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街见证春城世纪巨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2:08

贯穿历史的天空 百年老街见证春城世纪巨变


     记者从长春站沿人民大街自北向南而下,再次浏览着街旁一栋栋熟悉的建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天空。翻开长春史册,曾经依托于人民大街的三大建筑群跃然眼前,“中央通”、“长春大街”、“大同大街”等旧名,对于很多“老长春”来说,更是耳熟能详。作为见证长春沧桑巨变的重要街路之一,人民大街依然那么笔直、宽阔、整洁……

分段而居的三大建筑群

    据了解,原来的人民大街从北至南排列着以新发广场周围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现吉林省委址)和宪兵司令部(现吉林省人民政府址)为代表的建筑群;以今人民广场附近的伪满洲中央银行(现中国人民银行长春分行址)为代表的建筑群;以今人民广场以南的建国大学(空中航空大学一带)为代表的建筑群。
    一、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在伪满洲国位置仅次于皇帝,享受极高的待遇。实际上,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已经成为伪满洲国的最高统治者。据史料记载,关东军司令部大楼是仿名古屋城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层建筑。顶部是天守阁,左右配有城楼,天守阁的墙上镶着闪闪发光的菊花徽章。1945年向苏军投降的日本军队,按苏军的命令迁出后,苏军驻东北司令部进驻此楼。在关东军司令部周围还有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官邸(现松苑宾馆址)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数属于兴亚式风格。
    二、伪满洲中央银行
    伪满洲中央银行是由日本人设计的希腊古典式风格的大楼。大楼占地面积为3万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两层,高21.50米,最高部为27.50米。其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楼体为钢架结构,外部的正面及东侧是用东北产花岗岩石贴面,楼内有暖气和空调等设备。历史上,这座大楼里还留下了很多名人的身影。1946年1月22日宋美龄、蒋经国曾到过这里;建国后的1950.年2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李富春和汪东兴等人曾到此视察,并详细询问了银行大楼的建筑和设备及工作人员思想、政冶情况;同年10月28日,宋庆龄、林伯渠等人也曾到过此楼。
    在伪满洲中央银行附近,还聚集了一批日本会社和权力机关的建筑群。如:伪满洲开发株式会社(现省工会会址)、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现吉林日报社)、三井海上保险株式会社(现市中心医院址)、伪新京特别市公署(现长春市委址)、伪满新京首都警察厅(现市公安局址)等场所。
    三、建国大学
    建国大学(现空军航空大学)是伪满的最高学府,于1938年5丹开学,占地霹垂积约100万平方米,校舍是红砖结构的简陋建筑。建国大学仿照日本帝大的办学方法,设总长(校长),分学部。总长由伪满总理大臣张景惠兼任,而一切权力都操纵在日本人手中,但由总理大臣来兼任学校的校长可看出日本人当年对这所大学抱有很大的期望。曾当过张景惠秘书的高丕琨老先生,在他的《伪满人物》一书中,对建国大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日本军国主义想把这所学校办成为殖民统治服务培养骨干分子的场所。”随着伪满洲国的迅速灭亡,日本军国主义这一梦想化为泡影。当时这一区域的建筑,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包括伪满新京政法大学(今光机研究所子弟小学)、伪满新京工业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院内)、伪满新京医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院内)、伪满大陆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旧楼)等地方。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在这里,记者有必要介绍一下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又称纪念碑)。1945年8月8目,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9日,苏联红军向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全面进攻。8月20日,东北民主联军协助苏联红军进驻长春,成立了长春卫成司令部。司令由苏军派人担任,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周保中出任副司令,对长春实行军事管制。这座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在这次出兵东北同日伪军作战中光荣牺牲的将士而修建的。
    整个纪念碑用了两个月时间修建完成,采用苏式造型,用花岗岩方条石分6个层次垒砌而成。塔高27.75米;塔身呈方锥形体,底层边长6米,顶层边长2米;塔座为圆形,面积314平方米,分4层石阶。塔身第四层中部镶嵌苏联国徽图案;顶部有绿色飞机模型、呈振翼状向北翱翔姿势。
    碑身上写有中文“苏军烈士永垂不朽”和“中苏友谊万古长青”;俄文“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和“这里埋葬着为苏联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后贝加尔湖方面军的飞行员”及为解放东北而牺牲的苏军23名飞行员的名字和军衔。

数度易名的百年老街

    最早名为“长春大街”
    据记载,1905年,“日俄战争”中的战胜方日本殖民主义者从沙皇俄国手中夺得了中东铁路支线(长春至旅顺、大连段)的经营权。接着日本人便以需要铁路用地为名,通过收买和非法侵占手段将周边5.5平方公里土地据为己有,建立了“日本满铁附属地”。
    1907年,“满铁”兴建了长春火车站(长春站原址),并以站前广场为中心,沿广场由南至西铺设了一条长约900米、宽40米的柏油马路,命名为“长春大街”,后又改称“中央通”,就是现在人民大街的北端。接着,日本人又以“中央通”为中心,在纵向以东修建了东一条街至东八条街,纵向以西修建了西一条街至西四条街,所有的街路都冠以日本名称,横向叫做“町”(共24个),纵向叫做“通”(共18个),其中“吉野町”  (长江路)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尤以晚间的夜市而闻名。
    “中央通”以西多为•日本驻军的营房、军人家属和满铁员工的住宅区。
    “中央通”南端,日本人利用其天然地势和自然景观开辟了一座公园供其游乐,在沦陷时期称“儿玉公园”,国民党统治时期称“中山公园”,长春解放后则改称“胜利公园”。
    延长后改为“大同大街”
    东北沦陷后,长春沦为伪满“国都”,日本殖民主义者根据精心制订的《大新京都市计划》,从1933年开始将中央通从现在的胜利公园继续向南延伸,并作为规划中的城市中轴线。日本人首先把路铺设到平泉路段,然后逐渐延伸到兴隆沟(现工农大路),并在此建成“建国广场”  (现工农广场)。从中央通延伸建成的这段干道叫“大同大街”。1936年在这条大街的中段建成“大同广场”(现人民广场)。广场直径300米,面积约2.7648万平方米。它是长春市最大的带有标志性的环岛式绿化广场。从广场的中心向东建有长春大街,东南建有民康路,向西建有西安大路(兴安大路)。
    据原长春史志编辑部主任于祺元老先生讲述,“大同大街的电力、电信、照明等线路均埋于地下,设有与之平行的地下线路走廊。”1938年5月,随着东条英机筹划的建国大学(今长春大学校址)建立,这条大街再次向前伸展,直到今天的卫星广场。
    再次更名为“斯大林大街”
    东北光复后,苏联红军对长春实施军事管制期间,便将大同大街改称“斯大林大街”,将大同广场改称“斯大林广场”,并在广场中心由苏军雇用日本人修建了一座“苏军烈士纪念塔”,广场内种植苍松、垂柳、白桦、丁香等。3000余株树木,四季常青。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又将斯大林大街分成两段。将原中央通(现人民大街北段)改称“中山大街”,将大同大街(现胜利公园以南)改称“中正大街”。因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不仅不进行道路维护,反而任其被破坏。在解放前夕,甚至有人把部分路段的沥青路面刨成碎块当成燃料,平整的路面变得坑洼不平。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后,人民政府迅速修补路面,使其又恢复了平坦。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长春的伟大功绩,将“中山大街”和“中正大街”合并称为“斯大林大街”,斯大林广场改称“人民广场”。
    1983年,为使这条主干道与外环路连通,将其延伸到南环路。
    1996年,正式更名为“人民大街”。

                                  (宗河摘自《长春晚报》   文/记者 张贤达 杨光 实习记者 王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