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那“篱笆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19:26:16

拆掉那“篱笆墙”

徐迅雷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这是学者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理想境界。
  然而,人们不曾想到的是,在安静之处,在中小学校园里,“美美与共”还是一个遥远的理想。两年前,上海市发起了一场“关停并转”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行动,在读学生全部进入公立学校就读。这个做法,是整个中国一线城市试图解决此类问题的大趋势,被认为是消除歧视的良方,是实现“公平教育”的本义。对此举,我当然举双手赞成。这比有些城市只顾推倒民工子女学校、不顾孩子入学困难的粗暴行动,那是好多了。进步就是进步,这不能否认、抹杀。但是,并入到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却与本地孩子隔开了有形无形的层层障壁:  同处一所学校,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要穿不同的校服;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楼、不同教室上课;教材也是不同的版本,各管各的;初中升高中的中考也不一样,外地生得回老家考去,在这里你只能报考职校;学生上下课、吃饭相互间都要错时进行,这真叫泾渭分明;同学间两边互不往来,越界往来的话,甚至要受到处分……  这就是“上海屋檐下”的现实。夏衍先生如果还活着,是否要写一部新的悲喜剧《上海屋檐下》?“东部”“西部”之间,有这样无形且无情的“篱笆墙”隔离着——只有那篱笆墙,影子还是那么长!  背后的本质问题,是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谁都知道,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二是没有迁徙与定居的自由;三是户籍和政治、经济、教育等权利挂钩,人为赋予许多附加值。只要二元体制不改,那么城乡差别就不会有本质变化;只要城乡差别不变,中考等升学体制就不会改;只要升学体制不改,那么教学内容就无法统一;如果教学内容无法统一,那么农民工子女就无法与城里学生真正“混搭”……所以,深层问题并不是一个城市把非本城的人看成是“乡下人”。  只要体制环节不改不变,那么貌合神离的“同校不同生”状况就难以改变,教育公平也只是镜花水月。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孩子们,如果只是貌似的“一家人”,在受教育上“美美与共”的理想就无法实现。好在现在许多地方开始摸索改革了,比如广东试行积分制,农民工积满60分可落户城镇,有条件的地区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可入读公办学校……  真正和谐的社会,真正和谐的教育,真正和谐的文化,一定是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育领域,“各美其美”可以看作是因材施教、百花齐放,这是对各种教育风格、教育流派的自觉认同;“美人之美”可以看作是教育宽容的自觉,俗话都说“成人之美”;“美美与共”则是教育融合的自觉;而最终归结为“天下大同”——此乃教育文化崇高、和谐的境界。  城里的孩子也好,乡村的孩子也好,都是“祖国的花朵”,都同样是美丽的;是那人为的篱笆墙阻断了“美美与共”,阻断了人与人的融合——将来用历史的眼光回看现在,这必定是个笑话。  真正的公民社会,真正的公民教育时代,是不应出现这种教育分离状态的。沙俄时代的诗人涅克拉索夫说:“你可以不成为诗人,但必须做一个公民。”每位公民,都应该呼吁:拆掉那“篱笆墙”!        《 人民日报 》(2010年06月28日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