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社会历史因果链条中打转——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06:29

             万历是明王朝一个比较典型的时期——这是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到苦闷、窒息的时代。
  
    “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紫禁城中的一名囚犯。他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他从小就强烈地感受到束缚和不自由。早年虽然也想有所作为,但当他发现生活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时,优柔寡断的他想励精图治的念头便一天天地减退,于是开始消极怠工,以至长达三十年不视朝。——这个可怜诉皇帝苦闷的一生让人禁不住有点同情。
  
    在明王朝所有的首辅中,张居正是唯一敢于负责任并富于远大眼光和政治魄力的一位,他雄心勃勃,企图对明王朝腐败的吏治进行一次改革。他引用《华严悲智偈》中的“如入火聚,得清凉门”两句偈语,以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然而,他的改革并不彻底,并没有触及到制度的根本。由于改革侵犯了整个官僚和地主阶层的利益,在他执政十一年后,随着他的病死,所有的努力和改革成果都付之东流。
  
    接手这个“烂摊子”的是首辅申时行。他吸取了张居正的教训,他采取调和阴阳的妥协的办法,坚持“从中调剂,就事匡维”的处世和执政原则,于无形中不动声色地化解了一些矛盾。然而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方针,并没有真正起到弥患补阙的作用,相反却造成严重的后果。
  
    古怪的清官司海瑞,过于拘泥于传统道德,极端廉洁,极端诚实,李贽称之为只是“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戚继光是有明一代不可多得的一位名将。他也只不过仅仅是从谋略上和组织纪律上对他的军队进行整顿,而在技术装备上却无法取得重大突破。张居正之死,使戚继光失去了政治上有力的支持者,于是不可避免地坠入了寂寞和凄凉,最后在贫病交织中死去。
  
    文化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一根神经。李贽是万历时代典型的文人代表,他对现实叛逆和背离传统的行为,体现出了那个时代文人内心的苦闷和压抑。最终,他还是被地方官吏——这些虚伪的封建卫道者,逮捕入狱,自杀身亡。
  
    ——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无法改变凝固了的社会状态;每个人都在社会历史因果链条中打转,无一能够逃脱悲剧的命运。
  
    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在“一治一乱”的因循中蹒跚前行。历史的天空总是弥漫着儒家思想的味况,中国人总是把具体和抽象混为一谈,习惯于用道德代替法律,重视权谋甚于技术……明王朝正是在这种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制度中逐步走向衰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