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南洋的地理位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40:32
南洋不仅包括莲上的一些地方,也包括莲下的一些地方。当然,莲上、莲下的一些地方也不包括在“南洋”里面。 莲上的盛州就不包括在南洋里面,莲下的渡亭——上村一线即“潮港七乡”也不包括在南洋里面。

南洋是全国最大的自然村,是个历史文化上的概念,不是行政区划。据中国海洋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韩江三角洲》书中考证,2500年前,海岸线就在今龟山——南峙山一线,澄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海洋。日月穿梭,沧海桑田,韩江带来的大量泥沙加上海潮的冲击,三角洲不断延伸,先后形成了四列北东——南西走向的沙垄。第一列沙垄形成于春秋——汉期间,即溪南南砂——岱头岱美——南徽、涂城、上巷、竹林、兰苑、永新、槐泽、李厝宫、许厝、建阳、立德、槐南——澄城——外砂 等地一线绵延十余公里。该沙垄并非平直连贯的,而是由数个相对独立的沙垄一线构成。南徽与岱美之间就有一公里的间隙。

第二列沙垄形成于汉至唐宋年间。即盐灶——湾头——坝头——新溪一线。

现在重点来说南洋。如上所述,南洋沙垄从南徽始至槐南终,有几公里之长。中间又有两处特高的沙丘——俗称垄头,即槐泽垄头和涂城南李顶。永新的大埕也比较高。浮洋上的沙垄,无疑是盖房居住的好地方。因为有利于排水和在台风袭来之时不被淹没。从福建莆田出发,沿海岸一路行来的先民到达这里,就安顿下来,在此沙垄上搭寮起厝。先后至少有十多姓来此创祖。经近千年繁衍生息,形成了王陈杜余李许六大姓。

南洋的概念,是历史文化上的概念。南洋的地理区域,即是古沙垄上建成的村落。虽然行政上分成很多村(居),但从人文历史方面来看,南洋其实只是一个整体的自然村。各村之间并无间隙,厝屋连绵不断好几公里之长。其他镇的各村之间都是有田园隔断的。当代著名学者杜国庠即是莲上兰苑乡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他曾以“一乡人口有十万,举世仅有我南洋”来应对郭沫若的“大佛身高近百尺,全国唯数吾乐山”。

关于南洋的起名,这是一个民间的名字,并非官方名字。先民一路南下,在海洋之滨发现此处好地方,相对北方故土,此地自然而然称为南洋。世代相传,遂有“南洋”之名。

如果你到南洋来,你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巷子都是东西走向的。南北走向只有三条大路。巷子的排水分别是排向东边或西边的。三条大路,一条就在“垄陵”,即是垄脊。


续篇

“来龙去脉”是从风水学术语来的。传说澄海杜氏始祖杜十郎精通风水,沿海考
察,发现“南洋龙”是风水宝地,于是回去率领族众南下移居。风水上的“龙”
即为连绵的山脉、高地走向的曲线,可以理解为山脊、垄脊的曲线。好象一条龙
一样蜿蜒前进。嫌此“龙”字带有某种不科学的色彩,乃写为“陵”。“陵”即
为高地。

杜十郎说南洋龙为莲花山脉延伸,未免太为牵强附会。从地质上来看,莲花山为
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互相挤压而产生隆起形成的,南洋陵却为韩江沙泥冲
积与海潮相互作用形成。两者哪有什么关系?

不管那么多,龙不龙的,光凭南洋陵高这个特点,就当然是风水宝地。种田的庄
稼汉一看都懂啊!海滨浮洋,就怕太低了发大水被淹没。因为海拔实在不能再低
了!莲下立德有个“浮宫”,传说古时候发大水,南洋很多地方都被淹了,那里
“老爷”显灵,地浮了起来,周围老百姓都躲到“浮宫”里面,躲过灾祸。其实
很简单,“浮宫”所在地本来地势就高!

象“龟腰巷”这种巷子,南洋还有不少。其特点:1、两乡杂居。许多村没有明
显界限,“边境”成锯齿状接合的,实在太多了。还有一条巷子各得一半的情
况。这些正是滋生姓氏矛盾,从而引发械斗的温床。涂城村里的“南李顶”祠
堂,古时候曾经是某李姓乡村的,由于械斗,李姓村民被赶跑了,于是被涂城杜
姓占领。永新村里有一个杜姓的祠堂,以前那地方是杜姓的,后来被余姓占领
了。杜余两姓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械斗,最近的一次就在民国时期。双方死伤多人,以至都开“龛门”“咒 纸(发第7音)”,互不嫁娶。这些历史领土问题,是不可解决的了。让历史争端成为过去,和平共处,建设和谐社会才是今天的主题啊!中国和俄罗斯也就边境问题签署协议了啦。2、巷中间隆起,好象“龟腰”。这种巷子,垄陵即在巷中间隆起部分。即巷子与垄陵成十字交叉。该巷就是垄陵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南洋指从南徽到槐南这地段,王陈杜余李许是南洋六大姓;
解放前莲阳河渡口经营权由这六大姓轮流,一年轮一姓收费
杜国庠莲上兰苑人(1889_1961)曾有名及笔名有杜守素.林伯修.吴啸山.林素庵.吴念慈.杜惑.林伯等.1908年进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部普通科学习,后于1916年到京都帝国大学研习政治经济科,并于1919年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与郭沫若齐名有南杜北郭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