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感言:国家大剧院是宇宙飞船吗? ——一个未来观众的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1:07
网友感言:国家大剧院是宇宙飞船吗?
——一个未来观众的点评
网友/米阿仑
读了《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进入可行性评估》这篇报导,觉得很好。报导清楚地说明了有关设计的两种意见,很公正。作为一名未来的观众,我想冒昧用点评方式说说自己的看法。
【安德鲁方案赞成意见说】这个设计很有新意,表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胸怀;它的形体不张扬,与天安门广场其他建筑可以和谐地并存。
【点评】安德鲁方案是把国家大剧院埋在地下的。如果埋在地下的东西才能跟地面上的建筑取得和谐并存,那说明在地面上没有找到答案,因而采用了懒汉办法:埋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胸怀需要埋在地下来表现吗?如此,多搞几个坟墓式建筑吧。这样的意见,牵强附会:中国开放的基本意义是公开往来,而埋在地下是把自己藏起来,不公开。
【安德鲁方案赞成意见】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吴焕加说:“我投安德鲁的设计方案一票。他的设计第一个突出之点是创新而非袭旧,与世界建筑史上所有定型的建筑样式没有任何瓜葛,在天安门广场一带是新建筑,在全世界同类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个设计从外面看像椭圆形的大壳体,表层是玻璃和钛金属,光滑闪亮,浑然一体,这个形体和这种材质,像是科幻影片中的宇宙飞船,令人想到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它向世人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们没有在历史成就面前止步,我们面向未来,这正是中国人今天的时代精神。”
【点评】椭圆形的大壳体、表层是玻璃和钛金属的建筑,在中国可能是新鲜东西,在世界上却是老东西。Buckminster Fuller是这种椭圆形的大壳体建筑的发明人,后来科学家发现碳原子三维结构很像这种建筑,便取名为Buckminsterfullerene molecule,简称Buckball(巴基球),用以纪念Buckminster Fuller。不要说全世界,美国就有好几个椭圆形大壳体建筑,例如,纽约一个城市,椭圆壳体金属建筑就有两个;休斯敦体育场是椭圆形玻璃建筑;许多飞机场和超级市场,也全部或局部使用了这种建筑设计。
如果不考虑材料,那么,椭圆形大壳体建筑的构思就更古老了,比如,古代罗马就有许多这种建筑。现在上演的影片《角斗士》,再现了古代罗马的角斗场。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个角斗场的顶部就是可以随时开放关闭的椭圆形大壳体结构,不过,材料用的是木头和织布。
如果安德鲁说他的设计是“全世界同类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请他做个签字声明,看看世界建筑界是否承认。我相信,如果安德鲁做了这个声明,他会被全世界建筑工程师笑话的。
此外,国家大剧院是干什么用的?是文艺表演,还是宇宙飞船?除了UFO(不明飞行物),有椭圆形宇宙飞船吗?就算是在天安门广场搞一个宇宙飞船建筑,那也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国三十年前用的宇宙飞船都进博物馆了,而且,上海就有宇宙飞船展览。这样的建筑,新在什么地方?安德鲁设计的建筑搞完的时候,我相信,全世界不会感到中国“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而只会看到,已经在世界各地出现的巴基球建筑,在北京又多了一个“克隆”。
【安德鲁方案赞成意见】吴教授说,“有人认为把这样一个建筑物放在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近旁太扎眼。我以为不会。因为它从长安街的路边向后撤退了120米,周围是大片水池,‘宛在水中央’,入口广场的两边靠长安街的地方是广阔的绿地,树木长成以后,将成为剧院与长安街之间的隔离带。剧院本身相当大的部份放到地下,降低了建筑物的高度,又没有雄伟惹眼的大门,它的入口在地平线下,如此这般,这个剧院不会很显眼,要走到它的面前,才会从树隙中依稀看到它的身影。隐退、掩映、藏而不露,本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手法,现在被用到这个21世纪的建筑上来了,加上形体的简洁和低姿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天安门前新老建筑之间的冲突感。另外,它采用了容易与别的形体配合的简朴紧凑的圆弧形体和中性的建筑样式。多棱多角、伸胳膊伸腿的建筑体形难于同左邻右舍共处,而圆形、椭圆形比较圆通,容易加入到别的形体之中去。将要建造的国家大剧院属于所谓的高技术派建筑,是当代建筑中的一种国际现象。有人认为新的国家大剧院与天安门广场上的原有建筑物在样式和风格上不和谐。我认为和谐分单纯齐一的和谐与多样统一的和谐。”
【点评】安德鲁设计的建筑需要“隔离”、“不现眼”才能“缓解了天安门前新老建筑之间的冲突感”,这还不能说明安德鲁设计的不合理吗?否则,“隔离”和埋在地下不是多此一举吗?
“藏而不露,本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手法”,是错误的说法。看看颐和园、北海公园和景山公园,再看看苏州和杭州的古代园林,再看看两湖一带的园林阁楼,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目了然的,而不是藏而不露的。当然,中国也有一些“藏而不露”的建筑,但是,那大都是和尚道士在深山老林修行念经的地方,是表示与世隔绝。国家大剧院“藏而不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还是为和尚道士修行念经服务?是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份,还是要与世隔绝?“藏而不露”是说明开放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需要“藏而不露”的是老子说的一个东西:国家利器,即国家军事力量。国家大剧院是军事建筑吗?
说“圆形、椭圆形比较圆通,容易加入到别的形体之中去”,也是想当然。英文有一个俗语:“Put a round leg into a squire peg”,直译是:把方腿放到圆窟窿里面,意思是不合适或不谐和。天安门广场,甚至整个北京,基本建筑风格是方形,天坛主体建筑是圆形,周围也要层层圆形来烘托,而最外形建筑(天坛公园围墙)基本还是方形。北京展览馆剧场是圆形的,可是,整个北京展览馆的布局是方形。北京天文馆和南京天文馆的主题建筑是半球形,可它们的整体布局还是方形。
如果真要讲中国传统,那是天圆地方,反映到地面建筑,是内圆外方、主体圆和整体方。安德鲁的设计全都是圆的,跟中国建筑传统毫无关系。
至于“将要建造的国家大剧院属于所谓的高技术派建筑,是当代建筑中的一种国际现象”的说法,可能是赞同者想象出来的“国际现象”。如果不是想象,请说说,在世界各国,有哪个国家级的艺术表演建筑埋在地下?就是有,那都是考古学家们发现的古代遗址,而在古代,那些建筑也是在地面上的。
【安德鲁方案赞成意见】单纯齐一是形式美的初级法则,多样统一是高级的也是更普遍的美的法则。天安门城楼是明朝传下来的,人民大会堂是1959年落成的,国家大剧院是21世纪的建筑,时间间隔这么远,功能和性质差别那么大,它们之间不可能出现单纯齐一的和谐,只能寻求变化统一的效果。安德鲁显然知道这一点,为使新建大剧院成为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整体中一个有组织性的分子,他下了不少功夫。
【点评】人民大会堂跟天安门广场建筑和谐,有几个基本特点:大会堂是方形建筑,基本线条和基本空间跟天安门建筑一致。大会堂的圆柱跟天安门建筑的圆柱风格一致,不同的是材料。大会堂的屋顶是平的,但装饰和色彩跟天安门的风格一致,都是琉璃瓦风格。进入大会堂是台阶式,跟天安门(故宫)建筑的台阶式一致。大会堂方向性明确,跟天安门和整个北京建筑的方向性明确,是一致的。大会堂和天安门传统建筑的变化统一,表现在方向:天安门座北向南,大会堂坐西向东,跟历史博物馆坐东向西相对,形成整个天安门广场的线条动感和空间统一。
关于建筑美的普遍法则,最基本的要求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不是单纯和多样化的关系。安德鲁方案赞成意见说了很多,却没有一个字说明该设计如何为艺术表演提供空间服务!许多杰出的建筑之所以杰出,就是因为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好,而形式本身表现非常单纯。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基本要求,越是多样,就越是喧宾夺主;越是所谓“高级”,就越是彻底的失败。
安德鲁方案没有为艺术表演空间需要服务,而是表现早已有的巴基球力学结构;表现的是到地球外面去的“宇宙飞船”,不是在地球上的艺术表演。一句话,安德鲁方案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主义设计。国家大剧院是国家最高的艺术表演建筑,体现的不光是建筑本身的工程能力,而且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美学水平。作为一名未来的观众,我希望,做设计决定的时候,慎重再慎重,宁可迟一些做最后决定,也要做一个历史能够肯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