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质专业知识走近普通读者--访《地球大视野丛书》编辑部主任李道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9:57
作者:周洵  来源:地质勘查导报 2007年4月22日
在第38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由中国老科协国土资源分会和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共同组织编写的《地球大视野丛书》出版了。这套由《谈天说地》、《探识地球》、《健康寻源》、《水的警示》、《分享海洋》、《珠宝奥秘》等六册读物组成的丛书,一发行就受到高度重视,在赠书仪式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高度评价这套书,称“出版这套地球科普丛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丛书是一套趣味性、指导性都比较强的好书”。

为了解这套丛书的编写过程,笔者近日采访了《地球大视野丛书》编辑部主任李道桴先生。
问:如今科普读物可谓丰富多彩。在这种形势下,出一套地球科普丛书,是基于何种考虑?
答:编写“丛书”的设想,最早是老科协国土资源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夏国治会长提出来的。他认为,老地质科技工作者应该把自己几十年从事地质科学专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写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留给社会,留给后人,并且提出要出就出一套高水平、高质量、有一定市场竞争力、拥有较多社会读者的科普丛书。
提出这一设想,基于这样三个条件:中央有精神,市场有需求,分会有人才。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一贯重视加强科普工作,曾专门发文强调加强科普工作。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在中小学教学中增加地球科学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从图书市场看,地球科学方面的科普读物虽出了一些,但专业性较强或主要面向本系统职工,缺少既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面向大众的地球科学普及读物。
从分会的情况看,我们有一批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专家、老学者,有的人有多年从事科普写作的经验,还有一批多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高级专业人员,具备编写科普丛书的能力和条件。
因而,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理事会成员的赞同,尤其是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筹措资金的有力保证,使“丛书”的编写工作得以启动。在“丛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老科协和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贠小苏副部长亲自在编写“丛书”的请示报告上作批示,帮助解决经费困难。地质出版社更是大力支持。分会换届后,也始终抓住“丛书”编写工作不放松。广大会员更是积极参与,据不完全统计,参与丛书策划、编写、审读的会员近60人。
问:我注意到,与以往的科普读物比,这套丛书在分类上与众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类?请介绍一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指导思想,以及写作内容、写作方式的特点。
答:为了落实“丛书”的编写工作,分会于2001年9月底组成了一个工作班子,由张义勋、安育英、袁润广和我具体负责组织编辑工作。我们首先对图书市场作了调查。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召开了七八次座谈会,广泛征集各方意见。2001年10月底,形成了编辑出版《地球科普丛书》初步设想,提出了12个选题和作者人选,并确定了“丛书”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
读者对象:牢牢锁定在中等文化程度的社会大众群体,使“丛书”区别于面向专业读者或部门职工需要的科普读物,适应社会需要。
写作角度:不拘泥于传统的学科体系,不追求面面俱到,把切入点放到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认识上的误区和一些科学实用问题上;以问题带知识的方式来写;发挥分会作者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能写什么就写什么。既要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又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内容:要科学,概念要准确,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语言:要求生动,情节感人,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学术议论、无味的知识陈述。通过讲故事和引人入胜的典型事例,把枯燥的专业知识同读者的兴趣点结合起来,采用自问自答、比拟或讨论思辩等写作手法,在介绍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告诉人们如何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
篇幅:力求文字精炼,文章短小精干,图文并茂,每册控制在10万字或稍多一点。
主题:每册一个主题,各册写作模式不求统一,独立成册,集结成套。
问:据了解,“丛书”从写作到出版历时6年时间,时间跨度较大,如何保证每本书充分反映最新地球科学研究成果,反映读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在这期间,编辑指导思想,写作主题、角度和内容等作了哪些调整?
答:“丛书”的编写过程可以说是集思广益、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过程。选定作者后,由作者根据“设想”要求,拟出写作提纲。提纲确定后,先写出一两个章节的样稿,样稿经大家认可后,才开始全书写作。每本书的提纲、样稿一般都要由作者、编者一起研究讨论至少三次以上才能确定,其中有的往往要推倒重来。全书书稿出来后,又经过约三四次修改,由编辑加工后才最后定稿。样书出来后,除了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审读外,还约请10多位专家审读,提出修改意见。对第二稿样书,又约请10多位专家审读。其中有些书稿,我们还组织作者、编者、审读者面对面沟通。有的作者还把书稿拿到中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经过这两轮审改,书中的论点、论据和文字表达,都更加科学、准确了。参与审读的有李廷栋、刘光鼎、叶大年、杨文采等中科院院士以及部内外的一些权威人士。
为了保证书稿内容与时俱进,我们还非常注意地球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并随时进行补充。如:2004年盛传的所谓青海外星人遗址问题的研究、2005年9月的杭州宝石山挖宝事件等最新研究成果和事例,都及时作了补充。
为了写好书稿,有的作者自己花钱买参考书,复印参考资料、打印书稿。有的作者六易其稿、八易其稿甚至十易其稿,毫无怨言。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提高书稿质量的要求,他们都不厌其烦地去做。
问:“丛书”原计划出12本,最终只出了6本,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出版计划?有无遗憾?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
答:是的,现在的“丛书”,比原计划少出了6本。其中,原因有作者方面的,也有编辑方面的。如有两本已写出了初稿,有了一定基础,但加工程度还不够,由于我们经费不足,精力也不够,未能同这6本一起出版。
要说遗憾肯定有。其一,从编写到出版,时间长了点。原本计划早一点出的,但由于非典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推迟了出版时间。其二,有些需要增加的内容,这次来不及增补;虽然整体上要求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但个别篇章仍略显深奥;差错恐怕也在所难免。这些书稿我们已不知看了多少遍,但每看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或差错。我们质疑自己:为什么这些并不难看出的问题,上次看时就没看出来?现在“丛书”已正式出版了,但是如果再认真看一遍,恐怕还会发现类似的问题。
不过还是有好消息,贠小苏副部长已表示,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这套丛书发挥应有的作用;负责出版这套丛书的地质出版社已向新闻出版总署推荐,将这套“丛书”列为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
相关链接:《地球大视野》科普丛书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