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园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3:33
佛陀教育园地 from- 歪酷博客 Yculblog.com http://shirenze.yculblog.com/
道德教育(四)
仁泽 @ 2006-08-13 13:36
五)提倡佛教信仰是中国和平与安定极其重要的条件。
a)要和平统一台湾,须让信仰更自由。
如果有超过一半的台湾民众希望中国统一,而不愿独立的话,搞台独的政客就不会被当选总统,即使用欺骗的手段当选了,他的真面目也迟早会暴露,当他的真面目暴露的时候,也是被民众抛弃的时候,所以,要和平统一台湾,关键中的关键在于赢得台湾民众的心,否则就必然要发生战争。
而台湾民众多数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且佛教信徒又是其中的多数。台湾的电视和广播都有佛教频道,佛经流通更加普及,法师讲经常常有上万人去听经。两年前,当西安的佛指舍利被迎请到台湾时,台湾人民用最隆重的仪式来迎接,从飞机场一直到法会主场,沿街都满了人来迎请佛指舍利。台北市长亲自来主持法会。随后,佛指舍利也同样隆重地被台湾其它城市迎请、瞻仰。。
笔者认识几个共产党员、干部,从信仰佛教后,绝对清廉。但只能躲在家里偷偷地信和修,出门不敢讲,寺庙不敢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党派的党员都可以有个人自己的信仰。为什么我们共产党员不可以呢?如果共产党员不允许有宗教信仰,怎么可能赢得台湾民众的信服与信任呢?更何况,共产党党章和佛教教义不仅没有相违背、相抵触之处,而且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
党和政府要想拉近与台湾民众之间的思想距离,赢得台湾民众的信服和信任,完成和平统一的大业,就必须要提倡宗教信仰,进一步开放宗教政策
b)佛教徒绝对不会影响国家安定团结。
佛陀教育我们应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即:众生恩、国家恩、父母恩、三宝恩。纵观中国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二千年中,佛教都为国家的统一和长期稳定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佛教越是兴旺,国家也越是强盛与稳定。从来没有因为佛教发生过动乱或战争。
基督教等宗教能够有今日的成就,是由于它们的教义超越国家、种族、人类和现世。但是由于基督教不能超宗教,爱仇敌可以,但决不能爱异教徒。所以有可能会导致宗教战争。例如:十字军东征,基督教新旧教之间的战争,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国之间的仇恨和没完没了的流血冲突,英美等国发动的伊拉克的战争都有明显的宗教因素。
而佛教的教义具有大包涵性,太平等性、大慈悲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故佛教的博爱与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无条件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藏能够和平解放,和西藏人民信仰佛教有直接的关系,而59年的骚乱则是由于党中央要废除农奴制,剥夺少数贵族和地主的土地和权力,而使这少数有势力的人挑起事端,而发生了骚乱,跟佛教没有任何关系。笔者的师傅,喜绕俄热活佛就为和平解放西藏,以及汉藏两民族之间的团结做了多年的工作。而文化大革命中,西藏佛法遭到严重的破坏,伤害了西藏人民的感情,是我们应该道歉和补偿的。
现在城市的犯罪率在逐年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得更快。对这些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社会闲杂人员和罪犯的道德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佛法中的因果道理。因为,因果之理易懂而又随处可见,只要有心,是完全可以在生活、劳动中通过实践与学习,不断地得到证实的。
印光大师(1861-1940)云:“盖世出世法,均不出乎因果。诚能知因识果,小则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安邦,举不外是。中华为世界文明古国,屹立数千年,道德文明超他邦,皆导源、受惠于明因果,重伦常。若拔无因果,则中下之士,罔所忌惮,将无所不为,泛滥而不可收拾。故知倡导因果,即推行社会教育,亦建设精神文明要务也”。
缘起:笔者在2002年闭关期间,有感于当今中国的现实,作此陋文(2005年做了一些补充)。作为一个受了现代科学教育的虔诚佛教徒,发自内心的祈愿一切有良知、有智慧的人们悲悯这个时代苦难的众生,发起救世度生之心,将诸佛菩萨的因果法则尽心尽力的弘扬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光明。
Tags:道德教育(4)
阅读全文(9次) /评论 /丢小纸条
道德教育(三)
仁泽 @ 2006-08-13 13:32
c)佛教教义是在实修实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佛教是民主、平等、理性的宗教。释迦牟尼佛是实践家、教育家,而不是上帝。佛陀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因颠倒、执着、妄想而不能证得。”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张澄基博士试下之定义)。
而佛教的教义有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可适合不同众生理解、信奉,当然,深层次的教义必然涵盖且超越浅层次的教义。
而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首先要求做到的是五戒,进一步是十善。这里介绍一下十善:①不杀生而行放生、求生、护生(可培养慈爱之心、保护生态平衡)。②不偷盗而行施舍(减少犯罪率,发展慈善事业,减少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③不邪淫而家庭和睦(减少离婚率,提高婚姻质量)。④不妄语而说诚实语。⑤不绮语而说质直语。⑥不两舌而说调解语。⑦不恶口而说柔软语(这四条可使人相互信任,增进友情)。⑧不贪而知足。⑨不嗔而慈悲。(这两条可使人心理健康、幸福、快乐)。⑩不痴而明因果。(这条是以上九条的理论依据)。佛陀在三千年前讲的做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依然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最需要的,并且不要做任何修改,真是伟大!
三世因果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如果没有因果报应,又有哪一位佛教徒能自觉地真实地奉行前九善呢?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十善的七成至八成,我想共产主义也实现一大半了!
我们知道,在现世中,行善未必有善报,行恶未必有恶报,但如果有人因此武断地说:没有因果报应,没有轮回!这种人只是自己骗自己,其实他心里毫无把握,做了坏事,只是口硬心里慌而已!
物质世界是遵循因果律的,否则,一切定理、公式都无从建立,同样,思想、情感、意识也是遵循因果律的。例如:①心想美味口中生涎;②做恶梦时身体出汗;③心中悲痛眼中流泪;④思想支配身体做各种事物。这些简单的常识可以说明心和物是相互作用,缠绕在一块的。
佛法认为心理现象和物质现象都是刹那生灭变化的,是无常的。心念和物质都不是世界的本体,只是现象。万事万物都有前因后果。大到银河系的生起,小到被蚊子咬了一口都有产生地因和缘。没有原因的事情是找不到的。由因有果,果又成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无有穷尽,就象圆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是不可能中断的。
由于因果的连续不断性,就必然有三世因果,否则,因果之理就不能成立。事物表现看上去只有生、住、异、灭,其实“灭”又是“生”的因。单个事物的因果关系较好理解,只不过世界万物无数个生命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因果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而不易被理解而已!因果的连续性体现在有情生命上就叫轮回。人表面看上去只有生老病死,其实“死”又是“生”的因。
因果的连续不断性是论证人死非断灭的立足点,《瑜伽师地论》中说:“若言五蕴断灭者,蕴体无常,因果辗转生起不绝,而言断灭,不应道理”。五蕴是指组成人之身心的五个方面,包括色(身)、受、想、行、识,五蕴生灭无常而又因果相续不断,前因必生后果,不可能停歇间断。
三世因果是世俗名言中一条永恒的法则,在这个宇宙中无时无处不显现它的存在。一切真善美的道德行为也因此有了依据和保证,一切圣贤立教皆基于此,一切生命求证圆满也必基于此;否则一切世间的美德,一切出世间的解脱都只会成为口中的立论而变得毫无意义,义士舍身成仁,烈女坚贞守节也成了迂腐无义之举。
三世因果只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而佛法更深层次的教义,博大精深,必须通过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才能逐渐悟解,逐渐证实,在此无法详述。
d、三世因果.
所谓三世,即前世、现世和后世。这是一组很难讲清楚,但又不得不讲的概念。笔者分三个方面作些的解释,需要声明一下,笔者只是对佛教有关轮回的教理做了一些肤浅的的解释,但它是形而下的东西,是可经验的,也被无数大师所验证。笔者没有强迫症,只是为了满足有些读者的好奇心而已!如果读者无法接受这个解释也没有关系,那就等可以验证的时候再去验证吧。如果那时您还能记得笔者的解释,那么对您的后世将是有帮助的。
第一,佛教并不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灵魂在轮回。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就已不同了,今年的我比去年的我变化更大。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都在刹那变化,更何况后世,但又不能说过去之我、现在之我和未来之我没有因果关系。例如(1)你去年向某人借了钱,某人今年来讨债时,你不能告诉他:“今年的我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你去向去年的我讨债吧!”。(2)又如某人做了一件恶事,过了一段时间,他变得极其后悔,那么他是否可以因为悔过而不用再负法律责任或道德责任呢?
今世和后世是不同的人,但后世又是今世的因果继续,是不会中断的。当人死的时候,舍去今世的总外缘,今世的(善恶)总业果成为来世的总业因(内因),当他的中阴身遭遇到后世的外缘时,便形成后世的人生。
现在我们来对这段话作些解释,所谓业是指每个人的(善恶)思想和行为,从过去的角度来说,叫业果;从未来的角度来说,叫业因;从因果相续的内在动力的角度来说,叫业力。大家知道,人的心是有记忆功能的。记忆分为记录和回忆。人的思想和行为――业,即使只有一次,也记录(或者说存贮)在阿赖耶识(第八识)中,而回忆主要是意识(第六识)的功能。当然,有记录不一定能回忆得起来。人的过去(包括前世)所有思想和行为都记录在阿赖耶识中,构成人的总业。总业包括本能、习性、品性、信念、习惯、观念等,这是因为思想和行为的重复可加强记忆。当重复的次数多了就形成了习惯、观念等(心理学的角度),或者说形成了条件反射(生理学的角度);如果继续重复,就形成了习性、品性、信念、潜意识等(心理学的角度),或者说形成了无条件反射(生理学的角度);当经过无数次重复就成为本能。例如,当一个人接受了一个观点(无论是对是错,还是非对非错),经过重复就形成了观念,当重复次数和程度达到某种程度,就形成了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观念)。中国人有生儿子传宗接代的观念,而西方人这种观念则淡泊的多。
人的本能主要有生存本能、异性相爱的本能、生殖本能、自我保护的本能、对死亡恐惧的本能等等。生存本能是维持生命继续存活的本能,人类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运转都是靠生存本能来带动的。而人类的习性、品性、信念、习惯、观念却是不尽相同的。
大家知道,改变一个人的习惯、观念就已不算太容易,这要看他的信念、智力和意志力如何;而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性、品性、信念等就更加困难了,俗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改变一个人的本能,对一个凡夫来说,几乎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也是不可能的。
有信仰的人对自己的嗜好、欲念会有所克制,而不会放纵。他们也会努力地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性和错误观念。而人类通过修习佛教中的戒定慧,改变其本能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例如有信仰之人的死亡观念是较超然的,当死亡来临时,心态是平稳的,恐惧感是较小的。修行较高的人甚至可以没有丝毫的痛苦和恐惧感。
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被他自己的善恶业力牵引到这个世界上来,除了死亡是可以肯定的,对于未来一无所知,他的潜意识是焦躁不安的、恐惧的。只是普通人不知道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也不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当他独自一人无事时,这种莫名的烦燥、恐惧、孤独感常常会侵袭,他不敢面对自己,便逃到人群中去,用聊天、游戏、跳舞等娱乐来打发时间,使自己忘记这种心理;或沉浸到艺术里去;现代社会最懒的办法就是打开电视,百无聊赖的打发时间。
当然,一个完全忘我地忙事业或忙赚钱的人是很少有这种心理状态的。请注意,忙事业和忙赚钱是完全不同的。忙事业是一个人为了自己信念或信仰而辛勤耕耘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也可能会带给他名誉和财富,所以,忙事业的人精神是充实的、愉快的;而忙赚钱是一个人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肉体上的各种欲望(美其名为享受生活),为了虚荣,为了高人一等而贪婪地追逐金钱。所以,这种人的精神,大多数是贫乏空虚的。所以,有一句话这样说当今中国某些有钱人:穷得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第二,简单地介绍一下一个正常死亡之人转入后世的过程:当人断气后,其实他(她)还没有完全死亡,只是昏厥,神经中枢――大脑停止了作用,但他的胸口还是热的,普通人三天后,由生存本能起作用,“要求醒来”(有点类似于人入睡后,而进入梦境的过程)。但由于原来的肉体已经败坏了,所以,会产生一个风大(微细物体)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这个化身叫中有身(或中阴身)。每个中有身由于各自的总业力不同而见到不同的境界,不同境界又会使中有身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不同又会使中有身的身体变成不同的形状,就象人在笑、哭或恐惧时,身体(特别是脸)的状态不同一样。
中有境界和人的梦境本质上虽不同,但又有点类似。由于中有身没有粗重的身体,而在空中飘荡,一般的物体对他也没有阻碍作用,并且耳聪目明,比生前要强七倍。中阴身象风中的羽毛一样,有漂泊无依的感觉而痛苦,故希望获得新的身体。
中有身也是由其总业力(本能、习性、品性等)来支配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他较容易见到与自己的(善恶)业果相近的将来的父母,从主观的角度来说,他也很愿意、很喜欢接近与自己业果相近的将来父母。
如果中有身没有投胎,每七天会经历一次死亡的觉受,正常的情况,四十九天之内会投胎。当然,中有身入胎时,除了生的本能在支配他之外,还有生殖的本能在起作用。而中阴身一旦入胎,就开始了新的生命。
所以,只要问心无愧,死是不可怕的,死就是生的开始。
有人问:“如果有前世,那么我怎么不记得呢?”其实,我们冷静的回忆一下就知道,不要说前世,一个普通人,6岁以前的事,可以说几乎都不记得,而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之事,又能记得几件呢?你能说不记得的事,就没有发生过吗?人在母亲的子宫里昏睡了九个半月,前世之事完全忘记,也是正常的。而要证实轮回,一般有三种可能:
①修习佛教的禅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见到、可证实。这已被无数的修习者证实。
②死后才能知道。可是那时已经太晚。经过入胎、住胎、出胎又忘了!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记得前世的事。但一般几岁后,就渐长渐忘了。这类事例从古到今皆有记载和报导。西方的科学研究人员通过摧眠术以及对死而复活之人的研究也证实了中阴身的存在。
③将来科学家有可能发明出更精密的仪器可测到中阴身。
第三,对总业的做一些补充解释: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的总业在其生命活动中可表现为智商、仁商、勇商等。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商是表示人的智力的水平,计算公式为:智力商数=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心理学家通过统计、调查、验证认为:每个人的智商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如两个6岁儿童的智商分别为80和120,小学毕业后,他们的智商基本上的分别为80和120。也就是说知识的多少与智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仁商和勇商是笔者以智商的概念而作的类比。当然每个人的仁商和勇商也是相对稳定的,用通俗的话来说智商、仁商和勇商是天生的,不易改变的。
佛陀告诉我们,只要通过学习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就可以提高人的智商、仁商和勇商等,从而提高一个人追求真理、认识真理的能力。可是现在的教育体制只是通过重复和灌输来增长知识和提高技能,却不知怎样提高学生智商。而有关人格和道德的教育,即仁商和勇商的教育也是少有作为。
中国禅宗的第六代高僧,六祖慧能大师不识字,而那些饱腹经论的出家人却无法望其项背,禅宗在他的手下大兴,一花开五叶,分出五大宗派。他的肉身(真身)现在还放在广东韶关南华寺供无数人参拜,还有当年武则天皇帝赐予的紫金袈裟。
阅读全文(11次) /评论 /丢小纸条
道德教育(二)
仁泽 @ 2006-08-13 13:30
三、道德教育和治理腐败,必须倡导宗教信仰
当今国人的道德修养确实让人担忧,让人不得不想大声疾呼!20世纪上半叶,在这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中国人放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和儒家文化,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唯物主义思想,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解放后,“在极左年代,人们也为极左的信仰(确切地说是信念)激动过、陶醉过、奋斗过、献身过,可是,到头来,人们失落了,开始怀疑信仰,嘲笑信仰,反对信仰,放弃信仰,剩下的只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没有信仰的生活。然而,“人们终究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是残缺的生命,没有信仰的人生,是平庸、低级、粗俗的、鼠目寸光的人生。”(当代著名哲学家马建勋语)。
那些犯法的贪官污吏、盗窃者、杀人者,主要的思想根源就是不信因果,不信后世。他们的潜意识告诉自己:只要活着的时候,没有被发现、被抓住,就不用负任何责任。因为人死后,一切责任都不用负了。这种贪婪和侥幸的心理,在不违法的普通人心中也是极其普通的,例如:普遍存在的小贪小贿的风气,(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赖债不还的风气、赌博的风气、投机的风气、以及更普通的欺骗、诈骗的风气。有些人甚至连夫妻之间也互相欺骗,没有信任感,更何况其他人,这样的生活质量和婚姻质量是可怜的,有再多钱也是可怜的。
《经济管理文摘》2005年第1期《中国与日本的差距——难以置信的事实》中写道:“中国企业的信用记录极差,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记录举世无双,仅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高达28.7%,如果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率近45%。另外,企业拖欠亦足世上少有。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有企业相互拖欠贷款已超过1.6万亿元,造假经济的规模高达1270多亿元。另据有关部门调查,2001年全国有283家名优企业的650多种产品被假冒产品仿造。2001年上半年,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共查处各类合同欺诈等违法案件5338起,比前年同期上升61%,中国的企业坑蒙拐骗的现象正在严重侵蚀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据全国总工会公布,目前中国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有1000亿元左右。信用正在让中国年轻的市场经济付出代价。而中国的学者到现在才终于开始明白,信用问题的解决,光靠外部的法律监督和内部的企业治理都是不够的,还要靠人们心中的文化乃至信仰。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被破坏得差不多了,要构建文化资源,中国人不知如何入手。而日本却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完成现代化转型的成功案例……2001年,后现代社会的日本,离婚率才0.23%,是亚洲各国中最低的,而中国离婚率每年都在极速上升。1980年,离婚率为4.75%,到1997年上升到13%。其中,上海在过去20年中,离婚率增加了20倍。”
西方国家的政府对其国人并没有空喊口号式的道德教育,维持他们国人的诚实、善良的品质,几乎靠得是宗教信仰。仅从外表来看,西方国家(包括日本)战后几十年的经济迅速复苏和发展,以及他们对原殖民地的政策和其他外交政策表明,他们从“帝国主义强盗”转变成比较文明的富强国家,是和他们对物质文明的反思、找回信仰、有所觉悟是分不开的;也和他们敢于自我批评,允许公开批评是分不开的。
据福建省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彭景舜介绍,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无论运作方式还是运行规范都已臻成熟悉,以美国为例,美国有600多万个慈善机构,三、五个人可以形成一个初具规模运行良好的慈善机构。而在中国,慈善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以福建为例,县级以上城市拥有的慈善机构总共才16家,远远没有达到最低标准。
当然,现在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问题并没有解决,他们信奉了两千年的传统宗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毕竟受到科学的挑战,而不能自圆其说。佛教虽然受到重视,发展也较迅速,但要普及还差得很远。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宗教信仰恢复了自由。然而,现代的中国人对宗教的误解太深,了解太少。在中国,除了西藏人以外,绝大多数人看来,出家人只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废人,信仰和迷信几乎是同义词,这是十分可悲的事情。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让多数人能够接受、信奉的信仰,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一个不可能真正富强的民族。
笔者在这里大声疾呼,中国所有的有识之士都应该发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站出来批判唯物主义,挽救中国人的道德,否则,我们将会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我们将会有更多的苦难来临;我们的人民将会感到幸福和快乐日益遥远。
四、佛法是道德教育最合适的理论依据
a)佛教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理性的宗教。
佛教具有完整的理论、方法、实践体系。佛陀及诸菩萨、大师讲述的三藏(经、律、论)可谓汗牛充栋。
冯沪祥(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客座教授,曾任东海大学哲学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台湾大学教授)在《中西生死哲学》中这样写道:佛教有三项特色值得分析,第一,佛教是自力宗教,不假外力、天启、神力,而完全依靠生死体验的内省功夫,或由智慧洞见、心性涵养,来发现解脱之道,而其最关心的问题,便是面对生死的问题,以此向外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观。第二,佛教基本上是宗教与哲学合一,这是很重要的特色。因为基督教和回教是宗教,但基本上不是哲学。佛教的真正精华,在强调自力的领悟与内在觉醒,因为人人都有佛性。第三,佛教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所谓“善知识”和“菩萨行”要能相互结合。强调一步一步以实际经验来印证所学的知识。
爱因斯坦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个神,放弃了死执教条和主仆观念的宗教。这种宗教,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物质与精神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对它们(精神和物质)的实践与体验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宗教,佛教是基于这种理念的宗教。”他还说:“如果有一个能够满足现代科学的需求,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梁启超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厌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几千年来,无数的学说和宗教,逐渐被历史淘汰或只能被少数人、某个民族所信奉,然而佛教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检验,不仅没有被历史淘汰,反而从亚洲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西藏、泰国、缅甸是全世界佛教保存最完整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他们也是20世纪人类遭受到的最大最多的苦难——战争带来的苦难最少的国家或地区。二战后,日本、台湾、新加坡、香港、南韩是亚洲经济发展最快的、现在最富裕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他们也是佛教信徒增长速度最快的,佛教信仰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或地区。
现在,欧美等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都非常重视佛教的发展,佛教信徒增长的速度很快。在英国,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佛学是青少年的必修课。
一些西方的科学家,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信奉佛教。一些理论物理学家,也开始用佛教的部分世界观来解释量子力学(科学家们称之为东方神秘主义)。在美国,佛学也是理论物理学博士的必修课。哈佛大学还有专供人静坐修禅定的场所
b)佛教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隋、唐、宋、元、明以及清朝前期,都是佛教兴盛的时期,参观一下甘肃墩煌石窟和北京雍和宫即可略见一斑。而这一千多年(公元600年左右——公元1750年左右),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以来,任何国家不能相比的。
历史学家如果稍有留心的话,就会发现隋、唐、宋、元、明、清,任何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极其崇奉佛教的。
在佛教鼎盛时期,隋、唐、宋、三个朝代中,上至帝王,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绝大多数人都信奉。虽有唐武宗废弃佛法,但他在开始废佛的第二年后就死去。元朝、明朝与清朝前期,佛教虽然有所起伏、有所衰退,但还是很兴盛的。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出家。康熙、雍正、乾隆都有受菩萨戒。他们都是精通佛法的皇帝。清朝从嘉庆帝开始,佛教衰退很快。据虚云大师(1840——1959)讲述,清朝到咸丰、同治年间,是中国佛教史中最衰败的时期,寺庙几乎被烧光,并且不是洋人烧的,而是汉人烧的。可也正是这个时期,是我国人开始被他国欺压,凌辱的时期,虽然,到民国时期佛教有所好转,但也早已今昔比了。
大家所熟知的,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柳宗元、王维、唐寅、龚自珍、林则徐、章太炎、鲁迅……,这些多得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都是些“愚昧无知”的虔诚的佛教徒。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鲁迅先生曾经出钱刻印了《百喻经》和《地藏十轮经》,他这样赞许到:“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为条贯。”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电视节目播出了他常读的书目就有《法华经》、《金刚经》、《大涅槃经》、《般若经》。毛主席为什么读佛经?笔者不想做什么评论,但至少他是在追求真理,希望知道生命的奥秘。毛泽东在1920年6月7日致黎锦熙的信中写到:“文字学、语言学和佛学,我都很想研究,……希望先生遇有关于语言文字学及佛学两类之书,将书各开示予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57页:“我们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这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宣传有神论或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在1955年3月8日同达赖喇嘛的谈话中说:“我们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国、把世界搞好,佛教教义就有这个思想……”
解放后,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陆佛教又逐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个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三年大饥荒以及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
以上这些有关佛教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的事实难道都是历史的巧合吗?
阅读全文(6次) /评论 /丢小纸条
道 德 教 育(一)
仁泽 @ 2006-08-13 13:27
道 德 教 育
引言:笔者之所以如此煞费苦心地批判唯物主义是由于有感于当今中国日益败落的道德。解放50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都很重视思想教育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邓小平同志说:“(社会)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江主席提出要以德治国等。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道德这个概念。《易·系辞》中这样叙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顾名思义,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是没有先后的。道是万物的本体,《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章);器是指固定具体的形和相,包括一切有形和有相的万物;器是本体衍生的万物,《易.系辞上传》说:“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形而上者是本体;形而下者是功用。本体是功用的本体;功用是本体的功用。而一切功用必有其相应的形和相,所以换一角度也可以说,本体是形相的本体,形相是本体(衍生)的形相。体、相、用三位一体也。
而道的功用(器)表现在人性方面,称之为德。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孔子从不讲“道”。子贡曰:“夫子(指孔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是因为道是不可言传,不可思议的。孔子只讲德,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有志于道者,须依据于德而言行。
德的核心内涵是仁,《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
仁者,搏爱也,对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含灵)无条件的爱。
义是在仁的基础上,内心形成高尚的信念和观念。
礼是在仁义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形成的仁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风俗、礼节、规范等。礼是实现仁义的手段。仁义是指心,礼是言行,心存仁义者,他的言行才可能合乎礼。缺乏甚至没有仁义的礼教,便会成为小人谋取名利手段。这种礼教是伤害人的礼教,甚至是吃人的礼教。
智是在仁义的基础上对事和理的正确认识。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心里有仁爱才是美的,判断决择事理,如果心中缺乏仁爱,怎么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呢?”没有仁的智,不是正智,是邪智,小则害了自己,大则会毁灭人类!
信是在仁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交往和相处的忠实,也是人们继续交往和相处的必要条件。
孔子在《论语》中描述和赞叹德的表现形式很多,例如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都是仁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孝是仁义最基本的表现。
子曰:“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以行政、法律治国,人民虽然避免犯罪,但心里不知道羞耻;而以道德、礼仪教化的方式来治国,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简而言之,道德是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和修养,是无形的,是自觉的,是自律的.
我们再看看唯物主义者是怎样定义道德这个概念的,唯物论者认为人生下来时,大脑是一片空白,一张白纸。所以,人的善恶观念,道德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环境和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和教育形成的,所以,唯物论者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现代汉语词典)。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辞海)。
笔者认为,这些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通过领导评价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使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如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组织纪律是不能列入道德范畴的。社会规范等社会行为准则是通过领导的评价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一个人名利受损或受益来制约一个人的行为的,故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与法律的性质是同类的,只不过一轻一重而已.
从某个角度来说,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以及法律是他律的,是用来制约小人的,而道德是自律的,发自内心的,是君子自我完善的准绳。如果道德教育只是一些“应该诚实、善良,应该向某某榜样学习,必须做人民的公仆”等等说教,而没有说出“为什么”来,即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行不通的。
另外用嘉奖的方式来鼓励人行善也是不正确的道德教育方式。嘉奖者,名利也。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淡泊名利,当然并非不要名利,而是不要贪图名利,所以,道德教育千万不能与名利扯在一起,否则,会使人为嘉奖而行善,变成了假道德。更有些狡诈之人,会把道德做为自己获取名利的手段,表面上仁义道德,内心却荒淫无耻,孔子称这种人为“德之贼也!”。我想这也是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所以,嘉奖只适合用在工作成绩突出,或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人身上。
撒哈迪斯在他的《佛教伦理》中说:“一般来说,道德有两种解释:一存善心,二行善”。前者是真正的道德,后者仅是为达到目标的方法。存善心便可做善事,但是,很少人能存善心。有些人表面上的言谈举止是利他,但实际上是在做利已之事,这种行为的动机来自渴求晋升、福佑、奖赏或上天堂,或者因为害怕受罚下地狱而行善,这些善行皆源于私心。某些极为恶劣的伪善者将蛇蝎般的脸孔装得像纯洁的的玫瑰花一样,他们的恶行总在局势恶化至无可救药时,我们才发现他们的企图。
总之,道德教育必须以理服人,让人自觉自愿地,不断地提高与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道德教育应怎样以理服人呢?也就是说,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我们来做一些探讨。
美籍华人张澄基博士说“食和色是人类两种生物性的需求,但人类还有一种和其他动物不同的需求,那就是信仰的需要。”而所谓信仰,《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言行的准则。而无论那种宗教或主义都有其最高的理念(道)和言行准则(德)。信仰需求是人类心灵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真理不停追求的表现,它是人类最根本的三大需求之一。”
而这最根本的三大需求,也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的道德即是根源于第三种需求──信仰需求。如果人类没有信仰需求,道德就无从建立,人类就会象其他动物一样愚痴,只知道互相残杀和吞噬。
而宗教、哲学、科学、艺术都是人类的这种信仰需求的产物。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不同表现形式。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一种形式作为我们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呢?下面分三点来论述:
一、唯物主义思想是道德教育的最大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道德水准在逐渐下降,腐败现象有增无减,党员和干部按道理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道德品质较好,政治思想教育也较多的人,然而中国现今已经是个贪污和贿赂横行的世界了!连上医院看病都要给红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党和政府对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是道德教育没有收到效果,道德教育缺乏理论依据,只是空喊口号。笔者认为,唯物主义思想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思想根源。为何如此说呢?
心理学家知道,人的信念和世界观是决定人的一切思想和言行的。当唯物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信念和世界观时。那么,他的潜意识就会告诉他自己:人是没有后世的。人只不过是一种高度复杂却不神秘的电化学机器而已。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尽情享乐,不能亏待了自己。这种个人主义,现世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必然会滋长蔓延,形成社会风气,从而使人们逐渐变得贪图物欲、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择手段、精神空虚,缺乏责任心,,道德观念逐渐淡薄。只是普通人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潜意识和潜移默化而已。
走出国门的国人都知道,我们落后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而道德水准比发达国家和地区落后得更多。有人提出“富起来后,道德水准自然会提高”的谬论。现在,与20年前相比,中国人的财富翻了两翻,而道德水准没有下降“两翻”,至少也下降了“一翻”。相对而言,有钱或有权人的道德水准下降的比率和程度还要多一些,是有目共睹的。
任何笔者真诚地奉劝唯物主义者,即使现在还不能相信和接受信仰,但是,也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唯物主义,原因如下:
第一、唯物主义的理论是站不住脚,它的理论基础是违背逻辑的,是自相矛盾的。可参阅的陋文《唯物主义的逻辑错误》。
第二、按照唯物主义的思想逻辑,人是没有前世和后世的。这一论断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任何科学家都不敢说他已经用实验证明了这个论断。没有被实验和实践证明的论断只是一种猜想而已!怎么可以盲目的相信呢?
第三、人初生时,就有富贫、智愚、美丑、健残、全缺等不同,唯物主义认为是遗传的,是父母造成的,而非自己过去的善恶业果造成;人死后,也不需要对自己生前的思想和言行负任何责任,也就是说,人一生所做的善恶,死后不存在果报,从此一笔勾销;并且人活着的时候,所做的坏事只要没有被发现就没有责任,没有果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还有什么道德价值可言呢?人类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责任从何建立呢? (注:道德理想:在道德上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德信念:个体对道德理想深刻而有根据的坚信和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道德责任:人们从道德信念中产生的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四、西方从古至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大多数是有信仰的,是神学家。马克思说:“法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提出过“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但他是两重真理者。所谓两重真理说是指同一真理可用双重形式表述,一种是经验和科学实验得来的,这是哲学和科学的真理,是理性思辨的形式;另一种是从神的启示,从信仰中得来,这是神学的真理,是隐寓象征形式。马克思又说:“笛卡儿的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的财产”,但笛卡儿是二元论者。笛卡儿(195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建立了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此体系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组成。形而上学是指研究超自然、超经验的上帝、心灵以及物质的学说,上帝是无限实体,上帝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原因,而有限实体包括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两者同时存在,互不相关。物理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学说,是研究可被经验到的物质实体的学说。他的二元论世界观以后形成了笛卡儿主义,对科学界和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坚信上帝的存在。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研究神学。爱因斯坦也同样关心和重视宗教对人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这样写道:“人类从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
二、物质文明是祸还是福?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促使欧洲人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许多动机中,为上帝服务和寻找黄金可能是最强烈的动机。”“基督教及其传统的普救说,改变异教徒信仰的热情和十字军的好战精神,是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十七世纪)人文主义兴起,“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自然科学开始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哥白尼(1473——1543)的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基督教的宇宙观,基督教开始受到少数人的怀疑甚至反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也不得不进行“改革”。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显然比中世纪的观点更有助于对外扩张。西欧各国不断地扩大对外扩张,侵略非基督教民族,残酷地对待异教徒,包括,印地安人、非洲人、亚洲人等,到了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后期),“盛行于一些杰出人士之间的观点认为,信仰应越来越多地被科学知识取代的时候已经来到。”传统的宗教信仰受到自然科学的强烈冲击,欧洲人开始淡忘了上帝,淡忘了他们的厚罪,欧洲内部动乱和战争越来越频繁,对外的侵略与掠夺更加变本加厉。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人已经完全迷信于科学的发展,陶醉于技术的进步,,唯物主义思想在科学界与哲学界越来越多地替代了旧的宗教哲学思想。一些哲学家“敲响了上帝的丧钟”,上帝死了!西方人(包括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也逐渐接受了欧洲人的思想)完全忘记他们的原罪,整个西方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8400万军人和1300万市民被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杀人数达到1.69亿军人和3.43亿市民,地球变成了“动物世界”(此数字摘到《全球通史》)。
造成两次世界大战的最主要思想根源之一是信仰的动摇或丧失。18世纪末19世纪初,沙文主义产生于法国,并且迅速传遍欧洲,它宣扬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煽动民族仇恨,甚至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达尔文(1809—1882)的《物种起源》发表后,一些社会学家、科学家和统治者把达尔文的进化原理应用于社会,把生物学的自然选择、生存竞争等概念引进社会学,认为弱肉强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也成为一些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另外,狂人尼采的思想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观对德国纳粹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平息了,但人类心灵创伤却很难痊愈,几乎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仍然没有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他们都在继续备战,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各种小规模的热战此起彼伏。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继续向整个世界蔓延。西方各国国内的各种各样令人困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
在300多年的时间中,科学已从少数热心之士追求真理的业余爱好发展成文明的支配力量。科学发展到今天,对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研究,但理论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突破。而科学家对人类精神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肤浅。他们提出的十大科学疑难多数都与精神有关。
真理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统一体。科学有其真的一面,但缺少善与美的一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物质文明在给人类解决客观问题的同时,又带来更严重的客观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短缺,生态失衡,资源破坏甚至枯竭、核战争威胁等世界关心的共同大问题都是物质文明带来的恶果。例如,酸雨正在严重地损害着森林、湖泊和耕地。温室效应引起气候的巨大变化,扰乱着世界经济,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海洋、湖泊和河流被油料、有毒化学品和放射性废弃物污染,水中大量的生物遭到伤害和死亡。森林被大量地砍伐,全球的氧气供应在逐渐减少,动、植物物种在不断地毁灭。土壤侵蚀损坏了大量耕地,损害了水质、鱼类及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过度使用耕地,过度放牧和错误灌溉等滥用土地,造成沙漠化正向全球蔓延。仅仅美国每年产生的有毒废弃物多达数亿吨,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50万人因接触农药而中毒,至少有5000人因由科学的发展而导致死亡等等。
在精神层面,人类的生活也并不比以前更快乐幸福。《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的文章《市场经济的乐趣缺失》中,美国政治心理学家R.E.雷恩曾用社会学的统计方法进行过一次调查,1972—1994年间,在美国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却日趋下降,有非常快乐感的人从34.9%降至29.5%,婚姻幸福感由67.8%降至60%,工作满意度由50.8%降至44%。
西班牙《荟萃》月刊2005年7月有一篇文章标题精神疾病的时代来临。据此文介绍: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其人生的其个阶段都出现过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还显示,当今全球大约有4亿人患有精神或神经疾患。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病症,抑郁症现在是导致人们丧失活动能力的第五大病因,20年后,将上升为第二大病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中国人口报》2001年4月9日的文章报导,在中国,精神疾患在全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经超过各种生理疾患,而跃居首位
有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学者以及普通老百姓从二战以后就逐渐开始反思物质文明,他们对科学的局限性,有所觉悟,明白无论是科学还是法律都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吸毒、暴力、精神疾病、自杀等社会问题。
爱因斯坦(——1955)的晚年非常关心宗教和道德,他这样写道:“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对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赞美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
1948年11月1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利将军在波士顿第一次举行的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午餐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有无数科学家却没有什么宗教家。我们掌握了原子的奥秘,但却摒弃了耶稣的训喻。人类一边在精神的黑暗中盲目地蹒跚而行,一边在玩弄着生命和死亡的危险的游戏。这个世界有谋略而无智慧,有强权而无良知。我们的世界是核子巨人,道德侏儒的世界。”
1921年,美国牧师布克曼在英国牛津大学发起信仰复兴运动,名称为“道德重整运动”。1938年6月在伦敦宣告成立,同年在瑞士因特拉肯举行第一次世界大会后,运动逐渐扩展到六十多个国家,宣传四大道德标准:诚实、纯洁、无私、爱,提出“改造人格来改造世界”的口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次在瑞士、日本、美国等国召开大会。对宗教信仰复兴起了很大作用。
二战后,除了少数国家之外,全世界的宗教复兴运动持续了二十多年,许多人对找回了信仰。50年代中叶,世界佛教复兴运动进入高潮。尤其是日本、新加坡、台湾、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等国的佛教都有了较快而显著的发展。佛教正悄悄地、迅速地被一些科学家与知识分子所信奉。
阅读全文(7次) /评论 /丢小纸条
世界是可知的吗?
仁泽 @ 2006-08-13 13:24
世界是可知的吗?
——仁泽 这个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明确地提出来并作了详细分析和认证的人。由于笔者学识浅薄,所以在笔者所知道的西方哲学家里,康德是笔者第一位认可的西方哲学家。其实,大多数的西方哲学家都有信仰,是神学家。只是在十九世纪中期和二十世纪初期,出了一些无神论的哲学家,如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他们的奇谈怪论正好迎合了当时一部分世俗人的心,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
康德在前期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主,后期才回到人本身。他对人类的理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清晰的剖析。
所谓理性是指用明确的概念来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理性思维必须符合(形式)逻辑,违背逻辑的思维叫反理性或非理性思维。
他把世界划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
现象是指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经验材料,再加上人的感性与知性所感知而产生的。通俗一点说,即一切可感知的材料,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和物体现象,是人类认识的对象。
自在之物是产生现象的本体,包括不朽的灵魂、作为整体的宇宙以及作为万物的根源——上帝等。当人类试图用在感性和知性之上的理性,对超经验的自在之物有所认识时,则不可避免地陷入无法自解的矛盾中,即二律背反(两个互相排斥但同样是可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他举了四组二律背反:
⑴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无限的。
⑵世界是统一的;世界是复杂多样可分割的。
⑶世界上一切都是自由的;世界上一切都是必然的。
⑷世界有开始之因;世界无开始之因。
这些问题是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哪一位哲学家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或者自以为是地、主观臆断地肯定这四组命题中的任何一个,或否定另外一个,都犯了主观主义错误。严格地说,都不能算是一个哲学家,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缺乏理性而感情丰富的思想家而已!
所以,康德认为本体是不能被人的理性所认识的,只有宗教信仰才是通向自在之物的路。而马克思却毫无科学依据地、主观臆断地相信物质(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当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三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形容词之时,便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能享此殊荣。笔者同意康德的观点,即关于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的问题是属于形而上的问题,非凡夫可臆度。
当年,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96种外道,各自坚持着有关世界本原的各种见解。后来,大部分都逐渐被佛陀摄服,而归依到佛陀的足下,成为佛陀的弟子。当然,佛陀对初修学者也是不回答康德列举的那些问题的。当有个别初修学者提出这些问题时,佛陀总是把它们摒弃,搁置一边。
有一次,佛陀的一个小徒儿——曼童子被这些问题困绕的有点懊恼,就“威胁”说:“如果世尊再不回答的话,我就还俗回家,不修了!”
佛陀和蔼的说:“曼童子,我以前是否说过,‘来吧!曼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几个问题’呢?”
曼童子答曰:“没有啊。”
佛陀问:“若我没有说过,那你在生谁的气呢?”
佛陀又说:“如果修行者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来修习智慧和慈悲,而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他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这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时,却对医生说:‘取箭之前,先回答我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哪里人氏?还有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哪种鸟的羽毛?医生,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我就不疗伤了!’”
“修习梵行,建立解脱,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提出的问题。不论世间流行的臆度是怎样,肯定或否定,都不能依靠它消除人间的苦痛。而我要解释的是止息痛苦、消除烦恼、建立解脱、获得自由的方法。从梵行可以获得解脱,从解脱可以获得无量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时,又何愁不会明了你所提出的区区几个问题呢?”
曼童子听完佛陀的话,感到羞愧,又欢喜。从而继续努力休息梵行。
由此可知: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这个问题不在世界那一方面,而在于认识世界的人的智慧达到什么程度。一个智商只有100的人,能成为物理学家、哲学家吗?一个凡夫想要知道世界的全部奥秘,难道不是痴心妄想吗?
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也只不过对那些二律背反的问题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而已!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其生命的后三十年,研究世界本原的问题,得出结论:上帝创造了一切!20世纪20年代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得到了极广泛的应用。然而,以爱因斯坦,玻尔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在对其理论基础做哲学解释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惑,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实,他们争论的焦点就是康德列举的二律背反中的第二、三组:关于世界是统一的,还是复杂多样的、可分割的,以及世界上一切是自由的、还是必然的。他们争吵了70多年,也没有一个定论。
 
 
 
 
 
 
 
 
 
 
 
 
 
 
 
 
 
 
 
 
 
 
 
 
 
阅读全文(1次) /评论 /丢小纸条
唯物主义的逻辑错误
仁泽 @ 2006-08-13 12:45
唯物主义的逻辑错误
——物质有主观能动性吗?  仁   泽
摘要:本文明确阐述了物质和意识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反证法严格而清晰地认证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能够轻松地说服那些顽固的唯物论者。
关键词:物质  物体  运动  意识  主观与客观
引言:我们回顾一下古今中外的哲学史,就知道:中国哲学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以佛教和道教的经典为主,以儒教的经典为辅的。其实,释迦释尼、老子、孔子的思想用哲学这个概念是不够恰当的,他们都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家,而以后所谓的哲人们,只不过是对古圣贤的经典作了一些诠释的学者。而西方哲学是哲学家在观察物体现象与精神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精神产品。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的主观精神境界。几乎可以说,有多少位哲学家,就有多少个哲学体系。即使同一哲学流派的哲学家,在解释世界时也是有区别的。16世纪以前,哲学家都是神学家,哲学一直是神学的婢女。文艺复兴以后,绝大多数的哲学家是二无论者,他们仍然是有宗教信仰的哲学家,只是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有个百科全书派,这些出版社的编辑如狄德罗等,成为彻底的唯物论者、无神论者。当时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卢梭批评他们的学说是庸俗的学说。19世纪初,青年黑格尔学派中,其内部充满着革命派与自由派以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这个学派流行了一二十年便分化瓦解了,其中的革命派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他们的代表者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费尔巴哈否认基督教关于灵魂不死和死后升天或下地狱的说法,但他不象无神论者那样彻底的否定上帝,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他说:“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真正的宗教只能是人本学的宗教——爱的宗教”。恩格斯嘲笑道:“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和气一团地痛饮吧!”(这里说的“老调子”可被理解为基督教关于爱的说教。)
马克思偏向唯物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环境决定的。其一,当时科学家们几乎都在研究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工业革命。马克思受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其二,当时整个欧洲的战争愈演愈烈,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推翻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者们推翻旧的统治的革命需要,新的思想体系是革命者们的思想武器,而新的思想体系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马克思恰好成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新的思想体系的建立者。
当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灾难深重的中国时,中国人把灾难造成的原因加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宗教和封建统治,一股脑儿摈弃这些传统的东西,而几乎是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的思想影响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大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中国哲学界才逐渐摈弃了前苏联人日丹诺夫关于“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阵”的定义。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唯物主义思想已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更可悲的是现代的教育界仍然在给学生灌输唯物主义思想。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存在性,即物质的定义是客观存在。物质是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辞海》1999年版)
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和物体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物体是物质实体;而物质是物体及其运动的本质。物体是具体的概念,物质是抽象的概念。物质是客观存在,物体及其运动是客观存在的某种东西或某种状态。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对一切物体及其运动的最高抽象和概括,也可以说,物质是对世界的最高抽象。
还需要澄清的是:运动是物体的根本属性,而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因为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存在性,不可能又多出一个根本属性。 如果没有具体的物质实体,那么谁在运动?
唯物主义者还认为: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特殊物体——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简而言之,意识是物体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现在,我们用形式逻辑来看一下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数学家欧拉用图解来表示任何两个概念在外延间可能具有的关系只有五种。假设概念A和B,则它们所有可能的关系如下:

同一关系   上属关系  下属关系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
根据物质和意识各自的定义可知:物质真包含意识(图二  上属关系)
现在我们来做一下推理:命题1:物质真包含意识 (图二)。
命题2: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存在性。
结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此结论与意识的主观性相矛盾。
马克思又认为:意识有主观能动性,不仅反映并可改变客观物体(非物质)世界。
我们再来做一次推理:命题1:物质真包含意识。
命题2:意识有主观能动性。
结论:物质有主观能动性。此结论与物质的客观性相矛盾。
唯物主义者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最高抽象和概括,那么,物质是否有主观能动性呢?如果没有,物质就不是世界的最高抽象;如果有,物质和上帝这两个概念就没有任何区别。物质是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上帝也是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物质是客观存在,上帝也是客观存在。物质创造了一切;上帝也创造了一切。
人类的五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经验到)的是物体及其运动。科学家用最精密的仪器所能观测的也是物体及其运动。而物质就象上帝一样,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物质的无限性、永恒性、绝对性已经使物质成为形而上的东西,是主观想象的,也是无法用实践检验的。而意识是形而下的东西。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物质包含了客观物体世界,也包含了人类(意识),也可以说,物质创造了客观物体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意识),所以,物质不仅有客观存在性,也具有主观能动性。总之,马克思的逻辑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我们从科学的多个角度来探讨一下物体(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若此定理不能成立,则整个自然科学大厦都将倒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这样: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它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读者注意“迫使”两字,说明任何物体都是被动地和其它物体相互作用,绝对不可能主动地对其他物体施加作用力。
意识却是可以主动地对其他物体和意识施加作用,认识它们,改变它们,影响它们的发展。显然,意识不是物体的功能和属性,无论这个物体(人脑)多么复杂和特殊,终归都是原子组成的。
(B)读过大学物理的读者都知道,由热力学第二定理导出的熵增加原理: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更简明的表述: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请注意:这个孤立系统所指的任何物体系统不包括意识在内,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孤立系统里面有人(或其他生命),那么,熵增加原理是不能成立的。人在改造客观物体时,熵是减少的。
人体的精子和卵子放在显微镜中观察,也没有发现它们和别的细胞有什么根本区别。无论它们的结构有多么复杂,终归者是由单个的原子与原子通过电磁力连接而组成的,没有什么奥秘。如果没有意识的加入,这个细胞(物体)怎么可能演变成六根具足,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呢?(这是一个熵减少过程)。佛陀在《胎经》中讲:精子和卵子结合的同时就有了意识。并且对从受精卵到出生的全过程,每隔七天的变化都有详细的描述,与现在用仪器观察的结果是一致的。
(C)辩证法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不是真理本身。辩证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各以同它对立的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有和无、里和外、主和客、过去和未来等。
在用思想统一矛盾对立的双方时,是不能用逻辑思维(排中律)的,或者说,是不能用理性思维的,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当中,即所谓二律背反。所谓理性,是人类用明确的概念来,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或能力。理性必须符合逻辑,违反逻辑的思维是反理性的或者是超越理性的。
辩证法是超越理性的,所以,辩证法也叫超理性思辩法。矛盾对立的双方只有超越才能统一。
物体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而客观与主观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它们的定义必须由对方来是阐明,就象有和无等概念一样,是没有先后的。而马克思却认为先有客观(物体),后有主观(意识)。
恩格斯说:“人类到了释迦牟尼佛之时,辩证法思维方式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佛教徒处于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佛陀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境者,现象也。就是说,若没有物体及其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没有生起意识的外缘,而只有内因。
佛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指一切物体。空的含义是指一切物体都没有自性,是被派生的,是没有主宰的,也就是说物体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所谓主观能动性,最简明而又深刻的解释是: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不需要任何外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就象人或动物),那么就可以说,它具有主观能动性。
很清楚,用欧拉图解的五种概念关系都无法表示物体和意识的关系。其实,所有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概念都是无法用这五种关系来表示的。笔者认为用太极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倒是比较贴切的、恰当的。(黑色表示概念A,白色表示概念B)
以上三点,是笔者从科学角度对物体与意识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只是为让读者有些新的认识。但是,物体和意识的关系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关系,以及产生物体和意识的根本是什么,必须认真地研究佛法。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法相宗对物体和意识以及它们的关系有极其深刻和精彩的剖析,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之。
 
 
 
 
 
 
 
 
 
 
 
 
 
 
 
 
 
 
 
 
 
 
 
 
 
 
 
 
 
 
 
 
 
 
 
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意思是世界万物(包括心和物)都是刹那生灭而变化的,是无常的(非永恒的),是没有自性的(不能起主宰作用的)。那么,世界万物是否有主宰呢?如果没有主宰,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呢?
佛法是在实修实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真实地修习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智慧),是不可能完整的、真实的理解佛法的,更不可能悟到真理。
最后,引一段禅宗祖师的话以飨读者:“心有五种:(一)肉团心,状如蕉蕾(巴蕉的花蕾)生色身中,属无情(物体也)摄,(二)缘虑心,状若野烧(田野中的草火),忽生忽灭,属妄想摄。(三)集起心,状如草子(草根也),埋伏识田,属习气摄。(四)赖耶心,状如良田,纳种无厌(收藏所有的思想和行为所结出的果,成为未来生起思想和行为的因),属无明摄,(五)真如心,状同虚空,廓彻法界(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世界也),属寂照摄。以上五心前四皆妄,念念生灭;后一是真,三际(过、现、未三时)一如。”
 
 
阅读全文(2次) /评论 /丢小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