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模”:40岁前以命博钱40岁后以钱买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43:46
调查:京沪等四大城市七成白领成为“过劳模”
什么是“过劳模”?
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面色暗哑、头疼胸闷、易怒、烦躁、忧郁、抓狂……以牺牲节假日和个人休息时间为代价,没日没夜地干活儿――如今,昔日人们脑海中劳动模范的社会形象,正在大规模地移植到城市中的常人身上。他们的工作强度,大大超出了常规的“敬业”标准,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劳模”,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戏称为“过劳模”。
“过劳模”成因:压力巨大、竞争激烈
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是导致“过劳模”的重要原因。白领成为“过劳模”,往往在于对职业规划设立了一个过高的标准,而忽略了职业发展中的心理发展阶段,而且他们最初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愿成分。大部分人工作初期都会有一个“蜜月期”,这时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超时工作充满自我欣赏的情绪,虽然工作到很晚,精神却处于亢奋状态。但几年后则会进入“能量耗尽期”。这时“过劳模”会发现,自己的付出未必能得到期待中的回报,其中一些人会认为原因在于工作还不够努力,于是加大强度,由于效率不高,形成恶性循环。专家提醒:要警惕“过劳模”变“过劳死”。>>>详细
相关阅读:中国工作时间世界最长  一年60万人“过劳死”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过劳死也呈急剧增加趋势。据估算,每年“过劳死”的人多达60万。“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去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某人士说:“在许多行业,中国员工的劳动时间几乎已经赶超日韩了。”>>>详细
“过劳模”非自愿 是被逼出来的
就业压力大――“被迫过劳型”
体面的工作得来不易,失去却很容易。白领们都知道,就在自己单位的门口可能就有很多求职者正排着长队……你不愿意“过劳”,愿意者大有人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种情况下,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任劳任怨”,能行吗?
生存压力大――“自愿过劳型”
我国诸如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类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现在人们过于劳累!能不累吗?人们工作,不仅要自己存钱养自己的老,而且还要购房、供养孩子上学、赡养老人,以及应对突如其来的病灾等。自己不“拿命”挣钱,自己及家人恐怕就没有美好的未来。
舆论压力大――“跟风过劳型”
畸形的“加班”文化也戕害了劳动者的价值观。现在不少企业将员工是否经常加班作为考核参考项,那些“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的员工经常被当作典范加以鼓励和赞赏;不愿加班则会遭遇冷眼。社会上也是这样,能这多劳,多劳者自然就以为这能干喽,强人、精英之类的美名也是“多劳者”多得。
     
打死不当“过劳模”:要劳,但不过劳
不当“过劳模”,并不比登天难,细节决定一切。
1、早睡早起: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肝脏的最佳排毒时间,为了次日做更多的事情,早点睡吧。
2、按时吃饭:为了你的胃不要跟破棉絮一样,按时吃饭吧。
3、学会拒绝:无偿加班坚决不干,有偿的要看性价比。拒绝加班讲技巧,如装病、用突发情况脱身等。
4、不要太能干:做好份内的事情,不要处处争先,否则老板的要求永无止境。
5、谈一场恋爱:努力提高效率,缩短工时,拒绝加班,来陪伴对方。
5类“过劳模”张榜批评
1、各大企业的中层及其以上管理人员:既要表现自己,也要调动团队,还要协调众人的关系。
2、艺人:不进则退,一停,就出局。
3、媒体从业人员:女生基本是当男生用,男生基本是当畜生用,直到把你榨成渣,再一脚踢出去。
4、IT行业人员:对速度的追赶以及害怕追赶不上的恐惧导致“过劳”。
5、自由职业者:闲时闲死,忙时忙死。>>>详细
网友:成为“过劳模”的不只是七成白领
    在如今职业、职位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几乎没有人敢对非正常的延长加班说半个“不”字。
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过劳问题均存续已久,并非简单的意识引导或者行政调节所能解决。最需要的是改善人力资源环境状况的社会机制。在一切措施中,最为核心是调节劳动就业市场的部分失衡状态。诸如地区与行业间的职工就业休假制度的严重不公,领导与普通职工间的劳动休息的差别日渐拉大等,均是伤及社会就业与休假公平环境之大忌。这些社会劳动肌体中的不平等、不平衡的因素一朝不被剔除,公民超时负荷劳动的现象就一日不会消失。>>>详细
白领成“过劳模”,掌声还是嘘声?
一个小小而必要的设问:健康和工作,哪个更重要?
“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吃的比猪差,干的比驴多。”“过劳”的背后,其实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博弈下的后果。在就业岗位成为稀缺产品的时代,面对有苦难言的白领加班,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资方自可以装聋作哑地无视白领们的生命和健康,而成为白领“过劳”的唯一受益者。
也许,只有当法律足以使白领们强大到可以行使权利的时候,健康和工作才不会成为悖论,我们才有理由为享受自己的“体面劳动”鼓掌。>>>详细
“过劳模”,从点到面的劳动安全危害
当白领们坐在空调房“过劳”之时,人数更庞大的体力劳动者在户外高温下“过劳”;当白领频现过劳死时,蓝领阶层则出现更多的劳动安全问题或职业病例。
我们关注的不能只是某一阶层,而应该是导致劳动者普遍“过劳”背后的严峻现实:中国劳动力资源处于掠夺性的“被开采”当中。白领“过劳模”现象值得重视,但更应当正视的是,中国劳动者普遍面临的劳动权益保障缺失,如何杜绝人力资源遭受的“掠夺性开采”,是关乎民生、更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详细
“过劳模”和员工们不敢去要的加班费
在单个的员工面前,单位和老板显得那么强势―――他们动辄可以拿辞退你相要挟,但员工们要想维护自己的权益,却只能冒着巨大的风险孤军作战。有人可能会说,不是有劳动法吗?不是有工会吗?不是有各级劳动执法部门吗?是的,的确有劳动法和各级工会组织,那些劳动执法部门也的确门类齐全,但疲软的劳动法和受制于资本意志的工会,以至于似乎可有可无的劳动执法部门,什么时候成为过员工权益真正的守护者?
要想让“过劳模”逐渐消失,要想每个员工都能不担风险地拿到自己的加班费,劳动执法部门首先要先硬起来,要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帮助员工们维权。即使企业是地方上的纳税大户,即使单个的员工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个体,劳动执法部门也应该有勇气正确站位,尽力成为劳动者权益的真正维护者。>>>详细
“过劳模”不能被矮化为“精英病”
白领之外,还有多少普通劳动者或者说不为专家所关注的职业群体,存在着“纯度”更高的“过劳模”现象?遗憾的是,调查数据指向的仅仅是白领这一精英职业群体,似乎“过劳”问题就像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富贵病”。一个狭隘的研究视角,会让一个本来普遍存在的问题被“矮化”为“特殊问题”,或者说,让一个本应成为公共议题的问题成为精英群体所独享的“职业保护”。 专家过于狭隘的研究视角,频频从“精英本位”的立场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不仅辜负公众信任,更会导致潜在的公共政策所可能对弱者权利保护的熟视无睹甚至釜底抽薪,而这不能说不是专家群体的悲哀。>>>详细
专家:拯救“过劳模”  政府、社会、法律一个都不能少
首先,需要完善法制,除了严格监督超时超强劳动、强制带薪休假和定时对员工体检以外,及早将“过劳”列入职业病范围,把遏止“过劳”现象写入法律。政府职能部门、司法部门以及工会等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无力、低效,是资本方违法的低成本。
其次,需要确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我们的工会组织、劳动监察部门过去关注和监督的重点在员工报酬、劳动保障等方面,很少关注超时超强劳动。很多自愿过劳者都是因为生存压力大或者担心日后生活没有保证,所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型过劳者。 工会更要为职工说话,维护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
再次,改善就业环境,导致“过劳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就业压力大,只要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多少人拿生命赌明天。打蛇打七寸,政府应竭尽所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缓解当前就业紧张局面。
最后,需要增强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随着“过劳死”人数的增加,劳动者渴望受到保护的意识也应逐渐增强。面临人际、晋升、批评甚至下岗等各种职场压力,需要我们自我调节,改变以往的职业道德自我评价,依靠劳动法享受所规定的权益,而不是不惜以透支生命来获得上级认可或是保住职位。>>>详细
“过劳模”拷问《劳动法》
中国堪称“过劳模”的,不光包括七成以上的白领,估计还包括八成以上的蓝领,九成以上的农民工。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是对人们生理和心理机能的严重损害。要让劳动者不要成为“过劳模”,远离“过劳死”,关键就是要让《劳动法》尽快硬起来,丰满起来,真正成为劳动者的保护网。>>>详细
“过劳模”源于权利贫困
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被虚置,是政府职能部门、司法部门以及工会等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无力、低效,是资本方违法的低成本。作为受公众委托的政府等有关部门未能依法充分行使权力,公众权利不可避免就会被打折。
预算监督等缺乏刚性,政府预算未能实现归一化,不能有效控制政府花钱,导致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政府建豪华办公楼等奢侈浪费甚至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而这是以民生支出、公共品投入费用受到挤压为代价的。如此现实,更是说明公众的权利处于贫困状态,为公众代议的权力机关未能让权利充分伸张,政府及相关官员手中的权力未得到严密约束。>>>详细
他山之石:西方七国财长会议4月13日在华盛顿举行,这次有关全球经济和金融政策的重要会议,人们发现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意外缺席,因为他已经答应家人去非洲的纳米比亚度假,观察那里的野生动物。德国财长竟因为要和家人去休假而缺席了这样重要的会议,这说明,在欧洲,休假是很大的事。而最为重要的是,休假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工作狂”在某些地方被视为工作努力,但在欧洲或许就被看成一个乏味、无趣、不懂生活的人。而这绝不仅仅是官员,其他人也一样。在澳大利亚的研究所就职近10年的大卫,工作勤恳,去年他的研究报告还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获了奖。尽管被视为“模范雇员”,但大卫每年的假期一天也没少休。
(责任编辑:石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