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决定高度(处世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32:42
气度决定高度
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就是不停地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的过程。适者生存——这一自然界的规律,对于人类而言,也同样适用。纵观人类历史,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时不有。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竞争,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竞争无疑已成了时代精神的主题。现在人们倡导适度竞争。适度竞争说到底就是有效竞争。从概念上说,有效竞争是自身实力和竞争活力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有效的竞争力的前提在于,能够协调自身实力和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合理界定自身实力和竞争活力的“度”,而不是在既不知己也未知彼的前提下,盲目参与竞争。所以,再谈“龟兔赛跑”时,大可不必为笨乌龟高唱赞歌。二者赛跑,在速度上没有可比性,兔子休息也是对的,只是休息得过了,丢了尺度。如此而已。乌龟即使战胜不了兔子,谁也说不出什么,自身条件差啊!有“度”才能“适”;能“适”才能赢。把握不准适度,就会被淘汰。譬如,对企业来说,缺乏适度的竞争大抵有两种情况:一是竞争力不足,太温——这会削弱竞争功能的有效发挥,达不到竞争取胜的预期效果;二是过度竞争,太火——从生产线到销售线,同行业厂家大肆火拼,一味加大投资以求在各个阶段都能够压制对手,导致产品积压,恶性降价。到头来,没有人笑到最后,整个行业都成了败兵。弘一大师有名言:“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挫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挤之。”这话的大意是,凡事抢先必定遭人挤兑,而凡事争胜则必有人打击。因而,我们倡导的适度竞争,是不温不火的竞争。这种竞争能把竞争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较低限度,能尽力发挥竞争的正面效用,从而在有效的竞争中取得真正的效益。另外,竞争还要讲究善与恶的“度”。因为竞争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竞争凭能力,譬如,体育竞赛,优胜劣汰,胜者众望所归,败者心服口服;恶性竞争掺杂了钩心斗角,互相倾轧,自己力所不及却又不甘于落后或失败,为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择手段地搞小动作、捣乱破坏等。制造这种竞争,别说“度”,就连起码的做人道德都荡然无存了。古人云:“上道企中行。”意思就是做人要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也。这是众心所向,“度”之所在。所以,适度竞争,有利于共赢;你死我活的竞争不叫竞争,叫恶斗。前者是一种健康的状态,如此良性的循环,是提高自我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后者如此过度的竞争,是一种病态,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能让自身变得更粗俗,更势利,更险恶,渐渐地就失去了常态,将永久地受利益所累。因此,积极共赢,拒绝恶斗,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和谐,这就是竞争的真谛所在。第二章气度的修炼:气度决定高度所谓气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派,一种大智大勇的智慧,一种雍容大度的魅力。它看不见,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得到。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气度的人,有大格局,彰显出豪迈、仁厚、谦逊的良好品质,迸发出后发制人的力量,能以从容的心态应对一切变故。而气量狭小的人容易滋生嫉妒心理,一方面怨天尤人,气恼别人的幸福,一方面自怜自艾,哀叹自己的不幸,实际是挣脱不了自己内心的羁绊,变成睚眦必报的小气鬼,难以成就宏大建树。宽容的气度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宽容要么有益,要么有害。——英国政治家伯克“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对错误的理解和原谅;宽容是一种修养,是对别人的尊重与关爱,目的是成人之美。从君子之交,到谈情说爱,宽容总是能彰显出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表现在:从心理上接纳别人,在接受别人的长处时,也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它不是通过改变对方来适应自己,而是通过改变处事方式来创造一种更和谐的氛围。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议员的不满。有个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多么富有深意的一句话!在一定的条件下,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能变成潜在的朋友。再比如失恋的男女,从卿卿我我,海誓山盟,到曲终人散,其间经历了一幕幕悲欢离合,谱写了一部部凄美的爱情故事。然而,有些男女朋友分手后,恶语相向,辱骂之词层出不穷,恨不得他(她)一死,方才解恨,曾经的美好荡然无存。缘来缘去是自然,爱与不爱有时并不在掌握之中。用宽容的气度,善待曾有过的那份感情,善待曾爱过的人,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睿智?我们倡导宽容,肯定它的精神作用,并不说宽容就是可以穿越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的万能通行证。在很多时候,宽容不但无助于人际的和谐,反成为一些品德卑劣者利用的工具。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崇尚宽容而降低了处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宽容也要有宽容的标准,也就是说,宽容得有个限度。面对一个不懂尊重他人的人、一个犯了众怒的人,我们如果一味地赐以宽容,对方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如果莫名地遭到小人的恶意攻击,我们也谦逊、宽容地以德报怨,小人就会更加恣意妄为。社会万象,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难免有些磕磕碰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多或少都是有的。相处甚好的朋友,同一个单位的同事,以及周围并不熟悉的人,都可能在有意无意中出现摩擦和误会。如果其中一方陷入耿耿于怀的固执当中,另一方的宽容固然可贵,但却会被人视为懦弱。这时候,你的坦诚和宽大的胸怀,就会变成助长别人嚣张气焰的助燃器。从这个意义上讲,宽容是为人的一种气度,但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处世真理。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容积。容积多大,要因人而异。海涅所说的“比海更宽大的是人的胸怀”,只能作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要求。我们倡导宽容,但不能把退让、迁就也当作一种宽容,当作是为人处世的最好方法;我们倡导宽容,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容忍。否则,就会导致更大的错误产生,而自己也会陷于被动。这样的宽容是对别人和自己最不负责的表现。去宽容那些不值得宽容的人,那是姑息;去宽恕那些不可饶恕的人,就是纵容。善良的气度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美德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法国作家纪德大量善行可能出于严厉,更多的是出于爱,但最多的还是出于清晰的了解和无偏见的公正。——德国文学家歌德“人之初,性本善”,自古以来,人们相信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并将善良作为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独善其身,讲究与人为善,追求为善最乐、乐善不倦。缺乏善良品质的人,是道德上有缺陷的人,而德行不完美的人,最终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暴风雨之后的早晨,一位老人沿着海边散步,他发现前一天晚上巨浪把许多小鱼抛到了离海水几米远的沙滩上,足有上千条。一个小男孩弯腰在拣那些鱼,并不停地把鱼往海水里扔。老人走上前问:这么多鱼,你能扔完吗?孩子没有回答,只是手不停地捡着。老人又问:救这些鱼或不救它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在乎。你为何要这样做呢?孩子说:小鱼知道,小鱼在乎,我在乎!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善良。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善良都值得提倡。如果一个人不加思考地相信每个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别人施以善良,弄不好就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伊索寓言》中的农夫怀着一颗善良之心,用自己的胸膛把一条几乎要被冻死的蛇救活了,而蛇却用致命的毒牙回报他。农夫即将死去的时候说:“我该死,因为我怜惜了不该怜惜的恶人。”这个故事说明,对那些邪恶的人,是不能施以善心的。因为他们的生命与邪恶共生,是善良的天敌,对他们施以善心就是在纵容罪恶,等待你的很可能就是农夫那样的“善有恶报”的结局!可见,虽然善良这种美德能让一个人具有更大的力量,但是讲善良也是必须有特定的原则的,就是说必须有个“度”的衡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功利主义、实力原则的挤压下,过度善良有些时候就会退化成懦弱,变成迂腐的代名字,这实在是很可悲的。如果不幸遭到怀有恶意者暗算时,不用说,您的善良一定是有些过了,您只是一味地去行善,超过了最大的底线,那邪恶的东西自然会来接近你。因此,要提醒自己:理智的、明辨是非曲直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的气度。毫无戒备的、不分利害的、无条件的善良,是无知的善良,是懦弱的善,甚至是养虎遗患!含蓄的气度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北宋理学家程颢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英国哲学家培根含蓄是一种迂回美的艺术,一种“雾里看花”、“曲径通幽”的意境,它展现了您的思想深度,您的修养,也是您魅力施展的一部分。含蓄的人绝不缺乏能力,但也绝不张扬,而是制造一种特殊的交流语境,旨在化尴尬为自然,化冲突为和谐,化抵触为沟通,化腐朽为神奇。就像原卓越网首席执行官王树彤所说:一个人“内心的坚强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无角无刺不影响你是一个坚守原则、知道什么时候进退的人,不必表现得那么张扬、那么夸张。处理问题时,不在于你显示的态度是强硬还是温柔,而是通过你传递的气概来以一搏十”。中华民族是含蓄的民族。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说:“才不宜露,势不宜恃,享不宜过。能含蓄退逊,留有余不尽,自有无限受用。”含蓄是一种社交技巧,能够使交往的弹性空间更大。鲁迅在《野草·立论》中借用梦中“老师”的教诲,给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说句吉利话。“老师”对“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的鲁迅支了一招:“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呵……!”此乃再“恰当”不过的含蓄。这种模糊的语言,比明确示意更有深意。再比如,表示有外遇以“艳遇”代之;说自己的生活已经达小康水平则以“还过得去”代之,等等。若是因形势所迫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又难以启齿,就可以用婉转的方式含蓄地表达出来。西方人的特点是直率坦白,善于表达。而中国人却不习惯用语言直接讲清楚,往往是用比较含蓄的方式加以表达。但有时过于“含蓄”,就会让人觉得冷漠、疏远,甚至产生误解。譬如,曾在央视播放的电视剧《前门楼子九丈九》,影片中的主人公冯青山爱着奎俊儿,但一见到奎俊儿,那“爱”字死活说不出来,话说得七拐八拐的,含蓄得让人窒息。一场爱情悲剧注定也要围绕着这种中国式的含蓄而上演。由此看来,含蓄是一种社交技巧。这种技巧的效能有高低之分,也就是说,在特殊的语境里,含蓄是要讲究度的,如果失去了度,含蓄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能。在平时,当你在将一个坏消息告诉别人时,去含蓄委婉的讲明,这样就不会触及对方所避讳之处,自然能立刻接受这个事情的事实了。比如通知患者家属,这个人马上就要死了,自然我们不能这样直接说,那么避开这个字,说准备后事、病情很危险之类的话,跳过“死”这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如果是将一个普通的消息告诉别人,那么在这里含蓄就是不恰当的,要知道,这样的情况,我们力求的是简洁明快,清除彻底。若非要把这件事拐着弯去说,便给人一种油腔滑调、阴阳怪气、故作神秘的感觉,不但沟通上是一种障碍,更重要的是耽搁了事情,这就是犯了错误。
对于含蓄的“度”的把握,说白了,就是能在最恰当的情况下,用最恰当的话去对待,该直则不能曲,能曲则绝不直言,要避讳别人所忌讳的话题,收敛自己所拥有的。这样的含蓄,将是您成功的一个必要因素。豁达的气度当你能以豁达光明的心地去宽容别人的错误时,你的朋友自然就多了。——中国台湾作家罗兰没有豁达就没有宽松。——美国微软公司主席比尔·盖茨什么是豁达?性格开朗、心直口快、不说违心话、不办违心事,是为豁达。性情豁达者,心比天地宽。诚如比尔·盖茨曾经所说:“没有豁达就没有宽松。”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从未有畏惧之心的老将军,解甲归田后,以收藏古董为乐。有一天,老将军在把玩最心爱的一件古瓶时,不小心差点脱手,吓出一身冷汗。他突然若有所悟:“为什么当年我出生入死,从无畏惧,现在竟吓出一身冷汗?”片刻后,老将军悟通了——“因为我迷恋它,才会有忧患得失之心,破了这种迷恋,就没有东西能伤害我了。”心情一阵爽朗,遂将古瓶掷碎于地。老将军此举,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豁达。豁达就是这样一种顿悟、一种清醒,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利避害不是世俗功利,而是能够使人在困境中面对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保持情绪的稳定、头脑的清醒。对于个人而言,豁达往往是情绪的调节剂,能使人减少抑郁、仇恨等不健康的情感,改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如果群体成员能够保持豁达的心态,群体氛围就会变得和谐。豁达只是性格标签,并不能反映能力的强弱。那些只强调自己豁达的人之所以难有作为,是因为不能系统、仔细、具体地分析问题,致使总结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做事情凭直觉,喜欢拍脑袋决策,容易看到成绩,看不到细节,容易忽视存在的问题,以至于浪费了自己的能力,与机会擦肩而过。还有一种豁达者,即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者,他们宁可无限度地容忍和宽让别人的罪恶,却放不下面子向行恶者施以正色。殊不知,有多少一生都不可能豁达也不想豁达的人,正以小人之心觊觎着心慈手软的人放弃自己的权利,放弃自己应得的利益呢!所以,别人侵害你的利益也一笑而过,那不是豁达;让小人钻了空子也不在意,那也不是豁达。尽管豁达的人容易让人产生崇敬感,但如果一味地以豁达为荣,不计后果,就有可能由于粗心大意、不拘小节而导致失误;又可能因为情感不细腻,对别人的内心世界不太敏感;还可能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只会豁达而无心计,或者姑息、忍让别人的错误,或者缺乏防人之心,以至于身陷被动无法挽回时,只能“豁出去了”,这实在是无奈之举。豁达也要有分寸。适度的豁达是一种美德,而无度的豁达就成了缺陷了。凡事都不予追究,就失去了原则,豁达就变成了一味忍让,抑或忍气吞声,那充其量也只能算作自我解嘲罢了!自信的气度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意大利诗人但丁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结局是很不幸的。——英国作家培根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而言,自信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信任和满足。没有自信,就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就于无形中削弱了竞争力。自信是成功的首要信念。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有句名言:“小狗不应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按上帝给的嗓门叫好了。”然而自信是不是多多益善愈极致愈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自信只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能给人以进取的力量,让人增添精神上的毅力,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提高人的能力、智慧,更不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自信只是成功的助推器,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就,首先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如果片面地强调自信心对具体某件事的绝对作用,把自信当作实现目标的唯一标尺,那就是对自信真义的一种误解。我们主张人要量力而行,无论做什么事情,先掂一掂自己的能力,看看自己力量够不够。如果一味地强调自信,不顾自己的能力,以为一个人只要有信心,就可以无往不胜,那么就很可能要为这种盲目的自信付出代价。
然而,人们在努力培养“自信”的同时,也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信的前提是自知,真正的自信应该是理性的,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是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准确估计和判断。自信对一个人来说,就像汽油对汽车一样重要,它可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但是过于自信,就可能变成导致失败的祸根。自信不是盲目的自我崇拜,以为自己处处都比别人高明,像“龟兔赛跑”当中的兔子那样自以为是,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乃至孤芳自赏、不辨利害、不听劝告、夜郎自大,这样的盲目自信,无异于自掘陷阱!许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有信心,做什么事都要相信自己能做好。然而,正确的自信应当是实力和能力兼具的自信。自信并不等于可以傲以待人,自以为是、盲目自大、不尊重他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陷入了“高智商,低情商”的误区。如果什么都没有做,仅仅是一种盲目的“自信”,那么到最终,留给自己的恐怕只能是心虚和无奈了。另一方面,如果既缺乏自信又强作自信,那就等于既自卑又躲避自卑。诚如荷兰学者斯宾诺沙所说的那样:“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人固然要有自信,但不能有不切合实际的过度自信。不切合实际的自信不叫自信,叫自负!乐观的气度乐观的人永葆青春。——英国诗人拜伦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在人们的理解中,乐观是积极向上的代名词;与此相反,悲观则会导致颓废和消极。所以,人们崇尚乐观,尽量地表现自己的乐观态度,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有关乐观者和悲观者的故事:同是半瓶水,乐观者会说,太好了,还有一半水呢;悲观者则说,糟糕,只剩半瓶水了。乐观的人看到的总是美好的一面,不论遇到多么糟糕的环境或事件,他都能保持一种感恩的心,豁达地接受现实、面向未来。乐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者多数性格外向,烦恼少,心中总是充满希望,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各种处境,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会被困难磨平意志。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邓小平就是一个乐观者的典型代表。有一次,前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向邓小平“讨教”“长寿秘诀”,邓小平风趣地回答:“天塌下来我也不怕,有大个的顶着。”但是,乐观并不能成为一切成功的通行证,它不是困难和逆境中的救命稻草。乐观也要有分寸。乐观是建立在信心与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在制定策略时,如果没有信心与把握,只会盲目地乐观、极度地乐观、不计后果地乐观,就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导致乐极生悲。譬如,在新经济时期,it业人士就为技术创新的盲目乐观付出了代价。当时人们对技术创新的含义不是很熟悉,甚至发生误解,以致过量信息摄取与企业的市场业绩不均衡,人们以为在新经济下可以通过扩大需求来扩大规模经济和降低价格,但是,这种过剩的需求带来的却只是通胀。人可以因为自信而乐观,也可以因为乐观而自信。只有在这种“互为照应”的因果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乐观的态度才是真实的、有气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2003年东亚足球四强赛前,对于战胜日本队,中国球员、球迷和媒体都抱着极为乐观的态度,因为近几年交锋时,中国队往往能凭借球员身体素质上的优势,起码在场面上不落下风。然而,比赛的结果却表明:日本“技术流”已全面超越了中国“力量派”,济科和他的弟子笑到最后,2∶0的比分使中国人赛前对自己的盲目乐观显得既可笑又可悲!乐观要有乐观的资本,没有资本,不但显示不出乐观的气度,而且还会给人留下笑柄!
坦荡的气度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心胸豁达,足能涵万物!心胸狭隘,无能容一沙。——安东尼奥·波尔基亚“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总是认为坦荡是君子风度,已经习惯了对坦荡的各种赞美,而没有意识到坦荡也要有个“度”。坦荡是值得赞美的。面对失意时,坦荡的胸怀可以使我们活出一份真诚、一份磊落;面对考验时,它可以使我们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困难时,它可以使我们不怨天尤人;面对功名利禄时,它能够让我们从容不迫。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我们弘扬坦荡精神的理由。有人说,不能坦荡者,则必有隐衷。这话说得有道理,但是也有例外。因为人都是有思想的,人人都像君子般坦荡荡,莫学小人常戚戚,这只是美好的理想。每个人都会有留存自己空间的权利,如果一味地要求“坦荡荡”,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空间,那就只会让自己变得更虚伪。有个年轻貌美的姑娘非常喜欢小孩,她甚至通过教会儿童福利基金会,认养了一个非洲的孩子,并且定期汇款过去。这似乎足以证明她的坦荡的胸襟。但是每当朋友提起这件事,这个姑娘就会长长地叹口气,十分遗憾地说:“只可惜我认养的是个黑小孩,如果他能长得白些该多好。”对于这个姑娘的举动,一般会有两种争议。前一种观点是她灵魂不够净化,拿得起,却未必放得下,称不上坦荡;另一种观点是她的义举是高尚的,她的“遗憾”的心迹正是爱美本性的一种自然昭示,她拿起了,也放下了,因此她坦荡了。坦荡是一种自然、一种习惯、一种修养和一种认识。如果为了证明自己的坦荡而刻意在人前“坦荡”一番,这种坦荡就变成了一种伪善的表演。坦荡固然可贵,但无所保留的坦荡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过于直率往往导致胸无城府、疏于防备,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最后走向悲剧,就为了一个“君子”之名而放弃了本我,结果成就了那些卑鄙小人。坦荡没有给坦荡者带来什么,却成了他们愤世而亡的墓志铭。另一方面,过分坦白也容易忽视别人的自尊,突破对方心理容忍的限度,这时,直率就变成了挑衅和侮辱,结果无意中就伤了人。所以说,人要有坦荡之心、坦荡之情,却不可以失去理智,过度坦荡。该坦荡时便坦荡,该较真时也要较真;对待小人、面对错误时就没有必要坦荡了。人应该坦荡,但不能一味地坦荡。比如在大是大非面前,该计较时也得认真计较;如果该计较时也以坦荡避之,就会纵容错误产生。潇洒的气度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诸葛亮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杜甫洒脱,无拘无束之意。真正的潇洒应该是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为世俗观念所囿、不受物欲所累;逢事处之泰然、有节有度。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语道出了潇洒的最高境界。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潇洒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张扬个性的理由。然而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真正潇洒的人并不多。正像剧作家苏叔阳说的:“‘潇洒’叫得太多,皆因不潇洒使然,未曾潇洒、幻想潇洒、潇洒了一阵儿又不潇洒、恨不得潇潇洒洒……才让人使足劲儿呼喊潇洒!”然而如今流行的“潇洒”,已经远不是“拿得起放得下”那般坦坦荡荡的潇洒,也不是生性达观、乐观,困难面前不皱眉的潇洒,甚至不是那种“债多了不愁”的“新杨白劳”式的潇洒。我们见得多的倒是一掷千金、挥金如土的“潇洒”;呼朋引类、车马飞扬的“潇洒”;前呼后拥、颐指气使般不可一世的“潇洒”。他们真的活得潇洒吗?并非如此!这只是一种浅薄,一种轻浮,一种及时行乐的“玩潇洒”!然而有的潇洒可以玩,有的潇洒却不可以随便乱玩。2004年4月15日,辽宁省本溪市司法局一名处长、两名副处长在到县区调研时,脑子一发热,想潇洒一下。于是违反规定,把警车停靠在酒店门口,在等候汇报时还潇潇洒洒地玩起了麻将。司法局党委得知后,立即召开公开处理大会,决定对以上3人给予免职处理——只顾“潇洒”,结果玩丢了“乌纱帽”。
那些原来并不潇洒,却要花钱买“潇洒”者,其实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潇洒怎么能买得来?用金钱换潇洒,实际上是虚荣。这种潇洒不仅会导致虚荣心膨胀,还会滋生贪图享乐的毛病。我们的前辈活得太累,顾家顾厂,顾大顾小,规矩尺寸既严且多,所以想“潇洒”却难有潇洒的机会。现在我们有了潇洒的机遇,却有许多人迷惑了,找不着尺度了。因为迷茫,所以就被表面上的洒脱牵着鼻子走了。潇洒是人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放荡不羁,为所欲为,也不是玩世不恭,特立独行。真正的潇洒,是不做作、不浮躁、不攀比、不炫耀的洒脱,而不是刻意追求某种形式,不是为追慕潇洒而无尺度地“玩潇洒”。刻意追求潇洒,本身就是一种不潇洒的表现。潇洒是一种自信、达观、宽容的气质,因而是无法模仿的。风格的气度风格就是人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怎样形成风格?把你认为正确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坚持下去。——中国现代诗人艾青做人要有高风格,这是和谐社会对每个人的期待。但做人的风格却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看他在展示高风格中是否能把握分寸,即把握正确的维度。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表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以及“利天下为之”和“天下为公”的气度。这样的为人处世风格,足以超越一切历史的恩怨情仇。风格是种很难把握好的精神气质。高风亮节、英雄气概总是让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但是,高风格也有底线和标准。比如有家长遇到自己孩子与邻家孩子吵架,为了证明自己不袒护自家孩子,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有意斥责自己的孩子,以此展示了自己严格的家教和高尚品格,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比如有的人自己穷得叮当响,却具仗义之风,对亲戚,对朋友都是一副热心肠,对他人总是有求必应,逢年过节,探亲访友时都忘不了给对方送礼,以此展示自己的高尚风格。结果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比如在工作关系上,有的人不论与上级、同事,还是与下属打交道,均施以过分谦恭的高风格,结果不但使自己变得软弱可欺,还助长了别人的蛮横作风。所有这些,都印证这样一个道理,做人的风格可以高,但必须要给自己定个尺度。如果没有尺度,你就只能成为一个可疑的伪慈善家。当年,洛克菲勒给芝加哥大学捐助巨款。人们感谢他的高风格。可是当他回去后,有一位与他同样富有的朋友借宿到他家,人家走的时候,他伸手就向人家要10美元。浅显地看,洛克菲勒对后者太抠门,很没风格。其实这恰恰反映了洛克菲勒在风格的度上有着自己的一套卓有见地的理解——风格是一个人的品格气度,这种气度既不能随便贱卖,也不能随意拔高。我们不否认高风格者美丽的心灵境界,但这种境界要看用在何处,用得值不值。比如那位东郭先生,如果他当时救的是一只瘦弱的羊,那么我们说他扶贫助弱,高风格。偏偏他要救一只善于伪装又居心叵测的狼,这种风格高了又有何用呢?对那些欲望无止境的人来说,你对他施以高风格,无异于贱卖自己的人格!慷慨的气度一个人总得慷慨一点,才配受人感受。——英国作家哈代我们的慷慨决不应超出我们的能力。——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慷慨是一种高尚的德行。没有慷慨气度的人是对世事冷漠孤傲的人。但一个人应该慷何人之慨,慷何事之慨,该怎样表现慷慨,这里边蕴涵着很深的尺度的学问。2005年,印度洋发生的一场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中国向海啸受灾区的募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其中就有两位富翁,一位捐了500万,一位捐了1000万,此番慷慨之举让人惊讶,慷慨之情让人感动。
我们崇尚慷慨者,因为慷慨本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有些品德是完美人格必须具备的因素,慷慨就是其中之一。有德的慷慨,能赢得友谊和他人的拥戴。《圣经》里说:“你宁可为兄弟和朋友耗费你的银钱,也不要让它在石头底下生坏了。”就是告诫我们要慷慨地对待他人。《水浒》里的英雄为扶贫助困动辄就出手十两、几十两银子,他们把“义”看得很重,以助人为乐,彰显了他们的慷慨气度。但慷慨也应该有慷慨的限度。所谓限度,就是要分清主次轻重,量度而“施”。一个人再正义,爱心再大,他的施与能力也是有限的,用休谟的话说:“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如果你在向他人施以慷慨时颠倒了主次轻重,就很可能出现慷慨失度。从日常生活方面说,我们主张为人不要吝啬,应该慷慨。但慷慨并不意味着毫不精打细算,对自己的钱财任意挥霍。有些人为了博慷慨之名,不惜以派送自己的钱财来沽名钓誉;有些人平日是个出了名的吝啬鬼,一次“寻花问柳”费就拍出几大张——前者为了别人的眼光,后者为了自己的感官——二者看似慷慨,但实质上都是无度的挥霍之徒。再从慷慨者的自身能力而言,我们主张在慷慨的同时也要有自保意识。慷慨是以自己的施与帮助别人脱离困境,而自己也在施与中感受到了助人的成就感。但如果你的经济实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持慷慨,你还是老老实实别要这种虚假的美誉了。如果你连自己的生计都维持不了,帮助他人的乐趣又何从谈起?最后自己可能也要变成受人接济的弱者!再有一种所谓的“慷慨”,即为了个人的某种利益,不惜以权谋私,施“借鸡下蛋”之招,恶意地慷国家之慨,慷企业之慨,慷集体之慨,这种借花献佛的伎俩,与无私的解囊相助有着根本的区别,根本不能称之为慷慨。慷慨是不能失度的,无度的慷慨会使自己由富翁变成“负翁”,虚情假意的慷慨只会使人变得更加虚伪。礼貌的气度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德国作家歌德如果把礼貌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信任。——英国作家培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直到今天,礼貌作为古人“礼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仍被国人广泛推崇着。礼貌体现在彬彬有礼的态度、温文尔雅的举止和谈吐、得体的着装等多个方面,常常隐藏在一些小细节里,而这些都与个人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阿·史蒂文斯曾在《德·斯蒂尔夫人》中说,“礼貌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他把礼貌比喻成一种艺术,一种个人修养外在体现的艺术。的确,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标志,讲究礼貌已经超越了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不同社会中都得到倡导。《论语》中有很多关于礼貌的精辟论述,比如“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礼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东西,那些没有礼貌气度的人,就难有作为。西方的《圣经》里也有多处关于礼貌的记载。比如耶稣,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信徒们言传身教,“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恰当的礼貌,能增进与他人的沟通,但是,礼貌也是应该有一个度的,恰如培根所说:“如果把礼貌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自己显得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难又是最好的。”培根的意思当然不是叫我们不要礼貌,他的意思是说,人是要讲究礼貌的,但太看重礼貌的形式,而忽略了人间的真意,就会失之于虚假,从而失信于人。在日本,人与人碰面打招呼时,不论他们向对方有多么微小的请求,都要把“对不起”挂在嘴边,而在交际中,人们都会频繁地使用敬语,敬语又有尊他语和自谦语之分,在不同情况下还有不同的用法。试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谦恭、礼节像呼吸一样无时不在,这种礼貌还有什么实际用处呢?
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交际习惯,日本的繁复礼仪也是日本特色的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应该明白的是,根据传统文化和国情,我们没有必要去学习这种礼貌,而是要讲求适度的礼貌,这种礼貌应该融化在平常的生活习惯中。事实上,“作秀”的礼貌越多,你就越露怯。比如在下级对上级的话语和行为中,适当的礼貌就是尊敬,过度的礼貌就成了恭维、拍马屁。如果无论什么事情、无论什么情境都讲究彬彬有礼、谦谦想让,就有迂腐之嫌了。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紧凑而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泼辣的气度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波斯作家萨迪泼辣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风度。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泼辣这个词是带有一定性别色彩的。通常,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女性。在传统文化中,阳刚气质被视为男性特质,而女性就不一样了。因为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带有被动性的意味,温柔、体贴是传统文化给女性贴上的标签,在对这种标签的普遍认同之下,那些作风硬朗、有点冲劲、身上具有某些男性气质的女人,便被人们以“泼辣”或“很泼辣”来形容。一个女孩,冰雪聪明,勇敢果断,开朗大方,心直口快,作风正派,巾帼不让须眉,此等女中豪杰,有点张狂,又有点可爱,我们赐予“泼辣”的评价,自然是褒义的。然而女人的泼辣也该有个限度。若是“泼”得过度了,甚至无理了,就有失风度,惹人讨厌了。好比川菜,我们都以为川菜一定是麻辣味道,其实,正宗川菜未必都是辣的。它讲究的是当麻则麻,当辣则辣,辣而不烈,这样的川菜,吃得让人心胸舒畅。但是如果辣椒加多了,就遮蔽了菜的鲜味。又有多少人喜欢舌头被辣得火烧一般的热?用泼辣的作风把一件事情处理得当,作风硬朗,办事利索,精明爽直,这种泼辣叫人喜爱,让人信服;但是,如果独断专横,蛮不讲理,粗口脏语,用泼辣的言行苛人松己,辱骂别人,甚至极尽羞辱他人之能事,就不但不能让人信服,还会惹人厌嫌,令人躲之不及。懂得适度泼辣的女人是聪慧的。她们知道,只要“泼”得有品位,“泼”得合情合理,“泼”得果决而不失温和,这样的泼辣,声色俱厉却能直指要害。而有的女人,则把泼辣当作自己的“战斗武器”,以为这样做,即使不可一世的人,也得甘拜下风,这就在无形中膨胀了“泼辣”的功能,养成了颐指气使的习惯,更使自己在无限度的泼辣中变成一个人见人怕的悍妇。《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是性格泼辣的典型代表。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威严,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连隔壁宁国府办丧事也是要来荣国府请她去协调打理。她泼辣刁钻,爱逞强恃骄,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她“毒设相思局”至贾瑞于死地,“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她还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泼辣的女人应该懂得适度把握分寸尺度,千万不要成为人人嫌弃,或避而远之的泼妇!施舍的气度我们的慷慨决不应超过我们的能力。——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我们不要因着施舍财物就满足。施舍财物是不够的,财物施舍容易,人们却更需要你心里的爱。——特蕾莎修女乞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现象了。撇开过去因为穷困而沿街要饭的“乞讨兵”不说,单说现在,火车站、汽车站、商场门口常常游荡着行乞的人,“乞讨致富”甚至成了某些人的致富之路。
乞讨之所以能致富,其根本原因就是利用了我们对弱者的同情之心。有一个外国人,在地铁里被一个中年男子拉着个少年缠上了。当他俩向他行乞时,那个外国人大声说:“不可以!不可以!”他指着那个少年对那名男子说:“他应该去上学,你怎么可以让他干这种事?如果我给你钱的话,就等于和你谋害了他!”他的这番话让周围的人受到了不小的震动:正是由于有太多像我们这样“仁慈”的施舍者,才得以让乞讨者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人行天桥上折肢断腿的儿童、繁华街头的“失学少年”……是将我们内心的善良逼向尴尬境地的乞讨者的最新版本!面对越来越多的乞讨者,我们不堪其扰。遇到境况非常凄惨的孩子、老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泛起同情;还有的时候,行乞的人常常纠缠不休,被纠缠得心烦意乱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边抱怨一边施舍点钱。但是,给,还是不给,这到底是不是考验善良与否的一个问题?各种行骗的伎俩让我们心有余悸,与此同时我们又担心,如果行乞者真的走投无路,我们的良心就要受到责备。但是,看看下边这些真实的故事,你就会发现,行善也是需要有一个判断,有一个标准的。在沈阳,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无业游民,把自己扮成贫困大学生,在街头跪地乞讨,欺骗善良人们的钱财。在深圳,一个“残疾人”向路口的司机行乞,没有得到施舍,他就转身用随身带的锐器划了人家的车,司机下车追他的时候,他却拔腿狂奔,一点残疾的迹象都没有了。在北京,一个19岁的孕妇靠不停怀孕,上街行乞3年,骗取不菲收入。在警方发现的3张银行存款回单上显示:2006年8月26日、8月30日和9月3日,这名孕妇先后往银行存了4250元,也就是说在短短9天时间平均每天收入超过470元!如此算来,这名孕妇的月收入超过万元。如此这般的靠行乞行骗,手段不一而足。这种行为欺骗了世人的感情,磨灭了人们的善良之心。面对貌似困窘的行乞者,我们至少应该学会通过直观印象加以判断,确定哪些人真正需要帮助。把善行施舍给最需要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爱心被骗的可能,也才能把持施舍的度。的确,我们可以帮助那些在生活上确实有困难的人,但却不能使穷人通过接受施舍成为乞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向那些职业乞讨者施舍,无论施舍多少,他们都不会满足,我们的这种施舍是毫无价值的。毕竟,施舍要有理性,要有原则,更要适度,盲目的施舍是没有意义的。豪爽的气度太害怕被欺骗的人,失去豪爽的本领。——法国谚语再没有比轻率更无知的了。——英国作家王尔德上网搜一下关于“豪爽”的关键词,多达五十几万条,而评语呢,清一色都是赞美之词。通常情况下,没有人厌烦豪爽的人。豪爽是一种利他的品质,豪爽的人往往会给别人带来欢笑和方便。所以,一提到这样的人,我们都不约而同地给予其赞美之词。我们所颂扬的古代江湖侠客,多是以侠义为风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豪爽气度。现在我们理解的豪爽,依然是豪迈爽朗、令人快意的意思。适度豪爽的表现应该是有决断力,有凝聚力,平易近人,以及不图回报地乐于施助。豪爽与慈善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是信仰的外在表现,与经济状况无关。在与朋友们喝酒时,抢着付账的都是豪爽的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伸出援手的都是豪爽的人;与人相处,不拘小节、心胸开阔、待人诚恳的都是豪爽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人们都会感到轻松自在。因此,豪爽待人,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利多弊少的。但是,豪爽有的时候却也会给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性情豪爽的人往往不拘小节,如果你要他帮忙看管小孩或代为照管公司业务,很可能会在无意之间添乱子,他大大咧咧的脾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失误。
如果说无意之间闯祸还可以谅解,那么,有些人恶意地扭曲了豪爽的本义,打着豪爽的旗号,以豪爽的名目,干的却是“伪豪爽”的事,这样的情况却是不能原谅的了。比如,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气,经常因挥霍过度而捉襟见肘,这就是“奢”无节制,充其量是“豪”一时之“爽”,换取豪爽之美名。比如,为朋友的事行侠仗义,不问青红皂白地逞一时之勇,大打出手,还美其名曰“为朋友两肋插刀”,等到知错了,才后悔自己的豪爽有点愚蠢,豪爽并不是用来逞能的。比如,太特立独行,爱装老大,说话强词夺理,想整谁就整谁,久而久之自觉不自觉地搞起了黑帮。再比如那些“以权谋爽”的基层官员,不惜挥霍国家或集体的钱,豪个人之爽者,一旦东窗事发,成了阶下囚,也来不及了!诸如此类,其实就是用“豪爽”的躯壳包装起来的庸碌之辈。他们可能具有勇猛的气势,可能在答应别人某件事时也很爽快,可能在花钱时“大公无私”,可能会视一切冒险为笑谈,但由于多行不义,必然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此等“豪爽”还是不要为好。所以说豪爽不但要讲究气度,更要讲适度。无度的豪爽不叫豪爽,叫挥霍!矜持的气度真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矜持规矩,慎作方圆。——中国俗语什么是矜持?沉稳、持重加魅力叫矜持,处变不惊、坐怀不乱叫矜持。矜持的人往往给人稳重的感觉,让人感到既踏实又有分量。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内敛,因而矜持是一种向来为我们欣赏的性格特征。矜持的人仿佛一幅仕女图挂在墙上,可以感觉到她向你微笑的神情,却无法触摸到,越是触摸不到,那神情仿佛越发温婉生动。尤其是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认可,基本上都包含矜持这个要素。“一阵风从桥头那面吹来,夹杂着九层楼那叮当作响的风铃声。三毛从台阶上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手整理了一下头上的帽子,依然保持着潇洒而矜持的风度,慢慢往桥头方向,往莫高窟参观入口处走去。看着她远去的身影,我若得若失。”这是王义之先生回忆三毛中的一抹描述。它充分描述了矜持的女性身上能散发出那种既文静、自然,又让人琢磨不完、百读不厌的美。男人的矜持更多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味道。比如,宋末宰相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在忽必烈面前,表现出宁死不降的矜持;而被公认的成功男士,大部分表现出老成稳重、矜持冷静的性格特征。李敖讲过一个小故事:“新来女秘书一听说本人未婚,即欣然色喜,面向本人作‘预约’之态,本人做老僧入定状,漠然拒之,不亦快哉!”为什么李敖会“不亦快哉”?是因为他借矜持之术,委婉地拒绝了别人。而这份矜持后边,是需要有一定“内功”的,没有“内功”,那就什么矜持也“做”不成了。但是,矜持不是一种执著于“固守”的德行,而是一种处世态度。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矜持又是可变的。它可以归纳为脱俗而富于忧郁感的气质。这种气质在程度上同样可变,如果愚顽地固守着某种矜持度而不变,这样的矜持就难免失度,显得固执、刻板、僵硬。譬如,在情感生活中,女性由于过分矜持和羞怯而错过良好机缘,与另一颗心灵错过;而男性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如果特别内向,过分矜持,女孩子也会接受不了,觉得对方太多城府,没有豪爽的男子气概。诚然,距离产生美,但是这句话用于热恋期间便适得其反。距离只能造成隔阂、疏远、误会、猜疑。太矜持,就会增加双方的距离,使人感觉彼此站在远处,没有温度可言,又有谁愿意对着一座“冰山”甜言蜜语呢?心里不想矜持,却要装作矜持,这样经过“包装”的矜持不仅容易露怯,而且会显得木讷,在交往中陷于被动。其实,“度”的把握,最重要的在于我们对矜持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我们不必随波逐流,认为社会开放了,我们就都不要矜持了,也不必昧着自己的性格,装模作样地“秀”矜持。
要矜持,但不要装矜持。伪装矜持,就有假正经的嫌疑了。摆谱的气度摆谱也是要有摆谱的资本的。没有资本,自以为是地乱摆“拒人于千里之外”之谱,这只能是一种浅薄。另一方面,摆谱要经过周密的策划,要有“谱”的深度,同时还要有“谱”的适度,要“谱到为止”,“谱”到让人钦服,让人不忽视你。——本书作者刘玄德前往隆中茅庐请卧龙先生出山,卧龙先生为了试探玄德的诚意,故意一再回避、摆摆自己的架子,“逼”得刘备三度冒风雪,微服上隆中,于是有了“三顾茅庐”的佳话。这个“出山”的主人公卧龙先生,就是后人皆知的孔明。如果刘备当时不屑于孔明的摆谱,叫起板来,就不可能有“三顾茅庐”的佳话;如果当时孔明不识抬举,只想着摆自己的谱,他日后也成不了蜀国的军师。可见,“摆谱”是要讲究门道的。一方面,孔明是在试探刘备是否真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他长期居于清流派隐士之中,属于“淡泊名利”者,怎能轻易答应刘备的请求?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要对刘备这个求上门来的老板摆摆谱儿,为的是日后在蜀军中掌握军令箭打好基础。可见,摆谱也是要有摆谱的资本的。没有资本,自以为是地乱摆“拒人于千里之外”之谱,这只能是一种浅薄。另一方面,摆谱要经过周密的策划,要有“谱”的深度,同时还要有“谱”的适度,要“谱到为止”,“谱”到让人钦服,让人不忽视你。要摆谱,首先要做到自己心中有“谱”,而不是虚张声势,胸中无物。把资格、苦难、经历作为摆谱的资本,最多说明这样的人特别喜欢向后看,其思维方式是保守的。如果你是个新员工,有那么点“谱儿”,能让老板和同事感到你这个人有深度、耐读,但要是摆谱过度,那就会显得张狂自负,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你是一个“老资格”,在新同事面前有点“谱儿”,能让新同事服你,但摆谱过度,那就有倚老卖老和“欺生”之嫌;如果你是一个官员或企业老板,适当地在下属面前摆点“谱儿”,能让下属对你敬重三分,但若是摆谱过度,还有谁心甘情愿地服从领导,听你的命令呢?另外,“摆谱”要摆得适逢其时、恰如其分,而不是不分火候、不分对象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目中无人地显示自己,就无异于冷漠与孤高。诸葛亮的智慧之处在于,他给刘备的“谱儿”摆过了,认识到“知者合矣”,所以当刘备第三次光顾茅庐时,他早已清扫院落,穿戴整齐守候多时了。而善于“笼络人心”的刘备更不摆高高在上之“谱儿”,立即将其“录用”。还有一种摆谱是在日常生活中。譬如,有些人爱排场,求“规格”,图“气势”,为了面子,“谱儿”摆得惊天动地,唯恐天下人不知自己的架子有多大、地位有多高,殊不知这样的“高谱儿”就是浪费奢侈,宠坏了自己的德行。摆谱要摆得靠谱,摆得太离谱了,会让人避而远之,成为人见人烦的“孤家寡人”。强势的气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三国文学家李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北宋文学家苏轼“强势”这个词蕴涵着深厚的力度。强势的人往往是强者,小男孩们也许都有过与《功夫》里的周星驰相似的愿望——获得一份武林秘籍,练得一套天下无敌的拳法,除恶扬善,匡扶正义,成为人人敬佩的强者。然而强势也有强势的弊端。在很多时候,强者是孤独的,虽然他并不总是需要朋友。因为他处处显得比别人优秀,时时想要占尽先机,所以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远离。强势的人总是面临着挑战和危险,即使他并不在乎这些危险。有人说“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含蓄点的说法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都说明强者的危险系数要高于普通人。
真正的强势是强在气度上。大多数情况下,强者的悲剧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适当的度。很多有实力的强者,却有想赢怕输的心理负担,气度不够,气势不足,没有信心,因而常常在竞技中败下阵来。譬如,跨栏王约翰逊,在刘翔出道以前,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来没出现过连续抢跑或是被栏绊倒在地的事。可是在奥运会上,他却背负了心理负担,在与刘翔同场较量中,被栏绊倒了。这很像侯宝林在相声《空城计》里说的:“我也不是总晕,一下台就不晕了。”看来,是这位老栏王的强者心态出了问题。其实,约翰逊大可不必背负这样的心理负担,王者自然应该有王者的气度。但是,如果把握不住分寸,就会过犹不及,强势就会使人显得骄横。骄横的人最易树敌,所以骄横的强势往往会带来悲惨的结局。有人说:“做弱者,都不得好活;做强者,都不得好死。”这是对这两种人的人生悲剧最直白的揭露。逞强的人靠着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惹怒了多少人自己心里未必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到头来一辈子争强好胜的人若有墙倒之势,必然是遭到众推的后果。当然,在学习、工作中争做“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强者,事事争第一的态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因为争做第一而忽视了自我保护,也不能因为这种心态而丢失了生活中其他可贵的东西,例如健康、友谊、赞美、拥护……更不能为了做所谓的强者而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其实,现实生活赋予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当你觉得自己渺小时,生活就是强者;而当你觉得生活中处处开满鲜花时,你就是生活的强者!“度”的内涵就是在这二者互为的“转型”中互相作用着。我们并不是不提倡自强不息,不提倡做人要有气势,而是说运用强势要以保证自己开心、安全以及人际和谐为基础。真正强势的人,一定是会把握一个“度”。不然,就可能面对最孤独、最危险、最辛苦、最悲惨的人生。人的一生中需要成功来装点,争强好胜并不一定能换来成功,谁说一个低调的人不能成功呢?真诚的气度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诚实而无知,是软弱的,无用的;然而有知识而不诚实,却是危险的,可怕的。——英国作家约翰逊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惟真诚难寻。尽管谁都希望大家捧着一颗真诚的心做人,甚至有人不断地在表白“我真诚故我在”,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真诚面前经受得起考验呢?小时候,从家庭到学校,我们都接受过有关“真诚”的教育。因此“为人真诚”早早灌进我们的耳朵,植入我们的心田。我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有了真诚就有了一切。人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忠告:不要对我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不要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要崇尚那种平凡而伟大的举动:怀里揣着一点良心,不做上愧于天下诈于地的事,捧着颗真诚的心做人。它虽然不能惊天地泣鬼神,但这种细雨无声、沁人心脾的滋润,如冬天里的一把火,似沙漠中的一滴水,能够让人世间变得更完美。可真正地走向社会、不得不面对无情的现实时,就会发现,我们一直信奉的“结交朋友要讲真诚、做生意要讲真诚、对工作要真诚”的理念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一不留神就掉进了形形色色的陷阱。困惑之感油然而生:为什么真诚竟然如此的不中用?吃亏,思考,再吃亏,再思考,当满腔的真诚一次又一次地被无情的现实化作一盆冰水,我们开始怀疑真诚是不是可以无限地奉献。后来,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事理:真诚尽管是一种气度,但这种气度也应该是有限度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多险恶。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献出真诚,就很容易被险恶之人当作可利用的工具。不论你面对的是谁(除了罪犯),逢人且说三分好,未可全抛一片心。献出过度的真诚和坦诚,人家要么不信,要么信了但不领情还要讥笑我们。我们甚至不敢肯定,在某个时候,有哪个平时和我们情同手足的人会投来匕首和投枪。那些视真诚为笑谈者,可不会像珍惜自己的名誉一样珍惜真诚之心。
所以,痛定思痛后,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使用真诚之心。人不能没有真诚,但不能把真诚当作做人智慧和处世哲学的全部。如果真诚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就不再是真诚,而是愚钝。因为真诚与白痴、弱智为邻。如果真诚没有达到一定的度,那真诚就会报复:它会使人情世故变得更复杂,组织管理显得愈发混乱。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乃为人之道也。在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真诚是要靠理智去把握,而不是轻飘飘的风筝!人要有真诚的气度,但这种气度失去了限度,我们便一无所有了!刚柔的气度刚柔并行,相辅相成。只知刚的人,难免被折断;只知柔的人,到头来终是懦夫。——中国古代名言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许久以来,人们总是对男人的阳刚和女人的阴柔津津乐道。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只有阳刚或女人只有阴柔,那才叫真正的美!这种思维定式影响了很多人,并且一度成了社会公认的标准。后来,人们又探讨了内在美与外在美。可是,讨论来讨论去,却总也找不到一个权威的答案,反而被“刚”与“柔”的评价困扰了。其实,专家们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刚与柔是个人性格的两种不同成分的表现形式,与男女性别没有多大关系。从职场角度来讲,它是一种工作方法。不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必须具备刚与柔的心理素质,必须娴熟地运用刚柔相济的处世艺术。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刚与柔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是相生相克的对立统一体。刚能制柔,而柔也能克刚。刚与柔、强与弱只是从两个方面或不同的角度去划分和看待问题罢了。刚即柔,柔即刚;强即弱,弱即强。水滴石穿,风摧山崩就是例证。在现实生活中,阳刚令人尊崇,阴柔备受亲爱。如今,阳刚和阴柔似乎不再成为人们性别审美的唯一标准。我们发现,女强人与有点嗲的“新好男人”也能成为绝配;有些性格好强的女生就是不愿意再小鸟依人;而以阳刚之气为荣的男人也不见得能打开所有少女的心。可见,当今时代,阴、阳之美并非以极致为美,而是朝着互补的兼容性方向发展。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刚”还是“柔”,也无论其表现在哪种性别身上,只要适度,都是很美好的东西。刚与柔是个人性格的两种不同成分的表现形式,同时它又是男女共享的处世方法。要立足社会,必须具备刚与柔的心理素质,必须娴熟地运用刚柔相济的处世艺术。不能依照过去的那种幼稚的理解,以生理性别论来分解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的阳刚与阴柔的潜质。刚属阳,铿锵强硬,雄劲粗犷;柔属阴,和顺软弱,温雅柔美。阳刚与阴柔,各具所长,各显其能。当刚与柔同在一个矛盾体的时候,或以刚制柔,或以柔克刚,或者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做到一切都不失和谐的“度”的统一。这种气度,不就是如我们所说的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吗?刚与柔需要相济,要相济就要讲“度”的把握。如果不讲“度”,一味地非刚即柔或非柔即刚,那只能让刚与柔永远成为一对死敌。精明的气度知道隐藏自己的精明是一种巨大的精明。——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对精明的人,是应该褒还是应当贬?这是一个让所有的人都很难回答的问题。当今社会,陷阱多多,谁都希望自己能精明一点,谨防上当受骗。可是,如果被别人说自己很精明,心里头又会有一种莫名的疑虑:“人家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其实,精明本身并不是贬义,只是“太精明”就会有贬义的意味了。2006年上半年,上海曾经爆出“操控房价的手”的丑闻,而在这丑闻中上当受骗的恰恰是一向以“精明”为荣的上海市民。于是有人说了,上海那些自以为精明的人也会吃亏,也会被假象蒙住了眼睛,这都是精明反被精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