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4:14
  主持人:首先让我介绍一下今天为我们讲课的陶一桃教授,她现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科联第五届委员、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深圳市妇联第三届执委。陶一桃老师在妇女家庭教育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陶教授给我们讲课。
  陶一桃:各位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共同探讨家庭问题,今天我想给各位讲的是“孩子是一所学校”。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是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理念,我觉得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和爱情一样的古老,从有家庭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或者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先把我的观点说给各位,然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心得。
  我认为孩子不仅是爱的结晶,而且是父母的作品,在孩子的心上不仅浸透着父母的心血,而且体现着父母的素质、教养、人生理念、价值取向、情感兴趣,甚至审美观和欣赏能力与水平。说到底,孩子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和理念潜移默化的结果。
  我们知道有一句俗话叫做“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认为这句话不仅仅指的孩子和父母的形似,或者是相貌的相似,而是一种神思,这种神思就是孩子的神情、言谈、举手投足、取舍选择、是非判断,及为人处事原则的相同和相类似,而且我认为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对孩子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和遗传一样,是很“顽固”的。我在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实际上中国有很多老话已经体现了这一点。在婚姻上,我们经常批判的一个婚姻观点叫门当户对。实际上门当户对是有道理的,他讲门当户对是因为不同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父母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父母的理念、家庭习惯、家庭生活方式决定了这个孩子成长出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中国的老话就是要门当户对,它不是一种简单理解成等级、门第观念,它是有更深的意义在内。不同的培养方式造就成不同的孩子。
  我女儿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家有好几个房间,我们回去的时候,通常是到哪儿都开着灯,离开的时候灯也开着,后来我女儿就会跑去放一个板凳费很大劲的把灯关掉。我说:这么会过日子。她说:外婆说的要省电。我们就说,这实际上就是家庭的影响。
  我记得我刚来深圳大学的时候,带了一个美国的博士生,那个学生的中文说得很好。他到中国来写他的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中国问题,他研究的是在深圳长大的孩子是怎样花钱的。我很奇怪,我说你怎么研究在深圳长大的孩子怎样花钱呢?她说:深圳是中国比较富裕的地方,她想知道生长在比较富裕地方的孩子是怎样花钱的。曾经发生一件事情,由这件事情她给我讲了她们家里的故事。她住在留学生的草西楼(谐音),我到她宿舍去,看到她的防盗门都只是推上去,而不反锁的。我说:你把防盗门锁上比较安全。她说:如果连我都偷的人,他一定比我还困难,他肯定是需要。这种观念让我觉得很惊讶。她不仅这样,她还很好玩的,她房间里放了两张床,我到她房间后,我跟她开玩笑说:两张床,你有同寝的还是有男朋友?她告诉我说:我这张床是给蟑螂预备的。我很奇怪,问她什么意思。她说:这个房间里有蟑螂。我说:有蟑螂的话,你可以用蟑螂药。她说:我相信蟑螂的历史比人的历史还长,所有能够毒死蟑螂的东西对我都不好。所以她说,给蟑螂弄一张床,让蟑螂往那张床上爬。我对她的这个观念感到很惊讶。她跟我讲,他们家在美国,小时候他们家有一个牧场,他们和乳制品厂有送货的联系,乳制品厂会给他们一个密封的桶,这个桶就是保温、恒温的,他就会把牛奶挤出来放在这里,乳品厂定期开车来把牛奶拉走。这个桶就放在牧场外面的,经常会有从这儿路过的人把牛奶打开舀里面的牛奶喝。我问:这不是偷吗?她说:从小我母亲就告诉我,做这样的事是很不体面的,做这样不体面事情的人一定是非常需要的。
  他们给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我在这里姑且不说哪一种教育理念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不好的,但是我只想说,不同的教育理念,父母不同的价值观对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在不同的家庭,我们看到不同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表现得不一样。如果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它甚至会影响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消费方式的选择。
  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读博士的时候,我和一个美国的博士生住在一个房间里,在80年代初期,她曾经给我讲了一个她们家里的故事,她说她们家里兄弟姐妹5个人,每到周末的时候,她的父亲都会给他们兄妹5人每人10美金,让他们把钱花掉。后来我说:如果花不掉呢?她问:中国的父母会怎么样?我说:中国的父母很简单,如果花不掉,就把钱存到储蓄罐里,而且父母还会夸你,说你很会过日子,作为奖赏,也许还会帮你往储蓄罐里扔几枚硬币。我问:你的父母呢?她说:我的父亲会把花不掉的钱收回来。我问:为什么呢?她说:我父亲认为,钱是世界上最好花的东西,你连钱都花不掉,你还能干什么?这就是不同的价值观,正因为这样不同的价值观,我们看到,在中国,人们的消费理念是量入为出,反对寅吃卯粮,你一定要有储备,有储备才能花,花起钱来腰杆才硬。而西方人不管是穷人还是百万富翁,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消费信贷,可以今天去花明天的钱。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人们使用消费信贷那么谨慎,而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崇尚这种消费理念的国度里,人们那么轻松的使用消费信贷。它决定了人们的消费理念不一样。
  当你为人父母的时候,实际上就告诉你要开始学会如何做父母,如果光从生养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父母是很容易的,不仅人类能做到,动物界也能做到,但是有一点大家不要忘记,即便是动物界的父母,也在教会它的子女一些本事,它以它所特有的语言教会它的子女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我想,当你为人父母的时候,你就开始要学会如何做父母。在这里我有几点想法跟各位沟通交流,我一直在听到下面有议论,如果你们有好的想法,等我讲完课,我们可以沟通。
  第一,如果想让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那么这个习惯首先必须是父母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总是在示范着生活、传递着生活,对于处在读书年龄的孩子,家庭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生态环境,被污染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不良的家庭环境同样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如果要想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首先这个良好的习惯就应该成为父母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好的习惯。
  我听到我的学生家长跟我讲过这样的话。他说: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他那时候考大学的时候,我们在下面打麻将,他自己关在小屋里学习,一点都不受影响。后来我跟这个学生家长说:我挺替你羞愧的。一个孩子生长在这个家庭,这个家庭的环境对他来讲就像一个植物生长的环境一样。而这个家庭的环境由谁来营造?由父母为孩子营造。所以你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自己要具备一个良好的生活理念。我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作为父母,为了孩子要让自己和家庭养成良好和健康的,并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比存款和股票更具有回报率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预期收益将是一个健康向上、智慧儒雅、有良好品格和气质的家庭香火传人。所以我想说,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
  第二,如果父母想要他自己的话在孩子心中有分量,首先父母应该在孩子心中有分量。当一个孩子说:他崇拜他的爸爸和妈妈的时候,是孩子给父母最高的奖赏和最尊贵的礼物。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伟人,但是正如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为自己的儿女骄傲一样,也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以自己的父母为荣。我们讲生养之恩不能等同,也不能替代品格魅力。当你在孩子眼里失去慈祥、善良、正直、勤勉、宽和、友爱的形象时,你在孩子心中也就失去的人格的魅力。当你在孩子心中失去了人格魅力的时候,你的话也就失去了感染力、号召力和权威性。你可以以老子的姿态让孩子不得不服从你,但只能是口服心不服,有的时候会心口都不服。如果这样,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就会开始,同时还有一点就是辈分不是真理。尊敬长者有时往往仅仅是为了尊重,与是否对错是没有关系的,因此父母不能因为辈分与孩子遵循不同的生活准则,比孩子更有理由放纵自己的弱点。语言的力量并不在于语言本身声音的高低、大小,而在于语言所体现的道理和其中承载的人格魅力。这是我对这个的理解。
  所以我想,一个父母想让你的话在孩子心中有分量,首先你要在孩子心中有分量,让孩子敬佩你,孩子才能听你的话。听你的话不是因为你是父母、你年长我就一定要听你的,而是你的话是对的,所以我要听你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不能盲目的仅仅说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听话,我们要看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他不听什么样的话。这是我们父母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两个理念的前提下,我想说一下,做父母的应该教会孩子什么。同时我还想说一下,父母应该具备什么。
  做父母的应该教会孩子什么?首先做父母的应该教会孩子去爱。一个享有爱的孩子才懂得爱,才知道怎样爱别人。当一个孩子生长在充满爱的环境时,他自然能感受到爱给他本身带来的影响,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才能够随时的使用爱,去爱他人。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甚至在家庭中批评、指责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很少注意的是什么呢?很少注意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亲人去赞扬、表扬,对他们表示出爱。每一个人从内心来讲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尤其是孩子。说这个事情,我讲一下我女儿,她在北大读书,大三的时候到日本早稻田做交换生,在做交换生期间有一个春假的实习,她的实习是到日本农民家里去,她们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个地方,挑到各个人家去。她非常有幸,去的那家是一个村长,她下了船以后是村长接她的,她问村长:你这个村长是民选的还是上级任命的。村长说:村里的老人在一起开了一个会,他们认为我能当村长,所以我就当村长了。后来我女儿问他:你家里有几个孩子。他说:我有儿有女,有一个女儿。我女儿问他:你女儿在哪里?村长说:就坐在我身边。他开着车,我女儿正好坐在他的身边,我女儿非常高兴。然后她问:儿子呢?他说:儿子在地下跑的。跟着车跑的是两只小狗。这种家庭整个洋溢着爱和幽默的气氛,这种爱和幽默的气氛让外人进来都被深深的感染。
  我就想,父母要教会孩子爱去爱他人,同时还要教会孩子爱自己。我说:人要自爱。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我给他们讲话的时候都说:你们进大学有三件事: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方法,然后是学会爱。这个爱包括自我、爱他人、爱周围的一切,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激,同时还包括学会谈恋爱。但是我这些学生都特别可爱,第二天就开始在BBS上讲:陶老师告诉我们,上大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会谈恋爱。学生们都是非常可爱的。所以我说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这些。
  父母还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我认为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胜过机械的记忆。我们要记住一件事并不难,但是我们要掌握一个规律,并且掌握了这个规律以后,依此类推,解决同类的事情就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认为,作为父母,我们教会孩子的不是取得一场胜利的技巧,而是一生领先的本领。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是这样跟我的学生说的。我记得我的女儿在育才小学读书,那年中考的时候,她以全市的第五名考到深中的超常班,后来育才学校的老师跟我说:陶老师你过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后来我说:我是实在没办法跟你说我是怎样教育孩子,我真的没做什么。但是他一定要我去,我就去了,我去的时候还有一个学生的家长也在那儿,那个学生也考得非常好,他也是考到深中超常班,那个孩子的爸爸先介绍,他在讲他们家全家为了孩子中考,三年没有看电视。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我说:如果让我三年不看电视,我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每天回到家里就把新闻台开着,巡回的看新闻。后来我跟他讲:我很感动你的做法,我也非常敬佩,但是我有我自己的理念,我在家里的时候经常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有些美国大片我们一起看后一起哭、一起笑。有一种沟通,很多情况下,我是陪着孩子看,还鼓励她看,但是我会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什么时候最好不要看电视,什么样的电视是可以看的,什么样的电视是不能没完没了的看的。我们要做的不是限制孩子看电视本身,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选择、学会决定。实际上当孩子大了,离开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人生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而且他最最缺乏的就是如何进行选择,就是他以什么为依据进行选择。当然了,如果用经济学上的观点来解释人们任何选择的话,是非常好解释的事情。因为经济学上讲人们的选择就是成本收益的原则,我们所有的选择要是收益最高成本最低的。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你在成本收益选择的时候,还有一个判断标准问题,就是什么对你来讲是收益,什么对你来讲是损失。价值观的判断就是源于家庭的培养和后天所受的教育。比方说,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吃亏是福。让孩子学会让,那么孩子在走到学校后,他的选择就是另项选择,他会知道谦让,知道礼让,他不会说你打我一拳,我也给你一脚。当父母告诉他说:软柿子好捏,你不能让别人欺负你。那你打我一拳,我给你三脚。所以我们说要教会孩子学会选择、学会决定,更要教会孩子有一个正确的选择标准。
  另外,我说要教会孩子竞争的技巧和方法。而且竞争的技巧和方法本身比分数更重要。孩子最需要父母花心血的就是在高中以前进入大学这个阶段,所以我们说要给孩子一个竞争的心态和竞技的方法。我们教育孩子要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心态,让他对生活的竞争。那么这种举重若轻的心态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如果你不断的追着考试后面跑,你会非常被动。你每天狼狈不堪的应付一科一科的考试,那么怎么样让自己从容呢?你要学会驾驭考试。是不是你有胆量就能驾驭考试呢?不是的。能够驾驭考试是你要心中有底。我女儿小的时候一到考英语时就非常从容,她会拎着笔就过去考试了。后来我问她:你为什么考英语这么从容呢?她说:心里有底。就是她现在所具备的英语水平比她同年龄的孩子要高。所以她去考的时候,她觉得很轻松。我们怎么样让孩子具备这种心态呢?就是让他有实力,有了实力,他就有这样的心态。当你有实力的时候你是不怕竞争的,当你能驾驭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就不怕。就比方说我们开车,你刚学开车的时候,开到路上,方向盘把得死死的都不敢动,看到前面有个大车就不敢走。这时候你是没有底气,没有定数驾驭这个车,所以你不敢走。当你能够驾驭这个车的时候,你会很从容,哪里都能去,就是这样的道理。我记得我女儿小时候考试经常考双百分,我就表扬她,她说:妈妈,我可紧张了,我的手都是汗,连笔都握不住。后来我跟她说:当你很紧张的时候,进了考场你可以闭上眼睛,心里数十个数,然后再想妈妈跟你同在,然后你再睁开眼睛考试。如果还不管用的话,你可以连着来三遍。她说:那能管用吗?我说:一定管用,我从小就是这样做的。我觉得人是靠暗示的,像我一个朋友,睡觉总要吃安眠药,后来有一天,我随便拿一个长得跟安定一样的维C片送给他,吃完后一分钟倒头睡了,后来我连着好多天都没有告诉他,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告诉他之后,不仅维C片不起作用了,连安定片都不起作用了。因为你给他安定片,他认为安定是维C。所以人有一种暗示。
  你说让孩子学会驾驭一件事情、驾驭生活的话,父母要能先驾驭生活、驾驭孩子。你知道怎样培养孩子,实际上我觉得,培养孩子是很快乐的事情,当你刚刚生下宝宝的时候,你作为妈妈,可能只是一种舔犊之情,一种单纯的生养的爱。当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爱是慢慢升华的,而且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觉得自身都得到了提升,你在告诉孩子如何做人的时候,好像自己就在学会如何做人。
  第三,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心态。
  我认为健康心态比优越的物质生活对孩子更重要。这是讲到心态的问题,不知道在座的各位看没看过拿破仑?希尔的书,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太太陪着当军官的丈夫一起到非洲北部驻扎,她到那儿去了以后正好赶上旱季,整个沙漠一眼望去没有一点绿色,气温很高,在铁皮房里的温度高达40多度,她在那儿生活觉得很艰苦,而且她是从伦敦过来的,而那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没有绿色,高气温,没有社会往来、社会关系等等,她觉得很沮丧。后来她给她的父亲写了一封信,抱怨这里的生活,并且表示她想离开她丈夫回到伦敦去。后来她的父亲给她回了一封信,在信中说:有两个囚犯从监狱的铁窗向外望,一个人看到了外面的星星和月亮,另一个人看到了脚下的黄土地,看到黄土地的人在监狱里自杀了。她看了她父亲这封信以后悟出了一个道理,后来她就在沙漠里和当地的人往来,学当地人的语言、学当地的风俗,做当地的菜肴。同时在干旱的沙漠里尝试着种绿色的食物,很快她就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她开始非常喜欢那里,并且写了一本书,介绍她在沙漠的生活。不同的心态给人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同时也是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后来这个故事,一直作为管理学、经济学的教学案例。有两个人准备到非洲某地推销鞋,下了飞机以后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地的人都不穿鞋,一个推销员看到这个情况后非常沮丧,他说:这里的人都不穿鞋,我把鞋卖给谁?于是他第二天搭着飞机就返回了。另一个推销员看到这个情况特别高兴,他想:我的商机来了,我的市场来了,我可以把鞋卖出去了。他就开始说服当地人穿鞋,告诉他们穿鞋有什么好处。通过各种促销手段,让当地人穿鞋,改变当地人的理念,告诉他们穿鞋的人比不穿鞋的人富有、有教养、高贵。不断的进行这种理念的教育,结果他的鞋是源源不断的从欧洲运往非洲,钱滚滚的流进他的口袋。人的心态不同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而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快乐程度。在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不快乐,很多的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自己想不开,如果你不让自己快乐,你永远也快乐不起来,如果你期待着别人让你快乐,你很难天天快乐,如果你自己有正确的生活方式,再艰苦的情况下、再困窘的情况下都能让自己快乐的话,那你一定能天天快乐。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心态,一个好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一生。这也是我们常讲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给孩子好的心态的同时,我觉得我们还要教会孩子一个人生的目标。我说:人是要有目标的,没有目标,心中的力量就没有奋斗的方向。所以人是要有目标的,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目标。对于目标而言,这个目标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它不一定非要那么高远,非要那么宏大,但是这个目标是一个有意义的、正确的选择,它就是你人生的好目标。说到这里,我还要讲一个我的观点,我曾经这样讲:现在这个社会,大家从幼儿园开始就为考大学培训孩子,孩子的学习都是应试教育的学习,这种应试教育的学习使我们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知识、对学习应该有的兴趣。本来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事情,当你把学习和考试,甚至决定他命运的考试连在一起的时候,你想让学习快乐,就是很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形成这种的判断标准,认为考上重点校的孩子会比考上普通校的孩子好,考上本科的比考上大专的好,考上大专的比考上中专的好,考上的比考不上的好。实际上,我觉得并不尽然,这不仅是父母的价值判断标准有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应该发生变化。我觉得无论是考上大学,还是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只要他在快乐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在这个事情上卓有成效,他自己快乐的、有成效、有意义的生活,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好的,他就是有前途的。
  我曾经到澳大利亚的个格里菲斯大学访问的时候碰到一个教授,格里菲斯就在一个小镇里,那个小镇不大,但是是特别优美的小镇。我问他:这个小镇不大吧?他说:不大,这个小镇就是一万左右人口。他特别骄傲的跟我说,他的儿子知道这个小镇的每家每户。我很好奇。他同样非常骄傲的告诉我他儿子是这个小镇的邮递员。一个大名鼎鼎的教授非常骄傲的告诉我们,他儿子是这个小镇的邮递员,我当时听了之后很震惊,我开始的时候是震惊他的坦率,因为如果在中国,一个大学教授说他的儿子是邮递员的话,他觉得难以启齿,他可能不愿意跟别人说,所以我很震惊他的坦率。但是说实在的,最后我很震惊的是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对人是宽容的,这样的社会给人的是一种真正平等的理念。当我们把价值标准、理念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当你对孩子的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孩子的心态也会由此轻松起来。要让孩子勇于面对失败,要让孩子知道失败是他人生乐章的一个乐谱,同时,要想让孩子勇于面对失败,我觉得做父母的首先要能够接受孩子的失败。就是你能够平静的面对孩子60分以下的考卷,当你能够平静的面对孩子的失败的时候,孩子才可能坦率的告诉你,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实际上有时候孩子回家说谎,不是因为孩子本身想说谎,是因为他知道他说实话是没有好结果的,所以他才说谎。当他知道他说实话的时候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他自然会选择说实话。我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她考试没考到第一名的时候就会哭鼻子,她总是想得第一名,考不到第一名的时候,她就会哭鼻子,她会跟我说:妈妈,我没考好。我经常跟她说:你无论考得怎样,在妈妈心中,你永远都是最棒的。考大学的时候,最后一刻的时候发烧。我把她送进考场,深中的后门是关的,只能考生进,家长不能进,我把她送到那个门口,就跟她讲:你不是战无不胜的,但你是不可战胜的,你一定能考好。她后来考试出来之后跟我说:妈妈你对我的话好鼓舞,我进去之后把我发烧的事都忘了。考试出来后,人就彻底的病了好几天。孩子需要我们鼓励,即使他考坏了,你也要表扬他。
  当然教育的理念不一样,有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说:你希望孩子怎样,你就按怎样的方式表扬他,好孩子是夸不坏的。所以我是崇尚夸的。我上课的时候是非常愿意让学生发言,我说:你们要愿意发言,你们要起来回答问题,一定要大胆的回答问题。我给他们讲:你们答对了,你们是聪明的,答错了你们是美丽的,因为你们是学生,你们有错的权利。实际上我们要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孩子,“因为你是孩子,你有错的权利”。作为父母都不可能每一步都胜利、每一步都赢,你怎么能期待孩子每一步都胜利、每一步都赢呢?所以作为父母来讲,最大的职责不是分享孩子给你带来的荣誉、带来的快乐,最大的职责是和孩子一起承担困难,承受风险度过难关,这是一个父母最应该做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做的。
  第四,父母要教会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
  他律就是说你教育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律就是孩子说:我要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孩子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判断力的人,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在很多的情况下,孩子长大了做错事,包括大人做错事的时候,你会后悔你做了这个事,那是为什么?是因为当你面临这些诱惑、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你失去了自律的能力。昨天在新闻频道有一个节目介绍一个中学的女老师搞色情网站,后来那个老师抱着头哭,在那里说:我错了,我不该做这个事情。她非常痛苦,她也是一个刚刚毕业的中专生,刚刚20岁出头。人们常常就是因为缺少自律的能力,使自己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再讲到自律这个问题,我觉得父母要给孩子做一个典范,我有一个朋友,她做的一点点小事情就会影响到她的女儿。她女儿做什么事情非常坚定,只要她认准了要做的事情,她不会放弃的,一定要做下去,要做出结果来。后来我跟这个朋友在一起聊的时候,她跟我讲一个事情,她说她生完女儿后胖了,她就坚持减肥做仰卧起坐。她现在身材保持得很好,她从生完女儿满月后就开始每天做仰卧起坐,她是用数量过日子,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床上做60个仰卧起坐,然后还做一些其他的活动,现在女儿七八岁了,这些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以至于她的孩子都知道妈妈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做仰卧起坐。她说:我发现可能就是我的坚持影响了孩子,在孩子脑子里的印象就是做事情是不能放弃的。
  这又回到我最初的观点,实际上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给孩子带来一生的生活习惯和理念,也可能就是爸爸妈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选择。
  第五,做父母的要相信鼓励你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信任是对孩子最高的奖赏,我们知道,人本能的对接受鼓励比接受批评更快乐,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人们对鼓励所产生的正面效应比批评产生的负面效应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所以,父母要能够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在相信孩子这方面,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难的。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做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这种说话的方式也对孩子产生一些影响,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判断。我很不赞成的一种说话方面就是跟孩子说:你看,谁家的孩子多么好。要么就说:你怎么不像谁家的孩子那样。我觉得这是父母最不应该采取的说话方式,实际上每个孩子都特别渴望父母对他的肯定。父母对他的肯定是对他最高的奖赏,他很期待。你开始批评他的时候,他的心里是很痛苦的,但是当你不断的批评他的时候,他慢慢的就形成一种抵触情绪,慢慢的他听不进去你对他的批评。当他形成抵触情绪、听不进你对他的批评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很难在他的身上发挥作用。
  第六,应该培养孩子一种承担精神。进到培养孩子的承担精神,我觉得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比较缺少的,我讲的承担精神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说到教育,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那时候看到一个报道,在日本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小朋友被酒店的旋转门夹到缝里,后来抢救无效,孩子死了。报纸上就在报道这件事,我看到他们的报道和中国的报道很不相同,所有的报道中没有一个人谴责母亲,说母亲没有看好。母亲在前面先走进去了,没有人谴责母亲,人们都在说酒店的服务生为什么没有照顾好这个孩子,进而人们说这个门做得是不是有问题,它的缝隙为什么那么大,能让一个孩子被夹进去。在日本我还发现,经常看到一个小小的小朋友跟着爸爸妈妈,他拎着一个很沉重的书箱,拖着书在后面走。日本的小朋友本来就长得很小,跟在父母后面走,有的时候都忍不住想上去帮他一下,但是你千万不要帮。这是他们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方式,他就要孩子自己这样做。相比较来讲,我们却有很多二十四孝老爸老妈,特别是我在学校也知道,新生开学的时候,很多爸爸妈妈过去帮着铺床、打扫卫生、收拾宿舍。我一看到这些二十四孝老爸老妈,我很理解,有的时候我都恨不得也去帮助我的女儿,我是非常理解的。但是这种教育方式、这种的方式缺少了的对孩子承担能力的培养。孩子小的时候,摔倒了,或者是孩子的头碰到哪里,摔倒之后,父母马上跑过去把他抱起来说:宝贝,碰到哪里没有。宝贝本来没什么事,结果你一嘘寒关心的话,宝宝可能一下子就哭了。国外有些人教育孩子不一样,在公园里孩子摔倒了,父母看一眼,看到没有什么大问题,就让他自己爬起来,哪里摔倒从哪里爬起来。孩子脑袋碰到桌子上以后,父母也不会打桌子说:这个桌子为什么撞宝贝,桌子是坏蛋。他会告诉孩子说:这个桌子是会撞人的,以后你要小心,不要往这上面碰。
  这种教育方式不同,对孩子承担心理的培养就不同,以至于孩子到大了以后,当他发生事情的时候,是他自己来承担,还是让父母去承担,是他自己去解决,还是靠父母去解决,就会出现这些的问题。我在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的时候,碰到一个学生考试作弊。按照深圳大学的规则,考试作弊两次就要被开除学籍,正好他那次考试上午作弊一次,下午作弊一次,按照规则,他就被开除学籍了。开除学籍后,他的父亲到学校来找我,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需要多少钱,我可以花钱。当时我看他父亲这样说,我就很生气,我跟他讲:这不是花钱能办到的事,我告诉你,花多少钱也办不了。他父亲非常生气地跟我说:我在深圳闯荡这么多年,事业发展得很好,还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我说:对不起,就这件事情是花钱办不成的。后来我就没有理他,过了几天,他父亲到我办公室来,老泪纵横的说:帮助一下这个孩子,十年寒窗,考上大学,他才大三,没毕业就被开除学籍走向社会,他今后的人生路怎么走。他父亲说完以后老泪纵横,他的父亲这样,我就被感动了,因为舔犊之情人皆有之。后来这个学生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一年以后取消处分,那时候他正好就大四了,就应该毕业了,但是由于他是被开除学籍的,他还要再多读一年,结果别人大学四年毕业,他大学五年毕业,自己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了代价。当很多孩子发生事情,出了问题以后,他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呢?是把爸爸妈妈请来,请爸爸妈妈来帮助他做事情,这是最不好的习惯。现在不仅我们的孩子有这种想法,甚至我们的父母也会说:你去吧宝贝,有什么事情爸妈给你搞定,给你摆平。现在独生子女带来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在这方面是很突出的表现。独生子女带来养育孩子风险性的考虑,带来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的过高,这些都增加了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出现了问题。而且这些有问题的爱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和后天的发展都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说到父母,我也碰到过很好的学生家长,她的孩子在深圳大学读书,后来到国外去读书,让我写一个推荐信。她跟我说:孩子和她的女朋友一起去澳洲读书。我问她:你孩子的女朋友也是我们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的吗?她说不是,是同济的。我说:不错啊,同济大学是重点学校。她说:别提了,实际上我的儿子成绩也很好,也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就是中学的时候恋爱了,没有考好。后来她给我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而且一下子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好的母亲。她说:孩子快要高考的时候,在三四月份给儿子洗衣服一下子发现了女孩子留的条,当她发现个条的时候就在犹豫,到底是告诉孩子还是不告诉孩子,不知道怎么说好。但是她还是把这个叠成燕尾形的条放到儿子房间桌子上了。等儿子放学回来后看到这个条子以后,一下子冲出卧室问他妈,你怎么看到这个呢?你看了没有?他妈说,我洗衣服发现的。他问:你看没看?她妈妈说,我当时想想,我不能说谎,我说我看了。之后就问她儿子:你喜欢这个女孩?儿子说:挺喜欢的。“她喜欢你吗”?“她喜欢我”。她说:那你们这样会影响学习吗?他说:那个女孩已经影响学习了,在班级考试一直是前10名,这次考试考到了30多名。她妈妈说:如果这样的话,对你们俩的学习都有影响,马上高考就要到来了。
  后来他妈妈想了想,自己做了一个决定,有一天没跟她儿子商量就把这个女孩约到她家来吃饭。吃饭后她妈妈就说:我知道你们两个好,你们也都是好孩子,学习成绩都好,但是就是希望你们现在全心全意的去读书,一起好好复习,考上大学。考大学就是这几个月的事,而爱有一生的时间。后来她就让这两个孩子在她家里一起看书、一起学习。
  她说:最后结果你看,我们学雷锋了,女孩考大同济,我们孩子考到深大。我说:深大也不错。她给我讲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一下特别敬佩她,虽然她不是一个有很高学历的母亲,也不是一个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女性,按照现在说的女强人、成功人士,她可能都算不上,但是我觉得她是一个最成功的母亲。由于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选择方式的正确,她不仅救了自己的孩子,也救了另外一个孩子。我说的救了,就是当他们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爱护、正确的引导,从而保证他们按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胸怀,父母的理念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尤其在很多关键的问题上,你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们也很有意思,你真的要让孩子听你的,能够教育好孩子,能让孩子接受你的意见,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还要怀一颗童心。我在学校的时候,我的学生也经常给我发短信。我有一个大三的学生给我发短信,她是一个女孩,她说:陶老师,你说爱情受不受年龄和国界的影响。我就知道这些孩子很调皮,他们是有“圈套”的,我说:真正的爱情是跨越国界、逾越年龄的。她说:我认识了一个比我大13岁的男孩,应该没有问题吧?我要不要告诉我妈?我给她回个短信说:从理论上说爱情是跨越国界、逾越年龄的,但是你知道理论和实践为什么会脱离吗?她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有感情,如果做学者,我可以这样说,如果作为你妈妈,我就会说把那个老家伙带给我看看,所以你一定要带给你妈看。后来他们结婚了,而且过得也很好。我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和青年人说话,在和青年人说话的同时,我慢慢的学会感受青年人对问题的看法,和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去想问题。有的时候不是孩子坏,也不是学生坏,可能是我们开始把他们想坏了,也不是他们复杂,可能是我们把他们很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有的时候尽管他们有点小坏水,尽管有点小复杂,但是你把他们小坏水往正确的路上引,把他们的复杂往单纯、高尚上说,他们也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你希望他们是什么样的,你就按什么样的方式去夸他们、引导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长,学会很多东西。
  最后想说这样的一句话: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理念体现了父母的素质和哲学观,有时候似乎不是父母在培养、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促进父母,为人父母的人或许会发现,自己因为作为父母而逐渐的变得成熟、完善起来。如果说父母是一种职业,他们孩子就是一所学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本身也得到了塑造,父母和孩子是一同成长的,希望各位已经作为父母和即将作为父母的人都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父母,培养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孩子。
  主持人:非常感谢陶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场“孩子是一所学校”的讲座,陶老师用了大量的理论和大量的事例教我们怎么样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会爱,要有承担的精神等等,希望大家回去之后好好消化这些问题,这次讲座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