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企业徘徊内迁路口 各项隐性成本上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12:51

珠三角企业徘徊内迁路口 各项隐性成本上升

2010年07月13日07:30第一财经日报宋冰我要评论(4) 字号:T|T

  内迁“诱惑”

  迁入地劳动力熟练程度、产业配套环境以及运输成本等都是企业内迁需要权衡的因素

  下午6点多下班时间,思麦博位于江西九江新厂的很多女工走出厂门时,她们的丈夫和儿子已经带着买好的菜等在门口。

  “如果家就在当地,员工的情绪等各方面都会更稳定。”思麦博的协理林季贤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认为,这是企业内迁后的一大好处。

  思麦博的母公司冠贺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球类代工厂,产品几乎全部出口。从2007年开始,在东莞已经经营十数年的冠贺,开始在江西九江设置新的厂区,到今年春节,江西新厂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6000多人,而老厂只剩下了两三千人。

  当然,大举内迁的好处远不只是让工人的生活质量更高。对于思麦博来说,搬入九江以后,企业在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成本上有一定下降,税收也会有较大的优惠,电力等各种资源也能得到保障。“以前在广东的时候,经常因为电力供应紧张而被拉电,对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林季贤说。

  但是,当地劳动力的熟练程度、产业配套环境以及运输成本,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企业内迁的红利。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并需要内迁?内迁这笔账怎么算?

  企业内迁成本

  尽管用本地工人比较稳定,但林季贤告诉记者:“内陆地区的工人操作技能比不上原来广东的那些工人熟练。”

  而且,在家乡就业的本地员工,对加班挣更多钱的欲望并不像沿海工人那么强烈。思麦博在九江的新厂,人员规模是东莞老厂的两倍多,但两个厂最后的总产能差距却不是很大。因此,即使每个工人的平均工资下降,最后的劳动总成本并不一定有明显下降。不过这也取决于劳动力适应的程度。

  运输成本的增加也是内迁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最近刚从苏州迁移到苏北宿迁的一位体育用品出口商告诉本报记者,以前苏州到上海港,毛重20吨的箱子运输成本在1000~1500元。搬迁到宿迁之后,这项费用就要再加400~500元,运输成本上浮30%~40%。

  而由于远离配套产业群,内迁企业的各项隐性成本上升。

  东莞鞋业协会的工作人员曾经表示:“在东莞开鞋厂,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从设备、原材料采购到工人招聘准备等程序。”但是很多鞋厂搬迁至内地以后,附近产业链的不完善会使这个周期大大加长。

  从无锡内迁到江西南昌的百路佳客车公司也是一个例子,虽然江西本地有汽配企业,但这些配套商的质量和种类达不到百路佳的要求,只好继续从省外,比如江苏、上海等地采购一些核心汽车部件。

  此外,迁往内陆后,企业在接单方面的能力会相对减弱。一家生产出口服装的厂商便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成本略有变动还可以承受,但订单下滑就关乎生存。

  这也是为什么在人力、资源成本逐渐逼近极限时,仍有不少沿海制造商恋栈不愿内迁的原因。

  土地成本最具诱惑力

  不过,各企业都有一盘账,以决定是否内迁。

  以搬至宿迁的上述体育用品出口商为例,该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原来在苏州的300个工人,全年劳动工资总额要达到1000万元左右,但搬至宿迁以后,员工规模未变,人力成本直接削去一半。“这完全可以把多出来的40%运输成本对冲掉。”该负责人说。

  而且从趋势看,近年来南方武广铁路、长三角苏南苏北之间的跨江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开通,使物流基础设施不断提升,进一步压缩各地运输成本差异。

  “国家去年将物流行业作为十大振兴行业,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产业转移带来的运输问题。”一家服装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他对未来的预判,“而且,就像曾经的台资企业迁往大陆时发生的情景一样,随着制造企业的内迁,各个大小配套商也一定会逐渐跟过去,使采购成本下降。”

  最重要的是,在外贸企业的成本结构中,运输成本占的比例远小于人力成本以及土地成本,所以上升的运输成本会很容易被后两项成本的下降抵消掉。

  而土地成本的大降对于内迁企业更是具有诱惑力。

  迁入江西以后,思麦博的新厂区面积达到了60多万平方米,是东莞老厂面积的十几倍。相比东莞每亩已经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的工业用地价格,思麦博在九江所使用的工业用地,其出让价格比照的是全国最低工业用地价格——每亩仅4万元。

  百路佳也承认,在江西新工厂的租金几乎全部被免去,相比采购成本和人力成本,厂房租金才是大头,所以算下来内迁还是比较划算。

  政府与政府对接

  不可否认,这场从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产能的过程,就如上一次全球加工工序向沿海地区转移的浪潮一样,政府是其中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内陆地区依靠创造低成本土地、劳动力以及其他资源的投资环境,来吸引更多制造商的这个套路,和此前沿海地区如出一辙,其热情态度上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年前5个月,有将近40个内陆城市前往东莞推介,引资总额估计超过千亿元。

  不过,与十几年前不同,此轮产业转移中,迁出和迁入两地政府之间的合作成为一大特色,两地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已经成为推进产业转移的一个普遍形式。

  深圳已在湖南衡阳、江西赣州等地建设产业转移园区,苏州也与宿迁建设联合工业园区。这些园区从建设初期就由迁入、迁出的两地政府共同参与,所以产业承接和转移从一开始就存在规模优势,以及资源整合优势。

  这种产业的集聚区往往会更快带动配套商的整体入驻,从而大大缩短产业链的建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