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 一、大学 余世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1:17
常言道  余世存 

本书辑录了“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它谈到了大学应该有的样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应该葆有的传统。讲述了一百年前的大学校长如何当职,过去大学里的教授和教授、教授与学生怎么相处,那时的传道,那时的问学,那时的书香,跟今天有什么不同。由这个基本出发点往下,也透析了那时的文学哲学戏剧、那时的国粹、纯儒的典型、那时的学人、诗人,乃至军阀刺客又给我们留下过的宝贵遗产《非常道》出版之后,引来众数读家和媒介侧目。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作者自身经验: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此中之苦乐砥砺自知,心中块垒或为之高筑,或为之浇析,曼殊上人和绀弩散人都曾为此“无端狂笑无端哭”。吾人以史为教,西人更有所谓读史使人明哲、在此跳舞等说,历史既为材料,又为形式质地,跟人心相遇,有感即通,确凿可以成全有质地之新人。是以教化教育教学革新之道,莫过于回向历史:《非常道》出版后,跟风不断,可谓明证。余既始作其俑,难免龙种之望,而打扮历史无知历史之投机取巧人格,仍充斥市场,感慨系之,因再秉杂糅并举之余绪,更出机杼,作《常言道》一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

 

第一部分

蔡元培就职后,第一次对学生训话,就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切中当时北大的病根。后来,蔡先生又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一个官僚养成所改造成为中国的“精神圣地”。

目     录

·                     一、大学(1)

·                     一、大学(2)

·                     一、大学(3)

·                      

·                     二、校长(1)

·                     二、校长(2)

·                     二、校长(3)

·                      

·                     三、传道(1)

·                     三、传道(2)

·                     三、传道(3)

·                     三、传道(4)

·                      

·                     四、为学(1)

·                     四、为学(2)

·                     四、为学(3)

·                     四、为学(4)

·                      

·                     五、纯儒(1)

·                     五、纯儒(2)

·                     五、纯儒(3)

·                     五、纯儒(4)

·                     六、博雅(1)

·                     六、博雅(2)

·                     六、博雅(3)

·                     六、博雅(4)

·                      

·                     七、国粹(1)

·                     七、国粹(2)

·                     七、国粹(3)

·                     七、国粹(4)

第二部分

周善培对梁启超说:"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这不待我来恭维你。但是,作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个是能动人,读你的文章,没有不感动的。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第二个是能留人。司马迁死了快两千年,至今《史记》里有许多文章还是使人不厌百回读的。你这几十年中,作了若干文章,你试想想,不说百回读不容易,就是使人读两回三回的能有几篇文章?"

·                                 八、知史(1)

·                                 八、知史(2)

·                                 八、知史(3)

·                                 八、知史(4)

·                                 八、知史(5)

·                                  

·                                 九、文学(1)

·                                 九、文学(2)

·                                 九、文学(3)

·                                 九、文学(4)

·                                  

·                                 十、诗人(1)

·                                 十、诗人(2)

·                                 十、诗人(3)

·                                  

·                                 十一、新闻(1)

·                                 十一、新闻(2)

·                                 十一、新闻(3)

·                                 十一、新闻(4)

·                                 十一、新闻(5)

·                                 十二、行知(1)

·                                 十二、行知(2)

·                                 十二、行知(3)

·                                 十三、直言(1)

·                                 十三、直言(2)

·                                 十三、直言(3)

·                                 十三、直言(4)

第三部分

续范亭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剖腹自杀"的方式抗议"不抵抗主义"。1935年,他赴南京呼吁抗日,在中山陵放声痛哭: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又赋绝命诗一首: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                                 十四、棒喝(1)

·                                 十四、棒喝(2)

·                                 十四、棒喝(3)

·                                 十四、棒喝(4)

·                                  

·                                 十五、苦痛(1)

·                                 十五、苦痛(2)

·                                 十五、苦痛(3)

·                                  

·                                 十六、临难(1)

·                                 十六、临难(2)

·                                 十六、临难(3)

·                                  

·                                 十七、绝命(1)

·                                 十七、绝命(2)

·                                 十七、绝命(3)

·                                  

·                                 十八、先觉(1)

·                                 十八、先觉(2)

·                                 十八、先觉(3)

·                                  

·                                 十九、革命(1)

·                                 十九、革命(2)

·                                 十九、革命(3)

·                                 十九、革命(4)

·                                 十九、革命(5)

·                                 二十、战事(1)

·                                 二十、战事(2)

 

第四部分

陈独秀二十岁时,与革命党人吴樾相争刺杀满清五大臣,竟至于扭作一团、满地打滚。疲甚,吴问:“舍一生拼与艰难缔造,孰为易?”陈答:“自然是前者易后者难。”吴对曰:“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遂作易水之别。

·                                 二十一、刺客(1)

·                                 二十一、刺客(2)

·                                  

·                                 二十二、军阀(1)

·                                 二十二、军阀(2)

·                                 二十二、军阀(3)

·                                  

·                                 二十三、赤子(1)

·                                 二十三、赤子(2)

·                                 二十三、赤子(3)

·                                 二十三、赤子(4)

·                                  

·                                 二十四、为政(1)

·                                 二十四、为政(2)

·                                 二十四、为政(3)

·                                  

·                                 二十五、爱国(1)

·                                 二十五、爱国(2)

·                                 二十五、爱国(3)

·                                 二十五、爱国(4)

·                                  

·                                 二十六、狷狂(1)

·                                 二十六、狷狂(2)

·                                 二十六、狷狂(3)

·                                  

·                                 二十六、僻怪(1)

·                                 二十七、僻怪(2)

·                                 二十七、僻怪(3)

·                                 二十七、僻怪(4)

·                                 二十七、僻怪(5)

第五部分

徐悲鸿书室中悬有自书一联,上联曰"独持偏见",下联曰"一意孤行"。他还曾请齐白石以"荒谬绝伦"四字刻章一方,或问何意,他说:"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

·                                 二十八、修为(1)

·                                 二十八、修为(2)

·                                 二十八、修为(3)

·                                 二十九、气度(1)

·                                 二十九、气度(2)

·                                 二十九、气度(3)

·                                 二十九、气度(4)

·                                 二十九、气度(5)

·                                 二十九、气度(6)

·                                  

·                                 三十、风骨(1)

·                                 三十、风骨(2)

·                                 三十、风骨(3)

·                                  

·                                 三十一、婚恋(1)

·                                 三十一、婚恋(2)

·                                 三十一、婚恋(3)

·                                  

·                                 三十二、书呆(1)

·                                 三十二、书呆(2)

·                                 三十二、书呆(3)

·                                 三十二、书呆(4)

·                                  

·                                 三十三、逸事(1)

·                                 三十三、逸事(2)

·                                 三十三、逸事(3)

·                                 三十三、逸事(4)

 

 

 

 

 

 

 

 

 

 

 

 

 

 

 

 

 

第一部分 一、大学(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留英回来的王竹溪(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到山东大学讲学,讲座中途,束星北走到台上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他捏起粉笔一边在王先生写满黑板的公式和概念上打叉,一边解释错在哪里。一口气讲了大约四十分钟。王竹溪一直尴尬的站在一边。
    校领导为此找束星北谈话,束星北说:过去大学都是这么做的。

    1914年11月初,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说,引用了《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大家,希望清华学子能够“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大家深受鼓舞,从此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国学院导师,校长曹云祥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先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廖廖数百字有价值。”接着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先生的推誉。曹一听,既然外国人都推崇,就请。

    姜亮夫回忆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时有这样一段记述:“在清华这个环境中,你要讲不正经的话,找一个人讲肮脏话是不可能的。先生同先生,学生同先生、同学与同学,碰见了都是讲,某个杂志上有某篇文章,看过了没有?如都看过两个人就讨论起来,如一方没有看过,看过的就说这篇有什么好处,建议对方去看。”

    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范源濂任次长,他们办教育的方法相对立。范说:“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的大学?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蔡元培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大学整顿。”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这就是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与北大学生约法三章:一是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二是砥砺德行,"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心励人";三是敬爱师友,"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

    蔡元培谈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的目的与观念是明确的,就是要使索然寡味的学习趣味化,激起人们的求知欲望,我们决不把北大仅仅看成是这样一个场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训练他们日后成为工作称职的人。……这所大学还负有培育及维护一种高标准的个人品德的责任,而这种品德对于做一个好学生以及今后做一个好国民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蔡元培在回复林琴南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的两种办学主张,第一条便是: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是北大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他说:“大学之大,因其无所不包,各种言论思想均可自由,但亦不必出于互相诟骂。如各有主张,尽可各自鼓吹自己主张之长处,不必攻击或排斥他种主张。”

    蔡元培看到梁漱溟一篇文章当即决定聘其做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梁漱溟辞以对印度哲学实无所知。蔡说:"你说你教不了印度哲学,那么,你知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呢?"又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你来吧!你不是爱好哲学吗?我此番到北大,定要把许多爱好哲学的朋友都聚拢来,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可不来呢?你不要当是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合作研究,来学习好了。"

 

一、大学(2)

刘师培在辛亥前就投靠端方,叛变革命,甘愿充当奸细,出卖同志。蔡元培惜其才,极力为之辩护:“刘申叔,弟与交契颇久,其人确是老实,确是书呆!”章太炎也说:“今者文化陵迟,宿学凋丧,一二博通之才如刘师培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沦为夷裔者,谁之责耶?”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和章太炎联名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寻找刘师培:“刘申叔学问渊深,通知古今。前为宵人所误,陷入樊笼。今者民国维新,所望国学深湛之士,提倡素风,任持绝学。而申叔消息杳然,死生难测,如身在他方,尚望发一通信于国粹学报馆,以慰同人眷念。”几年后,刘师培又襄助洪宪帝制,为时人不齿,但蔡元培仍延请他在北大教书。

    北大最初不招收女学生,五四时期,许多女学生要求入学北大,蔡元培公开表示支持,但不久蔡元培暂离北大。1920年,代理文科学长陶孟和准许了九名女生入校旁听,引起社会上的议论和教育部的批评,甚至总统徐世昌都出面警告北大当局,认为国立学校应该保持“崇高的道德水准”。但是当时并无法律明文禁止男女合校,已经回到北大的蔡元培就凭这一点,没有请求政府的许可,便正式批准了那九名女生注册为北大正式学生。但事实上,美国和中国基督教徒合办的广州岭南大学早在1918年就已经开始男女并校了。岭南大学即今天中山大学的前身。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乃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胡适《领袖人才的来源》论及:领袖人物必须具备充分的现代见识、必须具有充分的现代训练,必须有足以引起多数人信仰的人格,这种资格的养成,在今日的社会,除了学校,别无他途。

    辜鸿铭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学生们看到他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都忍不住哄笑起来。而他,则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学生打量一番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一席话把学生统统镇住了。以后上课就没人敢笑话他了。

    蒋梦麟说:“我在大学中搞了几十年,经过许多风潮,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大学中有三派势力,一派是校长,一派是教授,一派是学生,在这三派势力中,如果有两派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派,第三派必然要失败。”

    陈寅恪每次讲课,开宗明义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1924年,梁漱溟离开北大,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因为觉得当时的教育不对,先生对学生毫不关心。"他认为,先生应与青年人为友。所谓友,指的是帮着他们走路;所谓走路,指的是让包括技能知识在内的一个人全部的生活往前走。"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至要。"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教,校长司徒雷登问他对燕大印象如何,他答道:“起初听说燕大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大学,心中特别向往。我来燕大一看,才发现并非如此。一入校门就看到M楼和S楼,这难道就是中国化吗?我希望将燕大各建筑都改为中国名。”不久,燕大专门召开会议,决定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钱穆还为校园的一个湖取名叫“未名湖”。

    蒋百里就任保定军校校长的第一天,对全体学生训话道:“我此次奉命来掌本校,一定要使本校成为最完整的军事学府,使在座诸君成为最优秀的军官,将来治军,能训练出最精锐的军队。我一定献身于这一任务,实践斯言。如果做不到,当自杀以谢天下。”后来,他因学校被政府拖欠经费,深感愧对学生,遂写下遗书,真的当众自杀,子弹穿过胸膛,幸而未死。

 

一、大学(3)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讲英文课,开学第一天,先生带来一个皮包。皮包里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林先生开始讲课,操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大讲其吃花生之道。然后,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生。”学生们哄堂大笑。

    冯友兰在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所写碑文,可与清华陈寅恪为王国维所写之碑文媲美:
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闻一多上课别致。据学生回忆,他身穿黑色长袍昂然走进教室,先掏出烟盒向学生笑问:"哪位吸?"学生们笑而不接,他就自己点了一支,电灯光下烟雾缭绕,拖长声音念上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课。

    沈从文论及原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时说:“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

    傅斯年之于台湾大学,一如当年蔡元培之于北大。他的甘棠遗爱几十年不衰,如刘绍铭在小说《二残游记》中说:“傅校长,虽然我在大洋这边的美国也拿了个什么博士,但我最骄傲的,还是杜鹃花城的那个学位!”

    北大新生入学。有名新生拎着很大的包裹来报名,看见路边一个老头,就把他叫过来,说:“老头,给我看下包,我去报名。”老头等了一个小时,一直不动给他看包。
    后来新生在开学典礼上看到,讲堂上给大家作演讲的正是那个老头,他就是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