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情感关怀:家庭幸福的源泉(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7:42
       家庭的情感关怀,这本来不应该是问题。家庭就是情感的港湾,亲情是人最亲密的关系。男女之间互相爱恋,然后结婚成家,没有情感怎么会走在一起?再后生了儿女,谁又不爱自己的孩子?把儿女抚养成人,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自己老了,当然希望儿女的关心与照看。我们这一辈子,谁能离开得了家?家,伴我而生;家,送我而去。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是人生幸福的第一要事。      幸福的伊甸园http://blog.sina.com.cn/wack3
      那么,怎么才能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呢?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家都有不开心的事。我今天能讲什么呢?通过一些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要重视孩子的情感

        我讲一件发生在北京的惨案,一个大学生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还割下了头,惨不忍睹。他的父亲是科学院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大学副教授,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大学生叫李兵,浓眉大眼,一头卷发,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小伙子。他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父母呢?

        李兵的父母和中国的绝大部分父母一样,对儿子期望很高,望子成龙。他们采取的办法也几乎和大多数家庭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学习上要求非常严格。就一条,你给我好好学习。儿子打扫自己的房间,不让,你给我学习,房间自有人打扫。孩子早上起来做早点,不用,把时间用来学外语。孩子要打网球,不可以,只允许跑步。孩子要看电视,不能,星期六只能看一次。孩子看书会突然被检查,不让看课外书籍。这没有虐待啊,只是管得严一点而已。

        李兵从中学开始苦苦追求一个女孩,一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确立恋爱关系。有一天他去见这个女孩,在路上逛街,手牵手,被他母亲发现了,训斥他“不是花前月下的时候。”当天晚上,儿子和父母发生了争执,父母不允许儿子在事业有成以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他所苦苦追求的恋爱成为泡影。当天晚上李兵思考了一夜,早上九点多钟的时候,把父亲掐死。中午母亲回来,买了排骨和青菜,一起吃了丰盛的午餐。母亲午睡时想把她电死,但母亲坐了起来,他就用皮带掐母亲的脖子。母亲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讲啊”。他说:“已经晚了,我已经把父亲杀了。”母亲非常震惊,说:“不管怎样,你现在住手,如果你坐牢我陪你坐牢,如果你死我陪你去死。”讲到这儿,他有点犹豫。母亲想要挣脱皮带,结果他一下子把她掐死了。

        这个案子发生以后,那个女孩根本不相信,说李兵是个非常乖的孩子,从小听父母的话,没有和任何人打架,谈恋爱都很腼腆,怎么可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呢?

        这个案例确实使人震撼,很有讨论的必要。儿子为什么残忍地杀死自己的父母,给我们做父母的有哪些教训?李兵父母最关心的是李兵的学习,成绩好,就能考上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就能有好的生活,恰恰忽略了李兵的情感。当着李兵被严加管制,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时候,肯定他是不高兴的、抵触的。但他父母完全不重视、不顾忌他的情绪。他苦苦追求、好不容易确立的恋爱关系,被父母不容置疑的否决后,他积压内心已久的不满与愤怒一下子喷发出来了,变得如此残忍,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这就让我们看到情绪的作用力,一个人的坏情绪爆发是多么可怕,后果是多么严重!

        李兵在监狱里回忆,母亲什么时候最好?就是他小时候,脚被狗咬伤,母亲带着饭菜来,看着他吃完走,他认为这时候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对母亲的回忆就是这么一点,其实他的父母花了二十年的心血来培养这个孩子。

        李兵把父母二十年的养育之恩都忘了,但他小时候,脚被狗咬伤,母亲关心的情节却不忘,而且评价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可见对人的情感关怀的重要。

        这使我想起杭州的一个惨案,一个17岁的中学生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后来名次落后了,母亲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让孩子看电视,他与母亲发生冲突,把母亲杀了。他回忆起,曾帮母亲和邻居把液化气瓶提上楼,他母亲不许,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这两个案例说明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的学习、考分放在第一位,既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又不重视培养孩子对别人的情感,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情感的丧失,最后酿成惨案。

        这里有一个细节很重要。他母亲被掐的时候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讲啊”。他说:“已经晚了。”如果李兵父母平时也能与孩子沟通、交流,这就不会发生这件惨剧了。

        临死以前,李兵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悔恨,但是很痛恨家庭的这种教育方式,希望世界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记住他们家的教训。中国很多家庭都在重演悲剧,当然未必一定是杀死父母。顶撞父母、离家出走、自杀跳楼的不断发生。

        教育子女,是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父母中付出最多的,但9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不满。据对美国、日本的调查,最崇拜的前三人中,其中一个一定是父亲或母亲。我国调查,最崇拜的前十二名都是歌星、球星、影星,父母排到13名以后。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父母是最失败的。

        现在养鸡、养猪都需要专业技能,上岗要进行培训,做不好就要下岗。就是当父母教育子女不需要专业、不需要培训,也不会下岗。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对待孩子?或者教育孩子要注意点什么?

        这是一个大题目,不是几句话能讨论清楚的。但有一点要关注、重视孩子的情感,直接了当说,就是孩子的情绪。孩子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我们都要关心,去询问、交流。尤其是内向的、不太愿说话、说他几句也不回应的孩子,更要关心他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是能与孩子沟通,孩子有什么话肯讲,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出大问题。

       与孩子沟通,是需要方法的。我讲一个孩子被老师罚抄单词的例子。孩子生气地说:“英语测验,我错了5个单词,老师罚我每个词抄写10遍,太可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

       家长怎么回应呢?如果你是家长,怎么回应?

    “你的学习态度有问题。明明是你做错了,老师应该罚你,你还说老师可气。”

    “你不想一想,如果你都对了,老师还能罚你吗?自己学习不好怎么怪老师!”

    “老师这样做还不都是为你好?如果是我,感谢还来不及呢。我看你抄上十遍二十遍也不多。”

       从认知上说,老师是对的,孩子是错的,我们要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从内心接受老师的处罚。所以,大家都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孩子。但是,大家勿略了孩子的情感,此时的孩子情绪很抵触,你看,他说:“太可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在情绪对立的时候,你认知上再正确的话,他都听不进去。孩子是这样,我们大人也一样啊!在闹情绪、闹别扭的时候,道理很难听得进去。孩子已经很生气,家长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来教育孩子,必然引起孩子对老师和家长更强烈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做?

        可能是不说话,转身离去。

        也可能是“算啦、算啦,不跟你说了!”

        也可能是“你知道我有多少作业吗?你了解我的感受吗?”

        总之,孩子感到委曲,以后碰到这样的事再不会与你说了。这种事多次发生后,孩子与家长沟通的大门彻底关上了,当我们不知道孩子内心在想什么时,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关注、重视对方的情感是保持正常、良好沟通的前提。情绪一对立,还怎么沟通,只有吵架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往往被人们忽视。尤其是强势方对待弱势方,比如家长、老师对待学生,老板对待员工,上级对待下级时很容易发生。话题转回来,请问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应该怎样呢?

        首先要化解孩子对立的情绪,这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再来加以引导。家长关注地说:“噢,错了5个单词,老师罚你每个抄10遍啊!”重复孩子的话,表明家长认真地倾听。 孩子回答:“是啊。我每天一大堆作业要做,再加上这些,烦也烦死了。” 家长同情地说:“是啊,每天都有作业,如果是我,也会烦心的。其实,我上学的时候,面对每天大量的作业,与你一样的感受。真想高喊‘给我一天没作业的时间吧!让我玩个痛快吧!’”这是家长与孩子共情,表示理解孩子想法。孩子:“您上学时也是这样?”家长引导说:“是啊。不过幸好遇到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不然,我可能与其他同学一样,不能走进大学校门了。”这能引起孩子对问题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孩子:“你们老师怎么负责任?”家长:“当时也认为老师在罚我们,不会的题目也要再做几遍,出错的卷面,要反复练习。有的同学因此对老师有意见,不喜欢老师,结果功课越来越差。”孩子:“那您对老师没意见?”家长:“和你现在一样,也不满意,毕竟我也想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呀。但想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做得更好,老师就没机会‘罚’我啦。于是,我更努力,老师喜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吧?于是,我才有机会顺利地考入大学。而和老师闹别扭的同学,还以为为老师学习,不喜欢老师,就不喜欢那门课。结果成绩越来越糟,别说进大学的校门,就是高中毕业,还有几个补考的呢。我的体会是:重复可以令记忆更深刻,这也符合记忆的规律。”孩子:那好吧,我也按你的方式试试看。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端正了学习态度,并且化解了与老师的矛盾。

        这是我们中心樊子梦咨询师写的一个案例。一个人的意见、态度、情绪怎么不对,总还有合理的成份,或者有它的根据与理由。老师罚孩子抄单字,孩子是该罚,但是在作业那么多的情况下,他压力很大、负担很重,他的不满,在这件事上,似乎是不对的,但是是有道理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不对,从尊重他的感受出发加以引导。生活中都是一件件小事,不重视对方的情感,长期积压就会出大问题。残杀自己亲生父母的李兵,杭州杀害母亲的徐力,都是长期积怨的总爆发。所以,关心孩子的情感十分重要。

                                                                               要打下做人的根基

        有的家长会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情绪啊,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生怕孩子不高兴。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宝贝,吃啊!宝贝,穿啊!宝贝,玩啊!这就步入另一个误区,一切都顺着孩子的意,哄孩子高兴。所以,现在的孩子都过于自我,从小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爱人;只知道得到,不知道付出。一个只有自我,没有他人的人,是最脆弱的。他没有支撑生命的精神力量,只要欲求得不到满足,就觉得生命无意义而自杀。

        现在,15岁至35岁年轻人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自杀。媒体上不断报道中学生、大学生、年轻员工自杀的消息。当然,自杀毕竟是少数。孩子不懂得做人处事,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进社会、成家庭,都不会幸福。儿女不幸福,做父母的哪有幸福可言?

        目前,教育孩子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严,不重视孩子的情感;一种是过宽,什么都依孩子。这叫宽严失度。过严的,是要求孩子学习好、有本事,不重视孩子的为人。过宽的,只图孩子高兴,没有原则,不教育孩子做人。所以,两种倾向都是一个误区,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做个什么样的人,关系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孩子长大了,可以做教师、工程师、律师、公务员、老板、员工……但有一条共同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有善意的人、有仁爱精神的人、会爱别人的人,一个大度、积极、开朗、宽厚的人,而不是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投机取巧、爱占便宜,心胸狭隘、思想偏执的人。能做这样的好人,走到哪里,都会与人相处,讨人喜欢,做什么工作都会愉悦、快乐。否则,再有本事、事业再好,最后也不会幸福。

       爱心怎么培养?爱人的情感怎么培育?这就是从爱父母的教育---孝开始。大家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爱最深、情最切。这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但是孩子爱父母的孝心是需要后天培育的,不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如果不注意教育,孩子会认为,父母给我爱,是理所当然的,再多也不感恩,少了就抱怨。

        教育孩子孝,并不一定要讨孩子的回报,而是让他们从小懂得感恩,心中不光有自己,还有父母。对父母感恩,这是爱他人的出发点。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很难想象怎么会爱别人。孩子生日时,不只是给孩子买蛋糕、送礼物,而是要让孩子懂得,谁给了他生命。父母生日、逢年过节,一定要让孩子感恩父母。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自己做榜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有孝敬父母的子女。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我讲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看韩剧,年轻人结婚时一定要跪拜双方的父母。跪拜是感恩的表示,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父母已去世。过去祭奠父母,只是到那里看看,放一些祭品,再清洁一下,就走了。这次去,我觉得应该跪拜。我就跪下去了。这一跪,我的感情就控制不住了。想起了父母养育我的细节,我泪流满面,深感没有来得及报答养育之恩。这与过去站在那里看看,感受完全不同。

        我与夫人去她老家祭奠她的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她们老家的风俗,是在墓地放鞭炮。放完就准备走。我说,还是要行跪拜礼。我与夫人都一起跪了,当我的头叩到地时,我的心似乎与已故老人相通了。想起夫人给我讲,小时候如何受到老人的疼爱呵护,我不觉得流下了眼泪。

        两次实践,使我懂得礼的重要。内心的感受要通过一定的礼节---肢体动作来表达,而肢体动作表示的礼节会加深内心的感受。由此,我认为,对父母感恩,一定要用礼来表现。于是,每年过年,我就带头与夫人一起向岳父母跪拜,说祝福的话,送孝敬的礼。然后,由孩子向老人跪拜,再向我们跪拜,说感恩的话,我们给压岁钱。这祥,老人特别高兴,老岳母流下眼泪。孩子也学会感恩,表示对老人、对我们的孝敬之心。过去过年,我们给岳父母红包,老人还要感谢我们。孩子只知道要压岁钱,忙着数钱。现在,过年对老人增添了一份孝心,使孩子懂得了感恩之情。

        孝的教育、爱的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我那个儿子小时候特自私,尤其是有好东西喜欢自己吃。后来有了很大进步。那天有三个水蜜桃,我和夫人散步去了。回来一看,他吃了一个,还把两个水蜜桃削了皮。我就叫他写了一篇作文《三个水蜜桃的故事》。按过去他会把三个水蜜桃全吃掉,很有快感,不过也只有几分钟。但我们回来就会批评他,你怎么把水蜜桃全吃了,怎么那么自私啊?他马上不快乐了。现在他吃了一个很快乐,还想到我们,不仅留着,还削好了。我们就很高兴,儿子,你真不错,真有进步。怎么样,他很快乐。我们又打电话给他的舅舅、爷爷、奶奶,说他真有进步,这个快乐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这说明什么?一个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就不会快乐。你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大家都快乐。这个故事孕含着浅显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我们的教育下,现在儿子大气多了,会处处想到别人。

        我再举一个例,星期天,一对夫妇带来3岁多的小女孩来我家玩,我拿出了巧克力糖。她拿起一块,就要吃。当时,我们正在谈小孩教育问题,她母亲谈不好教育的理由。我就对小孩说,“小朋友,你拿了糖,应该先给爸爸妈妈吃,然后再自己吃。这样就是好孩子。”小女孩,拿了两块,给了爸妈,又拿了两块,跑来给我们“伯伯、阿姨吃!”我们高兴的大笑,这孩子真受教,马上懂得要先要给大人吃。所以,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教育孩子的意识。确实“子不教,父之过”,小孩的错,就在大人不教。       幸福的伊甸园http://wack201031.blog.163.com/
       孝敬父母、学会爱人,这就是做人的根基。一个人有了这个根基,不管他将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赚钱多少,都会幸福。否则,尽管有一时的地位、财富、荣耀,最后还是会不幸的。

                                                                                        

                                                  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主任徐景安        wack   20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