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智商:并非一测定终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52:36
作者:江南
 
5月16日,被誉为“神童班”的北京八中少儿班招生考试启动,1700余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前去赶考,创下了历年之最。与此相呼应的是,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进名校、重点班,不约而同地集中去医院给自己孩子测智商。这股测智商的热潮还蔓延到了网络上。
我刊记者随即采访发现,不少带孩子测智商的家长是因为老师的种种“说法”而来,他们想向别人证明孩子并非“弱智”;也有的家长是因为孩子成绩差,学习总是跟不上,想从孩子智商上找原因;还有家长干脆表示,孩子要幼升小或者小升初,一张高智商的检测证书可以成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甚至超常实验班的敲门砖。
面对或高或低的测试结果,家长和孩子难掩心中的得意与失落,它如同一个标签把“聪明”和“傻”贴到了孩子身上。
信还是不信?“智商纠结”困扰着家长和孩子
1、心态抵触:我们的孩子傻吗?
带着抵触情绪来给孩子测智商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孩子不傻,但实际上,真正因为智力问题而无法在学校正常学习的孩子很少。
学校确实不应该动不动就说孩子“智商有问题”,但是给孩子测智商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状况并加以干预。
2、心态侥幸:捞张“神童证书”好上学
还有一部分来给孩子做智商测试的家长是怀着“发现神童”的目的,他们认为自己孩子属于智力超常,有家长干脆表示,孩子要幼升小或者小升初,一张高智商的检测证书可以成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甚至超常实验班的敲门砖,所以,各医院的智商门诊在升学季节都会明显增多。
3、心态攀比:比“聪明”比出心理障碍
最近,小学生林林整天闷闷不乐,也不像以前一样找小朋友玩。焦急的妈妈询问多次,才知道原来儿子班里私下流行在网上做智商测试,互相比“聪明”。
由于林林本来学习就不太好,写东西又慢,结果只得了60多分,其他小朋友都得了90多分,还有得100多分的,网站上有对测查成绩的分析,60多分被认定为“弱智”。本来就比较内向的林林情绪非常低落,一度出现拒绝和他人交往的情绪,妈妈只好带儿子到医院心理科看病,结果被认为是轻度自闭。
两大常用测试方法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动作或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或者学生学习成绩差,发生学习困难,大家都会想到去医院进行智力测验,因为测试结果能反映现时儿童的智能水平。
目前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种智力测验及智力量表,有测验小儿综合性能力的,也有测验单独某一能力的,如记忆力、动作发育等。
在我国常用的智力测验从方法上可分两大类:筛查性和诊断性智力测验。不管是哪一类,其方法都是一对一的测试,即测试者给予要求或提问,被测试者操作或回答,在测试过程中还要观察儿童的注意、反应、情绪等因素,这是当今世界上通用的方法,而不是像某些家长所认为的用仪器或计算机、电脑测试。
筛查性智力测验是一种比较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有的也适用于群体测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筛查出在生长发育或智力方面有问题的小儿。一般只出示正常、异常或可疑三种结果,偶尔也有出示具体智商的。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1、婴儿发育量表(简称DDST):该方法包括测试小儿的个人-社会适应、精细动作、语言和大运动四方面的能力,共有104个项目,适宜于新生儿至6岁的小儿。
2、绘人试验:适宜于4岁半-9岁小儿,要求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绘一个人的全身像。可测试儿童的智力水平、思维、推理、空间概念、感知能力及情绪等。
3、图片词汇测试(简称PPVT):是一本画有120张图的测验本,每张图中有4幅画组成,其中规定有一幅代表一个词汇。此方法可测定小儿对词汇的理解能力。适宜于4-9岁儿童。
4、学前儿童能力测试(简称50项):50个项目测验的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身体部位、偏利性、记忆、视感知及眼手协调、知识、联系与抽象、听觉与语言理解、运动等,适用于4-7岁小儿。
筛查出有问题者,可进行诊断性的测试方法,经诊断性测试后可得出智商(IQ)或发育商(DQ)。在我国常用的诊断性测验有盖瑟尔婴儿发育量表、蓓雷婴儿发育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学前及初小智能量表等方法。诊断性测试法测试时间较长,测试面广,测试后给分如智商,结果较可靠,对医生诊断参考价值大。
智商并非一查定终身
对于一些家长纠结于孩子到底是聪明还是傻,专家认为,大可不必背上这个精神负担,因为在青少年时期,智商(IQ分数)是不断变化的,并非一查定终身。
北京大学心理研究所博士郭勇认为,有些家长抱着鉴定孩子是“天才”还是“庸才”的目的来做智商测试更是荒谬。智商测试只是儿童心理咨询中一项科研或治疗的评定手段,单纯的智商指数并不能说明孩子是“天才”还是“庸才”。
在我国,智力超常儿童和智力迟滞儿童都只占人群的极少部分,90%以上的儿童都属智力正常范围。对于多数儿童而言,只要家长对孩子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分析,没有特别突出的状况,孩子一般不需要测智商。只有当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状况判定有困难,为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才有必要测智商。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动态的,随着年龄增长、接触外界机会的增多而不断发展变化。科学的智力测验只能说明儿童在测验时表现出的智力发育情况,同时还受到该儿童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孩子自身性格(比如胆子大或小、性格内向或外向、爱讲话或不爱讲话)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儿童智力的高低靠一两次测验是很难得出结论的,需要对孩子进行全面观察与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Q&A
近日,在由加州葡萄干管理委员会举办的“小葡萄.大作为—倡导青少年食用健康零食”媒体研讨会上,国内儿童营养工作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室主任、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秘书长兼专家委员会秘书胡小琪研究员,就儿童面临的零食问题为我刊读者支招。
HA: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现在的孩子多喜爱吃零食而不想吃饭,从而也导致了一些儿童的身体健康受到危害。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小琪:摄入过量的不健康零食,是导致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而引发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已逐渐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突出的问题。喜好吃零食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合适的时间吃一些健康的零食,除了满足能孩子们‘享受’的同时,还能提供部分能量和营养素。因此,应该引导孩子们从小学会正确地选择零食,不仅要从口味和喜好上出发,更要选择健康的零食,这样既能使孩子们享受到吃零食的快乐,又能获得均衡的营养。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天然的零食种类,如奶类、豆制品、坚果(核桃、瓜子)、新鲜水果以及天然未经过加工的干果等。
HA:为孩子选择零食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胡小琪:首先我们要明白,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零食不能代替一日三餐。我们应该为儿童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零食,多选奶类、水果和蔬菜类,坚果类的食物。另外,现在媒体发达,广告满天飞,但家长不能盲目地跟随广告来选择零食。而且,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正餐前不要吃零食,还要提醒孩子每天吃零食一般不超过三次。
HA:现在更多的孩子将零食代替正餐,尤其不喜欢吃蔬菜或者水果,令家长很头疼。有什么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
胡小琪:如今,很多欧美人士盛行5-A-Day的做法。5-A-Day是指推荐每人每日食用不低于5份水果或者蔬菜来有助实现健康体质。事实上,每日食用的水果和蔬菜不仅仅限于新鲜果品或者蔬菜,干果的健康和美味亦发挥异曲同工之妙。比如,40克葡萄干就相当于一份水果的膳食纤维,能帮助肠胃蠕动。
HA:那是不是可以通过吃葡萄干来控制孩子偏肥、偏食的情况呢?
胡小琪:青少年偏肥的情况,一方面是吃的关系,摄入的能量过多,一方面是动得少。这也可以说是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城市地区的孩子动得少,不仅住在高楼大厦,上学时有车接送,写作业的时间长了,看电视,或者上网玩游戏的时间也长了,活动的时间却少了。现在很多孩子在外就餐的机会比较多,吃的不均衡,油很多,摄入的脂肪也就多了。用专业的话就是能量密度大。因此肥胖的原因一个是吃一个是动。能不能通过吃葡萄干控制体重?这个问题不能绝对,对于肥胖的孩子选择蜜饯还是干果的话,我建议吃葡萄干比蜜饯好,因为葡萄干是天然烘干的。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多运动,每天多一点时间运动,课间多一点时间运动的话增加能量的消耗。这样对控制肥胖来说比较合适。
HA:报道说英国首席的芭蕾女演员吃的比较少,随身携带干果补充营养。用这种方法保持身材正确吗?一周摄入的干果类是不是越多越好?
胡小琪:这种情况是比较特别,首先她是芭蕾舞演员,对于她的专业,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就很不合适。孩子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尤其是青春期,生长发育需要得到充足的能量。如果用这种方法保持身材、控制体重的话,一方面身高体重不正常,另一方面器官发育得不到营养而不完善。不建议孩子用节食或者吃零食的方法控制体重。对于坚果或者干果,我觉得任何一种食物都是不宜摄入过多。有句俗话说: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搭配方法。每一种食物如何搭配都是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发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