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债主不好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27:42
转自《经济观察报》2010年6月21日第16版,本报评论员欧阳晓红         近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目前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为9002亿美元继续保持美国最大债权国地位。这一结果令外汇储备的合理运用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很多人不理解,既然中长期来看,美元贬值与通货膨胀将成为威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祸根,为何中国还要为美元“买单”?        我们认为,基于流动性等方面的考虑,美国国债可能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不得已的投资品种。而且外界看到的可能是一种假象,TIC显示的是所有中国机构或者代表中国投资机构的投资结果,而非仅仅是外汇储备投资操作的结果。        持有太多的美元资产,这可能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受制于美国经济,受制于持续看贬的美元,从而大幅度的缩水。这是惯常的说法。但是如果通盘考虑外汇储备问题,我们可能发现,这一问题不尽存在于美元,也存在于中国持有的其他货币资产。        依据有限资料,去年汇率(美元贬值)等非交易因素,给中国外汇储备带来了710亿美元的估值收益;而今年一季度,因为美元升值、欧元贬值等因素,外汇储备有产生了481亿美元的估值损失。        由此可以判断,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中,非美元货币资产占比可能不少。这不正是舆论界一直希望的多元化格局吗?但是,结果似乎并没有如舆论所期望的那样--中国通过这种多元化有效规避了风险。       当然,还有一种看法是,不能将外汇储备集中于货币资产。有人建议将部分外汇储备转为实物储备,如用一部分外汇储备进口国内紧缺的石油、矿产等战略物资。实际上,这也需要统筹安排,诸如避免因进口大量战略物资而引起相关商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而且建立额外的物资储备还需要国家财政投入等,很难说成本收益是否划算。尤其是,国际市场上逢中国买必涨的现象太多了。       不管怎么说,外汇储备多元化是一件左右都为难的事情。一些观察者说,在当前的投资环境下,投资是“找麻烦”,不投资是“等麻烦”,此言虽过,但却形象诠释出外汇储备经营者的尴尬:投资时况不佳,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大概只是理想状态。       外汇多元化也涉及相关的体制机制问题。试想,一个非市场化薪酬体系下的交易员,他的投资水平与积极性,怎能与机制高度市场化的国际大投行和对冲基金的操盘手相比呢?更何况,中国国有机构掌握逾70%的境外资产之经营和管理,这部分尚未完全市场化,其效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如果变为资产是个麻烦,甚至还会缩水,那就不如自己用了。这是一部分人主张外汇储备用于改善国民福利的理由。这个建议主观意愿不错,但也可能不具有可行性。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央行通过投资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购汇形成的,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下对应着外汇占款。如果用外汇储备改善民生,将会形成财政向银行透支,而这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是被明文禁止的。      所以,思来想去,美国国债还是要买的。仅就这个意义来说,纠结于外汇储备货币与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可能是个伪命题。回到问题的本质,外汇储备余额是宏观经济平衡状况的一个镜像,反映的是经济对内失衡,如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市场不发达、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现实地看,在有限条件下合理运用外汇储备,配置各类资产之外,化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是解决之策。如着眼于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增加进口和扩大资本输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