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沉朔漠之兵败土木堡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8:18
正统十四年,长城内外的总体军事态势与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大不相同了,明蒙双方的军事力量此消彼长。明朝在此之前掉以轻心对北方的瓦喇以抚为主,放弃了积极的遏制战略,既不救援哈密卫,又坐视其兼并兀良哈。明朝反而劳民伤财调动边军,用兵大小丽川。以至于瓦喇趁机统一漠北各部,势力大增,成为边庭巨患。

明军自宣德以后,近二十年没打过大仗,朝中大臣不愿轻启战端,畏战情绪浓重,更兼全军上下武备渐废,火器不练,马政不修,敌情观念日趋淡薄。明军尤重神机枪炮,永乐北征,神机营作为第一梯队,遇敌则率先施放,以所挫其兵锋。宣德时代,朝廷加强了对火器的控制。公元1430年,明宣宗敕谕宣府总兵谭广:“神炮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1441年,正统帝下诏关闭独石口神铳局。明朝政府不仅严格控制火器、火药、硫硝输入沙漠,并且对边军与京军火器,定量配置。明廷库存大量神枪、神炮,火箭、不下发部队,致使宣德之后,明军火器部队,疏于训练,作战素质大为下降。而此时,明军马政也逐渐荒废。太仆寺每年耗费巨资养马,仍然无法满足军事需要,经常入不敷出。正统初年,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奏请:“瓦剌渐强,将为边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御。请于附近太仆寺关领,西番贡马亦悉给之。”士奇殁后,朝中不复此议,明军缺马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到正统十四年,明军依为支柱的骑兵、火器部队,其野战能力与永乐时期相比,大不如前了。比军队战斗力下滑,更让人担忧的是,朝中掌权的英宗与王振好大喜功,缺乏军事经验,而偏爱耀兵于边庭。明朝兵制,自都指挥使以上,兵将分离。五军都督府掌兵但不能调动,兵部无兵但可奉旨调动军马。自永乐后,明军又增设了文官宦官监军之制,用来以文制武,致使军务、军政、监军三权制肘。军权悉归朝廷,而天子年少,并不知兵,致使监军宦官玩兵弄权,正统时期,明军整体统率力逐成下降之趋势。

当然,最糟糕的还是这次御驾亲征的后勤保障。天子亲征,国之大事,动员兵力巨大,后勤保障十分艰巨,理应周密计划,充分准备。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第五次北征,为保证大军的粮草、军械、饮水,朝廷有司筹备了近半年的时间。在皇帝北征期间,户部停止了一切日常工作,全力保障军需,动员了运粮民夫二十五万人,分为前运粮队、后运粮队、辎重车十一万七千辆,共运粮三十七万余石。

 而这次亲征,从决定到出发只有几天的时间。在这麽短的时间里,兵部、户部、后军都督府等相关部门,无法协同,后勤保障,根本无从谈起。大军出征,没有辎重,所有口粮随军携带,军卒既要行军,还要运粮。王振计划给全军下发一个月的粮食,其实连半个月都不到。军马饲料,朝廷要求沿途府县供给,仓促之间,根本无法筹集。   

至于这次御驾亲征,所选择的出征时间与行军路线,也不是很妥当。从以往军事经验来看,明军选择在第二年春季出塞,是比较有利的。一是准备充分,有前一年的冬储粮作为保障。二是天气转暖,沿途水草渐丰,利于大军长途久战。三有充足的时间,摸清瓦喇军主力活动范围,得到良好的情报保障,不至于无功而返。四通过半年的积极准备,在朝野上下达成共识,减少制肘,利于协力。五,可以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加强整顿长城一线各口岸的防务,确保北京——宣府——大同军事干道的安全,用以掩护大军北翼。

秋季出塞也无不可,但是也应该等到秋收之后,粮草充足了再出征。明宣宗几次北巡,选在秋冬两季,只因漠北尚未成势,明军出塞无大仗可打,军事炫耀的成分更多一些。但是这次,不同于往常,瓦剌统一漠北,军容正盛,又分三路大举进犯。明军处于内线,不做久战的准备是不行的。英宗与王振只寄希望于速战速决,通过一次短促而猛烈的草原出击,彻底打垮瓦剌的主力,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关于出塞的行军路线,英宗与王振计划出征走北线,沿昌平——居庸关——怀来——宣府方向到达大同,然后从大同挥军北进,深入草原征讨。回师走南线,沿大同——尉州方向入紫荆关返回北京。 

放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行军路线存在一些问题。一,瓦剌中路军与北路军在长城一线,频繁活动。中路军攻阳和,西路军破独石口,兵进延庆。此时大军走北线其侧翼无法保障。二明军携带口粮有限,如果走北线,理应缩短路程,以宣府作为进攻出发地域,不必再前往大同。其实,南线相对北线而言,要安全的多。明军从北京出发向南,过紫荆关经尉州到达大同。形势有利则进兵,得胜再由北线经居庸关回銮,一旦形势不利,也可沿南线向紫荆关撤退。可见,明军沿南线进退,可以自始至终保护侧翼的安全,而英宗与王振君臣所设计的这个行军路线,放在当时,应该说是南辕北辙了。

另外,即使御驾亲征,京军主力也不能全部调用,京师理应留精兵良将与得力辅臣,以防范大军走后,瓦剌军破长城,自中协乘虚而入,进攻北京。而英宗与王振根本就没有考虑这点,称得上战守无据,以至于“土木之变”后,京城精锐一空,形势岌岌可危。

在御驾亲征之前,明朝统治者急于求成,仓促出征,军事筹划不利,大军缺乏保障,行军路线有误,朝野没有形成共识。天子不知兵,事权归于更不知兵的王振,军队统率力下降,更兼明军战力下滑,大军侧翼不稳,士气低沉。这一切,都为一次特大的军事失败埋下了伏笔。

明英宗出征前几天,赏赐给京师诸卫与三大营官兵,每人白银一两、棉袄一件、棉裤一条、鞋两双;发炒面三斗,作为一个月的口粮;又紧急分发了兵器、火器、各种用具80万件;每三人提供一头骡驴,以负粮草辎重。由于时间仓促,各军支领之时,秩序一片混乱。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清晨,明朝五十万大军匆匆出发了。当目送天子旌旗浩浩荡荡出德胜门的时候,留守大臣心中除了无奈与疑虑之外,也许又平添了一丝不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