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神秘大坑:把日本馋死了!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52:15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中国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有一个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可可托海。在这里隐藏着一个和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之所以说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正是这个坑,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当年,这里云集了中国和前苏联的高级科学家,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走,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还债;也就是这个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个大坑,不仅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而且更为核弹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当年在成功爆炸核弹之后,国防科工委向矿区专发了一份贺电和感谢信,已被永久收藏。包括后来的“神舟”系列航天工程,所用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这个矿坑。这个大坑,专家称之为共和国的功勋矿。
仅就储量和元素成分而言,“三号坑”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深100多米,长宽数百米,坑内有76种矿共生。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蕴藏着有锂、铍、铖、钼、铷、铯、铪、铀、钍等多种稀有及放射性元素。
三号矿坑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穆斯林心中的圣地)。拥有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种矿物中的八十六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它的神秘更在于富集铍、锂、铌、钽、钛、锆等金属,从而成为一座天然的稀有金属元素储备库。研究地质学的专家以把来这里研究考察作为一项最高的成就。
许多国家对冶炼过的“废矿石”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日本。日本人曾经提出要用一公斤粮食换取这里的一公斤“废矿石”。但是这个便宜我们没有占。因为即使是冶炼过的“废矿石”里,仍然含有丰富的各种金属元素,只不过因为考虑冶炼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暂时封存。矿区的人们这样说“宁愿饿死,也要把日本馋死。”
这里还是中国有名的第二寒极,与黑龙江漠河有着相同的最低气温纪录――零下60度。
如今,这个神秘大坑,已经向世人开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开采、冶炼技术的大幅提升,矿坑进入了复采阶段。梅开二度已成现实。
http://chinablj.blog.china.com/201006/6579357.html
链接:保密49年!探访中国首个核武基地 惊现神秘大坑5月28日,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先生诞辰100周年。
48年前,王淦昌来到西部茫茫高原,与其他杰出的科学家一起,隐姓埋名17年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了所有的青春和风华。
4月28日,王淦昌长年工作的地方、被称为“原子城”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国营221厂地下指挥所正式解密对外开放。
从1958年开始,先后有1.5万多名共产党人隐姓埋名来到青海“金银滩”建设221厂。在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这里研制并生产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金银滩”这片草场从此蒙上了浓重的政治、历史色彩而愈发显得神秘。
日前,广州日报记者在青海、北京、广东三地采访,在现代办公楼和核实验废墟中撩去这块土地的神秘面纱,并揭开王淦昌等两弹元勋工作、科研的历史痕迹。
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美妙音符,让青海湖北岸一块海拔3210米的美丽草场成为了人们神往的浪漫之地。人们开始记住了“金银滩”这个美丽的地方。
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一部名叫《金银滩》的电影悄悄地被禁放,“金银滩”也在地图上神秘地消失了。此后,这里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金银滩
从地图上消失成为禁区
如今,国营221厂成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取名为西海镇。54岁的海北州同宝牧场副场长石发友也成了西海镇的居民,这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二次改变户籍和身份。
很早的时候,石发友的父辈就是“金银滩”的牧民。但上世纪50年代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影响了这个草原小人物的一生的命运。1958年,中国决定研制核武器,而研制生产基地正好选择在“金银滩”这片草场。
此后,世世代代生活在金银滩草原上的1715户牧民也随之迁出,石发友一家就是外迁的牧民家庭之一。从此,“金银滩”周围1170平方公里的草场变成了一个神秘的禁区,岗哨密布,戒备森严。
“当时我只有5岁,从来没看过汽车,但一下子看到那么多军车,觉得很好奇。”幼小的石发友并不知道居家外迁的原因,他只晓得以后这里将成为禁区。
此后,“金银滩”屡改其名,一开始叫“国营综合机械厂”;上世纪70年代初期改叫“兰字839部队”,隶属国防科工委员;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改为221厂。另外,为了保密的需要,国务院批准了青海矿区办事处,对外叫青海矿区。当时,矿区级别很高,跟省会城市西宁平级,公检法司一应俱全。
千里牧场
供应核221厂,掩护核基地
令石发友的父辈们意外的是,外迁4年后他们又回到自己熟悉的草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基地粮食供应短缺。于是,基地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办矿区牧场自给自足。另外,石发友说,自办牧场也是为了掩护核基地。
就这样,1962年12月,石发友一家又迁回了“金银滩”。这一年,石发友只有10岁,他笑称自己是“穿着开裆裤回‘金银滩’的”。
这一年,石发友第一次改变了户籍和身份,他们一家由牧民变为了矿区居民,虽然工作还是放牧,但也算是“吃商品粮的”,他家每个月都是靠矿区发的粮票和布票生活。
这时,经过几年的建设,221基地已初具规模。但石发友还是不知道基地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保密很严很严,部队特别多,炮兵、防空兵、警卫团都有,“晚上探照灯很亮,很远就能看到”。
基地纪律教育,对牧民也不例外,刚到的时候,牧民每个人都会发十条保密条例。石发友如今仍对当年的保密条款倒背如流:“不知道的别问,知道的也别说。毛主席不也说过吗,‘保密工作十分重要,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
说起保密,石发友还告诉记者,221厂四周分布有6哨位,把整个221厂都包围起来了,“没证件,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其中6号哨进出的人最多,所以也最严,30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一直没断过岗。外人要进入221厂,必须先在西宁办好证件。
石发友说,牧民只管放羊,一分厂、二分厂等核心机密区他们从来不去,当然也进去不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不久,国务院、中央军委派了歌舞团来基地慰问,他才知道核武器爆炸的事情,“但不知道那家伙就是在我们这里生产出来的。”
现在,矿区牧场改名为同宝牧场,面积436平方公里,环抱着整个“原子城”,与当年那些核武器实验区紧密相连。
进入原子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背面是600字的碑文。碑高16.15米,象征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刻;碑顶镶嵌着和第一颗原子弹形状大小相同的不锈钢圆球,象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碑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的蘑菇云浮雕。这座纪念碑是1992年核基地的主人们在撤离前留下的,是那段轰轰烈烈岁月的历史见证和永久纪念。
在石发友看来,牧工也为基地建设做过贡献的。他告诉记者,在被称为六分厂的爆轰试验场,曾经用牧场的羊做过实验,当时,工程师根据角度不同、距离近远(50米、100米、500米、1000米)来观察爆轰对羊的损害程度。当时还叫了一位兽医参加实验。这位名叫黄全云的兽医现在青海省兽医站工作。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爆轰试验场呈堡垒形,面对爆轰方向有2厘米厚的钢板,钢板上留有多个观测孔。如今,钢板已锈迹斑斑,但密密麻麻的弹痕仍让人能体会到当年实验的惊险与震撼。
54岁的同宝牧场副场长石发友站在当年起运原子弹的“上星站”前。当年,他常在此地放牧。
http://www.cxbbs.net/bbs/t-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