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2:15
谢晖:悲悯天下、算计毫厘
发表时间:2010-6-30 11:06:00 阅读次数:3035     所属分类:即兴演讲
——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欢送2010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致辞
各位亲爱的同学、尊敬的各位家长、敬爱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聚会一堂,欢送2010届本科生、双学位生、二学位生和硕士生,欢送他们走出这座凝重而不乏灵动的学府,去寻找人生新的定位、新的目标和新的挑战。在此,我首先代表法学院,祝贺各位同学,祝贺你们经过多年的拼搏,获得了知识,获得了人生前进的动力;感谢各位家长,感谢你们把优秀学子送到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感谢有了你们的支持,孩子们能顺利地成长;还有,诚祝各位老师,祝贺并感谢你们,用你们的汗水,浇灌出了我们面前鲜艳、智慧的花朵!
各位同学,经过大学多年的学习,诸位应当掌握了以法律专业知识谋生、谋事、某业、谋前景的本事。大家在这里学习短则四年,长则六岁,相信各位对法律的精髓已经熟悉。那么,法律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毕业之前的一则往事。在一个晚上,我和我最要好的一位朋友站在学校的一幢楼顶一边纳凉、一边交谈。我们的话题是大学四年,究竟学习了什么?这位同学告诉我,我们这四年就学了“权利义务四个字”。相信同学们能够理解:这个总结是精辟的,事实上,如果仅仅从专业视角讲,在座的诸位多年所学、所研的,无非是“权利义务四个字”,尽管围绕着这四个字,人们展开了庞大的法学论述,构建了经深的法学体系,这也使你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积淀有了一个基本的东西。
但是,就法学和法律的本质属性看,它们既要充分彰显人文精神,也要坚决贯彻科学理性。所以,在今天这个毕业典礼上,我想围绕法学的这个特点,和诸位交流一个主题,即“悲悯天下、算计毫厘”。
悲悯和算计可以作为一对对应的范畴理解,悲悯说明法学学子应有的内在心绪和人文关怀,而算计则说明法学学子应有的行动能力和理性关注。它们分别表明法学学科、法科学子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工具关照。
天下和毫厘也可以作为另一对对应的范畴,天下说明人们的胸怀和眼界,广阔的胸怀不仅是人们面对对象世界时应有的品性,而且也是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百折不挠、愈挫愈坚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人们日常所面对的具体事情却是琐碎的,因此,我们对待每一件具体事情,都应当仔细入微,毫厘之末,也不能轻易错过,应当把工具理性和技术手段尽可能地运用到我们当前所要处理的事情上。对未来的法律人们而言,就是要以可靠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当下的案件问题,解决案件和法律间的对接问题。
这样,我们能不能把法律和法学的基本精神分解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悲悯天下的人文关怀,另外一方面则是算计毫厘的技术理性。法律人应当因循法律和法学的这样两个方面,按照法律本身的人文关怀和工具关照,来设计自己的行动原则和人生前程。
大家知道,法律这种以某种规范来调整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社会事物的产生,本身就蕴含了人类雄心勃勃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什么呢?那就是富勒所谓的“法治就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就是马克思所讲的“除了法律,便没有别的上司”(尽管马克思这话仅仅针对法官而言)。显然,这种追求本身寄予了人们借助法律更好地交往行为、获取秩序、实现自由、走向幸福的美好愿望和价值追寻。这种追求,所贯彻的就是悲悯天下的追求。各位可以回去再仔细品味一下“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民法通则”等法律或法律性文献,其中所体现的是不是这种精神?
当然,大家还知道,任何宏大的理念,如果不能借助可操作的技术去落实,宏大的理念就往往不过是口惠而实不至。所以,如何把悲悯天下的宏伟理念丝丝入扣地落实到人们交往行为、社会秩序构建和主体自由追求的实践中,是我们面临的更为迫切的任务,也是一个法律治理的世界必须追求的使命。前面我们谈到,全部法律的核心,不过就是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就是在法律上统一分别“你的”、“我的”、“他的”、人们相互的等社会现象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基本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和义务不过是我们日程生活中不断重复的琐碎事务的规范表达,它就是人们衡量、算计的结果。没有算计,就没有科学,没有算计,就不能给交往中的主体分配权利和义务,没有算计,也就不能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较好地处理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当事人和社会可接受的效果。所以,我觉得,按照算计理念,关注纠纷中的细微末节,才能达致或做到毫厘不差,否则,只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大家听说过佘祥林案吧?听说过赵作海案吧?哦,知道了这些,我讲的道理大家就自然明白。
大家或许要说:谢老师,你用“算计”这个词,是不是对法律人的一种贬低、蔑视?是不是要把法律人都塞到钱眼里去?其实我要说,我这里所讲的算计,就是美籍华人黄宇仁先生一再强调的“数目字管理”。“数目字管理”,是人们追求效益、并寻求科学管理的必经之途。即使在一个农耕社会中,人们都有这种追求。在我的家乡,就流传着这样的格言:“人情一匹马,买卖争分毫”,它所表达的正是数目字管理的精神。而在现代工商社会,如果放弃了斤斤计较、工于算计的数目字管理方式,则只能因为管理的粗放而丧失效益、也丧失利益。对法律人而言,不论你将来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种种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这些事实都要求你在处理时学会算计、学会衡量、学会给当事人在个案中分配权利和义务。因为法律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满足精于“利益算计”的芸芸众生,所以,你就必须学会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以工商社会的交往需要,设计法律、设计法律人的职业生涯。所以,在我看来,算计在这里并不是一个略带贬义的词,而是一个和工商文明、法治社会、对话交往不可分割的技术要求。要实现法律悲悯天下的宏伟理想,就必须掌握算计毫厘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当然,讲到这里,大家或许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悲悯天下和算计理性是有一定冲突的,悲悯天下所追求的是善,而算计毫厘则追求的是真。真和善之间,有时候是一致的,但往往是冲突的。你面对一个长相一般的人,比如谢老师,你直给我说:“谢老师,你的长相太一般了,尽管说的是真,但谢老师听了未必舒服,未必实现了善”;但如果你捧场或表扬说:“啊,谢老师,你长得真帅啊!”我知道你说的未必真实,但能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善。虽然悲悯天下和算计毫厘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冲突,但法律人却要在实践中尽量调和两者之间的冲突。那么,究竟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呢?可能的选择方案要么是以悲悯情怀替代算计理性,要么是以算计理性统筹悲悯情怀。
前一种方案,在目前我国各地法院系统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所谓“能动司法”中有明显的体现。当“能动司法”把获得社会效果当作和获得法律效果等量齐观(“三个至上”的口号就证明了这种“等量齐观”)的问题,而经常性地推进法官进行“能动司法”时,事实上就是把悲悯情怀凌驾于算计理性之上,从而也把善的追求凌驾于法律的真之上。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如果“能动司法”不坚持法律至上,而把其他什么至上和法律至上相并列,它的结果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为可操作的、能算计的法律,不符合无法操作的是某种“利益”,从而只能牺牲法律,照顾“利益”。所以,以悲悯情怀替代算计理性,对法律而言,不但不能实现垂法而治的秩序,而且连悲悯天下这样的理想,也会因技术匮乏而走样。
后一种方案,则应当是法学家、法律人理所当然应追求的方案。它坚持的事实上是那条大家都熟悉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律在根本上讲,就是在坚持人类交往的事实和价值基础之上的一套技术规则体系。作为技术规则,它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终目的,以实现对当下的主体交往行为的调整为直接目的。不论最终目的,还是直接目的,法律都是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技术方案。离开这一技术方案,则社会秩序的构建、主体交往的和谐、人们最终的幸福,都只能因为器之不利,而道之难伸。作为法律人,甚至作为一位正在积极寻求、构建法治的国家的公民,在交往行为中优先选择以法律作为交往的根据和准则,而不是优先选择以某种感觉或想象中的善作为其行为的根据和准则至关重要。因为没有这样的准则,结果只能是因人们各行其是,导致交往秩序的荡然无存。
这就表明,在一个强调法治的国家,必须要寻求以算计理性为特征的法律,来统筹悲悯天下的情怀,而不是相反。当这两者能够统一、协调时,当然无需多说,当这两者出现不睦、冲突时,优先选择法律,就是优先选择可操作的技术理性,优先选择了一种算计方案。我这样讲,大家或许会问,谢老师,你这是不是在鼓吹一种技术优越于价值的观念?或许是,在谢老师看来,当人们认可了一种最终价值之后,在实践操作层面就是要让技术理性优越于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追求,才能让价值追求建立在可操作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操作层面,谢老师主张算计理性基础上的价值,而不主张价值口号下的瞎抓。
好了,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我的这个演讲好像是给大家传达我的学术观点。我想,这样也好。一个送别会上的演讲,既可以充满了诗情画意,也可以继续法律理性的探讨。我如上的讲演就做了这么个探讨,虽然是个人看法,但相信能够提供给大家一份继续思考、继续前行的蓝本。在这里,我要再次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各位毕业生表达诚挚的祝福和祝贺:如果你选择了继续深造,期望你学业有进;如果你选择了马上就业,祝愿你事业有成;如果你选择了国外求学,恭贺你鹏程万里……期待各位同学在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大家相约到这里,把酒话今昔,交流学术心得、工作经验、旅路思情!也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祝福各位老师,谢谢你们!
最后,我坚持八年间我担任法学院院长致辞时的惯例,把这首七律献给各位即将离开母校的学子们:
今朝挥手赴征程,
万里长空邀大鹏。
展翅九霄云逸散,
抒怀四海水流横。
田园韵致有规矩,
都市风情存墨绳。
冷对寒蝉兼斥鷃,
开发巧智解迷蒙。
要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大家可以回去看看《逍遥游》。好,我的致辞就到这里,谢谢诸位!
梦想与务实--写在凯原法学院2010届毕业生话别时刻
发表时间:2010-6-22 22:21:00 阅读次数:1307     所属分类:情感沟通
陆士诒在1910年的一个奇妙梦想,关于浦东万国博览会的梦想,百年之后终于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正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轰轰烈烈召开之际,你们毕业了,似乎注定与那富强之梦有着某种无法割断的情缘。今天,在依依惜别的筵席上,我倒很想探询,究竟什么是你们自己的仲夏夜之梦?你们是不是也有一个伟大梦想,需要在百年之后才能圆?
具有诗人和哲人气质的社会学家齐美尔曾经说过:“所谓高尚的人,就是具有某种高于自身的梦想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高尚梦想,可以断定他只不过是平庸之辈”。实际上,从关于尧舜高风亮节的传说开始,从《尚书》时代开始,从《易经》里描述的“群龙无首”的自由胜境开始,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就是富于高尚梦想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大学和学院都不希望人们的生命在懵懵懂懂中流逝而去,因而有启蒙和教化这样的概念出现。当凯原法学院以“正谊明道”为院训,并把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设定为培养一代国际型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时,显然是要与那些只关心开业证书和薪酬标准的工匠心态以及大批量生产工匠的模式之间划清界线。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中国的语境里,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秩序建构机制,达到天朝礼仪盛世的目标,当然也是一种改造现实的梦想,但问题出在实践上。由浪漫的庄子提出来的从内圣推到外王的教化治国方略,竟然成为儒家学说的根本宗旨,真是有点不可思议。无论如何,关于内圣外王的这种思路,显然过于浪漫,既缺乏制度保障,也缺乏现实可行的举措。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高标道德而不落实到法律运作的层面,梦想就只是空想而已。因此,对于法科学生而言,必须把伟大梦想与制度设计和制度应用结合在一起,必须把正义的理念与法律解释学的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睿智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把法治称为实现公平、保障权利的社会系统工程,强调可操作性。希望你们身在校园时能够领悟这个道理,希望你们走出校园后能够坚持这个道理。
我相信,作为工科优势非常明显的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法科毕业生,你们一定会不同凡响,也一定会稳重务实。据说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曾经对法学院学生的表现与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具有工科教育背景的法科学生,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者更为突出。我们不必借助这样的数据来说事。实际上,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以及企业法务部门负责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本院学生实习期间表现的高度评价,使我在作出上述判断时已经底气十足了。
还有更多的证据。正是因为你们在专业知识、表达、沟通、判断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才促使慈善家最近表示愿意为我院捐赠更多的奖学金数目,也促使美国一流法学院愿意为我院提供更多的留学名额。正是因为你们在公益活动中显示了非凡的组织效率,兄弟院校的师长们对我院志愿者团队和会务组都赞赏有加。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格外自豪,也让我此时此刻对毕业离校的同学们感到依依不舍。与此同时,我又非常希望你们能尽快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去施展才能和抱负,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去为社会作出贡献。既想把你们长留身边,又想让你们远走高飞,这是一种很复杂的矛盾心理,一种只有父兄和师长才有的矛盾心理。你们是可以理解的。
总而言之,在工科教育背景很强的大学,法科学生一般更务实,动手能力更强,团队精神也更显著。这样的优势对法律制度的运作很有意义,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还是有必要回归到最初的话题,在务实之中别忘了添加一点务虚的成分,别忘了那个高尚梦想。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凯原法学院文化衫已经发行,有些同学已经穿在身上了。设计的图案是由维护正义的独角兽、权衡不同利益的天平、自由之盾、在齿轮中运转的工具理性以及阴阳调和等象征性符号组成的,体现了院徽固有的志趣。这就是本院毕业生应该具备的高尚梦想。请记住,这也是中国法律人的百年之梦!
(2010年6月22日晚于留园)
李培根:记忆(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毕业致辞)
发表时间:2010-7-2 9:24:00 阅读次数:342     所属分类:未分类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等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历历情景;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都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2010年6月23日
转载于博主爱在中南的法律博客:http://mayflowercw.fyfz.cn/art/659191.htm
韩大元:人大法律人的爱心与自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0年毕业酒会上的致辞)
发表时间:2010-7-2 9:27:00 阅读次数:424     所属分类:未分类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
今天是我就任法学院院长以来第二次在毕业酒会上致辞。法学院院长们在开学和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仿佛已成为各法学院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我知道,各位毕业生很珍惜离校前最后一次校园活动,很在意院长说些什么。在校期间你们已经听到了许多讲话,倡导式、说教式的措辞是不受你们欢迎的,你们想听到的是亲切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出自于内心的表达。今天的酒会就是为同学们提供近距离地与老师们接触、师生们无拘无束地交流的平台,希望毕业酒会给你们留下美好的记忆,在这里请同学们忘记曾经的不愉快,忘记因就业压力带来的苦恼、不安,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来享受今天的盛宴。也许我们做得还不够,但希望你们理解我们的苦心。法学院的全体老师们会牵挂所有毕业生同学。在校的时候,我们彼此之间可能还感受不到无法忘怀的师生情谊,但在你们即将离开时这种感受更强烈,更真实。
在这里,我谨代表法学院全体教职工,向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走向人生新起点的毕业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祝福!向兢兢业业、为培养合格的人大法律人而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向不辞辛劳、始终关注着同学们成长的各位家长、各位亲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人大法学院的毕业酒会是弘扬法学院传统、大家共同感受法学院文化的重要仪式,也是我们这个法律共同体事业追求与信念坚守的展示平台,充盈着只有人大法律人才能感受到的浓浓的师生之意、友谊之情与惜别之念。我还记得你们参加开学典礼时的充满期待的眼光,记得你们朝气蓬勃乘着梦的翅膀踏歌而来,转眼间,你们就要驾驶满载知识与思想的航船疾驶而去。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情怀,我们共话别离的不舍与眷恋,共享桃李的芬芳与悠长。
我深深地为同学们对人大法学院的信任与情义所自豪,也为同学们在人大法学院留下的欢乐与美好记忆而深感欣慰。看到师生依依惜别的情景,我的心中也着实有一点伤感。而同时,作为院长,我也感到内疚。因为我看到一些同学为了在法学院图书馆占位置,不得不一大早在门口排队;在今年毕业生座谈会上,我听到一位同学说起本班一位经济困难学生的艰苦学习环境,他不愿意让家里和学校知道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而是选择自己默默的承受着压力;我还了解到不少同学在就业前已经体会到了找工作的艰辛和无奈等等。我时时在想,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图书馆座位、更加体谅关心每一位在校学生的生活、做更好的就业指导,也许会增加你们的快乐,减少你们的苦恼。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改变这些,使明年的毕业生们不再有你们曾经的苦恼。我们已经付诸行动了,法学院图书馆新的阅览室正在施工,很快将增加至少200个自习座位,新学期开始后,我们的同学也许不用再早早的起来排队占位了。
同学们,你们是人大法律人共同体的永久成员,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少则两三年,多则六七年,甚至是近十年的时光,你们为人大法学院——这个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全部付出与汗水,已经融入到她的每一寸地方,永远不会消失。这些年来我们共同经历和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光荣时刻。我们记得,汶川地震后,每个同学眼中流露出的悲伤和关爱之情,我们师生一同以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受灾同胞早日摆脱困难;我们记得,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中,我们的同学担任了奥运志愿者,用无私的劳动和真诚的微笑保障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深深体会与全体中国人的脉搏一起跳动的自豪与光荣;我们还记得,祖国六十周年大庆,在群众游行的队伍中,又有我们人大法律人的身影,同学们在排练场上挥汗如雨,天安门前英姿飒爽尽展风采。这些场景我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同学们,你们是人大法学院迅速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实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腾飞目标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什么是“世界一流法学院”的内涵?评价指标有哪些?对此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一流的学生,永远不会有一流的法学院。人大法学院的坚强、自信与自豪源于你们对法学院的信任与爱心。是你们为法学院捧回一块又一块奖杯、赢得一个又一个荣誉。有的同学在“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取得佳绩;有的同学在名校辩论赛中荣获桂冠;还有的本科同学获得了全国“挑战杯”论文科技大赛特等奖;也有同学在遥远的非洲担任爱滋病防治志愿者;有的同学在法律援助中心做志愿者,向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代理诉讼,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有的同学为培智中心学校的残障儿童们提供志愿服务、在明圆民工子弟小学普法支教;还有同学参加“宁养志愿服务”,开展临终关怀,为即将离开人世的生命送去最真诚的关心和慰藉,我们人大法学院的学生们已经坚持了7个年头,从最初的5名发展到现在的50余名志愿者,我看过志愿者写的日记,为同学们的爱心所动容,人大法律人用真情书写了人性的光辉,维护了生命的尊严。
一一罗列毕业同学们取得的成绩,我可以自信地认为:毕业于这所一流法学院的学生是足够优秀的,你们当中注定有人会成为未来中国最优秀的法学家、法官、检察官、律师,或者是杰出的政治家,乃至于各个行业的领袖人物。当然,也可能有很多毕业生最终只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法律工作者,扮演着平凡的社会角色,也许我们的工作岗位不同,也许职位不同,但作为人大法律人,我们都必将积极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和法治发展。
人大法律人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是法学院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而“人文情怀、追求真理、崇尚法治、奉献社会”正是凝聚人大法律人的共同价值观和崇高理念。要建设令人尊敬的法学院、建设值得所有人大法律人和我们的后代为之骄傲的法学院,每一位人大法律人都必须切实履行作为一流法学院的社会责任,弘扬法治精神,维护公平正义。再过106天,人大法学院将迎来她的60华诞。60年来我们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我想这是对一所法学院能给予的最高的褒奖了。而等到10月份大家来参加院庆的时候,你们的身份也将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校友了。未来的校友们,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不断践行法学院的理念,激励、带动后继的人大法律人,更加坚定对法律事业的执着追求,将人大法律人共同的价值观普及到全社会。今后,在全体校友的共同努力下,法学院校友联络活动的平台将会越来越多,各地校友会也在纷纷成立。你们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将会感受校友们的真挚情感,感受到人大法律人共同体的温暖。法学院将会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关心和爱护之情传递到你们身边,增强大家对人大法学院这一精神家园的归属感。
同学们,接受完大学、研究生教育仅仅是人生的起跑点,校园生活教给你们的只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你们壮丽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走上社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你会发现,除了你的工作本身,你还需要应对错综复杂的人和事,还要面对不同于校园生活的各种规则,这又往往会让年轻的你们觉得无所适从。从现在开始,希望大家调整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培养快乐的生活态度,学会乐观坦然地对待人生,以良好的心态不断去适应现实,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一个人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发展而改造自己、磨练自己的过程,这不仅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标志。
也许有的同学还在为寻找满意的就业单位而奔波,在为难以把握的人生选择而困惑,你们焦虑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我始终认为,不管统计的就业率数据达到百分之九十几,只要人大法学院的还有一个毕业生没有落实工作,就说明我们的就业工作还没有做到最好。我坚定地相信,毕业于这所法学院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只是属于你的机会还没出现,这个时候请你们更要保持信心,耐心地等待机会的到来。当你拥有了坚强的自信心,具备了不急躁、不怨天尤人和遇事不优柔寡断的良好品质,就能够更容易的对付困难。只有自信的人才懂得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智,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以往对学生的教育常忽视这一点:在专注于你们事业发展的时候,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学会享受人生的乐趣。健康、爱、生活的艺术,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当具备的。从现在开始,请大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管理好”你的健康,以充盈的精力去面对各种事务。要学会更好的去爱,爱你的家庭、爱你的亲人和关心你帮助你的人、爱你所从事的事业。记得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何家弘教授有个著名论断: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要谈两次恋爱。我不知道你们实践了没有?呵呵,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人大能够收获你的爱情,也希望你们懂得珍惜曾经有过的美好的爱情。我觉得,人大法学院学生是有特殊气质的,即使分手,他(她)不会埋怨对方,即使没有成为夫妻,也要成为好同学、好校友。还有,关于生活的品质,不要总是呆板的生活,机械的工作,要把生活艺术化,增加你对生活、对工作的兴趣,这也自然会增添你的魅力。
同学们要毕业了,人大法学院这株经历过60年风雨考验的大树又生出了新的枝丫,结出了新的果实。你们的每一滴汗水、每一点进步、每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已经成为法学院独一无二的风景。在这里,你们不仅仅收获了文化知识,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作一个人大法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你们也必将以自己美丽的年华和心智为法学院增添绚丽的光彩。正是因为有一代一代像你们这样的优秀学子,人大法学院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所以我还要说:法学院感谢你们!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在想,我们能否曲终人不散,属于你们的青春,属于我们共同的相聚,能否不要这么快的散场,但你们终究是要离去的,就像孩子们总有长大离家的一天。在这分别的时刻,希望你们都能把在人大法学院的经历当做自己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来珍惜。当你们身处社会、面对纷繁的环境,不知所措、无从选择时,请坚持人大法律人所应有的价值观与道德自觉,坦然面对,共同维护人大法律人的荣誉、尊严。让我们共同期待人大法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再次衷心地感谢你们!再次衷心地祝福你们!
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共同举杯,
为了各位老师的身体健康,
为了毕业生们更加美好的前程,
为了人大法学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干杯!
(韩大元  2010年6月20日)
转载于人民大学法学院网站http://www.law.ruc.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508
不可能的告别:苏力在北大法学院2010年毕业欢送会致辞
发表时间:2010-6-26 13:18:00 阅读次数:399     所属分类:鱼沼法韵
[博主按]又是一年毕业时,又到一年收获总结的时节。北京大学法学院苏力教授(院长)的致辞终究仍然是我所要极力关注的。2010,苏力的语词,还是那样的优美流畅、生动感人、激情奔放,而作为法律人,在推进中国法治进程中,本应该如此。在我看来法律人要有守持两件东西:一支理性而犀利的笔、一颗公平正义与崇尚自由的心。

苏力教授在北大法学院致辞
 
首先代表北大法学院感谢尊敬的罗豪才老师出席今天的毕业生欢送会,他也是今天在座的我们法学院最年长的毕业生;感谢曹康泰老师加入北大法学院,令我们——用姜明安老师的话来说——兵强马壮;更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家长,来参加这个欢送会,来看你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因为学院换届,各位同学,我原以为今年不用致辞了,可以轻松了;但新班子还没定下来或是没宣布,临了临了,我只好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里代表北大法学院真诚祝贺并欢送你们毕业。
尽管有些年了,但致辞还真不是件惬意、风光的事。我嗓子也不行,唱不了高调,还老跑调,每每让那些挤在真理身边的人士听了窝心(都往那儿挤,若是把真理挤掉下去,那可就狼狈了)。而且也就那么些话,真诚的重复还是重复,深情的唠叨也还是唠叨,这两年还有 了赝品,今年就有,还不能算什么“山寨版”(差别是声称的作者);因此,我很担心你们厌烦。何况这一次还是临阵磨枪,昨晚和今天一大早我都在办公室写和修 改。但怎么办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制度化即所谓法治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得遵守制度,履行职责。
因此就不全是调侃。因为,法治并非某个文件或书本上那些让一些人热血上头让另一些人昏昏欲睡的语词,而就是现代生活少不了的大大小小的规矩,包括毕业由谁致辞,说些什么,以及怎么说等等,自然也就不得假冒。规矩不一定起眼,有时还让人闹心,却大致能给人们一个稳定的期待。而你即将踏入的社会,就是我们参与创造的这样一个制度网络。她对你会有全新的稳定的期待;你要从更多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宽容转向更多地关爱和宽容他人;甚至仅仅因为你北大法学院毕业,要求更高、更苛刻。
不错,我说过“发现你的热爱”,那是在新生入学之际,是就大学学习而言;对于毕业生,我的告诫从来都是“责任高于热爱”。记住,承担责任,有时不是因为你喜欢,而是尽管你不喜欢。这是对成人的要求;理解并做到了这一点就算大人了。这或许是毕业对于你最重要的意味。
与此相关的则是要守住自己。去年我已说过,大学教育天生有缺陷,还无法弥补。今年再加两句吧:学校会增加你的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德性,提升不了人的德性,也增加不了你的判断力和意志。别以为学了多年法律,有了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嘴边挂着正义,就真以为自己正义了或是比别人更正义。这是一些脑子不清楚或是脑子太清楚的法律人编出来的,忽悠别人,捎带着推销自己,但弄不好也会把自己给忽悠了。想一想,难道学经济的,天天念叨亚当·斯密或成本收益,就个个亿万富翁了?好像(这个“好像”完全是个修辞)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都不是学经济的,还都辍学了。“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不对,但也别以为念过几本书,知道几个词,还会说“我很happy”,人就聪明或高尚起来了。这些年来,我们就生生看着一些法律人倒掉了,学位、地位甚至学问都不低;最近,还包括我们一位86年毕业在商务部工作的校友。
我不怕丢人,也不怕这一刻令各位扫兴,提及这位校友,是因为,对于承担更多更大社会责任的精英来说,对于你们来说,这是个真问题,很现实,也很要紧。腐败会追着社会责任,农民工即使想受贿也会受歧视。孔子早就看到了这点,因此他提醒君子——不是普通人——三戒;说的是一回事,就是任何时候,都别光看见眼前那点私利,都别给自己干坏事找借口。如果你能戒,就是君子;没戒或没戒成,就不知该如何称呼你了。君子的界定是行为主义的,不是自我想象的——莎士比亚说过:在恶棍心里,自己也会是个大好人。
人们常说今天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社会转型、社会道德共识重建的时代。但换个说法,同义反复一下,会让我们看到和想到更多的问题。这句话也是说,今天是一个诱惑很多、外在规范特别是制约不够的年代。这挑战法治,更挑战一个人德性、操守和判断力。如果没有或不足,或是有侥幸心理,你就把握不了自己,容易忘乎所以,随波逐流,一不小心也可能混迹于成功人士。但记住鲁迅先生的话,大意是:如果你真能折腾,真会忽悠,也会小有斩获;但要想凭此成大事,自古以来,门都没有。
当外在规范和制约不足时,我们心里就更需要有点荣辱感,也就是当独自面对自己或永恒时,你心头会突然掠过的那一丝莫名的骄傲、自豪和优越感;借用李敖的诗,还“不要那么多,只要一点点”。有了这么一点,你就会更看重做事、努力做成事,而不是太计较所谓的公正回报,也不那么关心或总是关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可以不要求别人理解和原谅,却可以,恰恰因为你理解了而不原谅、不宽恕某些人,某些事。
人生有许多事不值得较真,但有些事必须较真,要对得起自己。如果觉得不该做的,无论是折腾人还是倒腾事,就是不做;该做的,那么,爱谁谁!“虽千万人,吾往矣”。但这不是知识问题;就算是,北大也给不了你。得你自己养成,在一次次艰难有时甚至是痛苦的选择和行动之后。它拒绝机会主义,需要德性,对自己的真诚,有时还要有点血性。
听起来像是说教和劝善,其实不是。我55岁了,有点天真,却不只有天真;我也毫不掩饰自己相信后果主义和实用主义(别有人认得这几个字,爱拿北大说事,就以为可以开练了。当心闪了腰!)。我是认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可能穷达淡定,荣辱不惊,守着自己的那点事业,守着自己的那分安宁,哪怕在世俗眼光中他/她既不富有也不成功,甚至很失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一个虽不完美却还是值得好好活着并为之努力的社会,而许多人也会因此多了一个好好活着的理由。
就让你和我赞成这个理由!
难道我们不就是为此才走进北大的吗?尽管,许多同学就要告别这个校园了,我也将告别院长的职责。我们都如流水;我们都是过客。
但我们不可能告别北大,不可能。
北大并不只是一所大学的名字,不是东经116.30北纬39.99交汇处的那湾清水和那方地界,甚至也不是所谓的北大象征——“一塔湖图”或墙上铭刻的北大校训。你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北大,包括农园的油饼或二教的自习,一帮子伪球迷半夜爬起来光着膀子看世界杯,或是“淘宝网”上等侯秒杀,当然还有岁末晚会上许校长那并不动人却因此更加动人的歌声,或是那枚从没别上你胸前、已经找不到了却永远别在你心头的校徽……
北大也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人的一个梦。你我就生活在,而且明天则会说曾经生活在,他们的梦中;他们也因此永远生活在你我的梦中了。不是什么庄生梦蝶;我说的只是,因为北大,我们懂得了责任,并且有能力担当。
更何况高铁和飞机,google街景、短信以及刚上市的Iphone 4G,已经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天涯比邻,法学院随时欢迎你回家看看,也会以更多方式与你同在——无论你身在何方!
但为什么,为什么呢?穿过时光,穿过南方的山、北方的河,我们祖先的基因又一次跋涉而来,在你年轻的心中撩起了古老的离愁……
如果实在扛不住,就“小资”一下吧。用剩下的几天,细细体会一下你似乎从未有过的软弱和温情,伤感那“小鸟一样不回来”的青春,告别——在你入学时我祝福的——这段“也许不是你最幸福,肯定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时光!”
然后,我们出发。
在这个夏日,北大见证了一批过客,他们要到一个叫做“前方”的地方去!
2010/6/28
苏力演讲视频 //v.youku.com/v_show/id_XMTg1MjUyNT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