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8:09
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申精)
比较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题:
 
【例1】(‘04·江苏)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解题思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A是错误的。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但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所以B也是错误的。国际联盟是维护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秩序,因此根本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在成立之初也是由美国操纵的,并且发动了侵朝战争等,所以最初也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因此D也应排除。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制,而联合国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学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其背景、概况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要注意此类题的备选项所提示的比较角度。
 
【例2】(‘03·上海)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
 
【答案】C
 
【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
 
【例3】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③都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这两次会议都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因此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有关决议,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八大上没有提出改革开放。
 
【答案】A
 
【点拨】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它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例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
 
【答案】D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转贴于 265考试网 http://www.265ks.com
 
 
 
模拟试题:
 
1.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化 ①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向重工业发展②受到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③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④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民主和科学               B.彻底废除旧制度
 
C.新思想新文化           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与"和平、民主、团结"两个口号的相似之处是
 
A.以巩固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B.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继续合作
 
C.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
 
4.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哪一项与唐代的"庸"相似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5.二战后,新加坡、韩国经济显著发展的共同经验是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协调发展
 
C.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D.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并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6.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7.促成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因素主要是
 
A.阶级利益的共同性         B.主要斗争对象的一致性
 
C.革命目的的共同性         D.合作方式的灵活性
 
【解析】
 
1.A我国近代化最初是由封建地主阶级领导开始的,五四运动后,又由无产阶级领导,所以④是错误的;中国的近代化从轻工业开始,欧美国家的近代化也是从轻工业开始,所以①是错误的。
 
2.D民主和科学以及新文化的要求都是由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这三者都从不同方面掀起了反封建制度的斗争,但都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制度的要求。但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它们的共同要求。
 
3.B抗战结束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完成,因此"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的提出不是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因此A项应排除。C、D两项只是抗战后中共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所以也应排除。
 
4.B募役法是纳银代役,而庸是纳绢代役,所以二者同时以钱或物代替服役,因此二者相似。
 
5.D此题中最具干扰性的是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B、C两项很显然是错误的。
 
6.C此题既是比较型选择题,又是程度型选择题,B、C两项都是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但B项是部分内容,C项反映了其本质,是最主要的。
 
7.B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两党虽然都是革命政党,但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革命的目的也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是反革命的,所以A、C两项应排除,而合作方式的灵活性,只能是国共合作的条件,不是主要因素。转贴于 265考试网 http://www.265ks.com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
二千石 光禄大夫

太子宾客

     
UID 11212
精华24
积分 7124
帖子 2349
黄金 6167 两
声望 319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2-2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2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22 10: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材料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同一般材料解析题一样,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此类题由于命题灵活,思路开阔,所以近年来颇受重视,特别是在上海高考试卷中,2004年的历史题中全部都引有材料。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予以关注。
例题:
【例1】(‘04·全国文综)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A、B两项应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项也应排除。从题中"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内容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才正确,如本题的A、B两项中的"开始""最早"显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材料,所以应排除。
【例2】(‘03·上海)观察下面《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D.同欧陆列强结成联盟
【解题思路】此题是一道漫画题,画面简单,但寓意明确。从画面看,英国在帮助一个弱国,但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帮助弱国的时候,没有将强国打垮,而是使欧洲形成了一个均势,这也正是英国的目的。
【答案】C
【点拨】在做漫画题时,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和明确漫画的表面意思,更要分析其内在的本质性内容,同时如果一个漫画有多个人物或事物,还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以此达到准确把握漫画内容的目的。
【例3】下列四种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思路】此题中有四条曲线,分别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试题要求找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曲线,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来分析,首先其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895年初步发展,一战期间(1914年后)迅速发展,建国后得到调整,后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可以看出③符合这些特点。
【答案】C
【点拨】在材料题中经常有曲线图、柱状图等表示发展状况的图片出现,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首先可以根据题意的要求找出几个特殊点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然后进行判断。如本题就可以分析各种经济形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结束的时间。
【例4】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解题思路】此题以材料为备选项,在做此题时首先应对隋朝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分析哪个材料违背这一评价,即是不正确的。隋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B、C、D三项都对此给予了肯定,所以应排除。只有A项将隋亡完全归结到了运河的开凿上,所以是错误的。
【答案】A
【点拨】以材料为备选项的试题,比较多的是对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在做此类题时,考生应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基本答案,而后分析备选项内容,并同自己得出的答案进行比较,予以判断。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模拟试题: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2.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3.读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中能够揭示的信息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         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4.《中国的科学与发明》一书中写道:"现代研究显示,中国早期的官僚政治组织,对于科学的发展有很强大的推动力。"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上述看法的是
A.火药的发明                            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C.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        D.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
5.193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律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控制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工人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6.西柏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与井冈山、延安一起并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圣地。中共党史上与西柏坡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重大问题是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选择  B."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析】
1.A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而材料中的"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是作者思想的核心。
2.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孔子托古改制来宣传变法思想,正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3.A此题既要注意地图中英国的市场遍及世界各地,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
4.C此题中的关键点在于材料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组织,不是指官僚本人,结合教材,可知只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是由政府组织的。
5.B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扩大消费,而保障工人的部分权利,实际上就是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工人收入,刺激消费,缓解经济危机。
6.B1949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
二千石 光禄大夫

太子宾客

     
UID 11212
精华24
积分 7124
帖子 2349
黄金 6167 两
声望 319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2-2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3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22 10: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否定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题:
【例1】(‘04·全国文综)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题思路】此题的解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这时期显著的特征,即社会变革,在四个备选项中A、B、D都属于社会变革的体现,只有C不是。二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奴隶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统治正是奴隶制政权,所以不可能对它起到强化作用。
【答案】C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例2】(‘03·天津模拟)以下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C.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题思路】此题A选项中"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其实在做此题时同学们只要能理解到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即可,这说明中国的封建制度尚未被推翻。
【答案】A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题中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是两个不同历史概念,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制度,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只是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
【例3】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对这一结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B.西欧日本开始力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
【解题思路】由于欧日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要求独立,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虽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丧失了世界强国的地位。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在做此题时只要能认真审题,不难发现选项C同题干的表述本身就是矛盾的,题干中明确地表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而在选项C中是"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很显然"动摇"和"丧失"是矛盾的。
【例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A.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优势
C.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资本首次超过外国资本
【解题思路】一战期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但我国民族资本同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答案】D
【点拨】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在本题中只有D项的内容具体并且不容易作出判断,而A、B、C三项是我国民族工业自始至终的特点,所以可以容易地排除这三项,得出正确答案。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模拟试题:
1.关于分封制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分封制与井田制联系的纽带是土地、人口和义务
B.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赵
C.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D.春秋时的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的崩溃
2.1946年和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精神   B.都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
C.都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  D.共产党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3.据统计: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超过抗战前最高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亚非拉地区不同程度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 D.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北美范围
5.下列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与崩溃   B.是传统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任务
6.下列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纠正了个人崇拜的思想倾向  D.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7.对下列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扩大→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国家产生
B.生产力发展→私田出现→鲁国出现初税亩→井田制瓦解
C.封建经济衰退→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出现
D.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机户机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1.B此题以分封制立意,但同学们只要掌握了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个史实,就不难作出正确判断。
2.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标志是1948年民盟重建,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所以1946年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尚未建立。
3.B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农村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土地改革只是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仍然是私有制。
4.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不能理解为全世界范围内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从来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完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5.C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的反封建斗争,虽然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但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实行,所以不能认为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A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而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在此次会议之前。
7.C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要求同学们把握历史现象内在发展过程和规律。均田制遭到破坏是由于唐朝中期封建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加剧。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
二千石 光禄大夫

太子宾客

     
UID 11212
精华24
积分 7124
帖子 2349
黄金 6167 两
声望 319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2-2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4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22 10: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概念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由于此类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要求同学们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此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概念型选择题的题干中限制性条件较多,所以审题时要一一分析,不能露掉任何一个,否则解题思路就会偏离题干要求,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特别注意,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例题:
【例1】(2004年全国卷)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解题思路】此题各个备选项涉及到的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A、C、D三项在叙述方面存在问题,A、C两项颠倒了史实,而D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但日本还没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B
【点拨】此题主要是考查历史概念的基本内容,试题难度不大,但在做题时要仔细分析备选项的表述。
【例2】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是
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         B.壮大汉族地主的势力
C.挽救民族危亡                         D.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解题思路】洋务派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不可能是为了民族危亡,只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虽然洋务派以地方实力派为代表,但奕讠斤是其在中央的代表,同时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所以A、B两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D
【点拨】历史口号的本质就是最根本的要求和目的。
【例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A.日本扩大侵华     B.美日争夺激烈     C.抗日高潮出现     D.国共分裂对峙
【解题思路】西安事变主要是逼蒋抗日,其和平解决使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开始由分裂走向合作。
【答案】D
【点拨】此题题干可以转化为"被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所扭转的时局是",这样对照备选项,哪一个被扭转了,就很容易选出。
【例4】下列对启蒙思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批判现存社会,提出新社会的设想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与平等
C.批判教权主义,提倡个人的自由   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解题思路】B、C、D三项也都是启蒙思想的内容,但都是从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的。A项中的"现存社会"和"新社会"就包括了B、C、D三项内容。
【答案】A
【点拨】此题的B、C、D各项都属于以偏概全,没有从整体上分析启蒙运动的内容。
【例5】垄断组织的形成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主要表现为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工业资产阶级手中
B.若干企业的产权与经营权联合形成系列化的生产与销售体系
C.控制商品的生产、价格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解题思路】社会财富集中在工业资产阶级手中是在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的出现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而控制商品的生产、价格不是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
【答案】B
【点拨】此题在审题时应注意两方面:一是生产关系,二是局部调整。根据这两个条件采取排除法逐步得出答案。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模拟试题:
1.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是
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B.汉藏两族的融合进程大大加快
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  D.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
2.清朝前期的"回部"指的是
A.西域        B.维吾尔族        C.回族        D.天山南路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退步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国家分裂
4.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5.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政权
B.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C.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
D.革命派所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6.孙中山在遗嘱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的主要含义是
A.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仍未完成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仍然没有建立
C.资产阶级政党出现了分裂       D.蒋介石等右派开始篡夺革命领导权
7.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策和理论是
A.工业革命和工业资产阶级兴起的必然结果  B.重商主义政策在理论上的反映
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实施的必然要求     D.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种主要思想潮流
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D.和平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解析】
1.D 通过"和同为一家"反映了唐蕃实际上是两个政权,所以可以排除A、B两项,当时唐蕃结盟并不是单纯指军事方面,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
2.D 清朝时期天山南路地区生活的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地区被称为"回部"。
3.C 顾炎武认为,封建国家的统治出现危机是"亡国",是统治者关心的事情,而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倒退是"亡天下",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
4.A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的总体认识,应依据阶段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在判断时应依据两个标准,一是把这一时期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比较;二是要抓住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判断。B、C、D三项只看到了明清时期发展的一方面,而这同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相比,已不占主要地位,所以具有片面性,因此A是正确的。
5.B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拥立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为民政部长,所以这个政权是一个包括了革命派、旧官僚和立宪派的联合政权。
6.A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此后,他所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也是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所以这里的革命应指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A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在政治上要求建立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些政策统称为"自由主义"。所以它是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必然要求。
8.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的新秩序,是帝国主义体系。所以C、D两项明显是错误的,而A项没有体现出其帝国主义性质。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
二千石 光禄大夫

太子宾客

     
UID 11212
精华24
积分 7124
帖子 2349
黄金 6167 两
声望 319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2-2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5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22 10: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近几年,由于高考强调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较深层次分析的试题不断涌现,其中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比重的加大,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例题:
【例1】(‘04·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点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例2】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         B.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                     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解题思路】此题中B、C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原因,而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愿意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
【答案】D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有两种理解:一、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
【例3】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美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题思路】题目中有两个关键的限制性内容,一是民国初年,二是发展的主要内因,而在备选项中A、B两项是外因,C项是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答案】D
【点拨】此题涉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问题,内因是事物自身发展方面的因素,外因是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环境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外因只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例4】明清推行的禁海闭关政策所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妨碍了海外贸易                  B.妨碍了正常的交往,使中国土特产滞销
C.妨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抵御了外国殖民势力侵入
【解题思路】此题中B项"使中国土特产滞销"不符合史实,A、C项都是禁海闭关政策的后果,但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妨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最严重的后果。
【答案】C
【点拨】此题是题干是原因、备选项是结果的试题,在历史发展中,一个原因往往产生多个不同的结果,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对不同的结果进行比较。此题是"最严重的后果",如果是"最直接的后果"则应选A项。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模拟演练:
1.造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两国君主的地位和权力不同           B.两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C.两国改革力量和封建势力力量对比不同   D.两次改革发生的时代和所处国际环境不同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虽有严重弊端,但也有客观的积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始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      D.有利于国家实力的增强
3.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够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B.封建统治者积极组织反对侵略,同时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
C.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西方国家军事力量不如我国强大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缺乏彻底的革命纲领
5."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6.之所以说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它
A.按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减少了盲目性  B.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
C.减少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消除了竞争
7.19世纪中期,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旗号疯狂进行商品输出,其原因在于
A.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最先进
【解析】
1.C此题中最大的干扰项是B,但"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应是其根本原因,而主要原因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直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A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它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C、D三项是其客观的积极作用,但在封建时代,维护国家统一是最重要的。
3.BA、D两项的表述不准确,C项虽然符合历史事实,但对反侵略战争不起重要作用。
4.B旧三民主义对于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势力进行反清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后,很难将革命推向新高潮。在此题中A、C项的产生都是由旧三民主义局限性形成的,而D项是旧三民主义局限性的表现。
5.B"一国两制"原则的提出,是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前提,根据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以及现实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提出的,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
6.B垄断组织产生后,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可能改变,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垄断组织产生后,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7.D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这是它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基础和主要原因。转贴于 265考试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
二千石 光禄大夫

太子宾客

     
UID 11212
精华24
积分 7124
帖子 2349
黄金 6167 两
声望 319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2-2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6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22 10: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组合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得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
【例1】(‘03·江苏)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
①西汉   ②西晋  ③隋朝  ④唐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思路】西汉和唐朝分别是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建立起来的,而西晋政权是司马氏取代魏政权建立的,隋朝是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的。
【答案】D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比较能力,试题难度不大。
【例2】(‘04·天津文综)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题思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
【答案】C
【点拨】此题用排除法做,因为①②③④四个备选点,都分别在三个备选项中出现,因此四个备选点只有一个是错误的,所以只要找出错误点③,排除包含③的选项,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例3】马克思主义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一场"农业革命",这是因为圈地运动
①在农村中出现了手工工场     ②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引起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题思路】圈地运动是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的扩展,即农业的资本主义化,所以圈地运动是在手工工场出现后产生的,因此①是错误的。
【答案】C
【点拨】主要考查了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对圈地运动的影响要全面掌握。本题也可以采用筛选法来做,首先用排除法排除包含①的选项,这样只剩下B、C两个选项,这样只要判断③是正确的,即可得出答案。
【例4】以下经济建设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有①大亚湾核电站②鹰厦铁路③沈阳第一机床厂④上海宝山钢铁公司⑤京九铁路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题思路】此题针对我国各个时期的建设成就进行命题,其中沈阳第一机床厂、鹰厦铁路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其余的是改革开放后的建设成就。
【答案】C
【点拨】此题中的③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五计划时期在东北地区建设了一批重工业项目,所以可以采用排除法。如果有一个备选点在四个选项中都出现,那么这个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在做题时就不需考虑;如果有一个备选点在三个选项中出现,那么我们就要首先分析该点,如果该点是错误的,那么就可以采用排除法得出答案。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模拟试题:
1.清朝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有①设置台湾府②组织雅克萨反击战③设立伊犁将军④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②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③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有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②都由洋务派创办
③有些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④产生于中国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4.对于台湾问题,正确的认识是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
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世纪,大国之间靠牺牲他国利益而达成的协议有
①《布勒斯特和约》 ②《九国公约》 ③《慕尼黑协定》 ④《雅尔塔协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新疆②西藏③广东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解析】
1.C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设立伊犁将军是在平定大小和卓判乱之后的事,所以应排除。
2.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所以应排除。
3.B中国近代工业有的是由洋务派创办的,有的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所以②应排除,其它各项表述都是正确的。
4.B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割占中国的领土包括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并且在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归祖国。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后败退台湾,这样出现了台湾问题,所以台湾问题同香港、澳门问题不同,后者是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结果,而台湾问题一开始就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现在"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勾结,阻碍中国统一。所以此题的各选项都是正确的。
5.D《布勒斯特和约》是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和约,双方停战,苏俄接受了德国提出的苛刻条件,但没有涉及第三方,所以应排除。《九国公约》是帝国主义共同侵略中国的条约。《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秘密签订的,主要是苏联在结束欧洲战争三个月内对日宣战,但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的特权。所以这两个条约都危害了中国的利益。而《慕尼黑协定》是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满足德国的要求的。
6.B此题是一道排序题,即将同一类问题列出,要求考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此类题的跨度一般较大,要求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如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边疆归属于中央政权的先后,如果同学们在平常学习时对此类问题进行归纳,那么此题就不难做出。在本题中广东地区(越族地区)在秦朝时就归属了中央,新疆(西域)在西汉时归属中央,黑龙江(黑水靺鞨)是在唐朝时归属中央的,而西藏地区是在元朝时归属中央的。做此题的基本方法是先确定头尾,然后逐步筛选。转贴于 265考试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
二千石 光禄大夫

太子宾客

     
UID 11212
精华24
积分 7124
帖子 2349
黄金 6167 两
声望 319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2-2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7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22 10: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一、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测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着重考查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此类试题的题干用语多采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为”、“最主要的是”、“主要是”、“主要是由于”等。(启示: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
例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99高考)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是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例2: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99高考)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利
例3: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99高考)
①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②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
③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④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例4: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98高考)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例5: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99高考)
A.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
C.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例6: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各种因素中,主要的是:(97高考)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 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 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例7:英属北美13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十八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99高考)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之间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例8:“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97高考)
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剧烈强之首
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例9: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99高考)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例10: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96高考)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B.长期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C.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例11: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上迅速战败的主要原因是:(98高考)
A.凭借马奇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   B.对德国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C.敦刻尔克撤退过早转移了大批兵力   D.卖国将领主动向德军投降
例12: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98高考)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图强
C.主张抵抗秦军      D.《离骚》触怒权贵   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2.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此类试题的题干用语多采用“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直接原因”“导火线”、“直接联系”等。(启示: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
例1:维也纳体系最终破产的根本原因是: (99广东高考)
A.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B.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C.俄普奥三国君主建立的“神圣同盟”失去实力
D.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日趋壮大
例2: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99高考)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到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例3: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97高考)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3.对一般历史原因的考查。
此类试题的题干中,没有冠以“主要”“根本”“直接”等字眼,只要求分析原因,如“原因”、“因为”等,或者并不带有“原因”而隐含着对原因的分析要求。 (启示: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
例1:引发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是:(99高考)
①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    ②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的高涨上
③市场上普遍实行分期付款                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97高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的论证了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例3: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因为:(98高考)
A.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   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
C.违反了《和平建国纲领》  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
例4: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他:(99高考)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
例5:下列各项中,与刘邦在楚汉战争能够转弱为强无关的是:(96高考)
A.收揽民心        B.实行“三十税一”
C.重视人才        D.有富饶的根据地   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二、对历史“目的”的考查
此类试题的题干中多采用“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等用语,或“是为了”、“主要是为了”、“意图是”、“动机是”等用语。(启示:根本目的强调其“终极性”。主要目的强调其“重要性”。)
例1: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是:(99高考)
A.结束军事独裁政体      B.重建封建王朝
C.向封建势力妥协        D.维护革命成果
例2: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99高考)(98高考)
A.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例3: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98高考)
A.要求铁路干线改为商办     B.收回用于筑路的股款
C.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铁路权   D.反对举借外债兴办铁路
例4: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96高考)
A.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      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
C.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      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
例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96高考)
A.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利
C.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例6: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为了:(99高考)
A.弥补财政赤字   B.支付外债   C.镇压国民党   D.复辟帝制
例7: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99高考)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例8: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97高考)
①攫取高额回扣利息                    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
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扩大在华的政治势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9: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的意图是:(96高考)
A.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B.全面扩大解放区
C.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D.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   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三、对历史现象本质认识的考查
此类试题在命题用语中,多采用“性质”、“实质”、“本质”等,或“从根本上反映了”、“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本质含义”等。
例1: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97高考)
A.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49年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例2:下列历史事件,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是(97高考)
A.1905年俄国革命          B.朝鲜义兵运动
C.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      D.20世纪初土耳其革命
例3: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96高考)
A.资产阶级政权      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
C.地主阶级政权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例4: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97高考)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例5: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例6:“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99高考)
A.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  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C.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  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
(启示:“性质”往往是指其阶级属性。“实质”、“本质”无严格区别,是指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要排除历史表象。)
自我测试题(选自2000、2001、2002年高考题)
1.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01高考)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
2.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01高考)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D.列强的利益趋于一致
3.“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这一规定的目的是:(01高考)
A.承认中国关税主权B.防治各国各自在华“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C.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D.肯定列强各自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
4.10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这表明(01高考)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美国坚持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5.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这主要是为了:(02高考)
A.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机,提高竞争力 B.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收入  D.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6.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02高考)
A.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太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7.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02高考)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8.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00山西)
A.新式学堂毕业生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B.学子罢考以抵制科举制
C.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已失去了文化教育价值
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生走向衰落。据此回答9-10题:(00山西)
9.兴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为棉花主产区       B.交通便利,便于外地棉花运入
C.出现了机器纺织业   D.有大量农业剩余人口,转向纺织业生产
10.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内乱外患阻断棉布外运                B.洋纱、洋布大量倾销
C.沿海地区机器纺织业为机器缫丝业      D.该地区已不是棉花主产区
11.下列对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00高考)
A.军队战头力不强       B.军事指挥不当
C.攻打东晋不得人心     D.游牧民族不习水战
1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00高考)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1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00高考)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14.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00高考)
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15.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00高考)
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16.从尼德半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仅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00高考)
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得到广泛传播     B.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各国社会矛盾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       D.殖民统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17.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00高考)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确立了君主立宪法制度
C.处死了封建君主      D.创立了议会民主制
18.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00高考)
①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②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
③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④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转贴于 265考试网http://www.265ks.com
四、区分和解答选择题中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
【方法指导】
“主要目的”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自我测试题答案:BCBAA  CCDAB  DADDD  C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