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清宫秘档》统一台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53:07
探索·发现《清宫秘档》统一台湾
郑成功原籍福建南安县,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在他20岁的时候,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
这时候,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与几位明朝大臣一起,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皇帝,历史上称隆武帝,树立了抗清的旗帜。
在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郑芝龙投降清朝,而郑成功却继续抗清。顺治末年的时候,郑成功还在坚持抗清,他的处境越来越困难。郑成功决定进取台湾,将台湾作为抗清的根据地。这时候,台湾已被荷兰占领了38年,郑成功要收复台湾,只有与荷兰殖民主义者决一死战。
顺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领船队于金门料罗湾出发,到达澎湖,等待战机。几天后,郑成功大军冒风雨,出奇兵,乘着大潮越过鹿耳门航道,在台湾登陆。
十二月十三日,在郑成功军队的强攻下,自知必败的荷兰殖民者终于投降,荷兰对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郑成功也成为第一个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收复祖国领土的民族英雄。
此时清朝已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大规模的抗清斗争基本已经被平息,统一台湾的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以郑成功之子郑经为首的郑氏政权,实际上已成为非常孤立的割据势力。
从康熙二年到二十三年(公元1663年—1684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康熙始终坚持统一的原则,以“抚”为主的策略,清军与郑家军打打谈谈,谈不成再打。
康熙二年,清军进攻金门、厦门。清军将领马得功战死,最后金门、厦门仍然全部被清军占领,郑经在大陆上已经没有一点地盘了,他被迫撤到了台湾。
接下来的两年,清朝政府任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靖海将军,统领清军水师两次大举进攻台湾、澎湖。因为遭到海上飓风袭击,这两次进攻都 没有成功。
清朝政府根据当时的形势,策略上作了些调整。一下子打不下来,就改以谈判、招抚为主了。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朝派总兵孔元章去台湾,向郑经表示,如果愿意削发称臣,可以封他为“八闽王”。但郑经却提出,他要在中国版图之外当个国王。
清朝政府没有放弃和谈。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把福建水师都撤了,水师提督施琅也被召回京城。在这之后,清朝政府再次特派刑部尚书明珠,携带康熙诏书去与郑经谈判。但郑经的立场丝毫没有改变,仍然坚持“照朝鲜事例,不削发”。也就是说,他只能像当时的朝鲜一样,成为中国的一个藩属国。
康熙听了奏报,说:朝鲜从来都是属于外国,而郑经是中国人,如果他在台湾而不剃发,怎么能说明他已经归服了呢?这说明,康熙坚持统一的大原则,坚决反对郑氏政权自外于中国的要求。
郑氏集团的立场,促使康熙开始下决心对台湾由抚转为剿。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出现重大转机,清朝政府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康熙十八年,福建总督姚启圣上疏请求重新设立福建水师提督,并极力推荐仍由施琅担任。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并决定,恢复设立水师提督的建议被采纳,但是当时任命的水师提督不是施琅,而是万正色。
万正色一上任,立即抓紧修理旧船,赶造新舰。先以新船配官兵,开赴定海也就是今天的浙江舟山进行训练,同时奏请朝廷,迅速调兵遣将。康熙得到万正色的奏报后,随即命令江南总督何席熙迅速挑选2000名优秀炮手,飞速赶赴万正色的军前报到。
康熙二十年正月(公元1682年),郑经中风死去。据姚启圣奏报,郑氏集团内部再次发生王位之争,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承了王位。
康熙皇帝在得到郑经病死和台湾内乱的密报以后,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到来。他果断地将原来的福建的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为陆路提督,把具有丰富水战经验的施琅,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并且加太子少保衔,而且叫福建的总督巡抚和福州的提督,偕同施琅一块进取台湾。施琅坚决主张先攻澎湖,再取台湾。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施琅命总兵董义、曾成等,率快船23只,前往澎湖侦察。董义等人于六月初四日中午开船,第二天午后驶抵澎湖。初八日回到厦门。“来去无阻”,非常顺利。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六日,康熙在乾清门再次询问大臣的意见,大学士明珠说:让施琅一人进兵,似乎可行。康熙终于批准了施琅的作战方案,同时授予施琅全权军事指挥权。并指出施琅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定如何进剿。
台湾郑氏集团在得知清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以后,马上进行了布置,加强防守,摆开了架势,准备迎战清军。
据《靖海记事》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公元1683年),施琅在铜山港誓师,率精兵3万多人,大小战船300余艘,扬帆直驶澎湖。十六日晨,清军水师与郑军船队在澎湖洋面开战,战斗极为激烈。施琅的指挥船遭到郑军围攻,右眼受伤,差点当了俘虏。
清军失利以后,马上退兵外洋。清军经过调整准备,六天后,再次发起进攻,寻求与郑军决战。
施琅将战舰分为三路,自率56艘,攻击敌水师主力,另有80艘继后。每路中再分三队,不列大阵,约好每5艘攻击郑军1艘。
这一战术,发挥了清军在数量上的优势,结果刘国轩大败。郑军的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只有刘国轩等少数将领逃回台湾。
澎湖大捷传到北京,康熙大喜过望。澎湖是台湾的门户,以清军的优势这时候一鼓作气攻打台湾,是可以获胜的。然而康熙还是决定下旨招降,并即派侍郎苏祥赶到福建。
这时的郑氏集团已惊惶失措。郑克塽急忙召集部下,商议对策,结果是意见分歧。
施琅马上将郑氏集团内部分歧奏报给康熙皇帝。康熙及时发布命令:郑经之子郑克塽等,如果能率军民人等登岸投降,将赦免从前的抗违之罪。
在清朝政府的感召之下,郑克塽、冯锡范、刘国轩等捧表归降,交纳了土地、户口、府库册及大印。施琅于八月三十一日登上台湾岛受降。秋天,台湾兵民剃发,台湾终于统一了。
施琅率军到台湾受降后,妥善安置了所有投诚人员,又宣布免除海岛三年赋税差役,当年应缴纳的谷租也减去4/10,受到全岛军民的热烈拥护。郑氏家族对抗清朝政府40年,康熙不仅没有将他们视为“乱臣贼子”,反而给予许多赏赐。康熙还下令,将郑成功、郑经父子的灵柩运回老家南安安葬,并亲自撰写一幅挽联,称赞郑成功有胆有略,是一位在海外孤军奋战的忠臣,称颂郑成功收复中华疆土的不朽功绩。
台湾既定,应当如何善后,清廷内部还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施琅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大学士李霨、王熙也主张台湾不可放弃。康熙最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公元1684年),清朝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进一步明确了台湾的归属。另外台湾军政机构与内地也完全相同,连衙署建筑也改变了,像内地一样,“衙门口,朝南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