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故事(连载1)--老木匠的工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04:43
检拾旧稿,发现前年在CCTV12做节目时顺便写的一些文字。曾经在百家试讲了一次,讲了两小时,据说反映不错。不过因为已有一位讲汉朝的先生打算通吃两汉,这个题目就被淘汰了。想想反正没用,贴在本坛供大家笑笑。

这个稿子还没有完成,有多少贴多少,以后再补吧! 1、推上宝座

本系列我们讲的是“文景之治”。

这是一个在中国政治史上一直被称道的、作为榜样的时代。文,是指汉文帝刘恒,景,是指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了整整40年,正好是两代人的时间,这两个皇帝的统治时期,后来被当作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

这个时代从汉文帝刘恒以代王身份被推上皇帝宝座的公元前180年开始。

那么为什么这个皇帝是被“推”上皇帝宝座的呢?

京城喋血

公元前180年,汉朝的京城长安发生了一场流血政变。

阴历7月间,掌权15年之久的吕太后病死。这个生性残忍、但又具有政治才干的女人一死,原来被她的残酷屠杀威吓政策压制下的刘姓皇族立即开始行动,齐王刘襄在外起兵,他的弟弟朱虚侯刘章虽然是吕禄的女婿,却是在长安给自己哥哥通风报信、出谋划策的内应。

原来吕后家族及其亲信也是建立汉朝的功臣集团的组成部分,可是吕后掌权的时候3扩张本家族的势力,甚至违反刘邦当年和功臣集团的盟约“非刘姓不得为王”,这就影响到了功臣集团的既得利益。等到吕后一死,原来被吕后控制住的功臣集团立即发生新的组合,尤其是过去对吕后很服从的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暗中串联了一批功臣大臣,又和刘姓皇族暗中联手,开始组建反吕的统一战线。最典型的是受吕氏控制的朝廷命令开国大功臣之一的灌婴带了军队去讨伐齐国,可是这位统帅一离开京城就自说自话了,居然和齐国暗中停战。

才过了一个多月,反对吕氏的势力就在京城开始了行动。周勃等人设置圈套,迅速夺取了京师驻军的指挥权。

原来西汉在建都长安后,根据“强干弱枝”的国策,在长安附近部署了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一部分驻扎在长安城南部的皇宫附近,另一部分驻扎在长安城北地区,因此分成“南军”和“北军”两大集群。这两支军队的指挥权是一直分离的,显然是为了防止军队的倒戈政变。

南军也称“兵卫”,一般由朝廷九卿之一的“卫尉”指挥,总兵力约有上万人。负责皇宫内的警卫戒备,以及宫殿门口的出入、公文的递送,实际上是皇宫的卫戍部队。还有一批号为“郎官”的皇帝的随从,由郎中令指挥。

北军平时可视为是京师地区警备部队,战时则为战略预备队。一般由“中尉”指挥,士兵主要从关中地区征发正卒,每年轮换。同时关中地区的郡县地方驻军也归中尉指挥。北军的总兵力没有明确的记载,平时员额大约是数万人。关中地区所有适役男子实际上都是北军的预备役军人,紧急情况下可以动员组编为一支大军。

吕太后病重的时候,布置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指挥北军,另一个侄子吕产统帅南军,企图以中央军力量威慑全国服从吕氏当政。临死前又让吕产为相国。

吕太后死后,周勃与陈平诱骗吕禄交出上将军印符,前往自己的封国。周勃通过熟人关系拿到了皇帝的符节(皇帝使者的象征),得以进入军营,谎称说是奉皇帝命令接管北军。周勃一进军营,就发布命令:“愿为吕氏的右袒(露出右肩膀),愿为刘氏的左袒(露出左肩膀)!”全军将士都“左袒”。周勃于是直接指挥北军。吕产就任相国后,移交了对于南军指挥权,被陈平派人把住南军营门和皇宫大门,不准吕产进入南军,也不让他进皇宫。吕产也不知道周勃已经掌握北军,正在感觉奇怪,被朱虚侯刘章率领的号称“入宫护驾”千余名北军赶到后被杀死在皇宫外的厕所里。周勃派出军队把京城里所有吕氏家族的人,无少长全部杀了个精光。

可是灭了掌握实际权力的吕氏家族,杀了这么多人,这些大臣以及皇族怎么来收拾政局呢?

这个统一战线的目标是反吕,这个目标一达到,他们各自都想扩张自己的既得利益,那么如何来达到一个平衡点呢? 善后关键
       
他们发动政变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吕后封了自己的侄子为“王”,违反了汉高祖刘邦“非刘姓不得为王”的“白马之誓”;另外一个理由说是吕产、吕禄等吕氏家族的人准备造反,推翻汉朝。

可是从理论上讲,京城里还是有一位皇帝的,就是被吕太后当作自己孙子扶上皇位当傀儡的那个小男孩刘弘、历史上称为“少帝”的。这两项政变的理由严格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只有在皇帝的命令下才可以处置违反“非刘氏不得为王”、以及处置反叛朝廷的叛逆。因此,如果政变的参与者不另外立一个皇帝,怎么来证明他们政变的合法性呢?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另外立一个皇帝,越快越好。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找谁来当这个皇帝呢?

于是政变后的第二天,大臣们就开始秘密集会,讨论如何善后处理。

他们达成的第一个共识是,把政变进行到底。现在坐在皇帝位置上的“少帝”,以及在京城里几个被吕后封为“王”的所谓的皇族,都是被吕后找来的孤儿,养在宫中冒充汉惠帝的儿子,封王只是吕后为了给自己子弟封王而找的借口,是为了壮大吕氏的力量。如果让少帝保留皇位、或者挑这几个人中的一个来当皇帝,等到他们羽翼丰满了。那么我们这些参与发动政变的大臣就都要被斩尽杀绝了。所以就必须把这些吕后封的皇帝、国王全给废了杀光。

第二个共识就是要从分封在外地的刘氏诸侯王里挑一个最好的来当皇帝。不过至于哪一个是最好的,这就有了分歧意见了。

中国古代并没有关于皇位继承的明确法律。西周的“礼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是在已经没有了长子的情况下,是由次子、还是由长孙来继承,是没有定论的。

当时刘邦的嫡系子孙分封在外地的诸侯王并不多。刘邦死的时候还有8个儿子,后来被吕后杀了3个,两个已经病死,吕后自己的儿子惠帝也早已去世,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下一代的诸侯王有好几个,其中就有起兵反吕的齐王刘襄。

从对消灭吕氏集团的功劳来说,应该是齐王刘襄。从皇室的血缘名分来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长房长孙,而且又是这次反对吕氏的“首义”,第一个打出反吕的旗号。他的兄弟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在京城的这次政变中也是关键性人物。因此就有人建议说:“死去的齐悼惠王刘肥是高祖的长子,现在的齐王就是高祖的嫡长孙,因此可以请齐王进京来当皇帝。”

可是这个意见居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一直同意,那么有名分的、有功劳的齐王为什么不被看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