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做一次研究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3:06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
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
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
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
,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 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我也总还有其
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 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 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 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 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 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 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容 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作为研究生不 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程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 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 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 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 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 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 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 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 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
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 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 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
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 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 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 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 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 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
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 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台湾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 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
,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 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学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 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
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 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 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 ,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 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 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 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 等。所以能 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 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
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 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 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 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
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理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 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 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 停的念书、不停的逼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
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 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 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 ,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 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 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 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 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 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 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 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 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 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 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
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 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 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 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 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 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 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 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
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 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 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 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
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 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 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 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
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 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 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
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
法好好地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 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 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 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
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 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 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 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 。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 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 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
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 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 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 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
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 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 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 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
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 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 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 ,再随着你的问题与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
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 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 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 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 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 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 而且一旦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
,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言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 有另外一个外语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 言,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 等,一定要有一个语言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 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言就
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 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 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 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 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 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 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
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 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 思想与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
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 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 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
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 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
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 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 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
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 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 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 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
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 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