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啤酒三国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5:17
外资啤酒三国志


 



    
  拿下哈啤近两年后,欲将哈啤推向全国的AB正在加速对哈啤的强力整合。目前这场整合已经涉及酿造、运营、销售、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剧烈的人事变动引人瞩目。
  早在去年4月,曾任武汉百威啤酒公司总经理的程衍俊被空降到哈啤担任集团CEO,地位仅次于哈啤集团董事长李文涛,哈啤原总裁符辉则转而主抓营销工作,技术负责人的位置也由武汉百威一副总调任。AB此举被外界认为是其强力整合哈啤开始。
  AB强力整合哈啤的背后,是外资啤酒巨头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的忙碌身影。和君创业营销顾问公司分析师程绍珊认为,随着国内仅存的几家区域强势品牌逐渐被各大巨头兼并,啤酒业寡头竞争格局已经初现端倪。
  
  AB:意欲通吃?
  在中国,AB已经沉浸11年之久,在中国市场的总投资已超过10亿美元。
  11年的苦心经营,AB收获颇丰。该公司旗下主打品牌百威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占有率近50%,不仅如此,将中国第四大啤酒企业哈尔滨啤酒集团收归囊中的AB还成功控制了中国最大的啤酒企业青岛啤酒27%股权,与其第一大股东相差仅3.6%。
  一直以来,AB在中国市场基本上靠自有高档品牌百威来攻城掠地。然而,高档市场虽然利润丰厚,但市场份额少,仅占啤酒总量的10%到15%。而目前中国啤酒业的主要优势仍然体现在主流化和大众化市场。对于AB而言,百威目前产销量不过30多万吨,即使算上百威所有的40万吨产能,在全国的啤酒产销量中也只占微不足道的小部分。
  显然,AB对于中国市场的期望不仅限于此。AB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程业仁表示,中国是全球产量最大、增长最迅猛的啤酒市场,也是AB在美国以外最重要的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AB要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必须增强其在主流化品牌和大众化品牌领域的话语权。从AB目前在中国的布局不难看出,其在主流化品牌和大众化品牌领域的代言人只有青啤和哈啤。
  AB与青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合作,AB也曾几次增持青啤,迄今为止,AB仍未实现控股青啤。随着青啤股改的推进,青啤反控股收购的呼声日益高涨,青啤总裁金志国更强调“青啤与AB联盟的底线是这一百年品牌的控制权绝不能旁落”。
  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青啤控股权的情况下,整合哈啤对AB的重要性立刻凸现出来。
  经过历时近两年的强力整合,在2006年的供应商大会上,AB终于高调宣布将哈啤推向全国市场。这意味着AB开始向主流化品牌和大众化品牌领域进军。
  据了解,在将哈啤推广到全国的过程中,AB将利用哈啤原有的13个工厂拓展东北和华北市场,至于华东和华南市场则主要依靠百威现有的产能和销售渠道。
  随着哈啤全国计划提上日程,AB的高档品牌战略已经开始向以中档或主流啤酒为主的新的竞争战略模式转变。
  于是,AB在中国的阵势已经演变为一个三角型攻势,即百威主攻高档市场,青岛啤酒主攻主流化市场,哈啤主攻大众化市场。也就是说,AB已经开始在中国啤酒业的高、中、低三条战线上全线出击。
  “现在AB模型已经出来了,就是希望上下通吃,只是没有宣布而已。”一位啤酒企业老总如是评价AB在中国的发展思路。
  当然,要在庞大的中国啤酒市场实现通吃仅仅靠哈啤是远远不够的,业内人士推测即使AB最终实现控股青啤也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信息显示,AB的扩张计划仍在继续,AB仍同尚处中国啤酒行业第二军团中的部分企业继续谈判。
  5月10日,河南酒业协会秘书长熊玉亮向本报透露,本月17日,AB考察团将赴金星考察。
  另外,据了解AB的人士透露,为谋求全球市场的增长,AB制定了两大相辅相成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在啤酒销量出色、利润增长看好的市场中,投资拥有畅销啤酒品牌的领先地方啤酒酿造企业。
  
  SAB:暧昧的同盟
  南非啤酒巨头SAB虽然坐在全球第二把交椅上,但是其光芒一直被华润雪花所覆盖,直到2004年那场激烈的哈啤股权争夺战才使其脱颖而出。
  SAB旗下没有自有品牌,它在中国只有一个代言人———华润雪花。世界排名第二的SAB目前占有华润雪花49%股份。“SAB在中国所有的投资行为都通过华润雪花进行,即使两年前竞购哈啤也是SAB与华润沟通后进行的。”侯孝海说。据他解释,这是SAB与华创合作之初所签署的协议内容之一。
  SAB是个资本运作的高手,在收购哈啤股权不到一年时间里赚得8.6亿港元,这个数目相当于2003年哈啤净利润的8倍多。这种娴熟的资本运作技巧在华润雪花的扩张脉络中依然可见。
  SAB与华润雪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93年。背靠SAB和华创集团的强劲资本支持,雪花啤酒发展堪称神速。从1994年开始,华润雪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连续收购,先后与浙江西泠、澳洲狮王、安徽龙津集、浙江钱啤、四川蓝剑等啤酒企业以收购或其他方式进行合作。
  在扩张的初期,华润雪花主要采取了沿江沿海战略和“蘑菇战略”。其中,沿江沿海战略,指收购的公司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
  而“蘑菇战略”主要根据啤酒的销售半径限制而设立。即在区域市场形成一个工厂,然后依托工厂,建立在区域市场里的强势地位。这个工厂的覆盖范围应该在200公里左右,这就是一个局部的“蘑菇战略”。这种局部“蘑菇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到其他区域,甚至连成片,从而实现各个区域之间的互相支持。
  随着去年华润雪花在广东东莞年产能30万吨的工厂投产,华润雪花全国布局基本完成。据最新数据显示,华润雪花2005年总销售量达395万吨,仅次于青岛啤酒。雪花啤酒单品牌销量达158万吨,首次位居行业之冠。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分别为133万吨和140万吨。
  “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有利的收购机会,我们下一步重心仍然是加快扩张步伐。”侯孝海说。侯透露,在扩张提速的新阶段,华润雪花将把扩张的目光投向全国,甚至一些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的地区,比如潜在消费力强大的农村二、三级市场。
  据悉,华润雪花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扩张计划。
  有意思的是,SAB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只有华润雪花一个投资渠道,而且在这个仅有的投资渠道中也并没有控股。
  有业内人士认为SAB仍觊觎华润雪花的控制权。
  有消息称,SAB惯用的“三不策略”即“不经营、不控股、不生产自己品牌”的战略已经开始发生改变,SAB有计划将自己在全球最好的高端品牌之一miller Genuine Draft带到中国生产销售。
  不仅如此,SAB在华润雪花的的领导权也有所提升。目前,SAB在华润啤酒董事会席位与华润已经相差不大,并且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已经由SAB的资深管理者富道斯担任。
  对此,华润雪花高层表示,SAB控股华润雪花并无可能,因为在SAB与华润最初的合作协议中已经明确规定SAB不能控股。
  
  英博:筹谋北伐
  英博在中国啤酒市场一直属于活跃分子。
  英博由全球第三大啤酒酿造商比利时英特布鲁集团与全球第五大啤酒酿造商巴西美洲饮料公司合并组建,是当今世界居首位的啤酒业巨头,年产量达1980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3%。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英博就携贝克啤酒进军中国市场。和大多数第一批以自有品牌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一样,英博在中国的最初体验并不成功。
  不过,英博很快调转船头,放弃了直接开发自有品牌的思路,改由资本投入,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从此,号称“全球化的当地啤酒酿造商”的英博在短短十数年间,先后收购南京金陵、浙江KK、浙江石梁、金狮等多家本土啤酒企业,去年更不惜近60亿巨资收购福建雪津啤酒。
  通过一系列整合,英博目前已在中国形成主攻华南、华东市场,在中国7个省份拥有28个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
  据英博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英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10%,在浙江、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市场居第一位,在江苏居第二位,此外,在山东与河北两省拥有部分市场份额。不仅如此,收购雪津之后,英博在华东、华南的势力范围已经连成一脉。
  当然,英博并没有因此暂停扩张的步伐,英博一位高层曾经表示:“我们一直在观察和研究啤酒业新的机会,如果这种机会有助于我们成为第一或第二,我们就会考虑通过并购或战略合作的方式来抓住机会。”
  但是,不难发现,在华东、华南市场叱咤风云的英博在华北地区却并无势力可言。
  “这显然不是英博所期望的最终局面,英博北上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一位熟悉英博的人士如是说。他认为,在华南、华东地区布局基本完成后,英博下一站就是华北。
  就在这个时候,一向坚持走民族品牌道路的中国最后一个没有外资背景的啤酒巨头燕京啤酒走入了英博的视野。
  经过25年的发展,燕京在全国布局基本完成,在北方地区更是优势明显。据悉,燕京在大本营北京的市场份额曾经一度高达92%。即使在青啤高调入京后,燕京仍保持了85%的份额。此外,燕京在内蒙古包头的雪鹿和赤峰两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高达70%。
  近日有消息称,燕京欲向英博增发股权。增发方式有两种可能,一是燕京以2.5倍净资产溢价向英博定向增发占总股本20%的股份;二是燕京以5倍净资产溢价向英博定向增发10%的股份。据悉,以上两种入股方式,英博支付金额均不少于23亿元。
  “一旦收购成功,英博就可以利用燕京啤酒在布局上与英博的战略互补性,实现在华北地区的布局突破,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全面布局。”该熟悉英博的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