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海军的三江口富锦之战(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51:28

中苏海军的三江口富锦之战(上)

(2006-07-27 20:48:51)转载 前言    同江,位于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合处,邻近中苏两国的分界线。1929年,中苏两国军队曾在此发生了一场开始于三江口、终止于富锦的江上水战,也是自清政府一八九四年和小鬼子之间的甲午海战之后中国的首次水上对外用兵。这场战争,是由“中东路事件”引起的。    中东铁路是1897-1901年间沙俄强迫清政府同意在中国东北修建起来的,与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通过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1924年5月,苏联与中国北洋政府经过长时间协商,决定中东铁路由中国赎回,在没有赎回之前,铁务业务由两国共管。但是,苏联在具体执行中,并没有完全按协定办事,双方矛盾不断,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先后收回了许多按规定应交还中国而苏联未主动移交的权利和设施,苏联大都予以默认,奉系由此轻视苏联,以为软弱可欺。    1929年东北易帜,中国在形式上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后,蒋介石认为东北依旧是一个独立王国,奉俄开战,只会使自己获得渔翁之利,于是片面夸大苏联在东北的势力,使张学良认为苏联在东北势力对其统治构成威胁。而东北军中的一些少壮派受东北境内沙俄流亡势力的误导,以为苏联内部空虚,边境武装不堪一击,战端一开,必然土崩瓦解。这些都促使张学良对苏采取强硬态度。    1927年5月27日,张学良按照蒋介石的电令,派军警搜查了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逮捕了苏联驻哈总领事等30多位苏联公民,封闭了苏联职工会,并强迫中东路苏方正、副局长停职。29日,哈尔滨特区长官张景惠下令封闭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苏联领事馆。31日,苏联政府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6月5日,海参崴当局要求释放其在哈尔滨领事馆被捕人员,表示愿意以缩小中东铁路局长权限作为交换条件。但东北当局却在7月10日查封苏联公司,将中东铁路管理局苏联高级官员全部免职,解散苏联职工联合会等团体,逮捕苏联人200余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
 一、黑云压城
    苏军针对中东路事件,于8月6日迅速成立了苏联特别远东集团军,布柳赫尔元帅任司令,下辖的海军部队是阿穆尔河区舰队(Амурская Bоенная Флотилия,阿穆尔河即俄语黑龙江),该舰队当时有3个舰艇大队、1个扫雷舰中队、1个航空队(14架飞机)和1个陆战营。接到命令后,舰队全面转入战备,从主要基地哈巴罗夫斯克(中国称伯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汇合点)直接驶向国境线。    阿穆尔河区舰队的主力是四艘“列宁”级浅水重炮舰,该级舰是沙俄于1907年开工建造、1910年服役的“风暴”级浅水重炮舰,除了在革命战争中被白军带走和被日本干涉军掠走的外,其他的都加入了红海军,舰名分别改为“列宁”号(Ленин ,原“风暴”号)、“斯维尔德洛夫”号(Свердлов,原“暴风雪”号)、“红色东方”号(Красный Восток,原“飓风”号)、“孙中山”号(Сунь-Ят-Сен,原“风雪”号)。
 列宁级浅水重炮舰的彩色三视图和线图
    “列宁”级的主要数据为:长70.9米,宽12.8米,吃水1.41米;排水量965吨,4个蒸汽锅炉能提供1000匹马力,最大航速11.5节,续航力3726海里/8节。甲板装甲38-76毫米,炮塔装甲25-76毫米,炮座装甲51毫米,司令塔装甲51毫米。武器装备方面各舰并不一致,“列宁”、“红色东方”、“孙中山”号为安装在4个双联装甲炮塔内的8门120毫米炮,85毫米高射炮2门,37毫米高射炮2门,20毫米高射炮6门,7.62毫米高射机关枪2门;“斯维尔德洛夫”号则为4门152毫米炮,2门37毫米高射炮, 6门20毫米高射炮, 4门12.7毫米高射机枪,5门7.62毫米高射机枪; “列宁”级除了参加中苏冲突外还参加了1945年8月的苏联对日战争,1958年3月全部退役。
     战斗力仅次于“列宁”级的还有二级内河炮舰,其中一级是“Vorul”级内河炮舰,是Sormovo造船厂在1905年建造、1909年7月服役的。全长54.5米,宽8.2米,吃水1.1米;排水量244吨,马力250-270匹,最大航速10节,续航力1700海里/8节;武备有2门45倍口径的120毫米炮,1门122毫米陆军榴弹炮,4挺7.62毫米机关枪;有12.7毫米的船舷装甲和9.5毫米的甲板装甲;舰员编制为63人。阿穆尔河区舰队中有三艘,分别是“红星”号(Красная Звезда,1955年8月9日退役)、“红旗”号(Красное Знамя,1958年3月退役)、“无产者”号(Пролетарий,1959年5月25日退役)。 
红旗号炮舰线图 
    另一级是“布里亚特人”级内河炮舰,包括“布里亚特人”号(Бурят,1958年3月13日退役)和“蒙古人”号(Монгол,1948年2月28日退役)。该级舰也是由Sormovo造船厂于1905年开始建造,1907年5月23日服役。全长54.5米,宽8.2米,吃水0.61米;排水量193吨,马力250-270匹,最大航速11节,续航力1100海里/10节;武备有2门50倍口径75毫米炮、2门47毫米高射炮、4挺7.62毫米机关枪,还有2门64毫米榴弹炮;有12毫米的装甲,人员编制40人。
蒙古人号炮舰线图   另外,阿穆尔河区舰队还有其他一些炮舰、布雷舰、扫雷舰和摩托装甲艇,虽然都是沙俄时代的产品,但在黑龙江上却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阿穆尔河区舰队在进入战备状态后,把主力集中在同江附近的三江口,与东北军隔江对峙。所谓三江口,乃松花江与牡丹江会合后,在同江汇入黑龙江处,故又名混同江口。该地位于吉林省的东北角、黑龙江的东南角、苏联阿穆尔州之南。江口有一块三角洲名为莫力洪,洲北为苏联领土,江口以南属于吉林省的同江县,江口以北属于黑龙江省(现在皆属黑龙江省)的绥东县。如果溯松花江而上,沿途为富锦、桦川、汤原、依兰、方正、通河、宾县、木兰、巴彦、呼兰、滨江(哈尔滨),滨江是中东路的中心,也是东北的军事政治重镇,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三江口距滨江七百二十华里,军舰往来只需要12个小时,如果三江口有失,则苏联舰队可在数日内抵达滨江城下。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三江口的地位,与满洲里、绥芬河并重。而苏联人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布柳赫尔元帅的计划就是以陆军从东(绥芬河)、西(满洲里)两个方向对滨江相向对攻前进,阿穆尔河区舰队则支援一部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占领三江口,从中路直取滨江。从苏军的布置来看,阿穆尔河区舰队配置于三江口外三角洲以北400米的苏联江岸,海军陆战队配置在江岸上,陆军则部署在纵深地区,这一切都没有刻意地隐瞒,清楚地向中国方面表明了作战意图。
 
二、针锋相对
    眼看战争的不可避免,中国东北当局也随即建立了“抗俄军司令部”,东北海军代总司令沈鸿烈奉命督率东北联合舰队的江防舰队在同江和三江口布防。    沈鸿烈,字成章,湖北天门人。曾留学日本学习海军,加入了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1920年通过留日同学的关系结识了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并因此获得张作霖的信任,于1922年任东三省保安司令部航警处少将处长,负责筹办东北海军。俗话说“天上有九头鸟,地上有湖北佬”,沈鸿烈确实是个如九头鸟般精明强干的人物,只用了五年时间,就让东北海军从无到有,成为拥有舰艇二十多艘、总吨位一万八千八百余的中国第二大地方海军。南京国民政府下辖的闽系海军,虽然在舰艇数量、吨位上都强于东北海军,却在第二次北伐战争时期让擅长袭扰的东北海军占尽优势,这也使得沈鸿烈获得了“能将”的称号。
    沈鸿烈先是把江防舰队原来分段巡防的八艘江防小炮舰集中到三江口,后来在了解了阿穆尔河区舰队的实力后,感到实力不敌,便自同江南岸到绥东北岸用铁锁连接起来。铁锁每隔五丈就挂上钢砣,每隔十丈就坠以铁锚,使铁链下沉,不露出水面。又在铁链内外布设水雷,并在同江和绥东两岸修筑临时要塞,配置海军陆战队,并拨给3英寸炮两门,又派“江亨”、“利捷”、“利绥”这三艘正式军舰驻扎同江,是为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设置在富锦,“江平”、“江泰”、“江安”三舰轮流巡防同江——富锦的松花江段,江面狭窄紧要处均敷设了水雷。
    第三道防线设置在桦川,“利济”、“江通”二舰巡防富锦——桦川江面,也在要道敷设了水雷。而从此向上游至依兰江中,有暗礁“满天星”、“麻嘴”等,也可以成为苏联舰队进攻的障碍。
     虽然层层设防,沈鸿烈仍然担心这些挡不住实力强大的苏联舰队,于是借用东北航政局商船六艘,改装配炮,布置在滨江,以防不测。    陆防方面,沈鸿烈手下有四个海军陆战团,每个团除了三个步兵大队外,还有机关枪连一、迫击炮连一。在同江、绥东、滨江各配属一个团,三江口外的三角洲、富锦各配属一个营,桦川、依兰各两个连。东北军的陆军第二旅、第九旅也分布于抚远、同江、绥东、富锦、桦川、依兰一带。
    空防方面,有十门高射炮配置在同江、绥东;另有战斗机二架、侦察机两架驻防同江。    如果说在陆军方面,东北军在数量上还略占优势的话,海军则是完全不成正比。八艘江防炮舰中,只有“江亨”、“利捷”、“利绥”是正经八百的军舰原装货,其他的都是商船改装。其中旗舰“江亨”号最大,是日本川崎造船厂在1907年的作品,舰龄已经二十二年,对战舰来说,已经算是花甲之龄了。钢制的舰体全长180英尺,宽28英尺,吃水7.9英尺,排水量550吨;马力950匹,最大航速13节,人员编制90人;武备有57倍口径的4.7英寸(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一门,3英寸(75毫米)日本仿阿式炮一门,上海制造的47毫米哈乞开斯炮四门,7.9毫米马克沁机关枪四门。可以明显地发现,它远不是“列宁”级的对手。 江亨舰
 
其他两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后缴获的德国在华钢壳浅水炮舰。“利捷”号原名“水獭”(Otter),1909年由德国Tecklenborg造船厂建造。全长177.6英尺,宽26.7英尺,吃水2.7英尺,排水量266吨;1300匹马力,最大航速14节,人员编制45人,水线处有2英寸的装甲;武备有2门日本造的仿哈乞开斯式6磅速射炮和3挺大沽造的仿哈乞开斯式机关枪;“利绥”号原名“祖国”(Vaterland),由德国Schichau造船厂建造。全长158英尺,宽26.3英尺,吃水2英尺,排水量170吨;1300匹马力,最大航速13节,人员编制45人;有1门3.4英寸炮、1门4磅炮和2挺机关枪。这两艘军舰的火力也就能对付对付海盗什么的,为此,沈鸿烈在战前用3英寸炮换下了原来的小炮,以加强火力。 上为利捷舰,下为利绥舰    在江防舰队的改装炮舰中,“利济”号是1920年江防舰队成立之初从中东铁路局拨借的第六号巡逻艇,排水量250吨,有1门哈乞开斯五管速射炮和2挺机关枪;“江平”(原名“江宁”,1898年英国建造,350吨)、“江安”(原名“同昌”,1904年英国建造,380吨)、“江通”(原名“江津”,1908年俄国建造,250吨)、“江泰”(1897年俄国建造,255吨)、“江清”(1897年俄国建造,255吨)都是由内河明轮商船改造。排水量小,舰体弱(多为木壳),航速迟缓(4.5节-7.5节),武备最强的也只有2门英国维克斯47毫米炮和2挺机关枪,而且都有二三十年的船龄,这些军舰如果正面交战,只是苏联军舰的靶子而已。 江防舰队的明轮炮舰     沈鸿烈深知这些乱七八糟的军舰根本不是苏联舰队的对手,为了加强自己的火力,又打起了改装军舰的主意。因为各舰吨位小,无法加装大口径海军炮,在一艘已经报废的商用驳船“东乙”号上安装了二门4.7英寸(120毫米)海军炮,并把“江亨”号上的员兵配备到驳船上操炮;由于“东乙”号没有动力,又由“江安”舰拖带,成为了一个秘密的流动水炮台,并被拖往江口附近的沼泽区,隐藏在那里以便提供炮火支援,可以根据战局的需要随意拖往任何地区。隐蔽工作做得很好,官兵们忍受着沼泽地里肆虐的蚊虫,耐心等待苏军的进攻,虽然苏联的飞机在战争准备阶段就开始进行侦察,但他们没有发现隐蔽的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