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全面了解中国龙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1:13
中国龙级别详解

  中国出现的龙通常会被认为是在天空里腾云驾雾,有着神的智慧,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中国出现的龙多数都是神,例如「西游记」、「封神榜」等,而在黄帝战蚩尤的时候,更加以应龙助阵。龙在中国是高高在上的,例如天子被称为龙。在很少时候,龙才被当作是魔物妖怪,例如在「薛仁贵征东」的故事中青龙和白虎结了怨,最后化作盖苏文欲报复这故事。和西方龙不同是,中国龙被视为神,人应拜之。

  说到中国龙的结构,中国的龙有着鹿的角,蛇的鳞甲和躯体,老虎的爪和牙等,常常能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奔腾着,但是我们很多时不问为甚么西方的龙有翼能飞,但是为甚么中国龙没有翅膀却能够飞翔呢?

  根据「幻兽.龙」这本专门说龙的书说道,这是因为中国的龙具有很高的智慧,而精于随便运用阴阳之气的能力。就是因为中国的龙懂运用阴阳之气,龙的生长年龄大大给提高,同时,龙也懂如何自由自在地飞翔,以及怎样利用阴阳之气来使用各种法术。

  中国的龙的常用法术是雷、雨、火等攻击术。也许有些龙也懂得如何起死回生,治疗创伤的能力吧!说来说去,根据这个说法,如果人也能够掌握如何使用阴阳之气,也许有一天可以化为如龙般的生物,或许会被视为神人吧。可能秦穆公时代的「萧史乘龙」,萧史和弄玉后来也掌握这种法术而变成仙人吧。

  相较起人类的脑袋,龙的脑袋大很多,最进化的地方也是这里吧。但是身体各部分就不断萎缩。最后手脚也越来越短,身子也越来越瘦。比起西方肥大粗壮的龙确实说起勇猛度的话,大家一打起架上来,西方的龙应该会是战胜的一方吧。同时,中国龙的胃也已经退化了,牠的饮食方法是靠吸取天地日月精华维生。但牠不是用口吸,而是用鳞片来吸。大概是像人类用着贤部的那种「超级收作用」的方式来吸吧。就是把某种物质如盐的浓度增加后,使得龙身体内外的精气的浓度成不平衡,就是因为这个浓度差,使精气能源源不绝地透过鳞片间的间隙而进入身体吧。

  说到中国龙的弱点,中国的龙的弱点是颔下的49块逆鳞。这里传说是连接着龙的神经线。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指这里。你若果因为贪玩而碰一碰这里,保证龙颜大怒,立刻就把你吃掉。如果你是名勇士要屠龙,也许这里就是它的弱点。你稍一刺中这里,龙的集中力,体力,法术力就会全面下降。所以对付中国龙的方法还是引诱牠露出逆鳞吧,但在这之前,最好先想一想怎破掉牠的法术吧。

  中国龙的等级是可以提升的。有一说为龙要修炼才可以成为更高的等级,但是有另一说是自然成长。别以为自然成长很容易,因为要熬过一些日子,避免受到天敌和人类的袭击也是很困难的。

  龙的最高级是应龙(鹰龙),然后是神龙、蜃和虹蜺,再来就是蛟龙和虬龙,跟着是螭和吉吊。

  当然,越高等级的龙能使用的法术和威力会大增。

  先说吉吊。吉吊的形像像龟,是蛟所生的。传说蛟生两卵,一卵为螭,另一卵则为吉吊。吉吊一看之下,似乎像龟。曾经有人捉过吉吊,但是肉质太软不好吃。大概是因为吉吊要长时间生存,才进化成肉质不好吃吧。但是,吉吊的身体是非常重的。吉吊的壳其实是鳞片来的。

  至于吉吊的进化,大概也不甚清楚,有可能在过500年之后,会像螭一样进化成蛟,也许会变成其它的生物。这大概像达尔文所说的进化论中的基因遗传的不同而有所分别吧。

  至于说到螭,螭是龙的后裔。但是牠相当胆小,牠住的地方是一个湿气十分重的地方,常常也是烟雾弥漫的,烟幕长久不去。牠住在渺无人迹的地方,一旦见到别的生物会立刻逃走。也许这是自保也能令自己长久生存而进化成蛟的方法吧。当然,牠现在的状态对法术的所知甚少。

  过了500年日月后,螭可能会进化成蛟。

  蛟比龙次等一级,但是以能力来说,比起吉吊和螭已经大很多。同时,蛟开始对土地有了占有欲。能力低的蛟会占领小河、小潭和小湖,在池塘里吃着鱼虾蟹,有时也会吃人,也许有一些早熟的会开始吸精气吧。能力高的,会占领一些比较大的海。当然,蛟之间会出现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就以一次白蛟化为白衣道士的故事为例子吧。白蛟化身三米的白衣道士到访一位猎户之家,要求明天牠交战时助他一把。到了第二天,猎户看到两蛟相斗,便拿箭射中黄蛟的咽喉,白蛟把黄蛟杀死后要求猎户离开山地,但赐给他很多幸运和财富。后来猎户不听话回到该山,却给三个黑色大汉杀死了。这三个黑色大汉却是黄蛟的儿子。这个故事说明了蛟之间互相有斗争,而且还有令人有财富的法术。可见蛟强大多了。不过有一点不合逻辑的是,蛟生了儿子,根据以上说法,应该一为螭一为吉吊。并没有可能一生出来就是蛟了。那么螭和吉吊都是那种没有用的胆小儿,照计也不会杀人了吧。既然那条黄蛟还是蛟,即是说还未过500年成龙的形态吧,那么说螭和吉吊也没有可能杀猎户了。我也相信螭是不会生螭的吧…除非这头黄蛟在成蛟的第一年就交配生了螭。而和白蛟争斗的那一天是第499年。猎户离去后至少1年回来,那么螭刚好就成了强大的蛟回来报仇。

  这里顺带一提,吉吊这样的低能儿竟然有和鹿交配的癖好,而射出的精液却会变成紫稍花。至于真正制成品的后代,我也想不出会是甚么来,大概会像四不像吧。也或许好像马和驴生出的后代骡一样,不会再产生后代了吧。

  至于说到蛟的法术,除了呼雨云外和刚才提到的为人带来财富,和神龙能唤来大风大雨大雷还差很远。

  神龙来说,真的没有甚么好说,因为大家对牠也真太熟悉了。不如说一说更有意思的蜃。这个蜃,就是海巿蜃楼的蜃。这个东西是个怪胎,确切来说并不是龙来的。只是生得像龙,也有特殊的能力而已。因为牠实在和西方的蛇型怪鸡来自同一源。当蛇和鸡交配后,产下的卵有机会会变成蜃。

  当然你会问,变成蛇型怪鸡也有那么多条件,这蜃不就更加难?没有错,当蛇鸡的混种卵子在正月出生,还要被天雷击中,并埋于土下30米,再过300年,才会化成蜃。

  

  龙的形式

  坐龙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子龙

  拐子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

 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龙生九子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Bìxì),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其实龙生九子有好多版本。

  之一: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之二

  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饕餮(音滔帖),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足八」「虫夏」(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中国龙的图片

  

  

  

  

  

  http://bbs.yxwin.com/viewthread.php?tid=23816#z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