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47:11
“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的由来
2005-12-20 11:12:46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收藏此页网友评论 1 条
钟健英
“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是个尘封已久的历史话题。但只要是经历过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三年困难”的人们,都会刻骨铭心地记得,正是这看似简单的14个字,蕴含着一种无奈的突破,而正是这种无奈的突破,曾经救过许多人的命,曾经使靠天吃饭的农民,在天灾的肆虐下得以渡过难关。

人们常以“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来概括造成三年困难的原因。且不去深究是几分的天灾、几分的人祸,但至少验证了这样一句俗话:“祸不单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 造成的种种恶果,本已使农民饱受饥饿之苦,而那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的自然灾害,则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1958年开始的4年里,福建省的自然灾害一年猛过一年。1958年,福建省先后出现7次暴雨、4次台风登陆,酿成5次较大的洪涝。全省遭受洪、风灾害50多个县市,受灾面积212万多亩,减产粮食12亿多斤,倒塌损坏民房174万多间,毁坏渔船992艘,因灾死亡200多人。除了台风、洪水之外,还出现了罕见的冰雹灾害。3月、8月,有23个县区遭受了冰雹的袭击。
1959年,先后有4次台风登陆并影响福建省,全省各地出现11次暴雨洪涝灾害。以“3号”特大强台风危害最大,全省受灾农作物620万多亩,粮食减产28亿多斤,民房倒塌损坏达46万多间,渔船毁坏3 800多艘。因灾死亡583人。总的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台风过后,沿海一带有41个县市发生严重秋旱,“以东山和厦门以北到平潭县均构成特旱级,其他沿海达旱级11个县,小旱22个县,受旱总面积54万多亩”。
1960年,福建省又遭受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和全省性的严重春旱。据统计全省先后遭受各种自然灾害30多起,受灾面积1281万多亩。受灾群众达560多万人。因灾粮食减产10亿多斤。因风洪灾倒塌民房112万多间,损坏民房244万多间,沉毁和破损船只6 855艘,死亡群众728人。特别是“1号”台风造成的特大风洪灾,致使闽南沿海一带,“从漳州到厦门方圆百里一片汪洋。屋只见顶,树只露梢,有数十万灾民爬上屋顶、树梢、山头,高声呼救”。洪灾过后,“又有30多天无雨,28个县出现夏旱。达旱级的分布在闽南、闽东和闽北24个县。11月又出现一次秋旱,旱情较严重的是晋江地区,全区受旱123万亩,其次是闽侯地区,受旱715万亩”。
1961年,福建省自然灾害之频繁为历史上所少见,台风、洪涝、干旱、低温、冰雹接踵而至,几乎是灾接灾、害连害。从5月中旬至10月上旬,“前后6个月,台风登陆我省3次,影响8次,次数之多,时间之长,为历史之冠”。其中有6次席卷面积在20个县市以上,“22号”台风波及范围达40个县市以上。“22号”台风袭来之时,“全省500多万亩中晚稻正值扬花灌浆之际,风刮、雨打、水淹、损失惨重。仅晚季粮食作物就减产9亿斤”。除了台风造成的洪涝,五、六两个月的连绵梅雨也造成闽江下游两次洪涝灾害,受淹农作物126.3万亩,倒塌损坏民房2.1万间。在此同时,干旱、低温、雹害也交错发生。先后出现三次旱情,6至7月的夏旱波及沿海各县市,受旱面积达400多万亩。冰雹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先后下了21次冰雹,4月5日的冰雹波及到“上杭、龙岩、古田等15个县,受灾群众2万户,9.6万多人,民房瓦片被砸坏6万多间,砸死2人,伤659人”。低温也破历史纪录,就连“全省气温最高的龙溪地区,低温冻害也很严重。越冬地瓜受冰面积占总面积49%,其中绝收有5.5万亩。冻死耕牛30头、猪1081头”。自然灾害的种种肆虐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自然灾害一次猛于一次、一年甚于一年。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却使人民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打折扣,逐步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1959年春,农村中缺粮现象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迅速,至4月中旬就蔓延全省。据统计:“全省严重缺粮人口达到500万多人。其中有300万人每天口粮不足半斤。少数地区仅4—6两而已,尤其是从沿海前沿第一线移迁到内地的2万多名群众,生产、生活更为困难。”在春荒严重期间,“全省有4万多名劳力为了生活外流谋生,出卖子女换粮现象也陆续出现。有些地方还发生了灾民向粮食部门强借或抢粮事件。由于粮食普遍紧张,公社、大队举办的公共食堂不断散伙;农村敬老院也陆续垮台。据福清等55个县调查,公共食堂散伙18000个,占食堂总数36.53%。又据晋江等18个县调查,农村敬老院垮台263个,占敬老院总数86.7%”。
继1959年比1958年粮食总产减产9亿斤之后,1960年又比1959年减产14亿多斤。从而致使农村普遍发生粮食恐慌。就连“素称产粮区的龙海县缺粮、无粮的农民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农民因营养不良水肿病、妇女闭经、子宫脱垂、小孩疳积(称为四病)大量出现。全省“四病”人数达98万多人。因水肿病并发症死亡2万多人。同时劳力外流、群众弃婴、出卖子女不断发生。“据晋江、惠安,南安和龙岩等县统计:外流农民达4万多人”。“全省弃婴1700多个(龙岩地区304个,福安地区333个),出卖小孩2000多个”。
1961年,“全省秋季不但不能超包产,反而达不到包产数。损失很大,等于搞掉全省2个月口粮”。受灾严重的莆田县每人每月“只剩下原粮12斤,每天只吃四五两,有的只吃二三两,甚至有的地方已经断饮”。全省缺粮断饮农户达986.8万人。因为缺粮带来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至,一些重灾的生产队肠胃病人占总人口的90%。据“莆田、福安、福清、永安、上杭、漳平、安溪等县的10个大队调查,缺衣少被过冬的农户占总户数692%。最高的队达到90%,最低也占28%左右。福鼎县的前头大队和福安县的新口、穆阳、城关三个社队因生活所迫,出卖房屋12间,农家俱3778件,典妻266人,卖儿卖女375个”。大部分的受灾农民已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群众中出现了悲观失望、缺乏斗志的情绪,甚至一些群众产生了“现在只有三条路:逃荒、死亡、依靠政府”的思想。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注。为了帮助福建缓解灾情,中央紧急调给福建1亿斤粮食,国务院先后拨救灾款1000万元,防汛经费800万元,“四病”救济专款和卫生防治医药费600万元。华东局拨水利、公路补助费100万元。上海市也援助福建救济款100万元。然而这些救灾的粮款对于连续受灾且灾情严重的福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中央下拨的1亿斤粮食“拿出给重灾的30个县平分,一个县才分得三百万斤”。只能对抗灾救灾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靠广大农民的生产自救。但是在当时“一大二公”的体制下,如何有效地调动广大农民开展生产自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
为此,省委曾多次发出诸如《关于开展生产救灾运动和支援灾区的指示》,要求大力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但是如何才能迅速解燃眉之急呢?省委书记叶飞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省委的同志也很焦虑。现在的问题是要认识到灾害大,困难大,更主要的是要怎么办?怎么来战胜这次灾害渡过困难?”“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把困难向群众说清,向群众交底,再困难,我们也是不会躺倒的,我们还要革命的。但是,这只是提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拿出办法来,不能等饿死。再大的灾害,我们也是要渡过去的。办法不是只靠上面和一亿斤,而是一切要靠大家。”为了寻找抗灾救灾的办法,1961年秋,叶飞在参加了华东局生产救灾会议后,没有回福州,直接到闽北、闽东和闽中视察灾情,商讨救灾措施。灾情十万火急,救灾的良策何处寻?正当全省上下焦急万分之时,最终还是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了作用,莆田的农民群众提出了一个向生产队“借种”冬种,只种一季,国家不征购,以解决一家人3个月口粮的办法。

莆田农民群众提出的办法,实属于质朴的农民在当时“一大二公”的体制下朴实可行的自救办法。强调“借种”、“只种一季”,这是在当时体制的夹缝中,想出的一种无奈的自救办法。苦于无救灾良策的叶飞听到这办法大为欣喜,并很快将这一简单朴实的办法上升到政策的高度。他认为:如果“冬种让社员自由种一季,不顶口粮,不计征购,社员一家一户除了自留地外,再从冬闲地中分给他们自由种一季,每户按五口之家计算分给一亩”,“分给社员种,产量会很高,一亩可以收200斤,每人就可得40斤,这就是2个月口粮,就是能解决一个月也就是很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如果一人有一分自留地,五口之家就有五分,那么就可以将三分地拿来种粮食,二分种菜。自留地的产量比较高,一亩可抵上两亩产量,集体种一亩1000斤,社员自留地则可以收2000斤,或者1500斤。这样一家自留地就可收粮食500斤左右,按五口人计算,一人平均就有100斤,可解决3个月的口粮。这是一条办法”。“总之,两个办法三句话: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解决2—3个月口粮。这些都不须基本口粮来计算,不计征购。这是最好的救济办法,这样才不会饿死人。其实质也是当前情况促进生产的最好办法之一”。
办法一经找到,为了不延误战机,叶飞立即打电话将办法交给在家的常委讨论。同时,为了解除干部群众的种种顾虑,叶飞还对他们作了必要的解释工作。他说:“有的同志说,我们这里一人才五分地,你一人分给一分自留地,加上十边土地不算自留地,这样集体不是少了吗?总是舍不得拿出来,省委考虑,正因为人多地少,就更需要自留地,如果说基本口粮18斤,加上自留地,说可能吃到20—25斤,这是很重要的一条政策措施,要打破顾虑坚决这样做。”“有的同志又耽心,说是自由地搞好了,社员的肥料都用到自留地上去,集体肥料就有了问题。其实你怕什么?他有了粮食就能够多养猪,肥料就会多起来的。”针对“有的同志怕自留地分多了,会影响粮食种植面积”的问题。叶飞说,“这个也不要害怕”,并举了莆田县懒溪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的例子。这个生产队有耕地45亩,其中水稻15亩,甘蔗22亩,自留地每人只有5厘,如果增加到一人一分地,要拿出8亩地来。水稻面积只有15亩,不能再从水稻田拿出来。但可以从22亩甘蔗田中拿出8亩来作自留地。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打歼灭战,糖只好少吃一点。同时甘蔗虽然面积少了,但可以通过精耕细作和肥料集中使用来弥补,总产量不一定会减少多少。针对有些人担心一人一分自留地,在土地少的地方,自留地要超过总面积的0%,达到20%,这样会不会违反政策的顾虑,叶飞说:“一人给一分自留地,只要对生产有利,不会饿死人,大家吃饱饭就行,你管他百分之二十不二十,就按一人一分地,我们的政策,就是为了把生产搞好,大家有饭吃。”
在家的省委常委接到叶飞的电话后,对叶飞所提出的“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进行认真的讨论并很快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于1961年10月19日,向各地委、市委、县委下发了紧急通知,通知指出叶飞同志所提出的问题,“是对我省当前贯彻执行生产救灾的方针,提高干部信心,鼓舞群众斗志,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战胜当前困难,争取工作主动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是决定我省明年工作成败的关键”。要求各级党委对叶飞同志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讨论,提高领导和干部思想认识,加强领导,积极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于是,“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的办法很快在全省各地推广开来,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三明地区在人多地少的蔬菜地区和种植地区,实行一人一分自留地,在粮食地区,每户留给一亩左右的好地,并允许开垦同等数量的荒地。有些地方还每户供应3斤杂粮种子用于自由一季的种植。晋江地区要求在不影响明春种植计划面积,不影响生产队的扩种面积,不能不下肥料抽瘦田底的条件下,广泛地推行自由一季,并在借田给社员时,适当照顾人口多劳力少的家庭、疾病困难户、平常多干集体活而开荒不多的家庭,并适当照顾刚回乡的复员军人和民工。福清县实行自由一季后,冬种粮食作物面积由13万亩扩大到20万亩,加上自留地5万亩,共25万亩,占耕地面积50%多,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的做法,是农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福建省委深入调查的结果,对于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做法又为广大农民创造性的实践发挥更大的使用。在人多地少、本来冬种面积比较大,留下的冬闲地很少,分给社员冬种土地后,集体的冬种面积就会减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社员采取精耕细作的办法,一方面,社员对借得的冬季自由一季的土地,进行精耕细作、精心管理,以提高产量;另一方面,由于集体耕作的土地缩小了,但经社员的精耕细作,也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这样,“集体冬种的土地虽然减少了,但加上分给社员冬种,合起来,冬种总面积就扩大了,产量也会增加”。为了使分给社员冬种的土地能够不违农时耕种,有的地方将分给社员冬种的土地,由生产队集体耕作把作物种下去,然后由社员自己进行田间管理,自己进行收获。为了不使分给社员冬种的土地肥力下降,鼓励社员种植蔬菜和蚕豌豆等。如果要种植大小麦,则要求社员在春耕时每亩交生产队肥料10担—20担。这些办法既照顾到集体的利益,又照顾到个人的利益,有效地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对于顺利渡过灾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的做法,虽然在“左”倾思想横行的岁月里,被当成修正主义加以错误的批判,但人民的心中自有一本账。历史证明,只要是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