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传国玉玺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32:31
国宝档案:传国玉玺传奇 [内容介绍]传国玉玺自出世之后,一千多年时间,一直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出没有在历史舞台上,它是宝物中的宝物,极品中的极品!可传国玉玺在什么地方?历史上的传国玉玺经过哪些人的手?围绕传国玉玺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传国玉玺对于中国历史有过怎么样的影响力?有许多东西已经变成历史之迷,这部作品,试图揭开这些历史之迷……                                                                   国宝档案:传国玉玺传奇                                                  http://book.monternet.com 2009-07-03 17:59:48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国王们都有自已的镇国之宝,“和璞”,就是所谓的和氏璧。
“和璞”具体的出处,史料里有两种说法:出自楚山。楚国境内所有山,都可以叫做楚山,所以“和璞“产自楚山之说,很可能是楚国以外的人,以讹传讹的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和璞”产自是荆山。荆山现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境内,当时属于古楚国的萧湘地区。在山中劳动的卞和,是在荆山上找到了和氏璧。前一种说法,不算错误,但过于含糊,说了等于没说,后种说法有点靠谱。但卞和是如何发现这块璞玉的?
传说卞和当时“看到”:有一只凤凰栖落于山中的青石板之上。时人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大师庄子,在他的作品《庄子》也有关于凤凰的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甘泉不饮,非清竹不食。这个故事没有说完整,凤凰还有“非宝地不落”的“习性”。
卞和“看到”凤凰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根据经验,他认定山上肯定宝物,经仔细寻找,卞和终于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玉璞。即为后来的和氏璧。
在咱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传说是不足为信,比如凤凰,《庄子里》用来打比喻的凤凰不可信,卞和用来探宝的凤凰也不可信。凤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象征吉祥富贵的神鸟,子虚乌有的东西,它和龙一样,很可能咱中国人想象虚构出来的神物。用实证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发现凤凰的一片羽毛,或龙的一片鳞甲,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把凤凰与龙,这种生物,完全否定。当然童话故事,或喜欢童话故事的人除外。
另外,卞和后来三次献宝,屡挫屡献,不可能凭借的就是一个神话传说,更可能是卞和对于玉石,有一定鉴别能力,或者卞和本人就是当时民间的玉石行家,他认定自己找到的是一块宝玉!所以他才敢献于楚公。在古籍《新序》这本书里也说,卞和是一“琢玉良匠。”
当时楚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楚历王(或楚历公),听左右人报告:有人献宝。楚历王还是蛮高兴的,他下令王宫里的玉匠,“辨识”卞和献上来的宝物,结果玉匠“云为石也”!说卞和所献的居然是一块石头。
“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
居然有人敢用一块石头,来忽悠自己!楚历王相当恼火,他下令,以欺骗国君的罪名,砍了卞和的左足!
《韩非子和氏》中没有说卞和是一个什么人,但有一个成语典故:被褐怀玉。说的就是卞和的故事。词典里的解释是:穿着破烂的衣服,却(怀)拥有价值连城的宝玉。如果典故属实,可以认定,卞和绝不是一个有钱人,也不可能是一贵族。否则要见国王了,可能不穿点新衣服?
老百姓走亲戚,都要换一身新衣服。除非他实在穿不起新衣服!要见的是楚国的最高领导人,卞和居然是“被褐怀玉、囚首垢面”。“人不可貌相”,自古以来,人看人往往多是先“貌相”,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佛靠金装。楚历王看到卞和的模样,他可能先入为主地想,这种人还能什么宝献给自己?
结果王宫里的玉工略一辩识,“云为石!”,卞和所献的,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以当时楚国律法,欺君,刖足。
楚历王缺少燕太子丹的“千金市骨”的气度,人家献宝于你,假了,就以欺君刖足,天下人谁还敢再来献宝?
卞和还敢!
卞和是楚国人,楚国居中国之南,自古被称之为蛮夷之地。民风朴实且坚韧,轻易不肯认输是楚人最典型的性格。远古时期,当楚怀王被秦人骗至秦国,软禁而死之后。楚人视之为奇耻大辱,发誓:楚虽三户必亡秦!楚人真的做到了,秦王朝后来被楚人项羽所灭。
到了近代,楚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民风,体现在曾国藩,体现左宗堂身上。如果没有曾国藩这位楚人,整个中国可能随了洪天王。而对于左宗堂,当时就有人说:“中国不可以一天无湖南(楚地),湖南不可以一日无宗堂!”后来外敌入侵,中国内忧外患,许多中国人对于国家前途没有了信心.有人给中国人打气说:“中国不会亡,要想中国亡,除非湖南(楚)人死尽!”这话说得惊天地、泣鬼神!
到从屡挫屡献的楚人卞和,到屡败屡战的楚人曾国翻。我们这个民族,可能看到“楚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一脉传承,甚至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
历王死后,楚武王即位,武王是楚国的第一个被“中国”(当时周王朝)认可的“王”。武王之前,楚国居中国之南,与中原各诸候国交往甚少。因为境内多是苗人,所以不被中国各诸候国所重视。武王即位后,先自立为王,后进军中原,打败了当时较为强大的一些诸候国,最终被周王室承认了他王的身份。
楚武王即位后,卞和以为,现在的王可能是一识货的行家,所以他又“被褐怀玉”地跑到王宫里献宝。卞和这次献宝,比上一次去献宝时还惨,除了依然存在的、“被褐怀玉”的狼狈之外,还拖了一条残腿。
楚武王看到卞和,感觉可能与楚历王一个感觉,这种人还有什么宝献给自个儿?
他也是半信半疑地,让王宫里的玉石专家们鉴定,结果玉匠们还说是一块石头!
卞和再次以“欺君罪再刖右足。”
两次献宝,第一次让卞和变成一个跛子,第二次让卞和变成一个瘫子。以后在荆山地区,人们常常看到:一个衣服破得不能再破的卞和,在山里爬来爬去,或喃喃自语,或对天大哭。许多人都认为,卞和是一个疯子!
终于楚文王即位了。据《史记》里说,楚武王称王五十一年,按《史记》里的说法,卞和此时应在七十岁以上了。此时的卞和老了,因为长时间被人看作是一个疯子,所以他基本上,与周围人没有什么勾通(零勾通),所以他不可能知道楚国又换了王。或就知道,但他此时已经没有了双脚,无法再爬到王宫里,向新王献宝了!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从楚历王,到楚文王,前前后后,也有六十多年时间,没有脚的卞和,用什么法子,让自个儿坚强地活下来?
单单凭一个信念?
而在信念之外,卞和在第二次献宝时,就失去双脚,不可能拥有健康;更不可能拥有金钱;再者,据现在的医学资料,咱中国人,到解放之前,人均寿命,才三十五岁左右。公元前700年左右时,中国人平均寿命,不会超过三十岁。所以卞和如果有亲人,按常态,他的亲人们,很可能已经死了好几茬儿,仅留了卞和一个人,象狗一样“苟活”于世。除了信念之外,卞和一无所有!所以,是信念支撑起了卞和,创造着一个奇迹。
终于,有一次楚文王到荆山出游。他“居然”看到一无足之人,抱玉坐哀哭于荆山之下。楚文王十分奇怪,遣人问询。奉命去问卞和的随从,可能听说过卞和的事迹。他大声呵斥!天下被刖足的又不是你一人,哭什么哭?!
卞和对楚王的来使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我不是为我失去的双足哭,我是哭,明明是宝玉,所有人却兜它是一块石头!我是哭,明明是一个诚信的君子,所有人却兜他是骗子!
来人向文王汇报了卞和原话,文王也是将信非信,但他还给卞和一个机会,下令左右把卞和,及卞和一直抱了六十年的石头带回王宫。这一次,楚文王鉴定玉石的法子,与前两位楚王不同,而是“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
前两位楚王,都只是让宫里的玉匠们,用眼睛看看卞和的玉璞。而这种法子,只是识别宝石的最初级的法子,楚文王却是让王宫里的玉匠们,用“剖”的法子,“打开”玉石。结果发现,卞和的玉璞真的是一块举世罕见“宝”!
楚文王首创的剖玉法子,现在是宝石鉴定最常用的法子,东南亚一带的盛行的、赌玉的法子,也是把原始的玉石,剖开一个小面,让赌玉之的人,碰运气。这赌玉的文化渊源,居然也通到咱们的和氏璧那儿。
玉璞剖开后,看到色彩斑斓玉面,文王被卞和的忠城与坚贞感动了,当然他也为自个儿得到举世无双宝物大喜。所以为纪念卞和的遭遇,楚文王下令,把此玉命名为“和氏璧”!
公元前680年左右,楚文王得到和氏璧的玉璞,但他没有把这块璞玉雕琢成什么玉器。也许他认为把和氏璧雕琢什么形状,都会破坏和氏璧的自然美。所以楚文王只是把和氏璧.珍藏在楚国的王宫里,供自个儿不时把玩,这一藏就藏了四百多年时间。
公元前380年左右时,楚国与他们的老对手越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之说越王,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伐兵而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服朝于楚。”
这场战争的起因十分荒唐,原本是楚国想联合他们的老对手越国,一起北伐齐国。但越国却打着支援楚国的名义,偷袭楚国。好在越国这种包藏祸心的行为,早就被楚威王的弟弟、当时楚国的相国昭阳察查到,他以原本想伐齐的楚军,掉头伐越,结果“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服朝于楚。”
据《越绝书记吴地传》里说,古越国,就是卧薪尝胆里的那个越国。越国自勾践称霸,至越亡国越王亲,共历八主,二百二十四年。后灭于楚相国昭阳之手。越人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想趁邻国之危,自个儿占点便宜,但却把整国家给赔进去了。楚国本想在北方大国齐国身上,讨点便宜,但越国却给他们机会。所以最后楚国因为越国事件,没有能讨伐齐国,但他们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获得了全越之地,
昭阳灭越,对于当时的楚国,可以算是盖世大功。楚威王为了赏赐昭阳,威王一狠心,就把这一件,珍藏在王宫里几百年的“天下共宝”和氏璧,赏赐给昭阳。其时和氏璧已经存世四百余年时间,许多人都知道楚国有此宝物,当时人称和氏璧,为“天下共宝”。相国昭阳得到“天下共宝”和氏璧后,兴奋异常。《史记》云“(昭阳)旋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得到宝璧之后,昭阳想显摆显摆,他下令在湖边,开赏宝大会。
开会这一天,昭阳请了许多宾客。但相国昭阳的安全意识太差,赏宝时,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让昭阳措手不及。当时贵客们正在楚相国的湖边别墅里,举怀畅饮。门客正在对这件“天下共宝”,评头论足,啧啧称奇。谀词谀句,扑面而来,说得相国心旷神怡,晕头转向。忽然,有一人大呼:“渊中有大鱼!”《史记》
众人包括相国昭阳,离室临渊观之,回席之后,和氏璧居然不翼而飞了!
没有意外情况,楚相国昭阳的赏宝大会里,存在一个阴谋,一个围绕和氏璧,早就产生的阴谋。失宝之后,相国也意识到了这个阴谋。让用现代侦破学的知识,来分析昭阳失宝一案,有几个问题:
是谁最先建议相国昭阳,开赏宝大会?
如果楚相国昭阳自己,则另当别论。他打了大胜仗,又得了天下共宝。算是双喜临门。这件传说中的宝物,几百年都收藏在楚国的王宫里,许多人都想一睹它的芳容。相国自己也想显摆显摆,灭越所以能成功,有相国昭阳运筹帷幄之功,而真刀真枪地干,还得靠手下及宾客。楚王赏赐给昭阳天下共宝,宝物地所有权,当然属于昭阳,但领导吃肉,也得给部下一点汤喝喝,相国得宝,也应让宾客们饱饱眼福。所以相国开赏宝大会,算是他与手下同乐的一种方式。如果赏宝大会的第一倡议人,是楚相国昭阳自己。
可以理解。但,如果倡议者另有其人,是某个门客建议,则这个门客,应列为第一嫌疑人。
是相国偶然的决定?
如果是相国昭阳的主意,则宝物失窃,就是大会当天,某些人临时见财起了贪心。但如果是某个门客的主意,这个门客也是最重要的嫌犯。
他就是盗窃者,或者至少是共犯之一。是因为他大呼湖边有鱼,许多人信以为真,跑到湖面什么也没有看到。或者会有人说,大鱼会不会沉到水底去了吧?一些人还以为,自己来得晚了,所以伸长出脖子,希望从水面上找到大鱼存在的痕迹。结果都是一无所获,等众人失望而归时,不知是谁先发现,刚才还在宴会大厅中间的和氏璧不见了!大家这才明白过来,中了盗宝者调虎离山之计!
[转贴]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三)
文章提交者:饥饿的狼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目录

第一章    桑弧箕服,实亡周国。(周)

    周宣王继位之后,民间传出了一则谣言:“桑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大街上卖桑木弓箭之人,即为灭亡周国之人。周宣王听到这则谣言之后,心里十分不安,他下令:一、不准传播谣言,有谣言惑众者,杀无赦!二,王国卫队,到大街上巡逻,但凡看到卖桑木弓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皆“执而杀之”……
  
第二章    始皇死而地分。(秦)

    在秦王朝之前的诸侯分封制度,类于现在的邦联制度,由若干个小国,或者有一定国家权力的诸侯封地,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国家联合体。这种社会制度下,臣民思想上的自由度较高,利于开发民智、解放思想。中国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产生于先秦的诸侯分封时代……

第三章    亡秦者,胡也。(秦)

  《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巡北边”。到秦国的北方边境巡视。当时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卢生,受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回来,在路上碰到秦始皇。他向秦始皇帝献出一册神秘的图书,图书上说:“亡秦者,胡也!”……

第四章    病已当立。(汉)

  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二、“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

第五章    靠谶言起家的皇帝——王莽。(新)

  这个时候,谶言出场了,先是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石头上还刻了字。《资治通鉴》记载:“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第六章    赤伏符之迷。(汉)

  儒生强华,献给刘秀的《赤伏符》太神奇了,在赤伏符里,居然是指姓道名地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中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第七章    代汉者、当涂高。(汉)

  据记载:东汉的第一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见到过这则谶言。在刘秀和蜀郡太守公孙述,(其时公孙述已自称皇帝)进行谶言理论论战时,提到这则谶言。当时刘秀给公孙述书信中说:“代汉者、当涂高。应是一位姓当涂,名高之人。君岂高之身?!”……

第八章    千里草、何青青。(汉)

  这则童谣最早见之于《后汉书•五行志一》:“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謡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则谶言,后来也被罗贯仲引用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对于童谣的出处,有一种说法是:董卓军费不足,就打起了汉皇室陵墓的主意,他下令大肆盗挖汉王朝各个时期皇帝的陵墓,掠夺金银珠宝。在盗吕后陵墓时,得到一卷黄绢,上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第九章    诸葛恪,何弱弱。(三国——吴)

  诸葛恪这个人,与他的叔叔诸葛亮相比,其智力、能力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这个人情商太低,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顾虑他人感受。吴国名将陆逊对他说:“你气陵其上,意蔑其下,非安德之基也!”他是一个对上看不起领导,对下小瞧群众的人。这类人即便能力再超群,也难已成事,诸葛恪就是这样一个人儿……

第十章    青盖入洛。(三国——吴)

  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也就是“青盖入洛”谶言所说的庚子年,十一月,晋人伐吴。可吴国朝臣之中,已经没有人能做周瑜,已经没有人能做诸葛恪了。只个把月时间,吴军兵败如山倒,皓皇帝向晋人投降。太康元年四月,皓皇帝被晋琅玡王押送晋都洛阳。五月,孙皓与太子“泥头缚面”,跪在洛阳东门,等候晋朝皇帝发落,他实现了自己另外一种方法的“青盖入洛”……
  
第十一章   东南有天子气。(秦——东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六年,始皇出巡的车队,浩浩荡荡从咸阳出发。随行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胡亥等人。次年二月,至云梦泽,在九嶷山下,祀“虞舜之灵。然后浮江顺流而下,到达携李后,(今浙江嘉兴)始皇深恶此地有王势,(看上去象是有“天子气”,用现代述语,疑似有天子气,)所以下令从各地征调来十万囚,在这里一起拉屎拉尿,以污秽其土,并把这里的地名改为为“囚拳”……

第十二章   牛继马后。(晋)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23年,魏黄初四年,中国西北张掖地区柳谷口,出现了一桩奇事儿。先是老天好长时间不下雨,到黄初四年十一月,像发生天漏一样,张掖地区下了好长时间的雨,许多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现象。在泥石头流里出现了许多……

第十三章   晋祚尽昌明。(晋)

  晋王朝自公元265年,由司马炎一手创建,到公元420年灭亡,共存国156年时间,其中有42年时间,近四分之一时间,王朝由两位弱智皇帝管理。有人说晋朝人物是如何如何风流,但从这两位弱智皇帝的身上,可以得到一部分答案,晋朝人物之风流,是以皇帝的弱智或软弱,皇权退让为基础……
  
第十四章   昌明之后、尚有二世。(刘宋)

  空城计的原创者,应是刘裕,罗贯中很可能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把空城计,从刘裕身上,嫁接到诸葛亮身上……
  
第十五章    鸟妖诗。(陈)

  《南史-陈后主纪》云:“陈之将亡,有鸟一足,集其殿庭,以嘴画地成文:
  “独足上高台,
  茂草变成灰。
  欲知我家处,
  朱门向水开……”
  
第十六章   桃李子、得天下之。(隋唐)

  《资治通鉴-隋纪七》记载:会有方士安伽阤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隋文帝杨坚)诛尽海内凡李姓者……自此以后,终隋王朝之世,“李氏当为天子”、“桃李子、得天下。”这两则谶言广为世人所知,有许多李姓之人,跳出来称自个儿名应图谶,如李密、李轨、李渊父子。最后鹿死谁手?谁才是真的英雄……

第十七章   女主昌。(唐)

  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三部史学著作里,都收载了一则谶言:“女主昌”……李淳风对谶言很精,但他对李君羡被诛一事,却不太清楚。所以他对皇帝说:“据臣观星象,推演历数,代李之人,已经陛下皇宫之中!此人可能是陛下手下,也可能是陛下亲属,没有意外情况,自今而后,再过三十年,此人当王天下!”……

第十八章    点检为天子(宋)

  次日,周世宗剩辇回京。张永德也是一翻好意,却被世宗斥责了一通,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几天之前,世宗的案几上神奇出现了一块一尺左右的木板。木板上写了几个字:点检作天子……

第十九章   宋真宗“天书”事件。(宋)

  宋真宗说:“朕所以请大家来,因我大宋王朝发生了一奇异之事。景德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晚,朕方就寝,似睡非睡之间,突然寝室内一片大光明。光焰之中,出现一神人,神人穿一绛紫色长袍,他对朕说,速于正殿建黄箓道场,来年一月,上天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切记切记,勿泄天机……”……

第二十章   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明)

  “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这句谶言,据《明史》记载,是出自于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年间。明建文帝朱允文,是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朱标第二子。因朱标英年早逝,朱标长子早夭,按古代皇权传承“立嫡”原则,所以朱允文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第二十一章   遇顺而止。(明)

在清人邓士友编著的《国朝要典》这部书里,记载了这则谶言:“高庙命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而止……

 世外09新作《国宝档案——传国玉玺传奇》

 地址:http://book.monternet.com/home/bk/bk19/singlepage/20090707/54405_19item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