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随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6:24

杏花随想[原创]

 

二月是杏花的时节,满树的杏花洁白如雪,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中国民俗中习惯把阴历的二月称作“杏月”,因为每当满树杏花绽放,也就是该拿起农具下地耕作的时节了。古代《月令》中就有“杏花生,种百谷”的记载。代表时令的杏花成为了人们辛勤劳作创造美好生活的象征。

与杏花有关的典故很多,我们习惯把教育界称作“杏坛”,把医学界称作“杏林”,都是源于古代一些和杏花有关的史实,以及人们对杏花的某种偏爱。

“杏坛”原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因为那里遍植杏树而得名。后来人们把讲学的地方统称杏坛,一方面是对古圣先贤的纪念,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师道的尊重。《庄子》里记载孔子在杏林讲学的情形说:“孔子游乎淄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我们可以想象: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里,在洁白如雪的杏花林中,弟子们气静神闲地揣摩着圣人的教诲,先生则高坐于讲坛之上,吟歌抚琴,芬芳馥郁的花香,空明幽远的琴韵,把人们带入一种物我两忘、虚极至明的境界。先生和弟子们在这种“良辰、美景、赏心、悦事”的意境中共同陶冶,共同升华着。这样的场景应该就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相长的终极展现,是中国最早的素质教育吧!相传孔子有弟子有三千人,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这样的教学成果既缘于弟子们至真至纯的求学态度,更是圣人才华横溢的折射。这种教与学的情景岂是今天那些自囿于高墙大院、实施封闭管理的学府中心不在焉的老师,以及一群睡眼惺忪,被物质诱惑戳得千疮百孔的学生们所能想象的?“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现如今那些花蕾少年们到哪里寻找这样的老师,又到哪里寻找这样的致学环境呢?

“杏林”则是对医学界及有德名医的敬称。相传三国时代,有个叫董奉的名医,替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求病人痊愈后在他的草庐周围种植杏树,重症者五株,轻疾者一株。数年之后,杏树成林,二月花开,风光旖旎,于是人们称当地为“董仙杏林”。自那以后,“杏林”一词就用来专指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了。如今的杏林弟子们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红包”、“回扣”、“天价药费”害的患者不堪重负,可怜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既不是歌星影星又不是房地产商,如何承担的起?转到小门诊又好到哪里去!望闻问切抛一边,诊断跟着感觉走,中药、西药一大堆,门诊成了药铺,生物人吃成了化学人。老百姓怕什么?怕生病呀!那些适合对号入座的庸医门提到“杏林”二字应该脸红、心跳、良心抽筋才对!

娇嫩洁白的杏花也许不愿承受这现实之重,还是让她尽情展示美和浪漫风流的一面吧。“杏脸桃腮”是中国古典美人的标志。王实甫《西厢记》中描写崔莺莺“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曾瑞卿在《留鞋记》中写道:“你生得杏脸桃腮,星眼娥眉,便比著月殿嫦娥也不让他”。秋瑾在《踏莎行》中也有“杏脸褪红,桃腮中酒,多情月姊蛾眉绉。”的描写。寥寥数语,把女子容貌之美呈现笔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把盎然春意不可阻挡的景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2006-3-18于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