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道德经》中国文化的源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3:58

《易经》《道德经》中国文化的源泉

(2009-04-23 09:23:57)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中国传统文化

    要了解人类的文明史和文化史,则必需从<<易经>>中寻找,<<易经>>是中国现有的一本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典籍.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即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巴比伦早己不存在了,印庋和埃及没有给后人留下有文字的东西,只有中国的《易经》是最古老的了。它比任何世界上现存的有文字记载书籍都要早。《圣经>>和《古兰经》已经是很古老的了,是与<<易经》相比都要晚上几千年,远在伏羲时代,据现在己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所以要研究和了解人类的发展史,由其是人类文化的发展,《易经》则是最好的佐证。

    <<易经>>不但在人类文化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它的很高价值.它包含了宇宙的一切,阐述了宇宙运行变化的规律.还含有很深的哲理和数理巨著.<<易>>的价值,远比世界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为重要,因为在其它学科中,不可能有象<<易经>>这样全面地阐迷自然之理的.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却让它一直沉睡一着,虽然有一些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对易有所研究,也在此方面做过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环境的因素,就不免有些片面性.哲学不是政治,但却能为政治服务.古时的<<易经>>研究者,往往都要带上自己的政治观点,使易走向偏离,也使易学单纯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到了十七世纪,易学才从过去的封建统治者的范畴中走诎来,才被真正地运用到科学的领域,德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布莱尼茨从一个传教士那里看到了八卦图以后才受到了启发,计算机也由此而产生.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提出将<<易经>>和<<孙子兵法>>运用到核战略上.可见<<易经>>不仅在哲学上,数学上有科学的意义,而且还可以运用到具体的战略上,和国家现代经济管理上.因为<<易经>>本身就具有预测末来和驾驭宏观的意义.然而在中国这个<<易经>>的故乡,<<易经>>被一些单纯的占卜家,阴阳家所利用.所以在中国一说起<<易经>>,就会轻易地被人误解为是江湖术士的骗术,被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这是可悲的事情。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到,<<经>>在科学中的价值,它的作用巳被国内外很多学者所重视,而且现在国际上也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在二十一世纪,<<易经>>将会大放光本人由于文化有只抛砖引玉,使更多的人走进研究<<易经>>的行列.

 易的源流与发展;要想了解<<易经>>,就必须先了解中国的文化,<<易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密切的联糸,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来源于古代的计数与画形,在人类文明的早人们为了生存,就把接触自然.了解自然.还有与自然长期做斗争的实践做为总结,形成了结绳纪事与画形的概念,是远古先哲们集体智慧所结晶.后来传说为古代圣人所作,<<易.糸辞>>"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讲<<易经>>八卦是由上古帝王伏羲氏所作,但现在又有一些学者宣称,在伏羲之前即有易的雏形,还有按古代传说,在女娲时代人们就发现有计数画形的方法来纪事.据考古家们的发现八卦中的符号,与最古老的画形有关,象八卦中的坎卦,坎中满.上下两阴爻中间一阳爻,跟象形文字的水多么相似。其它的古天字。古地字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八卦号,并不是以前就是这样,现在我们见到的是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在过去八卦中的阴阳不是这样的画法,是   或<代阴,用  代表阳,据郭沫若先生,和一些考古家们的研究,在人类早期,人们是母系社会,那时人们对生殖器的崇拜,形成了早期的阴阳观念。过去结绳纪事用打结的  代表女性,用不打结的  代表男性。郭沫若先生在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过:“八卦的根据,我们很鲜明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孓遗,画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又有人认为易经数术是古代彭氏家族所创,《屈原、九章》“望三五以成象,指彭咸以为仪,”<<易经>>也称为数术,也叫三五之道,三.就是三才,五.就是五行.后来统称为道.孔夫子在<<论语>>中也提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可见易学数术就不是彭氐家族而作,也跟彭氐家族有很深的联糸.在过去彭氐家族的人,也称为巫氏家族。在帝尧时代,帝尧就专门召见和录用彭氏家族的人.过去的''巫''字并不是泛义词,而是圣者.智者的意思.我们可以从<<楚辞>>中可以看到;''是古巫者,必有智者圣者为之.''古时的帝王都很注意<<易经>>,也对易有所研究,有所发展.<<史记.五帝本纪>>''庖牺没,神农氐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这说明了古时帝王对<<易经>>的继承与发展.那时的易只是<<连山>><<归藏>>或<<乾坤易>>,到了周朝,才形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周易>>,<<史记>>中有"文王囚而作周易"的说法,东周战国时期的老子,他的哲学是周秦诸子学派的总纲,<<道德经>>中"道"讲致虚守静,归根复命的出世法,代表有庄.列.关.伊.<<德经>>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是世间法.孔子以仁治国,墨子以爱治国,申子.韩子以法治国,孙吴以奇用兵这些都是世间法.他写的《道德经》则与《易经》无论是在思想上,理论上都有莫大的联系,其共同点之多,无论后世诸多学者是不可相比的。孔夫子研易,并作了最早的解释,以后诸子百家的思想,无不是建立在《易经》与老子哲学的基础上。

     到了汉朝《易经》做用于科学,首先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他在《灵宪》里,对“道”对“易”都有很大的发挥,还有孟喜,京房等人创《易》学“孟氏学”“京氏学”,他们对《易经》的象数雏形作了较大的贡献,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象数学,从而使《易》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其次还有汉皇族刘向父子,在《汉书》中的《五行志》《律历志》都是从刘家父子的著作中抄录而来的。杨雄本人也是西汉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创立的《太玄》体糸则把《易经》更一步发挥,虽然《太玄经》在哲学上有很大的争论,但其成就是不可磨灭的。由其是汉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充,更是在易学上做出很大的贡献,他的《论衡》多少年来,都被后世学者视为宝典,都对《论衡》加以研究和解释。

    魏晋时期是易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则是何晏,王弼,二人结合老庄学说,在“易”学上提出了“贵无”的口号,“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此以化生,万物恃此以成形".<<晋书.王衍传>>认为无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基始,在魏晋时期,"玄学"是当时的主要哲学思潮,而"玄学"出自<<老子>>中的"玄而又玄,众妙之法门",王弼则是"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通过阴阳的对列范畴,形成了思维辨证法的推理,如有和无,本和未,体和用,少与多,母与子等,他在<<老子注>>中说;"凡有皆出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王弼的这种“玄”的观念,有很大部分是符合易学上太极学说的,也符合中国古代哲学体糸发展。在中国古代人们认识事物的观点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件事情的产生是由无开始,一个物体的产生,也是从无开始,一直到人的产生,一个星球的产生,莫不是由无开始。虽然何晏,王弼的“贵与“玄”是分不开的,但是做为万物万形的始基,“贵无”论在哲学上的贡献与发展是不可磨灭的。

   易学从魏晋一直到唐朝,均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由于佛教传入中国,易学则欲以老庄化,神仙化,和佛教成为一个强大的,以道为基础的,对立哲学体糸。至于魏,晋,唐时期,佛教如何吸收易学思想和道家思想渗入佛教之中。是由东晋时期的道安和惠远,把佛教的“空宗”学说发展为“玄学”化了。因为在那时,中国的思想界,“易”与“玄”学盛行,在这样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做为一种外来的文化,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玄”学进行协调,道安和慧远,比任何一位僧人都懂得,要使佛教在中国流行,必须结合中国的易学思想和道家的“玄学”。在后来还有很多学者,在这一时期都对"易"学有过很大的贡献,如韩愈.慧能.柳宗元.刘禹锡和李翱等人.

    有些学者认为,易学到了宋代,是处于创新的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宋理.一开始是由五代后期的华山道士陈抟绘,<<无极图>>开始,后又有周敦颐在《无极图》的基础上发展为《太极图》,《太极图》说基本上构画了宋代理学的哲学结构。首先从《无极图》到《太极图》提出了宇宙生论。“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通过太极的动静关系,而产生两仪,而后合一的变化而派生出五行。周敦颐的宇宙形成模式,是无极到太极到阴阳到五行到男女到万物。无极是哲学上的最高范畴。它给以后的易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周敦颐以后是宋代杰出的哲家和数学家邵雍,他根据陈抟的<<先天图>>配合<<易经>>与道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包括宇宙,始终今古"消长循环的图式.也是最早根据<<易经>>把象和数的数量关糸运用在数学上最有成就的一位。他提出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在数学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数学的观点来看,他提出卦序和位符合数学的原则。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到现在我们还在应用。前面讲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的《太极图》打下了宋代理学的基础,而邵氏学说则给宋代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后来的程颐兄弟和朱熹的理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程家兄弟称他为“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张载也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依据《易经》的太极原理,提出了“太虚既气”的唯物主义观点,使易学中的唯物观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张载认为所为的太虚,就是着不见的气,《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又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神化性命,通一无二。”艺认为眼晴看见的物体,就是气的聚集,看不见的则流散的钅。“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张载还在他的著作里提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是在宋代以前所有的唯物论者所没有具备的。

 

     程颐朱喜可以说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们在邵雍,张载的理论变基础上,把易学进一步的唯心化,使易学变成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成为后世唯心体系的师表。朱喜认为,天理和太极是一回事,他以理做为宇宙的根本,是第一性的,而物是却是第二性的,“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是理。”《朱子语类》。但是他肯定张载的“一物两体”的说法,指出“凡事无不相反相成”。并且对《周易》中的:“化而载之谓之变”。做了发挥是对易学辨证观念的一个新贡献。朱喜还有《周易本义》和程颐的《易传》流传于世。在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政治家也都热心的研究易学,并且都有各自创见,在宋代的易学,已经政治化,而且道士化,理学化。

    易学到了明代是处于消沉阶段,虽然也有很多学者研易,但都没有什么建树,这时的易学曰益迷信化,被打入江湖术士之流。清朝是易学

重新兴盛的阶段,以惠栋,焦循等人为首的学者,极力排斥宋代理学,而对汉学大加赞场,其中还有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方以智对易学均有新的建树和发挥,像黄宗羲的“盈天地皆气”和“一本而不殊”的观点在易学上对中国的哲学史和学术史是一个开创。“合二而一”是方以智哲学体糸的一个重要命题,他在论述事物矛盾运动规律中提出“交”的概念,很有见解,他认为“交”就是“相互交感,相互联糸,相互贯通”他说;“交者,合二为一也”与“一分为二”紧密的联糸在一起,来分析矛盾的运动变化,具有明显的唯物辨证法观点。顾炎武也是明末清初的政治家,哲学家,他继承了张载在易学上“太虚即气”的唯物观,提出了“盈天地之间皆气也。”《曰知录》认为气的聚散过程有其规律可循,这就是“道”就是理。道和理都不在气之上,也不在气之外,而在气之中。还认为"易道"不在感性经验之外,而在象数这中,而象数是用来摹写现实指导行动的.与顾炎武同时期的还有王夫之,他被清人推崇为"开国儒宗"又被后人称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他的哲学观点也继承了张载"太虚即气"的理论,他用气的"聚散"关糸来说明天地万物都是由物质的气构成的.与早期希腊哲学家德漠克里特斯的"原子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气者聚则成形,散而无形."提出了事物有生有灭,而物质的气是不灭的.他的"物质不灭"比爱因斯坦要早提出三百年,为后来的"物质不灭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在传统的动静观上作了细致的分析,"天地之气,恒于动,而不生于静”“不动不生,”“以动为造化之权舆。”他认为“动静者,气之二也”“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说动静是两种不同的功能,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相反没有静止,事物也不能存在,事物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都不是偶然的,是一种符合规律的现象。《周易外传》“动静各有其时,一动一静各有其纪,如是者乃谓之道。”

     戴震是乾隆年间编《四库全出》的一位纂修官,他对易学的研究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他是继朱子之后第一个大哲学家,思想冢,他提出的“物质是精神的本质”,提出了“自然”和“必然”的范畴,但是戴震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主要还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焦循也是清朝的一位学识广博的学者,一生著述三百多卷,其中对《周易》的研究最有造旨,他写的《易学三书》包括了自汉以来的易学理论,他研易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数学和天文学的方法。他强调要了通过实测来找到卦爻的运动规律。“夫《易》犹如天也,天不可知,以实测而知”。他认为《易。糸辞》就耍数学的符号,是指示卦爻运动而设,他不赞成《周易》中的义理部分,认为这样解释卦爻之间的联系和运动过于牵强附会。但是焦循把《周易》结合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确是是一个创新,得到了后来不少学者的赞扬。到了清朝后期,像魏源,郑观应,严复等都在易学史上,哲文史上,对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有大的贡献。

      到了近代,研易的人更多,不但在国内,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易》的研究已波及世界。美国,曰本,法国,都出现了不少研易专家,国内也出现了一大批对易研究有成就的学者,这里就不一一类举,总之“易之广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古老的《易经》焕发了青春。

                                    二、《易经》的哲学观、思想观

     《易经》从产生到发展,它的哲理性都被历代的先哲们所重视,被古今学者所发挥,它中间的辫证观念,不管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都为之推崇,历代思想家们莫不以易为自已思想体系的根据。“易之广大、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提要》被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汉代班固所著的<<汉书>>称<<易经>》为“大道之源”近代台湾的周鼎珩老先生也说;“易在文字之先,即己揭示人天大道之体系。”<<易经>>在哲学领域里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辨证性和逻辑性.

    宇宙的形成是从混沌开始,在<<易经>>之中,首先强调了太极与道的作用,<<易.糸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太极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一",是整体的一,绝对的一.是指宇宙最初的浑元气.有了太极以后,开始产生分化,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当宇宙的浑元气经长时间的旋涡般地旋转以后,逐渐地使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形成了最早的相对,即是阴阳概念,阴阳就是两仪.在易学之中,大都是用符号来代替的,如太极图中黑的代表阴,白的代表阳.在八卦中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又叫作阳仪阴仪.这就是在古人眼里的阴阳观,天地观。它们是相互对称的,又是相互统一的。《易。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有阴的一面,有阳的一面,才称为一个事物的整体,单纯的阳,或者是阴,都不能成立,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类经图翼>>上说;"阴根与阳,阳根与阴,阴阳和合万物乃舌."<<淮南子>>;"阴阳相接,乃能成令."阴阳和合是自然界的一种变化,在<<易经>>之中,从头至尾差不多都是阐述变化的"易者,变也."在阴阳的观念产生以后,人们又在它原有的基础上,分出很多相互对立的事物,例如;黑白,表里,奇偶,冷热,上下,前后,雌雄,男女,有无等.阴阳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阴消阳长,阳的一面在上升,阳的一面必然下降,这在后面的十二壁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阴消阳长的规律.阴阳本身有它相对的一面,又有它统一的一面,阴阳和合,阳阳相揞,都是它统一的一面.阴阳平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好的顶点,同样相反地也有不好的顶点.一但到了极点的时侯

   

就会产生变化,"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动静是阴阳表示的一种形势,动静又是"物极必反"的原理.中国有向古话叫作"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句话就深刻的表现出阴阳平衡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的.在我国古代先哲们的眼里阴阳概念,就是整个宇宙的概念,被称之为"道".那么何为"道"呢"道"就是宇宙大小事物的运行规律,"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就是道,道的本身就包括阴阳,也就是阴阳.没有阴阳的两个方面,就成为不了"道".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各自的属性,而且还具备"道"."道"不是独立所能够形成的,必须有它相对的两方面,象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好的一面,就不知什么是坏的一样,<<黄帝.内经>>“独阴不生、孤阳不长、”有阴有阳,有了事物相对的两人方面,才会成为事物的整体。

      两仪的产生,是太极的第一次分化,那么第二次分化是怎样的,我们继续看《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的第二次化分,是从第一次化分的基础上再分化一次,即两仪生出四象,在原有的一阴一阳,或一奇一偶的基础上,又分出一阴一阳、成为二阴二阳、这二阴二阳分别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它以象四时、又象四方、四时为春为少阳、阴中之阳、夏为太阳、阳中之阳、秋为少阴、阳中之阴、冬为太阴、阴中之阴、四方为、东少阳、南太阳、西少阴、北太阴,这样在原存的阴阳的基础,产生了时间、(四时)空间(四方)的概念,有了时空的概念,人们就更一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天为阳、地为阴、春夏为阳主生长、秋冬为阴主收藏。"四象产生以后,阴阳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由原来的一组单纯的相对,发展为两组相对,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太阳太阴相对,少阴少阳相对.由原来的只有阴阳两方面的一唯空间,发展到两个相对的二唯空间,使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又进了一步.由线的认识到面的认识,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一大进步,而从四象中又分化的八卦,则使人们在认识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太极的分化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成信数的增长,这种分法具有数学上的逻辑性,也符合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八卦是在四象的基础上,再加上一阴阳,即成了乾坤,乾坤象征着天地,象征着父母.<<易.系辞>>第一章就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道又为太极,是天地之母,乾坤则是万物之母,以后的万物形成,莫不是以乾坤为主,人与万物都在天地之间,都是在有了天地之后而产生的.乾一索而得震,为长男,二索而得坎,为中男,三索而得艮,为少男.又震为雷象,坎为水象,艮为山象.雷动,坎险,艮止.坤一索而得巽,为长女,二索而得离,为中女,三索而得兑.为少女,巽为风象,离为火象,兑为泽象,巽为进退,离为火,为曰,为明,兑为说.这都是在乾坤二卦之中而产生的,俗称乾坤六子,是太极三次分化的结果,也是空间几何的三个坐标.(x+y)x(x+y)=(1+3+3+1)=8.所以在易学上称三为万物始,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太极,是“道”是万物之始《说文》;“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道分天地。”“一就是天地之间最初的,最大的浑沌整体,这个整体化分天地,形成阴阳,由于天地阴阳的矛盾运动产生出万物来。《类经,图翼》一在这里,不能看作它是阴,或者阳。也不能看作是奇数,或者是偶数,它是代表一个整体,即有阴的一面,也有阳的一面,阴阳都被包括在一起。它本身就具有阴阳,奇偶两个方面。而是以后产生奇偶的基数,也是产生万物的最基本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太极、道、太一、太虚。这种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气”。宋代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原理,《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又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则隐显”。认为能够看见的物体,就是气的聚集,看不见的则是流动的气。气的概念在《易经》里就有过论述;“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里的道是指气而言。还有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也经常用道来代表气,为物质的最初的基本原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物就是指“道”而言。古代养生家也提到;“聚则成影,散则成气”。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从哲学的角度更进一步指出;“物质的气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气聚而成万物,气散则归于太虚”,他与张载和其先哲一样,最早认识到了“气”的物质性,也最早地证实了物质不灭的定律。

      八卦产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得到了迸一步的提高由原来的二维层次进入到三维的空间,八卦代表着自然界的八种物象,又代表着空间的八个方位,由八卦而产生的“时”的观念,从原定的四时,春夏秋冬、发展为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在八卦中每一卦有三爻八卦共有二十四爻,它根据阴消阳长的规律,与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发展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图,从时间的概念上,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是符合现代科学道理的。中国的《易经》是建立在象与数的基础上,象是指我们对自然界观察到的和观察不到的形象而言,数是自然界发展其产生的逻辑性,八卦的象,代表世界上存在产生的八种基本物质。《易、糸辞》一开始就讲到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经》的成书,主要是追溯原始和归结未来,并以探求事物的实质为主体。六爻只不过是某一事物在某一时间的象征而已。《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易就是数,数能确定事物的形象,反映事物的规律,如果掌握了数的变化就可以推测事物的象和事物的规律。《易、系辞》:“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重叠派生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又包含着三百八十四爻,八卦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物质,乾天、坤地、震雷、巽风、艮山、坎水、离火、兑泽、称为八纯卦,在每一卦象中又分出七卦,象乾卦分化出有: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坤卦分出:否、萃、晋、豫、观、比、剥。其它六卦也是如此,各划分出七卦,总共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划分可以排列出相互对称的三十二对,这三十二对的对应性,充分显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性,因而构成了十分整齐的能量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正反两方面的属性。也就是阴阳的属性,从辩证的唯物论来看,事物都有内在的对立统一两个相反相成的东西在运动。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的结合和分化而成。中国的《易经》讲得就是阳阳太极之理,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讲一个整体的东西,其中包括矛盾的一面。例如:电气,就是由阴电和阳电合而为电,没有阴,负极,和阳,正极,就成为不了电。这就是辩证的道理,这个道理普天下都存在。在八卦之中的卦象,就是自然人种现象,《易经》上还有卦辞、  辞、 辞。卦辞是确定一卦的性质,是从一卦之中的位来确定的,时代表时间,位代表空间。辞:主要阐述不同时位的变化。在《易·说卦》中,则更为详细的描写时空的变化情况:“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人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段话说的是;帝出于震,震代表万物,一年的岁月开始了,万物都复出,震是春天之始,又为东方之象,其形属木.巽也是木,又为风象,季风过后夏天耒到了,这就是离,离为火.为日,火能生土,土生万物,此时是坤象.土能生金,兑为金代表秋天,为西方,兑是说,悦的意思,人们在庆祝丰收,秋冬之际,阴阳相薄,乾是西北方,所以战乎乾,冬天也是坎位,人们忙于收藏,处于劳累状况,艮为止象,方位东北,冬天的分界线,人们处可休养阶段,为迎接新的一年开始,在六十四卦中,乾为天.坤为地.天地相互依附,形成了天地间的千变万化,这千变万化都在一经一纬,一方一园,一动一静之间.宇宙的形象,外圆内方,环则运行不息,天环于外,地方于内,相交而成事,就是生万物.六十四卦随着方阵的不同变化,构成宇宙不同变化.六十四卦的方阵,也就是卦序的排列,这种排列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象征世界万物的生成于发展,包括了社会,家庭,宇宙,人生,群体,物质,精神等等.事物的"物极必反"现象,具有丰富的辨证法思想.

     在<<易经>>中,太极是主要的,它为"道"为"太一"为"太初".老子讲;"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前面咱们讲过,太极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过程.现在再讲太极在未分两仪之前产生的变化.在古老的传说中,有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三清是太清,玉清,上清.在道观里都供有三请像,元始,太上,灵宝.这里讲的三清,也就是太极最初的三分,这三分并不是分出阴阳,而是分出宇宙中最原始的物质,在太极末分之前,宇宙仍是混沌状态,这混沌状态,就是最原始气的状态.在<<列子>>中;"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或者为"太初.太始.太素,"太仞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这就是原始的物质基础,即气.形.质,在哲学上,可以称为最早的因果关糸,气.形可以看作因,质则可以看成果,有了气形的因,才能得到质的果.太初;事物的最初表现,太始;事物开始产生变化,太素;则是由量到质的过程.在太极三分之后,又产生的分化就是将原有最初物质的气,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清者上升为阳,浊者下降为阴,阴阳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因时因地的阴阳,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的.

    中国的哲学是建立在<<易经>>与<<老子>>的基础上,老子学说被称为周秦诸子的总纲,后世学者,不管是那一家,那一派,也不管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究其根源无不是从<<易经>>与<<老子>>中得到的,从而由此发展.中国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在国外有很多有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他们的发现,都与<<易经>>上的理论相吻合,或者是在看到<<易经>>以后才有所发展,易与老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们所重视,易学将会被用到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

                          三;易学中的数学概念

      <<易经>>中含有哲理和数理,而哲学与数学则是一切科学的源流.伽利略曾说过;"数字是书写宇宙的字母".<<易经>>中的数学概念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它从数的起源开始,一直发展到具有严格逻辑性的数学规律.<<易经>>也称数术学,在整个易学里到处都是数,数术也叫"三五之道",三五本身就是数,三乃三才,五乃五行,八卦也是数,六十四卦的六十四也是数.总而言之<<易经>>从头到尾是由数写成的.<<易.系辞>>正义说"故朋易之道,先举天地之数也.汉代天文学家张衡也说"数术穷天地",数术本身可以代表宇宙一切事物.

    中国的文话来源于象,古化的先哲们根据象的概念来结绳,来画划,中国的祖先们每做一件事,就用绳子结一个结,或者画上一道,这是一种古老的纪事方法,后来又在结绳纪事的方法上用一些符号代表阴的,又用另一种符号代表阳的,这样用阴阳表示奇偶.雌雄.从考古学家们的发现,经常会有一些特殊的符号,因这些符号无法在这里表示,也不在一一细说.如果合成现代的数字就是七八.七六.一六一.六八二五一等数字.这都是考古学家在出土文物中发现的,经总结为;一二三三,符号省略,过去的卦画组合就是用这些古怪的符号来代替,这些古老的数字也就是卦画.

     但是如果从<<易>>学的角度上看,就必须从太极开始,<<史纪.律书>>"数起于零,始于一,成于三,终于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是从零开始,宇宙的形成也是这样,一开始是混沌状态,可以算为成无极,无极即是零,继而太极,太一在数字上是一,在一的基础上太极产生了分化,也就是从一开始分化,成了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又为奇偶,数的概念有了二,二代表天地,又代表奇偶和阴阳,<<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之始称为混沌,有了太极以后分化为阴阳,形成了两方面的相对,那么太极以前的混沌是零,一旦产生零或无中的一点就是太极,又被称为有的阶段,这个有就是一,以后的分化都从一,也就是太极开始,一分为二,为两仪.为阴阳.为奇偶.为雌雄,为天地,有了天地之后方能产生万物,老子讲"三生万物",什么为三,在太极没有分化之前,本身就含有太初.太始.太素,后人认为这次的分化不是分化,而是太极本身具有的,易学中的分化是"一分为二".三是三才,加上人,与天地共称为三才.一幅<<太极图>>它有阳的一面,又有阴的一面,那么中间的分界线就是人,这样在数字上就有了零一二三.<<史纪.律书>>"数起于零,始于一,成于三".有了三以后则可生出万物.在一幅太极图中,通过圆的中心可化分出无数的s线,每一条线都代表看太极的一次分化,<<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的化分是根据<<易经>>之中的"一而二,二而四,"成倍增长的化分法,还有一种是根据考古学象对结绳纪事的研究而来,在前面讲过?代表阴,?代表阳.后来人们发现用??代表太阴,用??代表太阳,??代表少阴,??代表少阳.使原有的单钝阴阳发展为阴中舍阳,阳中舍阴的四象,这于易学中的"两仪生四象"相符,在<<易经>>中四象太阴是上下两个全是阴,太阳上下两个全是阳,少阴上阳下阴,少阳上阴下阳.这样零一二三,就完全地建立起来,以后则有两仪的倍数四象,四象的倍数是八卦,八卦变成十六卦,再变三十二,再变为六十四,完成了易图的结构.如果再在六十四卦的基础上再变下去,就可以无限地变下去,这就是太极的无限分化.

     易学中的五,见于<<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所合."在易数中有阴阳两仪.有天地人三才,两仪加三才总数合是五.<<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在这里三当奇数之始,两当偶数之始.至于一,即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而是产生奇数和偶数的基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把一看"前有奇数和偶数的性质",和<<易经>>中一兼有对立统一的双重性是一致的,一、加到奇数上成为偶数,加到偶数上则成为奇数,所以叁天的三字代表着,奇、阳、天、的一面、两地的二字代表着、阴、偶、地的一面,天地数相加是五,五在易学之中为小成。“五”本身含有阴阳交错的意思,《易经》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是讲推求连续奇数之和、连续偶数之和的方法。我们用n2求连续奇数之和,用n(n+1)求连续偶数之和,x那么求奇偶数连续之和的公式为n(n+1)/2"天数五"即n为5."地数五"也是n为5.天地之数共十数.即n为10.十在易数之中为大成,古时有人认为,"五十有五"就是"二五",或者"五五",五字的古文是x.把二个x重叠起来则是爻."五十有五"本身有"二五"为爻,"五五"为爻的涵义,见公式;

      天数;1+3+5+7+9=52=25,地数,2+4+6+8+10=5x(5+1)=30,

      天地数,1+2+3=+4+5+6+6+7+8+9+10=10x11/2=110/2=55,

    五的作用在易学中还不止于此,我们前面说"两仪生四象",四象做为时间观念上,代表四季.在空间观点上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没有中间的土象.

     四象;春.东.木,夏.南.火,秋.西.金,冬.北.水,

     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

     一.二.三.四分别为四象位,六.七.八.九分别为四象数.(关於四象的位与数下面再讲)在天地数中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五行,和东.南.西.北.中的五方之数,在<<河图>>中,一至五为孤阴孤阳之数,不起变化,称为"生"数,五行非土不成,五加上任何一位生数就能变成成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从<<河图>>中看,六七八九十是五行的成数,所以五的作用很大,有了五才能起到生化作用,在<<河图>>中,加减法源于此,其中五起主导作用,用每一个生数加上五,都成为它的成数.相反地用成数减去五,则又变为生数.在<<洛书>>中,五的作用也是如此,<<洛书>>为乘除的起源,用<<洛书>>的四正与中五相乘,它的积为五的倍数,用四维与中五相乘积则是十的倍数.

       四正;1x5=5....3x5=15....7x5=35....9x5=45

       四维;2x5=20....4x5=20.....6x5=30....6x5=40.

    数字在有了三以后,才产生万物"数成于三",而有了"参天两地而倚数"的五.有了五才变化后面的六七八九十,完成了"数起于零,始于一,成于三,终于十"的过程.从<<河图>>看数和太极看数不一样,<<河图>>中的数是生化而成,太极的是分化而成,有了<<河图>>的生化数,加上太极的分化数,则构成了无穷无尽的数字.

    用陈维辉先生的话讲;"太极的分化共三步,一步太极生两仪(一维),二步两仪生四象(二维)三步四象生八卦(三维).这三为步就是空间解析几何的三个坐标.

    从两仪到六十四卦的排列方法与数学上的重复排列相符;

    二2=4(四象)二3=2xx2x2(八卦)二6=64(六十四卦).

    而且还可以表现出等比级数观念;1.2.4.8.16.32.64.一一m....20, 21.22.23.24.25.26.....2n.

    还有在易数中的数字,和古人求平方或开平方有关;

    1+2+1=4=22(四象),1+2+3+2+1=9=32(九宫),1+2+3+4+3+2+1=16=42(十六卦).

    1+2+3+4+5+6+7+8+9+10+9+8+7+6+5+4+3+2+1=100=102(天地数).100,在河图洛书中,奇数是50.偶数也是50.这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古称为大衍之数,<<易经>>"大衍之数50".

     在八卦之中,一卦有三爻八卦共二十四爻,3x8=24,阳爻用九,阴爻用六,阳爻数有三十六,阴爻数有二十四,四象之倍数,36+24=60.与六十甲子相符.

     六十甲子的六十,还有一种计算方法:用天干的十,乘以地支的十二,得数为一百二十,但在六十甲子里面只用阳干与阳支相配,阴干与阴支相配,所以用120÷2=60,一年三百六十天,

暗合周天度数。

     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乘上八卦阳爻数,为乾之策。

     6×36=216乾之策。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062f70100cx4u.html) - 《易经》《道德经》中国文化的源泉_康和堂_新浪博客

     再用六爻乘上八卦的阴爻数,为坤之策:

     6×24=144,坤之策

     乾坤之策的总和为216+144=360

     这为农历一年的天数,也是一个的度数,乾六爻用九,坤六爻用六,分别乘以4四代表四象。

     乾之策,6×9×4=216,坤之策:6×6×4=144

     相加为216+144=360与上符

     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六十四卦共是384爻,6×64=384.其中阴爻192,阳爻192,用阴爻192乘以爻别36.用阴爻192乘以爻别24.192×36=6912。192×24=4608  6912+4608=11520

用360乾坤之策×4=1440再用1440×八卦数=11520.

     三角函数的勾股弦,是根据大衍数来演变成的,相传是在大禹治水时发明的,勾三,股四,弦五公式:

     32+42+52=50 32+42=52=25

     在洛书中形成最早的数阵,1+5+9=15  2+5+8=15  3+7+5=15  4+5+6=15

     2+7+6=15  8+1+6=15  4+3+8=15  4+9+2=15

     不管是横竖或是交叉得数都是15

     朱熹在《易经》卷首,讲了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他根据天象圆形的结构来表示的;“此图圆布者,乾尽于午,坤尽于子,离尽于卯,坎尽于酉,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我们先将每一卦爻数3,乘上八卦,3×8=24爻。二十四象征着二十四节气,又可做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分为二为十二时辰。再用24×4=72,为七十二侯一节分三侯,七十二可以再乘5一侯为五天,可得72×5=360天三代表一季三月,也代表一个时辰分初中末。五代表节气春夏、长夏、秋冬。

     先天易理,是以二进制数理为基础的。在《易经》中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在二进制里--代表0,—代表1,爻是易经中专用名词,可当成2的乘方指数,初爻是 21二爻是22三爻23,四爻24,五爻是25,上爻是26,二进制的数学则是从0开始,所以21在《易经》中的叫“两仪”22叫“四象”23叫“八卦”24“十六卦”25“三十二卦”26“六十四卦。”从两仪的阴阳,到六十四卦的阴阳,是个辨证的统一,从下向上看,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从上往下看中则是一阴一阳,二阴二阳,四阴四阳,八阴八阳,十六阴十六阳,三十二阴三十二阳。

     二进制是根据宋代邵雍的“先天卦图”而来,“先天卦图”是由坤卦起0,至乾卦为止63,在它的八纯卦坤、艮、坎、巽、震、离、兑、乾,下三爻和上三爻卦象重复,都是按九的倍数排列。如下:

       坤          艮         坎       巽         震         离      兑     

二进:000000   001001     010010    011011    100100   101101  110110   111111

十进:                 1.8        27        36       45        54      63

      以上八卦八纯卦按上下三爻重叠排列,单纯的八卦只有三爻它排列

坤          艮         坎       巽         震         离      兑     

二进制: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十进制:0                                         7

       在《易经》上阴爻当0,阳爻当1,第一步是太极分化两仪,如下:

八卦:坤          艮         坎       巽         震         离      兑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四象:    太阴                   少阴             少阳                   太阳

                                                         1

两仪:                阴                                         

                                                               1

太极:                                              

       按二进制的原理,是自左向右的横写,每向右退一位,数值减一半,反之向左每进一位数字就大一倍,每个数位只能容两个数码,既0和1,基数为2,由低向高是“逢二进一”如最右边的个位数是1,再在同位数上加个1就变成了二,逢二进一“成了1   0这个“1”读作“2”用2再加1因最右边有个0,正好容个1,所以3就记成11,实际上是2+1合成的,从四象中可看到。

两仪    0阴        1阳     四象    ;太阴00=0  少阳01=1

10少阴=2,  太阳11=30  在四象中两对数的和都是7,总和是28。也是以后“二十八宿”的来历。(乾+坤)+(艮+兑)+(坎+离)+(巽+震)在《易·说卦》之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簿,水火不相射。”就是按这种数学中的二进制来排列的,六十四卦也是如此,它可分为三十二对,每对相加的和都是六十三。乾+坤,剥+夬。比+大有,观+大壮,豫+小畜………..

略举几卦看它公式:

乾 111  111=1×25+1×24+1×23+1×22+1×21+1×20

           =32+16+8+4+2+1=63

姤  011  111=0×25+1×24+1×23+1×22+1×21+1×20

            =16+8+4+2+1=31

晋000101=0×25+0×24+0×23+1×22+0×21+1×20

         =4+1=5

大衍之数,是古人占卜用的,我们且不管它的灵验与否,单看在占卜之中,运用的数字。在《易·系辞》中:“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揲之以象四时,归奇于以扐象闰,五岁再润,故再扐之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过去占卜用的叫蓍草,一共取用五十根,为大衍之数,然后取出一根不用,然后将四十九根随意两手分开,再从右手中拿出一根挂于左手小指之间,然后四根一组,先数左手后数右手,数完之后将余数方至一旁。其余数必定是五或是九,这为一变然后再将剩下的再分二次同一变一样。余数是四或八,最后将所剩下的用4除,则定一爻。三变得一爻,再做五次共十八变得六爻,遂成一卦。如果按上述一分,就会得到一些规律,左手的余数与右手的余数相对应;左1右必3,左3右必1,左2右必2,左4右必4.这样一看,岂不是,二进制数学的一些原理,从太极0开始,一分而为二,以一象三,揲之以四,五年两闰,最后手中所剩的是36、24、28、32,分别用4除不就是9  8的四象数么?

 《易经.》作为一门科学,它其中含有的哲理性和数理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通过《易经》则能解释出世界上很多不解之谜,这有待与广大的《易经》研究者和爱好者,去努力,去发掘,为使这门古代的文化,待到发展,希望更多的易经爱好者发现,来共同努力,使《易经》发扬光大!                                       戊申岁  孟秋月 :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