770吨西瓜。”
巴塞斯是一家跨国超市副总经理,要购买海南西瓜进超市,因为担心农户不能按时、按量供货,所以非要跟有法人资格的合作社签合同,这次巴塞斯专门请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帮他促成这件事。

图解: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胡定寰:“我们努力帮你们合作在一起,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细节方面大家看大同求小异。”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反季节西瓜种植地,巴塞斯要的西瓜品种多,还要保证质量常年供货,这些只有梁亚宽能完成。梁亚宽是文昌市西瓜合作社法人,下面有400多个农户常年种8个品种西瓜,年产100万吨,他无论从品种还是数量、质量上都能满足巴塞斯的要求。
海南省农业厅农村经济处处长 蔡章焕:“现在比较大的焦点问题就是说,按照现在超市这种付款方式的话,半个月才结算一次。”
梁亚宽:“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在产地交货,你先付钱我后付货给你。”
因为在海南只有梁亚宽能满足超市常年供货的要求,所以他一直坚持现金交易不让步。
梁亚宽:“肯定有争议,不管他官多大还是他钱多少,还说是世界最大的,我不管那些,我主要是为了农民的利益,要达到我们做生意公平合理,那我就跟他争斗到最后。”
2008年4月24日,梁亚宽以西瓜合作社法人的身份,与巴塞斯签订了一年供应三个品种,9600吨无籽西瓜、小型西瓜及黑美人,总价值2000多万元的合同。梁亚宽将按月提供西瓜,双方约定先打款后付货,打破了以前和超市合作时先拿货后付款的习惯。这笔生意梁亚宽在保证农户西瓜卖到市场价的同时,按合同他从超市能赚到10%的服务费200万元。
今年54岁的梁亚宽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被称为“海南西瓜大王”。他除了自己每年种5000亩西瓜专门培育种子和试种外,主要是给400多个种植户提供技术、信息、种子、销售等项服务。
梁亚宽原来是海南省外贸公司职工,他从16岁开始学种瓜,因为掌握一套种瓜、相瓜技术,1988年就成为文昌市种植反季节西瓜1000多亩的大户,西瓜销往香港等地一年有二三百万元收入。1988年5月,梁亚宽到香港出差,他发现市场上热销一种台湾供应的无籽西瓜,一斤卖到一块多钱比有籽西瓜高出一倍,香港之行燃起了他种无籽西瓜的念头。

图解:
梁亚宽:“种子当时很贵的,1万多元钱一罐种子。”
记者:“一罐多重?”
梁亚宽:“200克,当时买种子就好像买黄金。”
因为无籽西瓜种子价高,梁亚宽先从台湾引进少量种子在海南试种,他发现无籽西瓜的产量比海南有籽西瓜增加了1倍,每亩能产8000斤。
梁亚宽:“无籽西瓜的价钱比一般的西瓜高了三分之一,种一亩无籽西瓜就等于种了两亩有籽西瓜。”
1990年梁亚宽一次就种了180亩无籽西瓜。
种植基地经理 林尤桂:“大丰收,我记得当时我也在这里主管,当时台湾老板,大概买了12大车。”
这一年无籽西瓜1斤卖到1.8元钱,180亩无籽西瓜给梁亚宽带来200多万元收入,这相当于过去他种有籽西瓜的总收入。梁亚宽种无籽西瓜赚钱的消息在文昌市迅速传开,一些种瓜上千亩的大户都跟着种起了无籽西瓜。
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 符国湘:“我们以前都是种台湾的无籽西瓜种子,很贵的。”
海南岛一年能种二至三茬西瓜,文昌市的种植面积接近3万亩,价格昂贵的无籽西瓜种子让本钱少的农户不敢轻易种植,这让梁亚宽看到了一个商机。
梁亚宽:“我不搞无籽西瓜种子农民没有种子种,我搞无籽西瓜种子,我就低价钱卖给农民,这样大家都有利。”
1990年,梁亚宽利用在外贸公司认识的西瓜技术人员和种瓜积累的资金,开始培育自己的无籽西瓜种子。

图解:
梁亚宽:“我们有30多个工人,专门搞制种这个项目,我跟台湾的朋友合作搞。”
梁亚宽把台湾品种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和遗传变异,培育出更适合海南种植的无籽西瓜,并在1998年9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他开始以低于台湾无籽西瓜种子的价格,先在文昌市的种植大户中销售。
韩传光在文昌市一年种西瓜一千多亩,是梁亚宽种瓜时认识的好朋友,尽管两人关系好但韩传光还是不敢冒然用梁亚宽的无籽西瓜种子,第一年他只试种了30亩,到了收瓜时他却后悔种的少了。
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种植户 韩传光:“他这个无籽西瓜个头大。”
韩传光:“一般重量都在十五六斤,农民就喜欢种这样的品种,这样的品种能够赚钱。”
从此,梁亚宽无籽西瓜种子的名声在文昌市传开,因为1亩地只产1公斤多种子,所以一公斤卖一万两千元,即使这样也比台湾种子价格低。2001年,梁亚宽一年培育无籽西瓜种子2400公斤,满足海南6个市县种植6万亩西瓜的需要,他一年有1000多万元的收入。因为带领农户种无籽西瓜赚了钱,农户推选梁亚宽为文昌市西瓜协会会长,他给农户提供种子、技术等项服务,借着这个势头他又培育出8个西瓜新品种。
梁亚宽的发展影响了台湾西瓜种子在海南的销路,台湾公司开始降价促销,梁亚宽被迫连续降价,最后无籽西瓜种子的价格降到1斤2500元,梁亚宽已经支撑不住了,就在这时西瓜种植户又遇到了一个难题。
2001年4月的一天,万宁市种植基地负责人林尤贵突然给梁亚宽打来一个电话,这个电话让梁亚宽彻夜难眠。
种植基地经理 林尤桂:“将近180亩西瓜,患枯萎病将近死了80%。”
几天后,分布在6个市县的种植户纷纷传来消息,大片即将成熟的西瓜也出现枯萎病。

图解:
种植基地经理 林尤桂:“瓜长得越大,得这个病,那个瓜秧就最容易死。”
梁亚宽:“西瓜这个项目,直播一块土地只能用一年要荒三到五年,我们海南这边的土地是有限的,不间作,那就要引起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真菌病害。得过枯萎病的瓜地,以后就不能再种西瓜,这意味着海南大片瓜地将被闲置,梁亚宽的西瓜种子卖不出去,以后每年能赚的1000多万元赚不到手。
2001年,国内嫁接栽培技术已经很成熟。为了摆脱枯萎病,梁亚宽开始使用葫芦、南瓜嫁接西瓜苗。
梁亚宽:“不管葫芦瓜、野西瓜、南瓜,它上面出来的都是像这样的西瓜,就利用这个土地一年能连种三茬西瓜。”
种植基地经理 林尤桂:“这个西瓜苗是黑美人,砧木长到18天以后,就可以嫁接了,太小了以后针一插就要破裂,就长不活了。”
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种植户 韩传光:“嫁接苗最主要的就是预防枯萎病。”
嫁接苗能在得过枯萎病的瓜地继续种植。2001年夏天,梁亚宽迅速在海南四个地方各建起100亩的嫁接苗基地,1年培育1000万株嫁接苗,以一株1.5元的价格向农户销售。
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种植户 韩传光:“你需要多少去那里买多少嫁接苗,到苗厂订多少苗。”
嫁接苗不适宜长途运输,成了梁亚宽与台湾公司竞争的优势。但是梁亚宽却不能满足西瓜协会所有会员的需要,他开始给10个西瓜协会会员提供种子,一起种植嫁接苗。三年后,梁亚宽在海南10个市县推广无籽西瓜等品种26万亩,靠提供西瓜种子和嫁接苗他一年有4000多万元的收入。

图解:
2005年夏天,梁亚宽突然做出一个决定,他要让西瓜种子搭载卫星进行太空育种,在别人看来这是件异想天开的事,但他却顺利办好了一切手续。
梁亚宽:“2005年我是全国劳模,我得到荣誉了,我一要求,农业部就答应了,就帮我办手续。”
梁亚宽精心准备了350克8个品种西瓜种子,进行太空育种。他拿到那些经过卫星搭载了27天的西瓜种子之后,在种植基地选了8亩地进行试种,他想看看西瓜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梁亚宽:“我担心,我就想象西瓜变坏和变好,坏到什么程度就好像一个瓜变成大红色的,不能吃了。”
梁亚宽在瓜地里一住就是3个月,他发现经过卫星搭载的西瓜种子,不仅生长旺盛,西瓜长得快瓜形还好看。
梁亚宽:“它产量比一般的高10%,生长期比一般的短了一个礼拜,抗病力比较强。”
梁亚宽开始用卫星搭载的西瓜种子改良以前的西瓜品种,并逐渐向农户销售。
韩传光:“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这个种子上了天以后,这个产量会大大提高,品质各个方面都会提高,所以很多人就抱着这种思想,多种一点。”
2007年,种植户带着梁亚宽的西瓜种子和嫁接苗在海南岛、广东、甘肃、新疆种瓜之外,还在越南种瓜,一年种植33万亩,而梁亚宽卖种子和嫁接苗的收入已经超过5000万元。
记者:“经常带人进来吗?”
梁亚宽:“不让人进来。”
梁亚宽:“我们种子都是秘密的。”
梁亚宽:“我们这里的杂交种子,有很多亲本,都是不能外流的。”

这是梁亚宽平常根本不让外人进入的两个冷库,里面保存着8个品种,总共20多吨种子。
记者:“这20多吨都是怎么卖出去的呢?”
梁亚宽:“都是瓜农来这边叫我卖给他们的。”
记者:“卖给多少瓜农?”
梁亚宽:“海南60%的瓜农都买我的种子。”
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梁亚宽在原来西瓜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文昌市西瓜专业合作社,与429个社员形成利益共同体,本着双方自愿价格协商的原则,对外组织客商购买西瓜,向客商收取不低于3%的服务费,因为梁亚宽走的量比较大,价格也不低,所以农户也乐意把瓜交给他卖。
记者:“你是从哪儿来的?”
江苏客商  石新富:“江苏。”
记者:“每年都到这儿来运瓜吗?”
江苏客商  石新富:“每年都来。”
现在靠销售西瓜种子、嫁接苗和代理卖瓜,梁亚宽一年能有6000万元的收入。
温岭近万人追着太阳种西瓜 缅甸种的瓜将抵杭
www.xixik.com  2006-12-20 23:28:46  资讯来源: 钱江晚报   字号控制:[小中大 ]

钱江晚报12月20日报道 “给点阳光就灿烂”,浙江台州温岭有9200余户农民从事,“夏日家乡,冬日阳光。”当家乡的气温降低后,成千上万的瓜农就追着太阳赶到了广东、广西、海南,甚至是缅甸。“种瓜得瓜”,这些温岭人每个月都要把“追着太阳”种得的西瓜运送到全国各地销售,而这些种瓜人也因为冬天里的西瓜热销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裕。
本周末,他们在缅甸种的第一只“玉麟”瓜将抵杭销售。
花2400万搭1.2万个大棚种瓜:追着太阳到缅甸
记者采访彭友达时,他还在广西,1997年到当地种瓜后,他每年都要在那里呆1个多月;2001年7月,由他发起联合了29户西瓜种植大户,创立了股份制的西瓜合作社。
彭友达今年45岁,是温岭箬横镇长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开始的时候是在村里种,自家的地不够了就承包别人的,甚至联合一些人连片承包滩地。”
几年之后,村里的空地已被西瓜占满,而要寻找利于管理的连片土地越来越困难,彭友达开始把目光瞄向外地。“种的人多,土地有限,租金高了不说,主要是气候的缘故,而西瓜的季节性太强。”彭友达说,带着寻找价格便宜的土地和充足阳光的想法,他带着几个人南下追太阳。“经过长时间考察后,才定下了广东、广西、海南的几个点,那儿土地租金低,在冬季里阳光也十分充足。”
开始是以500亩为单位来承包土地,一个销售季节下来,彭友达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无论从土壤、气候、人工成本上来说,这些地方都强过老家。因为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培育出来的西瓜品质也比同时期在浙江种的西瓜要好。他陆续在这几个省份大量承包土地种瓜,截至目前,这个股份制西瓜合作社在广西、海南、广东承包用于种瓜的土地分别达到了2000亩、2600亩和3000亩。
在通过详实的考察后,今年8月底,彭友达还和社员们一口气在缅甸承包了6000亩地种植他的“玉麟”瓜。“先是在当地建立培育基地筛选种子,培植瓜秧,并雇请工人搭建大棚、安装设备,连浇水、通风都不敢有半点马虎。”他说,因为是第一次到国外种瓜,他就更加小心谨慎,而且这是他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种植基地。“搭了有将近1.2万个大棚,一个棚就要2000元人民币的材料费。”仅此一项,他们就为缅甸的好阳光投进了2400万元。
记者从温岭农业部门了解到,当地光是箬横镇就有1522户像彭友达一样追太阳的瓜农;温岭市共有9200余户农民从事大棚西瓜种植,在全国建立西瓜生产基地13个,共8万亩。
9月下种12月摘瓜得瓜:每月产瓜1万吨
除了温岭家乡和较早前在江西瑞金培育的种植基地,温岭瓜农光在广西、海南、广东,以及缅甸产出的生长期间的西瓜就达1万吨/月。
从育秧、移栽、生长、结瓜到摘藤,这个过程一般都需要80~85天。温岭瓜农根据广西、海南等地气候和上市需要,一般都在9月中下旬下种,这样在12月中下旬,成熟西瓜就能摘藤销售。
12月12日,记者联系上温岭箬横镇贯庄村的种西瓜能手江德兴时,他说正在组织人力和物资准备去云南种两批冬季西瓜。这个曾被江西东乡县政府请去当了多年的“西瓜师傅”,也是温岭股份制西瓜合作社的成员,目前主要负责该合作社在广西基地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据他介绍,如果气候正常、管理到位,西瓜的产量一般都能达到5000斤/亩。以往年广西2000亩瓜地的产量来看,平均下来亩产都在5000斤~5500斤。“新品种西瓜的生长期较长,但可以多次采摘,产量也比老品种要高20%以上。”
据业内人士介绍,西瓜品种经多次培育,跨季节栽培试验成功并日趋成熟后,反季节西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增加,亩产最高的甚至可以超过6000斤/亩。除了前期约3个月的生产伸蔓期外,有4个月的摘藤期。
即使是以5000斤的亩产计算,光温岭西瓜合作社在今年12月底到明年4月底,即可在广西、海南、广东以及缅甸四地产出西瓜7万吨,平均每个月的产量将近达到1万吨。
辛苦劳作闯出好“钱”景卖瓜:人均一年以瓜换钱6万
江德兴在江西东乡推广大棚西瓜生产,建起千亩基地的第一年,即创造了大棚西瓜6000元/亩的高效益;在彭友达的带动下,温岭长山村户户种西瓜,他们的人均年收入更是超过了6万元。房子越翻越新,生活也是越来越现代化——瓜农卖瓜卖出了好“钱”景。
“主要看瓜品和时间段,西瓜的价格在2元~3元/斤。”据彭友达介绍,每个大棚大概能摘2500斤西瓜,每亩瓜地就能卖1万~1.5万元,除去租金、人工、设备折旧、运费等费用,国内广西、海南、广东等地的瓜田能产生大概7000元~1万元的毛收益。而相比而言,彭友达对本周末就能运抵杭州销售的缅甸种西瓜更加看好:考虑到品种、口感、甜度、营养等方面,他预计缅甸产“玉麟”瓜的批发价能达到5元/斤,瓜田亩产毛收益可能会达到2万元。他说,这样的高价格,大概是台州本地瓜价格的2~3倍。
“以广西到杭州算,平均每斤西瓜的运费要0.3元。”江德兴的西瓜一般都是用汽车拉的,运费也就相对较高。而他预计,大概在本周末就能在杭州买到的缅甸产西瓜,其每斤的运费平摊可能要0.6元。“当然还是有赚头,290多个技术人员日夜守护着的瓜品质一流,应该不愁没有销路。”记者也了解到,目前他们已经成立了一支以100多人的营销队伍,在上海、北京、杭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50多个水果批发市场建立了网点。
追着太阳跑,夏季到北方,冬季到南方,温岭瓜农从大棚西瓜种植开始,现在又延伸到了海涂养殖、种菜、种葡萄、运输等六大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年净收入超3亿元。而“玉麟”品牌也早已经家喻户晓。
浙江农民“走出去”省外承包土地3000万亩
发布日期:2010-02-09   发布者:zwh   信息来源:中华粮网
以走南闯北做生意闻名天下的浙江人,不仅将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还到全国各地承包土地,投资开发农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至少有50万人跨省承包土地,务农开发。
在祖国大江南北,甚至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南美国家,你都能看到浙江农民的身影和他们承包的农业基地。来自省农业部门的统计表明,如今浙江农民在省外承包的土地面积与浙江现有耕地面积相当,等于在省外再造了一个浙江农业。
再造一个浙江农业
走出去,让浙江农民快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虎年新春临近,正当大多数人忙着筹备过年时,永康农民俞健宁却驱车赶赴千里之外的江西省宁都县,查看当地两片面积分别为430亩和1600亩的脐橙园基地情况。
曾经开过副食品店的俞健宁2008年承包下这两个基地。经过精心管理,这些曾在2008年遭冻害的脐橙园,如今已经进入收获期,2009年底,他收获的5万多公斤橙子销售一空,价格比普通橙子贵出近一倍。“如果不走出去,省内想租到这么多地根本不可能;即便能租到,租金也肯定比江西要高出很多。”俞健宁说。
俞健宁是浙江农民走出浙江,开发农业的一个缩影,在全省各地,像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将近20万名务工经商的浙江老板在跳出“农门”之后重新回到田野,将目光投向一度受冷落的农业,开始像经营工业一样经营农业。
浙江人多地少,户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数的三分之一,属于典型的“耕地资源短缺型”省份。这群经营思想敏锐的浙江农民积极“走出去”,到资源有优势、市场有潜力的地方投资开发农业,有效利用省外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投资农业照样有金可掘。据统计,浙江省规模经营10亩以上的农业大户,年均收入都大大超过了企业的务工者。
至2008年底,全省已有1200多家农业企业、40多万农户在省外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2400多万亩,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802家,开设专卖店等营销窗口3600多家。根据省农业厅产业处估计,2009年这个数据又明显增加,预计外出农户数将超过50万户,在外承包土地逾3000万亩,超过了全省现有耕地面积。
什么来钱“种”什么
与早期外出单纯以包田种粮、种经济作物不同,如今,浙江农民“走出去”的方式已逐步从传统的市场开拓、劳务输出向资源利用、技术合作、资本运作等转变,投资领域更加丰富,经营范围涵盖农林牧渔各行各业。
1993年,地处浙南丽水山区庆元县的一批菇农因当地土地紧缺、香菇售价不够理想,合伙到上海郊区租地种香菇,香菇全部供应上海市场。靠着精湛的育菇技术和出色的销售手段,他们的香菇售价比在家乡时高出一倍多,成本却没有增加多少。目前,绕着上海城种香菇、养淡水鱼、包农田的浙江人已不下万人。他们既为上海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也通过务农经营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浙江粮食总产量不高,每年要从外地调入大量大米。浙江人瞄准了这一潜在市场的优势,纷纷前往东北承包黑土地,在东北土地上种粮食,产品返销到浙江。曾经支边北大荒、办过厂的岱山人郑明珠,看到农业升温,种粮也有了效益,便四处考察,于新世纪之初来到东北鹤岗市承包土地种粮,如今已建成一个拥有5个大米加工厂,年销售额4亿多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12年前,浙江温岭的“西瓜大王”彭友达开始带着几户瓜农南下种瓜,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彭友达的种瓜路线汇成了一支支“向南追太阳”的“大箭头”。现在,彭友达领导下的温岭市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已经在全国14个省拥有19个西瓜生产基地,2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多年来利用纬度差异进行反季节种植西瓜,彭友达甚至有了一套“追着太阳种西瓜”的理论。
由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150多个专卖店,在20多个省、26个大中城市设立“玉麟”西瓜销售网络,凭着这个巨大的销售网络,温岭市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的西瓜从来没有滞销过。当初与彭友达一起种瓜、卖瓜的农民谁也想不到,种西瓜居然也赚了大钱,合作社社员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高的甚至一年能赚30多万元。
异国他乡亦“种田”
不仅走出浙江,敢为天下先的浙江农民还纷纷走出国门。
眼下,浙江农民外出包地的足迹已遍布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阿塞拜疆点一盘蔬菜沙拉一般需要8欧元左右,非洲苏丹喀土穆的大米平均要卖到2美元/公斤以上,西红柿单价则要卖到6美元左右——正因为看到了这中间的巨大利润差,不少浙江人跨出家门国界,种田种到了欧洲、非洲,种到了更多的国家。
青田人王加建就是其中一位。王加建到阿塞拜疆当菜农缘于一次旅游。2006年他和几个朋友到当地一家饭店用餐时发现,在这里点一盘蔬菜沙拉最便宜的也要8欧元,即使向服务生要一个西红柿也要加收折合人民币约5元的费用。虽然当地石油和天然气等工业十分发达,而农业却十分落后,这让他嗅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2007年他在当地找到一块40余亩的土地,建起立体式农业快繁基地,采用无土栽培和计算机全自动化管理,种植10余个品种的瓜果,农业技师均来自国内。
台州、温州、丽水等地的农民则把茄子大棚搭在了非洲尼罗河畔,把花卉基地建到南北美洲,把西瓜种到了东南亚。
2006年,彭友达带领50余位社员组成了跨国种瓜队,在缅甸租下6000多亩土地,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吃“螃蟹”的瓜农。这一年,彭友达为温岭瓜农净赚了100万元。目前彭友达已经不满足于在缅甸种植,接下来打算向越南、韩国等国家发展。
据了解,仅在阿塞拜疆就至少有四五个浙江人承包种植的菜场,一般都雇请省内的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总人数在1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温州地区目前在境外做“农场主”的人数可能超过800人,保守估计,以平均每个农庄雇佣15人进行日常管理,温州籍的境外菜农达1.2万人。
据省商务厅外经处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省经核准的“走出去”农业企业(组织)90余家,涉及人数4万多人,对外投资总额1.76亿美元,经营领域为农副产品、林业、渔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