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文化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1:22
玄奘大师
(2009-12-25 11:20:33)  1199人次浏览 来自文化中国 投稿邮箱:haonews8@163.com
释玄奘,原名礻韦 ,姓陈。是汉代太丘仲弓的后代,其子孙移居河南,所以现在是洛阳缑氏县大。其祖父陈康,在北齐任国子博士。其文陈惠,早年就精通儒家经学,身长八尺,眉目清明,任江陵县令,于大业(公元605年一618年)末年,辞职回乡,认识他的人认为他是能够善终的人。玄奘的哥哥陈素出家为僧,就是长捷法师,他容貌堂堂,仪态瑰岸,胸怀清秀。他讲解佛教经义,与当时的名僧并驾齐驱,住在东都净土寺。因玄奘少年时期就遭遇贫穷和灾难,因此陈素便将他带在身边,每天都向他传授佛教精密的义理,还教给他辩论的技巧。
玄奘11岁时,诵读(维摩诘经)、《法华经》。东都经常剃度,玄奘便被获准剃度。从此以后,玄奘便有卓异之志,胸怀梗直,不与手中的朋辈为伍,他念诵、阅读佛经,没有一点儿空闲。他看到那些沙弥在中起嬉戏玩耍,玄奘便对他们说:"佛经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人为得到涅棠法理,怎么还能经常这样儿戏。这样下去,可以说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玄奘对于那种见贤思齐的志向,尚且轻视而不取,只有拔萃出类,才是自己的志愿,所以应该先行后言。当时东都慧日道场,讲解佛经的法席很盛大,《涅磐经》、《摄大乘论》的讲解,轮番不断。玄奘经常在法席中听讲,白天黑夜都在思索探究;僧徒们看到他加此用功,都赞叹不已,对他的气质非常钦慕,人们对他的无比爱戴敬重,便玄奘的老师和朋友都感到几分光荣。寺里的僧众看重他的学业功力,便免除了他在寺中的劳役。当时玄奘15岁,与哥哥住在净土寺,因此玄奘得以专门接受学业,他的声望传的更选了。
大业(公元605年一618年)末年,战乱和饥荒接连不断,佛法和粮食都断绝了,玄奘无处投靠,听说道基法师在井络地区弘扬佛法,僧徒和俗民都很钦敬。玄奘使与哥哥前往追随道基法师。到长安后住在庄严寺。随后又向西南度过剑阁,来到成都。就在这里听讲《阿毗昙论》,听了一遍,就全部记住了,受到人们的称赞。玄奘随从论的语言,就能阐明其义理,这方面又远远高出其同辈。至于像〈毗婆沙论〉那样的大论和(杂阿毗昙心论)那样的玄妙义理,玄奘没有不直探它们的源渊,没有不分理它们的根本和分支的。然而此论传到中华后,弘传讲唱该沦的人非常繁多,各种不同的章疏、要钞,超过数十种,玄奘将这些成果都记在心中,所以他使很自然地就能悟解。他可以作到悟大义旨而遗弃其语言文字,运用自如而毫不困难。当时人们都惊叹他有极强的记忆力,认为古今人物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道基常常感叹说:"我从少年时就游学讲席,但却没有看见过像玄奘这样,少年时就有如此好的理解能力。"在法席中听讲的僧侣,都是英俊之士,由于全国动荡战乱,他们全都来到四川地区。他们对玄奘交互称赞,玄奘的影响不断扩大。
另外,僧景对于(摄论)学,道振法师对于逝多延(发智论)的研究,在当时号称无人能超过,他们的研究精微续密,为人们所推重。玄奘继承了他们的学问,对二论的宗旨和幽奥玄理都能明白清晰地阐释出来。
自古以来,《摄大乘论》中有12种佛法常住的义理,中国僧徒对此解释也有12家之多,僧徒们在讲解、诵读和实践上一对这12种深奥义理,大都茫然不解,但是玄奘刚开始听讲各家解释后,便能全部记忆下来,没有片言只语的差错。玄奘登上法座叙述各家义理时,不用去翻看记录,便能按照需要加以引述,这种情形就好像是玄奘对此论有过长期研究似的。像这样的例子还看很多,是无法讲述完的。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20岁,就为众多学问高深、僧徒中的杰出之才,讲解弘扬(阿毗昙心论》,他不用看该论的文字,而他的解释就像泉水一样涌注无穷。当时人们将玄奘看作神人一般,如果他不是神人,又如何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后来,玄奘与哥哥都居住在四川南部的空慧寺。玄奘心中想:在学习上要注重到远处求学,在理解义理上要重视能疏通经论的思路,长期在一处钻研,是无法探究幽深玄理的。当时,有位僧人叫道深,他对(成实论)有较深的体验和理解,被称为饱学之士,他在赵郡根据机缘弘扬宣化,使佛法得到振兴。玄奘内心发愤,要离开巴蜀地区。哥哥陈捷知道他志向远大、胸怀宽广,然而兄弟之情缠绵难舍,他使劝玄奘不要远行。但是玄奘决意要走,誓无反顾,找了个借口告别了兄长,从小路走过长江三峡,沿途又到荆州、扬州等地,访问名德高僧,但他不知道到底往哪里去。他使北上来到道深那里,成为其学生。对于玄奘早已享有好的名声,所以道深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了他,总共用了10个月时间,玄奘就全部学完了。当时,燕赵地区的学僧们在道深这里已经学了好几年,而能后来居上的,也只有玄奘这样的人了。 僧人慧休,他在佛理方面的声望高远,而且是修行与悟解相一致,这方面的成就,可以说超越了古今人物。他独自在邮城传授佛法,他对佛法的见解,在全国都有影响,被人们所推崇。玄奘又前往邺城向他学习。他们从未见过面,然而相逢后就像是多年的故友一们。慧休免掉师徒之间的礼节,与玄奘以法友共事。慧休专门为玄奘讲解(杂阿毗昙心论)和(摄大乘论),向玄奘指示论中细微隐没的玄义,详细显示经论的纲领,这样相继8个月,玄奘就领佰了论的全部义理,慧休对玄奘的悟解能力非常惊异,他拍掌赞叹说:"世间少有如此奇才!"
僧人道后,以(俱舍论)为宗,弘扬阐释一切有部的学说,学问上超过了当时佛界的领袖人物,他的言论成为当时佛学界的指南。他在京城弘扬有部的学说,很多学者前来受学。玄奘又前来学习。玄奘来到京城,开始创立业绩,在佛法义理的花苑中跋涉。
僧人法常,也是当时的领袖人物,他主持法会,引导人们悟解佛理,他的弟子众多。玄奘来到法带的讲席,一连问了10个问题,都是佛法中的玄奥义理,讲席中的英才们闻所未闻,由此玄奘的声誉在僧徒中迅速流传,在京城独技声名。
沙门僧辩,是佛教中有名的辩论之士,根机和智慧是他的长处,他让玄奘坐在自己身边,对人说:"这是我的徒弟。”
但是,玄奘因自己对(俱舍论),过去没有听讲过。因此便拜道岳为师,不论白天黑夜向他请教。道岳知道他非常诚恳,并且其智慧、悟解能力像朝霞那样明晰,因此极为乐意地向他不断讲说,任从玄奘探微索隐,竭尽思虑研究吸收自己所取得的成果。玄奘用了一年时间,终于精通了该论的至极之旨。
沙门玄会,剖析《涅磐经》是这方面的宗师,他将过去的注疏加以删补,重新研究。玄奘听说他的名声,便亲到玄会的讲席,向他咨问,结果使自己的疑难焕然冰释了。
仆射宋国公萧王禹,敬重玄奘的卓越智慧,便上奏请玄奘住在庄严寺。然而,这并不是玄奘的志向,他的心愿则是栖止于世俗之外的。玄奘心中想:"我周游吴、蜀,接着又到赵、魏,最后来到关中,只要有讲经的法会,我几乎都听遍了。己经在中国流传的佛教言论,虽然都蕴藏在胸中,但是没有传入中国的佛教义理,却没有地方去悟解笺释。如果自己不舍身殉命,立誓前往佛教圣地,怎么能够看到全部圣言,用来通达佛的神妙智慧,一睹圣明法理和究竟义理及本真的佛教典籍。然后,最重要的是返回中华,传扬佛的神圣教化。这样,则那些先贤名德,怎能只有自己能到弥勒那里解决疑难,而那些优秀的后学之辈又怎能没有机会去思考探索(瑜伽师地论)呢!"当时玄奘29岁,他使毅然地一人向朝廷上奏,但是有关部门却拒绝递上他的奏书。玄奘只好暂时停留在京城,来到那些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广泛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字,整日寻访他们传授,没多少天,玄奘就学通了。玄奘便面向西方,等待着出国的机会。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庄稼遭到霜灾减产,朝廷下诏书,让僧人和老百姓,可以随便到丰收地区寻求食物。因此机遇,玄奘来到姑域,又来到敦煌。路经天山要塞,自己独身吊影,携带着干粮,向前望去,路途遥远,只看见满目黄沙,根本就没有行人走过的道路。玄奘只好将自己交给命运之神,任从自己的业缘漫无目的地向前行进。玄奘就这样展转往复,来到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境内。
起先,玄奘在凉州,讲解弘扬佛教经论,当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士民百姓有很多人前来听讲,对玄奘很是推崇。商人旅客相互传诵,玄奘的名声己经先期传到外国。高昌国王鞠文泰,特别信奉佛教,又听说玄奘将要去游历西域,所以高昌正在沿途设置择车,在国境迎接玄奘。忽然听说玄装已经到达,高昌王便整夜站着等候,国王的母亲和宫妃们都手执火炬站在宫殿前面等候。他们见到玄奘旅途的辛苦,玄奘又讲了自己西行的意图,全宫上下都流下泪来;惊异玄奘是稀有之人。高昌王请玄奘留下来过夏居日,并请玄奘长期开讲弘扬佛法。国王与玄奘结为兄弟,王母与玄奘结为母子,对玄奘特别礼待并给予丰厚的供给,每日短时恒常不断。玄奘便给他们讲解(仁王般若经)等经典以及佛的各种适应不同根机而宣说的言教。这里的僧侣、士俗对玄奘非常留恋,都希望玄奘能长久留下来。玄奘对他们说:"我的本愿是沟通开显佛的教化,便佛法能给家园带来福泽,所以,我才不顾自己微贱之命,冒死奔往西方。如果象你们刚才所说,让我停留于此地,不但自己有亏于出发时的志愿,亦恐怕这样做会障碍佛法。"因此,玄奘便绝食三天,大家见他如此坚决,便不敢再提此事了。国王的母亲说:"今日能与法师相遇,都是前生的因缘。如果法师满足了自己的心志后,东返回国时,希望法师能重到这里,对我们进行教诲。"国王的母亲与玄奘手传香火和信物,发誓永为母子。鞠氏流着泪在玄奘双足下礼拜后与玄奘告别了。国王敕令殿中侍郎携带着续帛500匹,书信24封,并给随骑60人,将玄奘送往突厥叶护的牙所。因为大雪山以北六十多个国家,都是突厥叶护的部属,给突厥叶护送去重礼,是为玄奘打开前行的道路。
玄奘一行人刚到突厥叶护的牙所,献给突厥叶护的礼物多出平常的好儿倍,突厥叶护以为玄奘是高昌王的亲弟弟,玄奘将全部情况告诉了他,但是突厥叶护始终不相信。突厥可汗看重高昌王送来的礼物,因此派遣骑使前行告知所属各国,凡是有名僧胜地之处,必须让玄奘前往游访。于是,玄奘一行人骑着几十匹马,气势很盛,象是皇帝的车驾一样。路途经过的国家,国王都在道路上参见迎候,食物和用具的供给,胜过刚出发时好几倍。 从高昌国到铁门,共经过16个国家,这些国家人物的优劣,对佛教信仰的淳厚与疏薄,具体情况载在(西域图传)中。这里说的铁门,就是铁门关,是汉朝的西边屏障,进人山中500里,旁边没有其他路可走,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向南边,又极其险要。左右两边的石壁,耸立有千切之高,石壁的颜色象铁一样,因此有此称号。现在还有汉朝的两扇大门在那里,一扇竖着,另一扇倒在那里,门扉用铁皮裹着,上边还悬挂着很多铃。如果将关门掩上,确实是固若天险。
出了铁门往南,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花果茂盛,该地叫睹货罗。睹货罗长一千多里,宽三千余里,东边靠近葱岭,西边连接波斯,南边是大雪山,北边是铁门关。缚刍河通过其境向西流去,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博叉河。该地区分作27个国家,各国都有君长,都非常信仰佛教。这里的僧侣于十二月十六日集中一起,共同居住,坐其春分(中国僧人是坐夏,叫夏居日),因为这个时期气候温热,雨量多的缘故。
玄奘又往前行,经过13个国家,来到缚喝国。该国土地广博,物品繁华,当地人称此地为小五台城。国境临近叶护可汗的南牙。突厥通常的生活法则是,夏天居住在北方的草地,这时花草繁茂,适合于放牧。冬天居住在山中,用来遮挡寒冷,所以突厥便有两个王都。小五台城外西南方的佛寺中,有佛的澡罐,可以容下一斗多水,还有佛用过的扫帚以及佛牙。这些圣物都有守护,非常庄严,平常人很难前去瞻仰。玄奘因是国家使节,因此能够前往顶礼膜拜。城西北方不远处,有提谓、波利两个城,建有灵塔,直耸云表,这就是佛刚开始悟道时,向佛贡献麦面的两位长者的故乡,塔里有佛的头发指甲。
玄奘又向东南行进,进人大雪山七百余里,到梵衍国。该国僧侣有数千人,学习出世部的经典。王城北面山上,有一站立的石像,高150尺。城东有卧佛,长一千多尺,并有份专精舍相连,用金银珍宝装饰,光芒晃耀人的眼晴,看到此景的人都称颂赞叹。这里还有佛的牙齿舍利,世界之初辟支佛的牙齿长正才多,金轮王牙齿长三才多。另有商那和修的饭钵和9条僧衣,僧衣的绦色还保留着。
玄奘又向东顺着山路行进,来到迦毕试国。这个国家对佛教的信仰更加厉害,僧侣有6000人,多数学习大乘佛学,其国国王每年都铸造银佛像,高二丈人尺。他还延请远近的名僧,建立很多著名的戒坛。国中保存有佛为菩萨时的牙齿,长有一才多,又有供的头发,拉开有一尺多长,一放手又缩回成螺旋形,此地似北,几个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服饰、仪表与大复国不相混淆,人们称作边国蜜利车类,用汉语译过来,叫做垢浊种。
玄奘又向东南进行700里,来到滥波国,这就是印度的北境;所说的印度,就是天丝国的正确名字,象身毒、贤豆是天丝国的讹误的称号。印度的疆界,北面靠着雪山,其余三面临接大海。地形为南部狭窄如上弦月一样。境内有广阔绵延的平原;周长有9万里,境内有七十多个国家存在。有时候各国相互分离,占地为国。现在则直到二面大海的边际,都是在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
玄奘又向东顺着雪山到那伽罗易国,也就是传说中的布发拖泥的故地。许多佛经都有详细叙述,但是我心中仍有疑问。为什么呢?探讨寻求原来的故事,此事发生在贤劫(贤动,就是现在住劫,此时期的往复循环中,有千佛出世,所以称作贤劫,也叫善劫。)以前,莲花佛、走光佛名号不同,过去、现在、未来二佛既不是在同一个动中,而世界又多次遭到火灾,怎么能够使节发掩泥的故地,到现在还是湿泥呢?如果认为此事虚妄不实,但是佛不是妄语之人。对此事印度的论师都各自陈述不同的理解,有的论师说:这里确实是布发掩泥的故地,佛没有妄语。虽然世界经过毁灭,但是在本空之处,因为佛的愿为庄严,不被毁灭,仍如同原来的样子,这都是如来愿力的流行变化,这样的遗迹便会常存,是不足为怪的。因此,在此名胜之地,左侧建有几个窜堵波(即灵塔。)阿育王,汉语称作无忧王,恨自己没能见到佛,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的感叹留恋,凡是有佛的圣迹的地方,都修建石塔,刻上铭记。因此,阿育王于此处为圣迹建立了石塔,高三十多丈.又有石壁上的佛影以及佛足留下的印迹等众多圣相,都树有标记,都如前面所说一样。
城南不远的醯罗城中,有佛的头顶骨,周围一尺二寸;其相状有些浅平,形相如同天盖;佛的骸髅盖象荷叶盘;佛的眼睛,形状有否子那么大,澄明洁净,皎然光亮;有佛穿过的大衣,它的颜色呈黄赤色;佛的锡杖,上有铁做的环,紫檀木为杆。这五种圣物,同在一个城中,防守很严,如同传国之宝一样。此国北方临近突庞,过去曾经被突厥侵略夺去,虽然被运到突厥所住的地方,但是这五种圣物又暗中回到本处。这就是圣物能随缘分或隐没或显著,是不能由武力决定的。玄奘奉命去看这些灵相,自己感动的悲泪横流。他用手拨开香末,亲自看到了圣物的形状,心中的喜悦欢乐增加了好儿倍。他用香末和成泥,印在佛顶骨上,又看到祥瑞之相,又增加了自己的悲叹和喜庆。
最近,有北方民族大月支王,想知道自己来生的果报,用香泥取相,结果显示出马的形状,大失所望。他又增加布施,积累功衍,进行仟悔,又用香泥取相,这次显示为狮子形,虽然位居众兽之王,但终究还是畜类。他又全心归依佛教,增加布施、斋戒,这次才现出人和诸天(即神)的形像。这样,大月文王才返回本国。所以;这里的风俗规定,凡观看五种圣相的,要交纳一枚金钱,用香泥取相的,要交纳七个金钱。这里的俗民将佛的圣相当作宝物从中取利,用来充当兴福之物,不论是僧侣还是俗民,必须先交钱,才能观看。玄奘奉国王的命令,所以能全部看一遍。别国的僧侣们,因玄奘有如此荣誉,所以随同来礼拜参谒。 玄奘又向东顺着山行,来到健驮罗国。该国有佛寺一干多所,居民的信仰比较杂乱。城中原来有佛钵庙,各种供养都非常庄严。过去,如来的饭钵在此庙中经过了数百年,现在被移到波斯国王官中供养。城东有迎腻色迎正修的大塔,塔基周长一里牛,佛的骨舍利有一斛在塔中,塔高五百多尺,塔上的相轮有25重,曾遭火灾现今正在建造,;这就是世人所说的雀离浮图(浮图却塔);北魏灵太后胡氏,非常信奉佛法;她派遣僧人道生等人携带着七百多尺长的大播,往塔上悬挂,大幡的脚才到地面,说的就是此塔,也不知此塔叫雀离名的来由。塔的左侧有各种圣迹,相状极多,。近世有世亲论师、如意论师撰写论著的地方,远古则有舍千眼处、眷子奉养二亲处、檀特山达擎太子修行处、仙人被女所乱处、佛化导鬼母处,这些遗迹都在此国境内。阿育王在这些圣迹处建造石塔,高的有几百尺以上,立为标记。
玄奘从北向南在山中行迸,来到乌长那国,就是世人所说的北印度乌长国。乌长那国国境周长五千余里,境内果实充备,为周围各国所重视。据传说,这里过去是金轮王的花苑。僧侣有一万多人,他们兼学大乘佛学。王都四周,有很多古迹,如忍辱仙佛的足迹、半偈避仇;折骨书经、割肉代鸽;蛇药护命、血饮夜叉等,象这样的圣柏,都分布在此国境内。玄奘对这些圣迹都瞻仰了,并奉献了礼品,他的心估倍感欣慰。
该城的东北方不到300里,大山中有一龙泉,叫阿波逻,就是信度阿的源头,河水向西南方向流去,佛经中所说的辛头河,就是此河。
从王都向东南,越过山逆河而行,,有铁桥和栈道,道路极其险要。往前行一千余里,到一极大的平原,这里是古乌仗国的王都,城中有一木质的弥勒佛像,高一百多尺,这就是末田地罗汉带着工人三次返回天上,才得以雕成的弥勒像。此像身相端正庄严,特别难以陈说。玄奘从这里又返回乌仗国。 玄奘向南行,来到咀叉始罗国,见到了伊罗钵龙所住的池、月光菩萨抉目的地方,阿育王在此建塔标识,塔高十丈。北边有石门,非常高大,崇立在群山之中,路从石门中经过,这里又有菩萨舍身之处。
从这里向东南,玄奘走的是险阻的山路,经过一个小国,度过几座铁桥,不到2000里,来到迎湿弥罗国,就是我们这里俗民常说的剡宾国,我们不知道剡宾之名从何而来,观看此国的图形疆域是与剡宾相同的。这里原来是龙的大海,有位罗汉得到此地方,引来众人居住,并使佛教流传到这里。这个国家的困境被群山环抱,周长七千多里,通往该国的道路很狭窄。国中有五千多个僧徒,大多学的是小乘佛学。国中有一位高僧名叫僧胜,玄奘到他那里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和《大毗婆沙论》。国王哀怜玄奘从远方来到这里,派给他10个抄书人,供给玄奘抄写经书。此国中有一颗佛牙;长一寸多,象雪一样光洁。
从滥波国至此地,统领群山中的几个国家,人的形体瘦弱鄙微,生活习惯方面都是西域民族的风俗,虽然这些国家己经属于五印度,但却不是印度纯正的地区,因这些国家处在山谷之中,风俗上与周边民族柏混杂。
自此南下,一眼望去不再有山脉,玄奘走了将近1000里,来到磔迎国。该国在大平原上,周境一万多里。有两条河分别从国境中流过,境内花木繁荣。这时,玄奘的放件有二十多人,来到一座大森林中,遇到盗贼,物品全被抢去,仅仅保全了性命。玄奘一行进人村庄向人们告乞,才到达该国的东部边境。大森林中有位婆罗门,有700岁了,但他的容貌好象只有30岁,他精通《中论》《百论》以及佛教以外其他教派的经书,他自己说是龙猛的弟子。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月,学习这里的论书。 玄奘又向东来到那仆底国,到调伏光法师那里,学习《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论书。玄奘又向东,来到那棚罗寺,在月胄论师那里, 学习《众事分毗婆沙论》。
玄奘又向东飞到禄勒那国,到阉那倔多大德那里,学习《经部毗婆沙论》。又到蜜多犀那论师那里,学习萨婆多部的《辩真论》。玄奘逐渐向东南行进,路上经过6个国家,这些国家中有不少佛教遗迹,阿育王建造的石塔高20丈的,数量不少。其中的末兔罗国,佛教遗迹最多。城东6里,有一座山寺,过去乌波毡多,汉语作近护,他是五大论师之一,此寺是在他原来住的地方修建的。北岩的石室高二十多丈,宽30步,石室旁边不远处,又有弥猴堕坑处、四佛经行处、贤圣依住处等,圣相很多。
玄奘又向东南行进,路经7个国家,来到动比他国,这里的老百姓信奉大自在天,大自在天的精台高一百多尺,精舍中有天根《即大自在天的标帜,形状为男根。》,形状极其高大,他们认为世界上的各奘生物,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国王和老百姓都共同敬重,不以此为鄙劣可耻。各国的大自在天的祠宇中,都设置有此种形状。
大都市的各种教派便有数百个,中等城市自在天派居多。这里有一所大寺,有500僧徒,手中的仆人、奴隶,便有数万人,他们都住在寺院的旁边。寺中有三条台阶,从南到北排列,就是佛为其母亲在仍利天坐二,结束时从天上下来,帝释天所建造的宝阶。宝阶原来的基础,都全部沦没了。后来的国王,在宝阶的原址仿制了此台阶,现在还高七十多尺。阿育王为纪念此事,建造了石柱,高七丈多。石柱光亮明净,可照见人影。随各人的罪或福,人的影相就显现其中。旁边有现在世四佛行走过的石基,长五十多步,高有7尺,佛足踏过的地方,都有莲花花纹生出。
此国西北方向前行二百多里,来到羯若鞠闭国,汉语叫作曲女城。国王的都城临近兢枷河,即是恒河的正确名字。恒河的源流从北方而来,从大雪山流出。这里人民的信仰邪正混杂,僧徒超过1万。有很多圣迹,如四佛行坐处、七日说法处、佛牙塔、发爪塔等。有精舍一千余所,各种著名寺院,多数都临近恒河北岸。玄奘在此国,学习佛使著的《毗婆沙论》、日胄著的《毗婆沙论》,在毗耶犀那法师处学习了三个月。
该国国王号戒日王,用佛法治理国家将近50年。戒日,是谥法的名号。我们这里是在皇帝死后,根据其德行而赠予谥号。印度却是国王初即位,就先将五号推荐上,以此消除在死后徒有虚名的弊端。戒日王现在还在位,统领五印度地区。起初,戒日王在边远地区,仅为一个小国。之前,有位叫室商亻去王的人,他成行海内,酷虐无道,屠戮佛教徒,拔掉菩提树,并斩绝树的根苗,挑选了300名高僧留下来,其余的僧徒,全部充作奴隶。戒日王深知该王种下了祸端。他使与手下的官吏来到菩提坑,立下大誓说:"如果我有福,能统治全国,必能崇敬、建立佛法,希望菩提树现在从地中生出来,他说完就查看,见到菩提树的萌芽从坑中往上踊。戒日王便率兵马来到室商亻去王住的地方,由于佛教的威福之力,当即就消灭了室商亻去王。因此,戒日王对佛教的信仰更加诚实,超出以前好多倍。戒日王代替室商亻去王统治了五印度,他有象兵8万,军队所到之处,都依靠象兵的威力。戒日王平常从不吃肉,他治理的坑内有羊,他都赎卖下来布施给僧徒,用羊奶供给乳酪。戒日王每年进行一次布施,将库中的钱全部拿出来布施。库中的钱用完后,再进行储蓄,布施时间到了,再进行布施,以此作为经常的制度;如有违犯王法,甚至犯了叛逆之罪,应处死刑的人,都被贬斥到边远地区,对其余罪犯的惩罚,更是轻的不足以言说。
玄奘又向东南行进二千余里,经过4个国家,顺着恒河前行。忽然被秋贼所获,他们需用人来祭天。与玄奘同船而行的八十多人都被绳绑起来。只有玄奘被选中,可以充当天神的食物。因此,贼人便在河岸上修筑祭坛,把玄奘放在坛中,要用玄奘的生肉祭飨天神,然后再用鼎镀煮熟。在这个时候,玄奘想获得援救也不可能了。因此,他使静下心来,观想慈尊弥勒如来及自己死后能到中华去住持佛法僧三宝。他私下发誓说:"如果我剩余的运数还没有断绝,就能得到放免。如果真的不能获得救免,牺牲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呢?"同船的旅伴,这时都悲哭号叫起来。忽然,恶风从四面而起,贼船被水淹没,风刮的飞沙走石,折断树木,在场的人都很恐怖。大家又对贼人说:"此人令人哀愍,他不辞危难,一心为了佛法而来,使佛法能够给边远地区的人民带来利益。你们如果杀了他,犯下的罪过就太大了。宁可将我们杀死,但不能加害于他。"众贼听了以后,把刀扔在地上,向玄奘礼拜,表示惭愧,并受戒仟悔自己的过失。众贼把玄奘一行人放了。让他们随意所往"。
玄奘来到忄乔偿弥国。这里的外道(指佛教以外的教派)非常兴盛。王都城中有座佛教精舍,高60尺,里面有巧杠木佛像,这是过去优出大王建造的,是仿拟佛在天上的情景。精舍的旁侧有龙窟,圣迹很多。
又向东北行进一千余里,玄奘来到室罗伐悉底国,即是舍卫舍婆挺的正确名字。向四周看望,一片荒凉毁败的景象,都城仅剩下一些原来的地基。波斯匿王修建的宫殿、须达多的故宅,仅有一些边址存下来。城南5里有座逝多林,就是祗陀园(即给孤独园),是胜军王的大臣善施修造的,现在寺院已经颓毁破灭了,还存有一根石柱,高七丈,是阿育王树立作为标识的。旁边有二所砖屋,里面安置着如来为母说法像。其余的院落、房宇都湮涅没荡尽了。仅有佛洗病比丘(即僧人)处,目连举身子衣处、佛僧常汲故并处,外道阴谤杀淫女处、佛异论处、身子扌角力处、王留璃设处、得眼林处、迪叶波佛本生地,以上诸处圣迹都建有石塔,都是阿育王修造的。寺东不远处,有三个大深坑,就是调达(即提婆达多)、瞿波、战遮女人没人地中之处。坑极其深逮,靠边望不见底,从古到今大雨洪水灌注,始终不曾满溢出来。 又向东行将近700里,来到劫毗罗伐窜堵国,就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所治理的都城。这里有十几座空城,无人居住。故宫的砖城周长15里,荒废的寺院有一千多处,只有宫中的一所寺院还存在。国王寝殿的地基上有一铭刻着文字的塔,这就是佛的神识诞生之处。那里对佛诞生日有不同说法,有说五月八日佛诞生,上座部说是十五日。这些说法与我们这里的叙述,略有不同。怎么会有不同呢?如我们中华所推尚的是素王(即孔子)为圣人,如果确定孔子的年龄,前朝的贤达之士尚且迷惑。何况佛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叙述的时日、记载的年号,自然会有差错。只能认为佛理是超越了常情所求,是根据个人的机缘有所感应,用的都是权变的方法,以适应变化为先的。怎么能用常人耳目所及的知识,用来沟通佛教的至极至妙之理呢?
城的南北有过去世两个佛的出生地,建有石塔,阿育王列有铭记的石柱很多。
都城西北方,有成百上千的灵培,都是被王留璃王诛杀的释迦族人的灵塔,这些人既然都是圣人,后人便为他们建造了诸多灵塔。当时,有因位释迦族的青年,对王留璃王的攻逼非常愤恨,没有考虑到战争是戒律所不允许的,因此违犯戒律,出城外抗拒王留璃王的军队。王留璃王遭到抵抗,便退兵了。四位释迦族青年返回本国,但是城中人拒绝他们入城,对他们说:"我们是佛的种族,曾发誓不行军打仗。你们击退了王留璃王的军队,己经不能作为我们种族的人了。"因人既然遭到放逐,使到远处投奔别的国家去了。因他们是圣人的后代,所以当地人民争着投归、推崇他们。现在,乌仗那国、焚衍国等国王,都是他们的后代。
城东100里,就是如来诞生地的树林,现在还保存着。如来的诞生日,有的人认为是三月八日,上座部说是十五日,中华的各种佛经都说是四月八日。这是因为感应显现的机缘不同,所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玄奘又向东行700里,才到拘尸国,路途中的各种圣迹,这里省略不记。玄奘来到这座城市,自己的心情不自觉地无法控制,内心悲哀,象被撕碎似的。过了一会儿;玄奘睁开眼睛向四周环视,只看见一片荒城,纯陀的房屋早已毁坏,宅基上只有标记了。向西北行4里,河的西岸,就是婆罗大林,树林的周围有40里,林中央地势高而且树木稀疏,这就是佛涅磐的地方。上面有一座砖屋,屋内有躯头朝北的卧佛像,旁边建有塔柱,上面都刻着铭记,然而各种混淆不清的说法,都罗列在上面。有的说:二月十五日"是佛涅磐日。有的说,九月八日是佛涅磐日。有的说,自从佛涅磐到现在超过1500年,有的说是超过900年。
从城北渡过河,就是佛焚身的地方。方圆两里多,深三丈多。地上的土还是黄黑色,样子如同焦炭。各国有病的人,服用这里的士后,没有不痊愈的,所以在佛焚身的地方,形成了这样的深坑。旁边又有佛现双足、分身、雉鹿等灵塔,玄奘都瞻仰过了。
玄奘又向西南,在大森林中行走了七百余里,到达婆罗尼斯国,也就是通常说的波罗奈国。都城临近恒河,外道非常繁盛,信徒超过1万。天专有一百多所,大多敬奉的是自在天。僧徒3000人,都是小乘正且部信徒。王都的东北,波罗奈河的西岸,建有两根塔柱,是阿育王所树立的,石柱上可以员出佛像的影子,凡是看过的人心中都会生起对佛的敬重之情。渡过波罗奈河10里,就是野鹿园寺,周回的房屋、双层的楼阁,远远望去就好象是仙宫一般。僧徒不到1000,都是小乘正量部派。这里的佛教活动很盛,为各国首位。寺中有转法轮像,形状如经上所说的。旁边树立有石柱,高士十余尺。里面的影子显现于外,各种圣相都很多。这里就是佛初转法轮的地方。(初转法轮,就是初次宣讲佛法。)旁边又有500个独觉者(独觉,属于小乘佛教的果报。)的灵塔,前世三佛行走坐卧之处。寺中的铭文、灵塔,各种圣迹极多,估计有数百处。另外,又有佛的浴池、洗衣、洗钵等处,这些他水都有龙在守护。佛晒衣的方石,鹿王迎接佛的地方,都建造有石塔,动不动就有三百多尺高,形状非常弘伟。所以这里只是简略叙述一下。 玄奘顺恒河东下,不到1000里,到达吠舍厘国,就是毗舍厘。这里的露形外道(即吉那教天衣派。)、各种奇异的法术特别多。国都的旧地基周长70里,这里的人民非常少,只是个有名的地方而已。其中有佛说(维摩经)的地方。宝积、维摩洁等人的故宅处、身子证果处、姨母灭度处、七百罗汉结集处、阿难分身处,这里的正处圣迹,郡建立有形相美好的塔,作为标识,告示后代。
从这里往东北,有二千余里,迸人大雪山,可以到尼波罗国。此国纯粹信仰佛教,僧徒有2000人,大小乘佛学兼学。城东有一池,池中有神仙用的金子,金子的光芒浮在水面上。古老传说,弥勒佛出生时,将用此金作为首饰。有人贪利此宝,夜里前往盗取,只见池中的火焰腾升而起,一点儿都无法接近。现在金子沉入深水处,无法探到水底。油水又非常热,人们无法下足。唐朝的便者来到这里,试着将火投入池中,池中的火焰便燃烧起来。用油中的火来煮米,一会儿就可煮成熟饭。
尼波罗的北境,就是东女国,与吐蕃疆界相接。近年来,国家的使节往还大多都从这个地区经过。直线距离,唐朝与印度相离有一万多里,但是,自古以来,道路曲折回转,致使路途遥远并且充满艰难险阻。 玄奘又从吠舍厘国向南,渡过恒河,到达摩揭陀国,就是摩竭提的正确名称。该国所在地是中印度地区。现在国王的祖先是阿育王的后代,阿育正是频毗姿罗王的曾孙。现今的国王是戒日王的女婿。现在国王所治理的都城,己不是古代所建筑的了。恒河南岸,有波吒厘城,周长70里,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华氏城。王宫里有很多花草,所以叫华氏城。过去,阿育王从王舍城迁都到这里,城的左侧有非常多的圣迹。
波吒厘城的西南四百余里,渡过尼连禅河,到伽耶城。城内人民稀少,大概有一千余家。又行走6星路,有应伽耶山,此山是自古以来圣明的国王封禅的地方,所以这个山被世人称为名胜之地。如来应现为世俗之身,就是在这里彻悟了世界的真理。山顶有座石塔,高一百多尺,这里就是佛宣说(宝云经)等佛经的地方。山周回40里内,到处都是圣迹。出的西南,就是佛成道的地方,这里有金棚座,周长一百多步。金刚座的地方就是现在所说的菩提寺。寺南有棵菩提树,树高正文多,围绕树的周围用砖垒成墙,墙的周长有五百多步。围墙的东门对着恒河,北门通往菩提寺。院中各种形状的灵塔非常多。佛彻悟的日期,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三月八日,还有说是三月十五日。
围墙北门外的大菩提寺,有八个院、三层,增高四丈,都是砖砌成。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国王将此处卖下,兴建了此寺。寺内只有1000僧徒,大乘上座部住持着该寺。寺内有骨舍利,形状象人的指节,肉舍利中大的如真珠。印度的十二月三十日,相当中国的正月十五日,世人称这个月是大神变月,到这天晚上,舍利一定要放出光芒、呈现祥瑞,天而香花,树上院内到处都是香花。玄奘刚到这里,不知怎的就昏过去了,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他把手中的灵相全部看了一遍。过去是从佛经上听说这些圣相,今天它们都出现在自己眼前,能够亲眼目睹。所遗憾的是自己居住在边远鄙劣的地区,又出生在末法时代,不能见到佛的真容。想到这里,玄奘又昏过去了。旁边有位印度僧人,蹲在地上抚慰玄奘,二人相互悲叹和安慰。玄奘虽然对这些圣迹恭敬礼拜过了,但却遗恨的是自己没有看到舍利的光瑞。他使在这里住下来过安居日,一直到安居日结束。
那个地方的通常作法,一到这个时期,成千上万的僧徒和一般俗民在7天7夜内争着对佛供养。这样做有两层意思,一是希望看到舍利的光瑞,一是希望看见菩提树的新叶。每年夏末,菩提树叶一时间全部落下,通夜又抽出新叶,到天明就与原来的叶子长得一般大。当时,有位大乘佛教的居士,向玄奘讲解(瑜伽师地论)。那天夜里,居士正在讲解,忽然用的灯失去了光明,又看看身上佩带的珠王当璎培,也失去了光采。只看见一片通明,内外洞然,却不知是怎么回事。感到此事很怪,玄奘他们一同从草庐走出来,望着菩提树,便看见有一僧人,手里捧着舍利,有人的指头那么大,在菩提树基上,让大众观看,舍利放出的光明,把天地都照亮了。这个时候,众人喧闹,玄奘只能在远处向舍利礼拜。虽然目睹了舍利的光瑞,但心中仍怀疑是火在放光。玄奘双手合掌,虔诚地跪在地上,到第二天早晨,自己的身心疲乏了,舍利的光瑞也慢慢消失了。居士问玄奘说:"你既然看到了灵瑞,心中没有疑问吗?"玄奘把自己的怀疑向居士全部讲了一遍。居士说:"我过去也有疑惑,和你现在完全一样。舍利的瑞现既然已经显现,自己的疑惑便自然消除了。"我(道宣)看见菩提树的叶子,象中国的白杨,便去询问玄奘。玄奘说:"两种树的形状差不多,但在枝叶茂盛方面有很小的区别。"
从菩提寺向东可以望见屈吒播陀山,就是佛经中说的鸡足山。三个山峰拔地而起,形状象鸡足,因而取了此种称号。鸡足山离菩提寺一百多里,山顶建有大塔,夜里点燃神灯,光明照射得很远,就是大逝叶波灭定的地方。通往鸡足山的道路非常难走,路上有很多竹林、树木、狮子、老虎、大象等野兽到处奔腾咆啸。玄奘经常想.去登山,但却没有办法前去。玄奘便向国王报告,请求给与防护和援助。国王派出300个士兵,每人都带着锋利的刀仗,把竹林砍倒以便通路,每日只能前进10里。这时,国中人民听说玄奘要前往鸡足山,男女老幼有10万人,源源不断地涌来,_同往鸡足山。来到山前,山石陡峭,无路可上,便将竹子绑起来,做成梯子,把梯子连接起来往山上攀登。登上山顶的共有三知多人。玄奘很高兴地观看了四周的景物,心中更加喜悦。详细参观了石罅,散香花供养。从此山往东北方向有一百多里,来到佛陀伐那山,佛曾经到此地游历。天帝释在石头上涂上香料,来向佛供养。现在走到这里,留下的香味还很浓烈。不远处,有一个石窟,可以容纳lO00人,佛曾在这里坐夏居日共3个月。石窟外面用石块垒成道路,宽20步,长五里多,这就是频毗婆罗王所修,是用作上山参拜佛的道路。从这里往东60里,来到矩奢揭罗补罗古城,汉语作茅城,因这里出产很多香茅,所以有此名。此城位居摩揭陀的正中央,就是佛经中所说的王舍城。王舍城四周都是高山峻岭,形成天然的城郭,高山峻岭上还有用砖砌成的小墙,西边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通,北面建有一座山门,东西长,南北狭窄,方圆150里。其中的宫城,周长三十余里。城内的古迹,数量非常多。王宫东北方向15里,有结栗陀罗矩吒山,就是佛经上说的耆闭崛山,汉语译作鹫峰台,以群山中此山最高、最突出,有一览众山小之势。此山向阳一方,佛经常在这里居住。从山下至山顶,排列着石块作为阶梯,石阶宽十多步,长有六里左右,佛经常在石阶上往来行走。逐一参观山崖岫岸,到处都是古迹,不可胜纪,详细情况载于(西域图传)中。
山城的北门外一里多地方,就是边兰陀竹园精舍的石头地基,东边的瓦房,现在仍然保存着。从竹园精舍向西南行走六里多,南山之阴的大竹林中有座石室,就是大迦叶与1000名学业高深的僧徒编纂佛经的所在地。再往西二十余里,就是大众部僧徒编纂佛经处。
山城北方,有五里左右,到曷罗闭结利口四城,汉语译作新王舍城,其他传记所说的王舍城就是这里。
再往北走30里,来到那烂陀寺,汉语译作施无厌寺。此寺是印度寺院中最著名的,任何一所寺院都不能超过它。该寺是五个国王共同建造,在物品的供给上非常丰厚,所以叫作施无厌。该寺共有五个分院,共同由一个大门出人;围墙有因层,墙高八丈多,都是用砖垒砌而成,墙壁的最上部厚六尺。寺院的郭有三层,墙壁也是用砖垒成,高正文多。中间为流水围绕,水很深,形成池堑。有许多花草、牲畜,非常艳丽,赏心悦目。自从该寺建置以来,防卫很严,寺中清净严肃,不曾容纳过女人居住。寺中经常居住的僧人有因千多人,外国游客、僧徒、俗士以及各教派不分邪正,数量超过1万。这些人都由国家供给衣食,没有穷尽,所以该寺被号称施无厌寺。
寺中有座佛院,里面有很多圣迹。精舍最高的有二十多丈,以前,佛曾在其中讲说佛法达4个月。还有个精舍高三十多丈,其中面有各种佛的变相,无法全部叫出名字。院中有一铜像,高八丈多,放在六层阁楼中,铜像形态庄严,身上有很多装饰。该像是戒日王的哥哥满胃王建造的。又有一座钅俞石精舍,高有八丈,是戒日王亲自建造的,现在还没有雕刻装饰完毕,每天都有很多人参加劳役。 这个国家通常的法规,是对那些有德望的僧人非常钦敬。有的论师智慧、识度清明高远,国王赏给他封户很多,甚至有10个城的居民,按等级逐渐减少,最少的也不低于3城。该寺中现在受封的大德高僧有三百多人。达到精通佛经以上水平的人,不再掌管僧徒的劳役,他们尊重爱好学问,咨询访间其他教法。所以乌耆国以西,爱好学问之风被于海内,那些出家人大孝都是义学僧,各国都任意让他们往返,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国王虽然固守国土,也不敢阻拦他们的去向。因此,那里的学徒都学问广博该赡。
玄奘游历印度各国,他的名声早已传到那烂陀寺。玄奘将要到达那烂陀寺时,僧众派遣了40位高僧到农庄迎接玄奘在此住宿。该农庄就是目连出生的地方。第二天吃过饭后,有僧徒二百多人,俗民一干多人,他们抬着乘舆、手拿幢幡、华盖和香花来迎接玄奘,将玄奘引人都会。玄类与僧众们相互慰问,迎接仪式结束后,宣布让玄奘住在寺中,与其他僧人享受同等待遇。寺中又派遣20人,将玄奘领到正法藏的住处,也就是戒贤论师处。戒贤论师今年已经106岁,为僧众所敬仰,所以称他为正法藏。他学问上博闻强识,对于佛教与其他教派、佛教中大、小乘的一切经书,没有不精通的。戒贤论师曾经是被昔日室商亻去王所坑杀者之一,他被贼人教出,隐藏在草莽之中,后来佛教复兴,他才出来,为僧徒、俗民所推重。戒日王给戒贤论师增加了10个城市的采邑,用税收作为收入。戒贤论师用税收的物品来建立寺庙。
玄奘回答说:"从中国来,想来学习(瑜伽师地论)等论著。"戒贤论师听后流泪哭啼起来,让弟子觉贤向玄奘叙说自己的往事。觉贤说:"和尚在3年前,患上疾病,身上如同刀刺下般,他想绝食而死。夜里梦见一位金色人对他说:'你不要厌舍自己的身命。你在前生当国王,害了很多生物的生命,你应当忏悔自责,怎么能自尽了事呢?有位支那国的僧人来此地学习,己经在路上,3年后应该到这里。将佛法传授给他,他再去流通,你的罪自然就消失了。我是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萨),因此前来相劝。'和尚现在病情好转了。"戒贤问玄奘说:"你在路上有多少时间了?玄奘说:"三年多了。"玄奘的事情既与戒贤梦中相同,因此戒贤悲喜交集。玄奘向戒贤礼拜致谢。
那烂陀寺平时就立有法规,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人,设有10个名额,一直缺少1位。因玄奘很有名望,便让玄奘补上这个位置。每天供给上等食物20盘,大人米1斗,以及槟榔、豆蔻、龙脑、酥蜜等物,4个奴仆和1个婆罗门。行走时乘坐象舆,30个随从。大人米,就是梗米,象黑豆那么大,做出的饭香气传百步,这种米只有这个个国家有,国王和精通佛法的人才能享用。所以此寺中精通三藏的给20盘,就是20日食用,逐渐按等级减少,精通一部佛经的人,还要供给5盘,供5日食用。超过此界限,供给上使与僧众一样了。
玄奘请戒贤论师讲解(瑜伽师地论),听讲的有数千人,15个月才讲了一遍。戒贤论师又向玄奘讲第二遍,又用了9个月时间才结束。除此以外,《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等论著,玄奘都可以向戒贤论师咨间听受。但是,玄奘对(瑜伽师地论)专门进行研究,这样经过5年时间,白天黑夜从没有停止。玄奘在那烂陀寺学完后,将要去外地博采众家之说,不思就这样返回东方。贤戒论师告诫玄奘说:"我己经老了,看见你舍身求法,己经经历了10年,才到今天。我不辞老朽,尽力向你讲释明白。佛法贵在能流传,怎能只希望独善其身。你要再去参学其他部派的学说,现在不去,恐怕会失掉学习的机缘。智慧是没有边际的,只有佛穷尽了全部学问。人的生命如同早晨的露珠,朝夕之间就会消失。你现在可以返回去了。"戒贤论师便为玄奘收拾行装,将佛教经论交付给玄奘。玄奘说:"听从老师的教导。"
玄奘想到印度各国普遍巡礼,然后再返回原路向北方行堆,这心是因为以前在高昌国与高昌王有约,不能违背自己的誓约。玄奘便往东在大山林中行走,来到伊烂擎国。在这里看见佛留下的坐迹,深入石头中有一寸左右,坐边长正反三寸,宽三尺一寸。旁边有佛用的瓶的痕迹,陷入石头中一寸左右,面积有六才多。 玄奘又往东南行进,路上经过5个国家,将近4000里,来到三摩口旦吒国。这个国家靠近大海。过去时四位佛曾到这里游历过。玄奘看见一尊青玉佛像,通身高八尺。
从这个国家的东北方向,在大山、海洋中共经过6个国家,就能到达林邑郡(今属越南。),但是道路阻隔并且漫长,加以瘴气和瘟疫流行,所以玄奘没有前往游巡。
玄奘从三摩口旦吒国往西行进,将近2000里,到达揭罗擎国。这个国家在信仰上不分邪正。另外有三个寺院,僧徒不吃乳酪。这是尊信提婆达多的宗派。
玄奘又向西南行进了七百余里,来到乌茶园。该国东部临海。有座发行城,有很多商人、旅客停留在海边。南部大海中有个僧伽罗国,叫作执狮子,离这里大约有二万余里。每到夜里向南了望,可以看见那个国中的佛牙塔上的宝珠发出的光芒,象火焰腾起,光辉显耀,出现在天的边际。
玄奘又向西南行进,经过几个国家,这些国家中都有奇异的圣迹,大概前行了5000里,来到桥萨国,此国就是南印度的中心地。这个国家崇敬信仰佛教,僧徒有一万人左右。这里土地宽广,森林与田野相连不断。王都西南三百多里,有座黑蜂山,古代一个大王为龙猛菩萨建造了这个寺院。龙猛,就是龙树。这个寺院有上下五层,是凿开石壁建造的,引来泉水环绕流注,有很多变化,沿着水流才能到该寺。有奴仆看守此寺,很少有人登临。石拿中的石佛像,形状非常雄伟高大。寺院建成那天,龙猛到山上用药涂在石像上,石像便变成紫金,世上没有与此像相同的。手中有佛教经藏,成夹成捆,其量无数。从古代流传下来,包括最初编纂的佛经,现在都保存着。虽然外面的佛教多次遭到毁灭,但是这一座寺院中却是佛法住持,没有改变过。最近有僧侣来这里过夏天的安居日,只能在寺中读诵佛经,不准将佛经拿出去。这里详细陈述此事,但因路途幽远艰难,没法前往访问。
玄奘往南行进了七千余里,路上经过5个国家,这些地方都保存有灵迹,来到秣罗矩吒国,就是印度最南部临近海洋的地区。这里的山中出产龙脑香。旁边山岩顶部有清水流出,环绕此山二十多周,往南流入大海中。山中有天宫观,自在菩萨经常住在这里,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的正确名称。靠近海边有座城市;是古代的狮子国,今天狮子国在大海中,有三千多里,如果不结成很大的旅行队伍就无法到达,所以玄奘没有前往。
从此地向西北行进四千多里,路途中所经过的国家内,都有许多神异的圣物,玄奘到达摩河刺他国。该国国王英勇果断,威武自在,他没有向戒日王臣服。国内有佛寺一百多所,僧徒有5000人,他们既学习大乘佛教,又学习小乘佛教。该国的东部有座山寺,是罗汉建造的。寺中有座大精舍,高干百多尺,里面安放石佛像,长大丈左右。石像上用石板盖顶,共有七层,悬挂在空中,每层距离三尺。凡来礼拜的人看到这种景观,没有不惊叹其神妙的。
玄奘从这里广泛游历寻访各种圣迹,来到钵伐多国。该国有几位高僧,在学业上很有造诣。玄装在这里停留了两年,学习正量部的《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经典。
玄奘从此国开始往南行,返回那烂陀寺,向戒贤论师参拜后,便往杖林山居土胜军论师的住所。胜军论师,是刹带利种姓,学问上精通佛教和其他各种学间以及五明(即五种学问,包括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内明等)、数术〈即咒术等奘》。他在林中教导徒弟,讲解佛经义理,每天都有数百名僧侣和俗土前来投归。各国国王也经常来向他礼拜,为他洗足、供给物品,封赏给他城邑。玄奘到这里来向他学习(唯识抉择论》《意义论》《成无畏论》等经典,前后经过两年。有一天夜里,玄奘梦见寺内及外面的树林、村落被大火烧成灰烬,他看见一个金色人告诉他说:"10年以后,戒日王驾崩,印度使要动乱,情形就如同被这大火焚烧一样。"玄奘醒后,向胜军论师讲述了自己的梦。从此,玄奘才坚定了意志,准备行装往东方返回。到唐永徽《公元650年一65年》末年,戒日王果然驾崩,直到今天印度仍处于饥荒之中,与玄奘梦中所见一样。起初,那烂陀寺的高僧师子光等人,树立《中、百论》宗,批驳瑜伽行派的理论。玄奘对他们说:"圣人们撰作论著,在根本理论上是不会相互违背的,只是学习这些论的人不了解论师的根本精神,所以才出现了赞称或反对的情形,形成不同派别。"因此,玄奘撰写了由3000个偈颂组成的《会宗论》。玄奘将自己的著作呈给戒贤论师,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起先,有位南印度国王的灌顶师,名叫般若毡多,他精通正量部的理论,撰写了一部《破大乘论〉,有700个颂。此时,戒日王在外征伐,来到乌茶园,当地的小乘论师很重视该论,将论献给戒日王,请求与大乘论师决定胜负。戒日王给那烂陀寺写了二封信,让该寺派追4位精通大小佛教和其他教派理论的僧人,前往戒日王的行宫所在地,准备与小乘论师辩论。戒贤便派海慧;智光、师子光和玄奘4人,前往应召。将要前往而没有出发时,有个顺世外道前来那烂陀寺,请求辩论。这个顺世外道书写了4条义理,悬挂在那烂陀寺的大门上,并宣称如果有人能将他论败,他将斩头相谢。他的理论认为土水火风4种原素是人和万物形成的原因。其义旨和理论非常严密深沉,是最难进行批驳辩正的,就如同中国的阴阳的理论,X有谁能穷尽其中的道理了而这位外道,坚持要求进行比赛决胜。那里的通常法规是,在辩论中失败的人,先让他骑着驴,用屎瓶从头顶浇灌,在公众中现丑,便他的身心折伏,然后投归到胜者脚下,永世作为胜者的奴隶。那烂陀寺的僧徒都有疑难,恐怕辩论失败,所以都表示沉默,不敢前往辩论。玄奘在即度停留了许多年,非常精通辩论的艺术,告诉众僧请求辩论,怎么能与他们共同受这种耻辱。辩论双方各请有旁证的人,就这样玄奘与外道辩论往复好儿轮,外道理屈,无法再解释下去。这位外道理屈辞穷,不知所措,不再作声,伏在地上。这时,那些释门弟子,一下子欢腾起来。那个外道既然辩论失败,请求按原先的约定斩头相谢。玄奘说:"我们的佛法是宽弘忍恕的,不在于刑罚。你要信奉我们的佛法,就象奴仆侍奉主人一样。因此,玄奘将他带到自己房中,让他尊奉真正的佛法至理。
此时,乌荼国小乘论师尊奉的〈破大乘论〉又从别处寻访到了,玄奘对该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许多谬误伪滥之处,便对所臣伏的外道说:"你听说过乌荼园所立的论义没有?”外道说:"他们的论文我曾经听闻过,特别懂得其义趣。"玄奘便让这个外道讲说该论。玄奘全部通达了该论的要旨,便指斥其中的一丝一毫的错误,申明大乘义理,加以批驳,书名叫〈制恶见论〉,共有1600个颂。玄奘将论呈给戒贤论师,人们都说:"该论穷尽了天下劲敌的理论,还有什么论敌能够抵挡?”
玄奘便前往东印度地区迎摩缕多国,因为这个国家全都信奉异教,异教徒便有数万人之多,佛法虽然在即度弘传了很久,但是却没有传到这个国家。该国国王事奉天神,喜好并敬重各种教义,他只要听说是有智慧的人,便不管此人所奉敬又是邪是正,对其人都一律供奉礼敬。现今,该国王刚刚受到佛法熏染,并准备弘传阐扬,所以玄奘前往开导教化。玄奘来到此国,国王对玄奘的风度、清静深远的神思非常赞叹。 童子王听说玄奘的名声,非常希望能够款待玄奘,派遣使者前来请了好几次,玄奘才前往。玄奘来到童子国和他相见,两人就象是以前的老朋友一样。玄奘与童子王在一起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谈论佛理。这个时期,佛教以外的各种道术象风云那样聚集在一起,向国王请求与玄奘辩论决定胜败。玄奘与他们才辩论几个回合,这些邪教徒就象被风吹倒的草一样失败了。国王对玄奘更加尊崇,才开始信仰佛教。国王向玄奘请教诸佛有哪些功德,玄奘称赞佛用法身、化身、投身这样三种身来利益人们,他因此撰写了有300个颂的《三身论》,并将论赠给国王。国王说:"这样的著作是从来没有过的。"对玄奘更是顶礼膜拜、诚心归依。此国的东部边境与中国蜀、西蛮相接,听说路途的距离,两个月就能到达中国蜀地。
这时,戒日王的大臣对戒日王说:"东部善国童子王那里有支那国的大乘天,道德高尚弘大;那里的国王对他很尊重,请派人前往请他来。"这位大臣所说的大乘天,是印度的僧人们对玄奘表达赞美的称号。戒日王说:"我已多次邀请,他都推辞而不来。他为什么会在那里?"当即戒日王就派人告诉拘摩罗王,要他将支那国的法师送来,共同在抵罗国相会。童子王命令象军2万、船3万只,送玄奘在恒河中逆流而上,奔赴戒日王的约会。戒日王与期中百官等一百多万人,顺恒河东下,一同集中于竭朱抵罗国。初次相见,戒日王便向玄奘顶礼膜拜,即足尽礼,抛撒香花、唱颂歌赞,供养无数礼品,仪式结束后,戒日王说:"弟子先前邀请你,为什么不来?玄奘回答说:"因自己听讲佛法没有结束,所以延缓了你的诏命。"戒日王又问:"支那国有首《秦王破阵乐》歌舞曲。秦王是什么人,能够受到这样的歌唱赞咏?玄奘说:"他就是当今国家的天子,他是位大圣人,拨乱反正,其恩泽普被天下,所以有这样的歌咏。"
戒日王说:"这是上天要他成为万物的主人啊!"便将玄奘请进行宫,陈列了各种供养。玄奘向戒日王讲述了自己的《制恶见论》戒日王对自己的门师说:"太阳光已经出来,使萤烛之光失去光明。
被门师视为珍宝的;都被他驳倒了。你们试着挽救自己的观点罢。"那些小乘僧人,没有人敢发言。戒日王说:"此论虽好,但是没有广泛传闻,我想在由女城大会上,命令互印度的能辩之士都集中一起,当面向他们宣示此论,便邪命外道归从正法、使小乘教徒归依大乘教法,这样,不是也可以吗?”
当天,戒日王就发出敷令,向全印度宣告,让沙门、婆罗门以及一切教派全都集中起来,到曲女城聚会。戒日王一行从冬初就逆流而上,到腊月才到达曲女城。这时,从四面八方聚集来的人,便有一万多人。能够参加辩论的人有数千人,每个人都宣称自己擅长雄辩,能够克敌致胜。这之前修建的行殿,都能容纳1000人,里面放置佛像,陈列供品及香花、音乐。戒日王请玄奘升上法座,标举自己《制恶见论》的宗旨,命令众人提出驳难。这样一直经过18天,没有人敢提出疑问。戒日王对玄奘大加货赏,向玄奘布施3万银钱、1万金钱、上等毡衣100套,并令大臣拿着玄奘的袈裟,在众人中巡行,高声宣布:"支那法师辩论获胜,18天来没有人敢于提出疑问,大家都应该知道此事。"这时,僧人们都非常高兴,说:"佛法重新振兴,致便处于边远地区的人的智慧达到这样的程度。"
玄奘便向戒日王辞别,要向东方返回。戒日王又请玄奘留下来观看七十五日大施场的情形。大施场事情结束后,玄奘辞别返回。戒日王命令他所统治的部属,将玄奘递送出境,并向玄奘施舍青象及金银钱各数万。戒日王、拘摩罗王等18个大国国王,流着泪与玄奘握手告别。玄奘对各国王的施舍都辞退了。因青象形体高大,每天需要草料40围、每天所须的食饼要三斛左右。戒日王又敷令各个居国,玄奘所到之处,都要随时供给。僧人们劝玄奘接受戒日王布施的青象,都说:"这是最好的胜事,自从佛去世以后,国王虽然崇敬佛法,有各种布施,但是没有听说过将大象用到佛门。 象是国宝,现在既然将国宝布施,可知国王对佛法的信仰达到了极限。"因此,玄奘接受了大象,而把金钱及珍宝退回去了。
戒日王布施的象,其形体又圆又大,高有一丈三尺,长二丈左右,象背上可以容纳8个人,另外各种用品、佛经、佛像等物品,全都放在上面。形状象一堵高墙,行走时就好似没有载负东西一样。虽然有时候象也奔跑,但上边乘坐的人却很安稳,不会坠落下来,甚至连瓶中的水也不会倾斜。玄奘就这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向北挺进,走出了印度国境。一路上,由于戒日王威力所及,玄奘都受到了供给和礼待。 玄奘进入卑利国。这个国家半是山岭、半是平川,土地肥沃,庄稼丰收。有僧徒数万人,都学的是大乘佛教。
玄奘向东北方向山中行进,经过一些城市、村落,开始上大雪山,等登上山顶,群山都在自己的视线以下。又上了3天,才到达大雪山的最高峰,向南北两个方向望去,只看见横排的山峰两方各有九重,越过这些山峰以后,都是平地。虽然也有小山,却都是孤峰断岭,不相连续。只有这一座山岭绵延不绝,又高又伸向远方。大约说来,亚州一带的山峰都集中在这个地区。我们怎么知道是如此呢?如西部的波斯,是一片平川,渺漫无际, 向东望去,群山巍峨,没有穷尽的地方,北方则是萧条寂寞的原野,南方则是印度的皋衍山,就是上面说的香山,阿耨婆达多池幽深邃远,无法探寻其源头,四条大河的发源地就在这里。《尔雅》中所说的昆仑之墟,难道不就是这里吗?考察《禹贡》所说黄河的源头在债石山,大概是只限于讲说黄河潜流之处。张赛顺着黄河的源头,便游历到大复国,可以说张赛是超过一般人所能到达饱地方了,但是张赛仍没有说出黄河的发源地。由此可知以上所说是正确的。 玄奘有时在前面引导,有时在后面随从,自己亲自指挥旅行队伍,沿着山岭而下,经过3天到达平地,来到睹货罗国以前的都城和村落。在大山中行走了800里,一路上极其艰难危险,终于来到了活国。沿途所经之地,都属于北狄统领。现在的北狄王,是突厥的后代,他统管着这个地区的各民族,统治着铁门以南各个小国。
从此国境往东,才进入葱岭。葱岭位居亚州中部,南边与大雪山相连,北边延伸到热海,东边绵延到乌铩国,西边一直到波斯,纵横各数千里,不论冬夏山上都有积雪,寒冰挂在悬崖之上。葱岭的下半部分出产很多山葱,因此而得名。以前人们说,葱岭上有积雪,就是大雪山。今天亲眼所见,因而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大雪山位于葱岭的南边,东西两端与大海相连、向南望则是一片平原,向北到达的群山,才叫葱岭。 玄奘一行又向东在群山中行进,经过10个国家,行程二千余里,来到达摩悉铁帝国。这个国家的犀境位于山中,东西有1600里,南北最宽的地方也不超过四五里左右。该国临近缚刍河,缚刍河从南向北流来,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这里有佛寺十多座。有一尊石佛像,上面设置一个金铜圆盖,人围绕佛像旋转,上面的圆盖也随着旋转。这也许是由于机关巧妙的缘故。 又向东在山中行进,将近1000里,来到商弥国。再向东来到一赴大平川上,长有一千多里,南北一百余里,却没有人居住。平川里有个龙池,从东到酉300里,南北50里。这个龙池正处于大葱岭内部,是亚州最高的地方。怎么能证明是这样的呢?因为从龙池流出两条河,向西流的河到达达摩悉铁国,与缚刍河汇合,从此以西的河流都是往西流;向东流的河流到怯沙国的西部边境,与徒多河合流,从此往东的河流都是向东流。因龙池分出的二条河,都流入西海,所以知道这里是最高。龙池出产一种大马卵,如斗那样大。史书上说条支国出产的鸟卵如瓮大,不就是说的这种鸟卵吗?
又往东行走500里,来到竭盘陀国。此国北边背靠徒多河。徒多河就是佛经上说的悉陀河,此河向东流人盐泽,然后潜入地下,又在积石中从地下涌出,便成为流入中国的河流。这个国家崇信佛法,都城东南方向三百余里,山崖上有两个石室,石室中各有一位罗汉,到现在已进入灭尽定七百多年了,头发、胡须还慢慢生长,附近的僧人每年都要给他们剃去须发。
又往东行走了二入千余里,才走出葱岭,来到乌铩国。都城临近徒多河。城西有座大山,山崖自己崩毁,在里面发现一个僧人,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他的样子非常奇特雄伟,胡须、头发下垂到肩膀上。人们问他的身世,知道他原来是迦叶佛时期的人。最近,山崖又一次崩塌,他被埋在山内。玄奘来到这个国家时,与大象分开,自己先渡过雪河,大象晚上才到,河水渐渐涨起来,他们不熟悉山路;顺着山岭直下,大象的牙齿撞在岸边的树上。大象的脾气很暴燥凶猛,反而用鼻子将树拔倒,结果大象因此致死。令人遗恨的是,路途上艰险的群山已经翻越,将要到达平地,这时大象死了,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
向东经过疏勒,来到沮渠,路途有一千多里。同行的旅伴有500人,都共同推举玄奘为大商主,位居中营,其余人在四面防守。沮渠这个国家,历来就镇守着十部大型佛经,每部各有十五个倡颂,如前代的僧传所传说的一样。这个国家将这些佛经当作国宝来守护,不允许佛经分散出去。现在这个国家隶属于突厥。都城南边有座大山,现在有3个罗汉己进入灭尽定。
往东行进800里,来到于阗国。这里的土地都是沙壤。寺院有一百多座,僧徒有5000人,都学习大乘佛法。城西有一山寺,佛曾经到这里来过。有一个大石室,有一罗汉在里面进入禅定,石室的门被封闭起来。
起初,玄奘既已翻越葱岭,便先派遣自己的仆人,带着奏章向朝廷呈上,说明自己已经到达国家所影响的地区。皇帝下敖,表示慰问,让玄奘早日到京与皇帝相见。玄奘来到于闲,四大象死亡,其所驮的佛经、佛像无法运到京城。玄奘又向皇帝上表,陈述此情。不久,皇帝下别敖,令于阗王向玄奘供给鞍马。既然是奉皇帝的旨令,所以玄奘一行乘着骆驼和马,来到了沙州。玄奘又奉效令,按于阗到沙州的行程,付给于阗所雇驼马的价值。
从这里玄奘乘择站的马,共换了二十多次乘马,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日来到京城西郊。京城的僧人和老百姓奔走相告,前往观看,把街道都给堵塞了,数十万人都如同遇到弥勒佛下生那样激动。玄奘准备进入京都,但是人们喧阿拥挤,无法前进。玄奘便停在馆台,整夜都有卫兵守卫禁护。等候禁兵遮断行人;让观众都停在道路的两旁,从旧城西南一直到京师朱雀街的都亭择,有二十余里,人群都排列起来,向玄奘礼拜参谒,玄奘在人群中都无法转身、走动。
这个时候,皇帝到洛阳去了。玄奘便将所带佛经、佛像留在京师,送往弘福寺。京城的僧人们都争着用幢幢排队迎接,来增加运送佛经、佛像的庄严气氛,比丘、比丘尼和善男信女的喧哗声,又超过玄奘初至京城之时。正当此时,又感应天上的祥云出现在太阳之北,祥云呈圆形如伞盖一样,红色、白色相互照映,正好位于佛像之上,空中呈现出光轮。这个光轮并不是围绕着太阳,大家更是赞叹不已。从午时到傍晚,经像进入弘福寺,天上的光轮才仅仅消失了。玄奘的到来,致使京都在5天以内工农士商停止了自己的工作,信仰佛教的各色人等归仰敬承。在这个时期,玄奘受到极高的敬仰和倾慕,是历史上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玄奘虽然受到人们的赞誉,但他独自在宾馆内,清闲地坐在那里,没有去外面与观众相见,恐怕召来人们的非议。
玄奘来到洛阳,特别受到皇帝的慰问。玄奘将用马驮来的西域各国异物献给皇帝。皇帝发下敕令,将玄奘领入深宫的内殿中,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玄奘向皇帝叙述西域各国的佛教积风土人情,皇帝非常满意,从卯时一直谈到酉时,没有感觉到己超过召见的时间,直到关闭城门的鼓声响起来,才结束了谈话。皇上就要亲任主帅,征伐辽东,明天早晨将要出发。皇上下令要玄奘一同前行,玄奘以旅途劳累坚决辞退了,并向皇帝陈请进行佛经翻译。皇上答应了玄奘的请求,于是敕令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专门负责监护翻译工作,所需要的物资全由国家府库供给。 起初,玄奘在印度时,他的名声流传于五印度,他经常称赞谈论支那国人民众多、物产丰富的盛况。戒日王以及菩提寺的僧侣思念、听闻这个国家,己经很久了,但是由于远山阻隔,两国没有信使往来,因此无法确信。那里经常传说,赡部州由四个国王治理,东方叫脂那,是主管人民的国王;西方叫波斯,是主管珍宝的国王;南方叫印度,是主管大象的国王;北方叫猃狁,是主管马群的国王。人们都认为这个国家就是这样来治理的,因此才有这样的传说。玄奘既已安然到达印度,他叙述的情况恰恰又与传说相一致。戒日王和佛教僧徒,各自派遣使者,带着佛经和珍宝,从远方到中国贡献。因此,印度国使者的信命,是从玄奘才沟通的,是他宣传讲述皇帝的宏猷而实现的。印度的使者返回西方,朝廷又敕令五玄策等二十多人,随即度使者前往大夏国,并向国王和僧侣们赠送绫帛一干余段,在数三上各有等级的区别。王玄策并从菩提寺僧人那里召请制造石蜜(即白糖)的工匠,菩提寺便派遣工匠2人和僧侣8人,都来到中国。不久,朝廷敕令他们前往越州,用那里的甘蔗制造石蜜,并获得成功。
此前,有菩提寺3位僧人送佛经初到中国,朝廷下敕令,召集京城的僧人设立斋戒,并在弦福寺翻译(大产经)等佛经。不久,玄奘的信来到,便敕令暂且停止翻译,等玄奘到京城后再进行翻译。皇上对玄奘诚心敬仰,盼望他早日回来,多次下诏,令玄奘迅速回到京城。但是玄奘因事拖延了到达京城的时间。玄奘在洛阳宫内拜见皇帝,满足了皇帝对玄奘的渴望之情。玄奘向皇帝请求进行佛经翻译,希望在全国挑选有学问的僧人参加。皇帝说:"法师对于汉语、梵语都精通,在文词和义理上通达敏捷。如果挑选其他僧人参加翻译,恐怕只会显示出他们知识狭小笨拙,结果反而有损于佛教圣典。"玄奘说:"以前,前奏、后秦的翻译场所,弟子就有3000人参加。即便那时有这样大的规模,他们翻译的经典,还恐怕后代不知道当时的翻译状况,对他们的翻译心存怀疑,不能信奉。如果不挑选全国有学问的高僧共同遵奉佛典翻译的规则,怎么能以我一个人的能力来完成朝廷的委托呢?"玄奘多次向皇帝坚决请求,皇帝才同意了。皇帝说:"自从法师走后,朝廷建造了弘福寺,那里·地方虽小,但是其中的禅院却非常清静,可以作为翻译场所。所需要的人员、物品和杂役,都要与房玄龄商量,务必优厚供给。"
玄奘既已得到诏令,便返回京师。随即召请沙门慧明、灵润等人担任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人担任编辑;沙门智证、辩机等人担任录文;沙门玄模来核证梵语;沙门玄应来确定字体的伪正。这一年的五月开始翻译《大菩萨藏经》20卷,我(即道宣)担任执笔,并且对词理进行增删。这部经广泛解释六度、四摄、十力、四畏、三十七道品各种菩萨修行的方法,共有十二品,将近四百张纸。另外,同时又翻译《显扬圣数论》20卷。智证等人轮替担任记录文字,沙门行友详细整理文句,奘公对该论又重新加以修改。接着又翻《大乘对法论》15卷,沙门玄赜担任笔录。在翻译期间,稍微有些空隙,玄奘又写出《西域传》(即〈大唐西域记〉)12卷,沙门辩机亲自听玄奘讲述在西域游学的事情,辩机按时间先后对史料进行了编排。同时又翻译出〈佛地经〉、〈六门神咒〉等经,总计有八十卷左右。
自从佛教传入以来,所翻译的佛教经典,都是先根据译师诵出的梵语,记录为梵文经典,再按照汉语的习惯翻译为汉语,然后担任笔受的再对汉语文字进行整理,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增加有时删削,这样就无法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今天所翻译的经典,都是根据玄奘的主旨,经文的意思由玄奘一人决断,玄奘出语成章,记录文词的人随着玄奘的译语记录下来,其他人就可以阅读玩赏,因此玄奘所译的经典就超过了孙吴汉魏所译经典的水平。但是,西方梵文的特点是重视文句,勾锁连类,有很多重复的文字。翻译成汉文就非常繁重复杂,因此让编辑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目的是便经文的词义通达一致。译文的定本编成后,秘书再进行缮写。 此时,皇帝的车驾返回京师,玄奘便将译文呈上,并请皇帝作序。不久,皇帝降下手诏说:"法师历来就以高尚的行操标明世人,很早就超出尘世的烦累,来宝船而登上佛教彼岸,搜寻佛教妙典而开辟佛教法门,弘扬阐释佛的大智,荡涤各种尘累。因此,当佛的慈云将要收卷时,将它舒展开荫复上下左右四空,慧日将要昏暗时,又使它明亮起来照耀八方极远之地。便慈云舒展、慧日再朗的人,难道不是只有法师才能作到吗?朕学问浅薄、心识愚拙,对于一般事物还迷惑不解,何况是佛教幽奥微妙的义理,怎敢去妄测其深浅。请我为佛经题写序言,这不是我能胜任的。送来的新撰写的〈西域传〉,我将亲自阅读。"
到西域使者要返回时,朝廷又派出二十余人随他们前往印度。以前他们送来的国书,在中书省进行讨论。皇帝下敕书,认为由于异国语言不同,唐国的书信,务必要与其语言相一致。如果没有精通异国语育的人,将会有损国家的声名。所以送往印度的各种国书,都要依靠玄奘将汉语翻译成梵文,谨慎处理文词的"轻重,让那里的人读后,要对中国加以尊崇。又下诏书,令玄奘将五千言的〈老子〉翻译成梵文,赠送给西域各国。玄奘便将道士们召集起来,让他们讲述(老子)的玄奥理论,等真正领会了其中的文词义旨,再进行翻译。道士蔡晃、成英等人,都等着引用《大智度论》、《中论》〈百论〉的玄义,用来会通道教的经典。玄奘说:"佛教、道教这两个教派,其宗旨有天壤之别,怎么能用佛教的言论,来解释道教的义理呢?详细核实其文词,这种解释是没有根据的。"蔡晃说:"从过去相传的道教义理,就是归依于佛教的理论。至于〈三论〉(即〈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是晃所遵从的。〈三论〉的义理与道教经义有暗通之处,不是没有相互会通的地方,所以才引用佛教义理来解释〈老子〉。如僧肇所著的论文(即〈肇论〉),大量引用〈老子〉、《庄子》的语言,他自己还申明此点,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佛教语言与道教有相似之处,用这种方法翻译,并没有什么地方违背诏令。"玄奘说:"佛教传人中国的初期,对于佛教经典的深刻义理,人们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八老子》讲的玄妙理论,有些地方与佛的言论略有相通。《肇论》引用老庄言论,是作为一种奘比。怎么能将比喻的言词当成佛教的最高义旨呢?今天,翻译过来的佛教经论非常繁富,每部经论各有宗旨。《老子》只有五千字的论文,而没有解释《老子》的文章,其余一千多卷的道教经典,大多都是医方。至如中国的贤明之士如何曼、王弼、周禺面、萧绎、顾欢等人,就有数十家注解《老子》,为何不引用他们的解释,反而去旁通佛教,这难道不是象计算岁数而却找不到脚印那样吗?"就这样依据玄奘的主张将《老子》翻译为楚文,将要装订成册时,道土成英说:“《老子》一书义理幽玄深远,如果没有序言引导,怎么能够通达其中的义旨》?”请玄奘将序言也翻译为梵文。玄奘说:"通观《老子》一书,讲的是治身;治国的道理,在文词上己经非常详备了。那种关于即齿咽液的序言,其言词下劣阻陋。恐怕西方异国看到这样的序言,会看不起我们的乡邦文化,我会感到对不起我们的国家。"成英等人将此事奏知各位宰相辅臣。玄奘又陈述自己的心情。中书令马周说:“西域有没有象老庄那样道派?”玄奘回答说:"九十六种道术,都是希望超脱生死。由于师承上有滞碍,致使他们的理论沦落为关于物质的论述。如顺世外道,关于四大《即地、水、火、风》的道术,胜论师关于六种真理的宗派,都是中国文化所没有谈到的。如果将《老子》一书的序言翻译为梵文,恐怕被那里的道派当作笑林。"因此,使不再翻译序言。
玄奘认为对佛教的弘扬赞助,即使达到极限,也不会超过帝王的影响。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及流传过程中,自古都以帝王的弘扬为重。因此,玄奘又一次上表,说:"奉读墨敕,皇上对我滥加奖励。我一定遵照皇上的旨令,刻苦精守佛教的戒律。玄奘在学业上空疏浅薄,在僧侣中滥竽充数而已。幸属九州得到治理,天下安定,凭借皇上的威灵才得以远征,凭侍国家的威力而去访求佛法。穷尽悬远之地,冒着生命危险,虽然属于自己的愚诚所致,但是纂集异文、感化荒蛮,确是依靠天朝的文化。所获的经论,奉旨翻译,现在已勒成卷轴,没有序言诠释其玄理。我想陛下的智慧和才思象天上的云彩那样敷畅,陛下的文笔象天上的仙花那样灿烂。义理上包含玄奥的系辞和象爻,才调上超过所有的英明之士。名声跨越千古,求实掩盖百五。我听说神力是没有方所的,不是神思是无法诠释其义理的;圣教玄妙深远,没有圣人"的文藻,怎么能阐明其源渊呢?所以,我才冒犯皇上的威严,希望皇上作序。皇上没有应允,致使我抚胸叹息,不知道该怎么办。玄奘听说,日月照耀长天,又把光辉分给那些门窗;江河综理大地,也把一部分润泽流向那些山岩洼地。琴瑟所奏出的宠大音乐,并不在聋昧者面前把声音秘藏起来;金壁奇珍,难道对于愚瞽者就把它的光彩隐藏起来吗?我才敢根据这个道理,再次向皇上祈请。伏地乞求雷雨降临,天文俯照,匹配天地两仪而同样长久,与日月一样悬空照耀。然而,驾岭所留下的微言,依靠皇上的神笔的弘赞而传扬久远,鸡园留下的奥义,依托皇上的英词而宣扬通达,岂只是那些僧徒独自蒙获恩德荣耀,同样也便那些蠢蠢众生能依靠佛法而超脱尘世的烦累祟了。"就在玄装上表奏请的那一天,皇上下敕同意写序言。皇帝对附马高履行说:"你以前请朕给你父亲撰写碑文,现在,我的气力已不如过去了。我希望作些功德,为玄奘法师撰写序文,不能写碑文了,你要理解此事。”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皇帝来到五华宫,下令将玄奘召来。皇帝问:"最近翻译什么经论?"玄奘回答说:"正在翻译《瑜伽师地论》。"皇上又问:此论是哪位圣人所作?讲的是什么义理?" 玄奘对皇帝的提问全都回答后,皇上令将论取来,自己要亲自阅读。接着便下诏书,新翻译的经论要抄写9个本子,颁发给雍州、洛州、相州、兖州、荆州、扬州等9个大州。玄奘又请皇帝为经论题序,皇上于是写出序文,名叫《大唐三藏圣教序》,在明月殿,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着群臣宣读。
〈大唐三藏圣教序〉说:"我听说,天和地有形象,显现为复盖、载乘两种形式,包含万物的生长;春夏秋冬四时没有形体,却在暗中以寒暑交替的方式便万物发生变化。因此,仰观天象、俯测地理,一般人都能识别出其中的变化;而要明察阴、洞悉阳,就是贤哲之士也不能穷尽其中的理数。然而,天地包含着阴阳之所以能被认识,是因为天地有形象;阴阳处在天地之间而又难以穷尽其理,是因为阴阳没有形体。因此,可以知道形象显著可以征核,即使是愚人也不会迷惑;形体潜隐无法看见,即使智者也会迷昧。何况佛法崇尚虚无,依靠幽玄之理、控制寂静之体,广泛救济芸芸众生,掌管统御十方世界呢?其成灵至高无上;其神力无不在其下。放大则弥漫于整个宇宙,缩小则可以置于毫厘之中。无死无生,历经千劫而不老;若隐若显,运转百种福德而常新。深妙的道理凝练玄奥,尊崇它,却不知它的边际;佛法的河流清浪寂静,汲取它,却无法测探它的源头;所以知道那些蠢蠢凡愚之辈,渺小的、平庸的鄙俗之人,窥测佛教的宗旨义趣,怎么能不产生疑惑呢!然而,伟大的佛教的兴起,它的基础在西方印度,在汉朝宫庭中腾飞而有清晰的梦境,照耀东方而宣流慈悲。往昔,在佛分身分迹化导众生之时,佛的言教不用驰传而众生就己归化;众生的佛性本有、后有之世,人民敬仰佛的智德而知道遵而行之。及至佛涅集后,形体隐晦,归真空寂,仪容迁变,历越一世。他的金容无色,不再光照三千世界;他的产丽的画像被画出来,空有三十二种殊异胜相。于是,佛的微言大义广泛传播,将有识之生物从三种灾难中拯救出来;佛的遗训流传到很远的地方,引导众生到达菩萨修行的十个阶层。然而,佛的真正精神是难以认识的,佛教的宗旨无法统一起来;偏执的学说人们容易尊行,于是正确的学说和错误的理论便纷然杂陈。因此,对于空论和有论,人们按照自己的习学不同而有了是非之分;大乘和小乘,也因为时代不同而有兴盛与衰落的不同。玄奘法师,是佛门的领袖人物,幼年就胸怀贞洁聪敏,早就悟解三空(即空、无相、无愿)的精髓;长大以后与佛的精神相契合,首先包含了四种忍行。即由松风、水月,也不足以与他的清新、明洁相比;即便仙露和明珠,也无法与他的明朗、润泽相较。所以,因他的智慧通达无有烦累的境界,他的神识能够探测没有形象的玄理,超越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而挺拔于世,千古一人而无双。集中心思于内心世界,因正确的佛法衰落而悲伤;将自己的思虑停留于玄妙的法门,因深刻的佛典文字讹谬而慨叹。他想对佛教经论分条析理,以超过前代的传闻;除去伪滥的东西,继承真正的佛法,便后学者能够悟解。因此,他渴望西方净土,前往游历西域,冒着危险.向远方迈进,拄着手杖孤身一人去长征。早晨积雪纷飞,中途迷失了道路;晚上惊沙扬起,空旷的天空迷失了方向。万里山川,拔开烟雾云霞而只身前进;百重寒暑,踏着霜雨而前行。由于他非常虞诚而使劳累减轻,求法之志远大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周游西方17年,历尽了有佛法的国家,咨询探求正确的佛教。"他在即度双林(佛涅磐地)及大条河流的地区学习佛法,在鹿苑和鹫山瞻仰奇异圣迹;在先圣那里继承至极名言,在上贤那里接受真正的教理。探索微妙的法门,精细地穷尽了玄奥的学业。一乘五律的教法,在自己的胸中奔驰,八藏三荚的经文,像波涛一样从口中滚滚流出。从他所游历的国家中,搜集了三藏中重要的经文共657部,将要翻译出来,流布于中华大地,宣扬佛教的胜业。从遥远的西方引来慈祥的云彩,将佛法的甘雨倾注在东方边地。神圣的佛教经典残缺不全,由此而重新完整;芸芸众生的罪过,因此而得到福德的回报。将火宅中的干柴烈焰浇湿,与众生共同从迷途中拔离出来;将爱阿中的昏暗波涛照亮,与众生一同到达世界的彼岸。因此我们知道作恶因业力而坠入地狱,行善因善缘而升入天堂。升天堂或坠地狱的原因,全凭每个人的行为而定。譬如桂树生长在高岭之上,云露才能滴落在它的花上;莲花从绿波中长出来,飞尘才无法将它的叶子污染。并不是莲花的性情自洁而桂树的本质就贞洁,而是因为它依附的地方高,则微小的物质就不能烦累,所凭借的东西清净则污浊的东西就不能沾染。那些花卉草木没有知觉,还能借助善的东西而使自己成为善,何况人伦有认识,怎能不去凭借幸福而求导幸福呢?因此希望这些佛经流传施与,将与日月一样而长存无穷;这种福德流布到遥远的地方,与乾坤一样永远广大无边。"
玄奘上表感谢说:"我听说易封的六爻探赜索隐,仍局限生与灭的境地;对百物的正名,没有涉及真如的境界。尽管如此,人们还要征引远古羲皇的文册,目睹其奥妙而不能测定它的神奇;遐想轩辕氏的河图,将历代的美德都归功于它。尊敬的皇帝陛下,是佛光王转生降世,金轮正统御天下下,廓清了先王统治的九州之地,掩盖了百千日月的光芒。开拓历代所没有的区域,包纳了象恒河中沙那样多的法界,遂使给园精舍都并人自己的封地,贝叶上的灵文都归人自己的册府。玄奘过去因出访印度,参拜耆闭崛山,途经万里,凭借国家的天威,如同腿步之遥;没有乘坐千叶莲花,到达佛涅架的双林,如同吃顿饭的功夫。搜集弘扬三藏经文,穷尽了龙宫里的全部储藏;研究一乘教理,穷尽了佛在鹫岭宣说的全部遗旨。这些经文都由白马载驮,返回祖国献给朝廷。不久承蒙皇帝下诏,让我翻译佛经。玄奘的知识赶不上龙树,谬滥地参与传扬佛法的荣耀;玄奘的才能不如马鸣,深深惭愧没有直说佛法的敏思,所翻译出来的经论,纰谬舛异的地方很多。遂承蒙皇天的恩惠,专门为此撰写了序言。语言超越了象辞、系辞的范围,就象好几个太阳聚在一起放出于道光芒;义理上包括了众妙的门径,如同智慧的云雨湿润百种草木。佛以一种声音演说妙理,亿万年也难以相逢,忽然以自己卑微的生命,亲自听受正确的佛法,自己欢喜踊跃,如同听到佛的预言一样。"
玄奘表启上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朕的才能不如王圭璋珍贵,言词不能博闻通达。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自己的笔墨将金简污秽,自己的言词象瓦砾那样混入珍珠之林。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受到不适当的褒场赞颂。自己躬身思虑反省,更加觉得没有颜面。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谢,皇上下敖说:"朕以往没有读过佛经,加上没有才智,突然制作序文,反而会污染经文。看了法师的全部来信,枉被褒扬赞饰,受到虚美,心中非常惭愧。"
自此以后,朝中宰臣英俊博达之士,都写文章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赞叹击赏,佛教的弘扬,气势很盛。
皇太子撰写了《述三藏圣教序》说:"显扬正确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则不能使经文广大,崇扬微妙的言词,如果不是贤者则不能确定其宗旨。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啊!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的正教,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汇合;万类事物义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实际。这难道能与商场、周武比较优劣,自尧、舜比较圣德吗?玄奘法师,平素胸怀聪颖、立志平夷简易。儿童时期就神志清素,超拔浮华尘世,心情专注于禅定,踪迹隐藏于幽深的岩谷,在三禅的境界中栖息,游心于菩萨修行的十地,超越六种感官的境地,独自在印度迦维国(佛诞生处)漫步,会通一乘佛法的奥自,随着机缘化导众生。因中华没有正确的佛法,到印度寻访佛教真经。远涉恒河之水,终于获得完满的义理。多次登临雪山,又获得雪山半倡。往还寻访佛法17年,精通了全部佛教经典,以利益人类作为自己的志愿,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六日,遵照敌令于弘福寺翻译圣教。引来象大海般的佛法流水,洗涤尘污烦劳而永不枯竭;传授智慧灯炬的永久光焰,照亮幽暗而恒久光明。如果不是长久培植善良的因缘,如何能够显扬佛教的宗旨呢?所谓法相常住不坏,与日胡、星辰的光明齐等;我皇的福报,与天地一样坚固。我见到皇上写的众经论的序言,超越古今,义理上包含着金石的声音,文采上具有风云的润泽。李治只能用轻微尘埃附着于高高的山岳,坠落一滴露珠添入奔腾的河流。略举大纲,写成这篇序记。"
自此以后,玄奘经常到内官参拜,皇帝向他寻问佛经中的奥义。翻译工作相续不断,不耽误一点时间。敕令赐给玄奘一件云水僧衣,精妙绝伦。又敕令天下,每个僧寺剃度5人,来维持圣种,这都是玄奘的功劳。
这年冬天十月,玄奘随皇帝来到京城。于北阴建造弘法院,玄奘长时间住在那里。起初,在曲池为文德皇后建造慈恩寺,下令玄奘住在那里,剃度300人为僧。下令在慈恩寺西北建造翻经院;新剃度15人作为玄奘的弟子。在原来的弘福院,仍然供给10人为弟子。现在的皇帝(高宗李治)继位,他平时对玄奘就非常珍视敬重。召玄奘入宫加以优待慰问,礼遇上超过恒常的规定。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玄奘向皇帝上奏,请求建造梵本藏经合,得到敕令赐给物品,不久就建成了。高宗又将玄奘召入宫内,在修文段翻译(发智论)等论典。高宗降下用飞自书法写的手诏,表示对玄奘慰问。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为皇太子在慈恩寺设置大斋会,朝廷官员都来到这里,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说:"翻译经典是佛法中的大事,不知有哪位德高望重的人参与译经来光大显扬此事?"玄奘说:"明公提的这个问题,正是我平常心中所想的。翻译佛经,虽然是僧徒的责任,但是要使译经受人重视,最终还要凭借朝廷贵官。象姚秦时期鸠摩罗什的译经,则有安成侯姚嵩担任笔受工作,元魏时期菩提流支的译经,则有待中崔光担任录文工作,贞观初年波颇译经,则有仆射萧王禹、太府萧王景、庶子杜正伦等人监护校阅详细审定。今天的译经,却没有朝贵参加,是不足以光大久远的。另外,大慈恩寺是皇上表达对父母的深切哀悼、追念,建造得非常壮丽,表达实际的美德的,没有能超过碑颂的作用。若能承蒙二公为此向皇上进言,则不朽的业绩,自然会在古今历史上留下美名。"他们便答应下来。第二天早晨,皇帝派遣给事宣读敕令说:"所须官员帮助翻译的事,己经安排好了。慈恩寺碑文,朕亲自撰写。"不久,又下敕书说:"慈恩寺的翻译,文词义理必须精美,因此令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许敬宗、黄门侍郎薛远超、中书郎李义府等人,对经典在文义上有不妥当的地方,要随时进行润色。如果需要学士助译,可以任意追加三两人。"及慈恩寺碑制成后,玄奘请求皇帝亲自书写,得到特别许可,定期送到慈恩寺。京城佛寺都制造幢盖,又效令王公以下太常九卿以商县的伎乐,车马一千余辆停在弘福寺,皇上停在安福门,俯视送行的队伍。京城的士女,排列在道路两侧,从北到南二十余里,人群挤满了街道。历来佛法之兴,是无法与此相比的。又赐给玄奘山水僧衣,比以前所赐的更加精妙,另有时服宝玩一百余件。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皇帝驾幸洛阳,玄奘作为随从,安置在东都积翠宫。皇帝将玄奘召入宫中雨日殿,翻译(观所缘论)等论著,又在明德宫翻译(大毗婆沙论)等论著。
玄奘少年时期离开家乡,头发白的时候才回来。访问自己的亲人故旧,己经零落殆尽了。只有一个姐姐,迎来与玄奘相见。向她访问父母的坟墓,殡殓后还没有迁入葬埋。玄奘便卜算胜地,修坟改葬。少室山西北缑氏县东北的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就是玄奘出生的地方。
不远处有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所建立的,是翻译(十地经论)的地方。玄奘希望将少林寺作为自己栖托之地,为国家翻译佛典。皇帝降下手敕说:"看不上表后,知道你想晦迹岩泉之内,追慕支道林、慧远而超越古人;把心虚寄托在禅定寂灭之所,继承佛图澄、罗什的事业以标榜于今世。这种风度情操,确实是值得敬仰钦尚的。朕学业空泛,不能探究其中的高深。然而以我自己的浅识薄闻,没有看出此事有什么好处。法师是三界的桥梁,吸引众生到达彼岸。你的智慧将佛法的心灯点亮,你的禅定使意识的河流凝固。"不是情尘所能堵塞,意识的波浪岂能惊动你的意志。然而,只要是道德可居,何必非要泰山、华山的叠岭?只要有空寂的境界作为自己的居住之所,岂能独有少室山的重峦可居呢?希望你收回来言,不要再有请求。如此,作为在闹市和期堂上的著名隐居者,不但比昔日的贤者更可贵,拓广增益人们的见闻,更可在当代受人珍视。"因此,玄奘使不再上言此事。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为皇太子建造的西明寺落成,下放令给玄奘上等住房,派遣僧徒10人充当侍者。
有部(大般若经>,有二十万个偈颂,中国的八部般若都包括在其中。不久,下敕书令玄奘住在五华寺,翻译所需的供给全部依据京城佛寺的标准。玄奘便得以静下心来,不耽误翻译时间。从显庆五年(公元654年)正月初一,开始翻译大本(般若经》,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底翻译结束,共有四处十六会,总计600卷。般若空字的经典,全部包括其中了。在翻译(大般若经)期间,又翻译了(成唯识论八(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品奘足论)等论典。至十一月,上表呈上(大般若经),请皇帝撰写经序。在蓬莱宫,通事舍人冯义宣读敕书,答应玄奘的请求。
玄奘去世到现在己经两个月了,其颜色就像往常一样不变。又有一些宾应故事,都删略不再述说。皇帝下敕书,埋葬那天,允许京城的僧尼用幢盖前往送葬。于是素盖素幢飘浮在空中与白云相合,悲哀的筋声、梵呗声,使人神的气都断遏了。老百姓因玄奘之死而感到悲哀凄凉,僧众对玄奘的逝去而感到可惜。便将他埋葬在白鹿原,沿途4Q里到处都是送葬的老百姓和僧徒。他的坟茔与其兄长捷的坟墓相近,高高的白塔,离京城很近。不久,降下特别玫书,令在樊川改葬,通告所属州县,供给改葬所需的官吏人力。又将玄奘的遗体从坟茔中取出,众人都感到惊叹诧异,玄奘的遗体经过长时间埋葬,其颜色仍象初下葬时没有改变。如果不是他生前愿力的维持,怎么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呢?
我(道宣)以暗昧之资,很不够资格地参加了译场。与他对面叙谈,多次寒喧。听他的言谈,观看他的行动,名与实相符如一。
他从早到晚精历勤奋,计算着时间分配自己的工作,勤勉不懈,精力都集中在佛法事务上。他的言谈从不涉及名利,行为断绝虚饰浮华。同时,他又善于识别抓住机缘、通达人的性情。对人不骄傲、不馅媚,行动或藏守都能适时而动。他讲的义理非常幽深,善于辩明诠释疑议,确实是当代的英贤,是佛教法理方面的将帅。而且他进入法门学习佛法,与一般人有很大区别。听受、阅读佛教经论,作为自己恒常的任务。他周游中华各地,在诸多论师那里汲取知识,分剖精髓,学尽了其中的精奥义理。每到一处,莫不倾尽各方学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宝库。因而他能不远数万里,去咨访寻求正确的佛法,发誓即便舍弃自己的身体性命,必须以获得真正的佛法为目的。他从张掖出发,途经流沙,途中所经历的艰险,身体性命差一点断灭。到达高昌后,比出发时倍增荣耀。每个国家都传乘护送,因而他观看了全部圣灵遗迹。路出铁门、石门,亲自跋涉沙岭、雪岭。历尽天险而壮志愈加慷慨,遭遇凶恶贼徒而他的神情更加勇猛。加以他归依禀受佛教正法,师承戒贤法师,法理随着他的言谈得到弘扬,义理方面不需要听受第二遍。广泛学习各种论典,将这些理论都藏在自己的心中。致使印度僧侣对他倾心膜拜,对他在法理上毫无保留。玄奘又因(大乘起信论》是马鸣大师所作,印度的僧人想得到该论的焚本,玄奘便将(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在五印度传通流布。这是佛法教化的机缘,东西方互相影响的例证。另外,印度的其他论典,特别重视声明学,玄奘便虚心请教,随着老师的讲授他使通晓了。印度经典在声调上有七种变化,在文章体势上每次都不同。他曾三次学习(瑜伽师地论》,使他的胸怀更加恢弘。因而那烂陀寺的3000名学僧,都称玄奘为智囊是维护佛法的城堑。他们看到玄奘的言谈,听闻他讲的词义,都弹指赞叹说:怎么会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呢?在他所游历的130个国家中,不论僧徒或俗士、外道或正教,听到玄奘名字的人,没有不敬仰他的道德、归依于他的,从而使佛教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信仰。增加了国家的荣耀,边远地区得以安定,每年都有远国的献奉,这都是玄奘的功劳。如果不是天资英灵,生下来就有智慧,加以圣贤的传授,如何能振兴这样伟大的事业、引导人们到达佛遗留下来的道路?历代僧传中记载的往印度求法的人,开始于法显、法勇,终于道邃、道生,在求法的征途中相继不断,有17人返回故乡。在精通汉语、梵语的文字,精妙理解中印文化,弘扬宣导国家的威德,使邪正悟解佛法诸方面,没有人能超过玄奘的。遗憾的是在经论方面没有翻译出来的经典还有一多半,玄奘的年龄还没有到衰者之期,可以说还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翻译,没想到突然离开人世,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