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在安徽——(ys悠悠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7:32
        李德生在安徽 2007-08-31 16:02:3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姜毅然         李德生,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今新县陈店乡)李家洼村,1930年2月参加红军,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过红四方面军交通队员、交通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一二九师营长、团长,晋冀鲁豫解放军及二野旅长、师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任十二军副军长、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从1967年8月率十二军进驻安徽“支左”起,到1969年奉调到中央工作,李德生主政安徽2年多。在这段时间里,他制止了武斗,搞了“大联合”、“三结合”,建立了省及各市县革命委员会,不仅稳定了安徽的政治局势,还组织发展生产,使安徽省在动荡年代减少了一些损失。李德生在安徽所做的工作,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肯定,也得到了安徽人民的拥护,是值得记上一笔的。

  受命率部入皖

  1967年,受上海一月夺权风潮的影响,安徽省的造反派们也夺了省委、省政府的权,下面的市、县乃至公社,自然也未能幸免。但是,造反派夺权后,各派组织却没有实行“大联合”,更没有实行“三结合”,而是产生了矛盾,打起了派仗。在此情况下,中央当然不会批准造反派夺权,反而决定派军队代表组成军事管制委员会,把安徽省的领导权掌握起来。但是,由南京军区领导干部组成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到安徽后并没能解决问题,事态反而越来越严重。两大派组织由相互指责、攻击,发展到打人、抓人,后来竟发展到动刀动枪。中央为了稳定安徽,专门做出了以制止武斗为核心内容的5条决定。可是,中央的决定根本贯彻不下去,军管会指挥不灵,武斗越演越烈。合肥、芜湖、安庆等城市正酝酿着一场大规模的武斗,生产停顿了,社会秩序也乱了,群众人心惶惶。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和周恩来研究决定,派工作能力强的李德生率十二军前往安徽实行“三支两军”,以稳定安徽局势。1967年7月底的一天,中央通知率军部驻扎在江苏淮阴的十二军军长李德生马上到北京接受重要任务。李德生飞赴北京后,立即被请进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周恩来、李富春、杨成武和他谈了话。周恩来向他介绍了安徽的情况后,指示他立即率部进入安徽,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搞清楚情况,做好群众工作。总之,中心任务就是制止武斗,消除派性,促进联合,稳定局势,抓革命、促生产。最后,周恩来握着李德生的手说:十二军的任务紧迫、繁重,责任重大啊!

  李德生回到十二军军部后,立即召开了十二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精神,提出到安徽后,十二军内部要保持团结,收拢部队。进驻安徽前,要做好思想、组织、物资准备。

  1967年8月3日,李德生只带着几个参谋人员,来到合肥市,住进了省军区招待所。他一到合肥,就感到了气氛的紧张。大街上,对立的两大派组织分别架起了高音喇叭,互相攻击,主要街道两旁的大楼上,窗户都用木板、沙袋堵塞,对立双方不断地相互抛掷石块,还不时地打冷枪,大街上行人稀少,市民不敢上街。当时,安徽省的党政机关已经瘫痪,领导干部大多数被关押起来,处境好一点的,也是“靠边站”,不管事了。原先进驻安徽的军事管制委员会,也由于受到造反派组织的冲击,处于瘫痪状态。

  李德生见此情景,心中十分焦急,他命令十二军抓紧行进,尽快进驻安徽。驻扎在苏北的十二军接到命令后,于8月6日开拔,第二天,军部即进入合肥市。随后,下属各师陆续开进安徽省一些主要城市。十二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曾立下过赫赫战功。这样一支野战部队气势雄壮地开来,确实给造反派以一种威慑,也使安徽省人民看到了稳定的希望。造反派们决定先不动手武斗,看一看形势再说,可私下里仍然十分狂妄。他们认为,过去派来的军事管制委员会都没有管住他们,十二军来了照样管不住。因此,他们没有把李德生和十二 军放在眼里。各造反派组织都打的是这样的主意:十二军支持我们,我们就拥护;十二军不支持我们,我们就冲击十二军,直到把十二军赶跑。

  为了争取十二军的支持,各造反派都争先恐后地向十二军表示欢迎。8月7日,十二军军部和一部分先头部队进驻合肥市时,大街上贴出了许多大标语:“欢迎6408部队(十二军的代号)来安徽支左!”“拥护6408部队对我们的支持!”这些标语是有深意的,就是说:你们来是应该支持我们的,不支持,我们就不欢迎。李德生看出了造反派们的心思,在军部进驻合肥市的第二天,就在军部领导干部会议上说:这样一致欢迎的背后有文章,不那么简单。他要求部队内部首先要保持团结一致,到安徽后,先不要表态,要先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后再决定部队的行动。

  冷对“揪坏人”

  李德生率十二军军部和一部分先头部队刚刚到合肥,各造反派组织就向十二军提出要揪对方的“坏人”。原来,各造反派都有一些头目,也有一些“高参”,这些人是造反派组织的骨干。每个造反派组织都视对方的主要头目为仇敌,必欲去之而后快。只要把对方头目打倒了,对方组织就会归到自己的大旗之下,自己的力量就会更加壮大。由于夺权以来几个月的相互“斗争”,各造反派组织都掌握了对方头目的一些“罪行”,或者其他劣迹。但他们都不能说对方头目的造反行为不对,只能给对方头目扣上“坏人”的帽子,要搞倒搞臭他们。但是,各造反派组织的头目手下都有一大批拥护者,他们要搞倒搞臭对方,很不容易。于是,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解放军的支持上。他们认定,只要解放军认为对方造反派组织头目是“坏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将其揪出来“打倒”。李德生对此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对军部和部队先头部队负责人说:这是造反派组织给十二军出的第一张试卷。这时候马上表态,就会陷入派性斗争中。李德生要求十二军军部和先头部队指战员,要沉得住气,不表态,“冷对”造反派的要求。

  于是,各造反派头目们来找先头部队的干部,当要求将对方“坏人”揪出来时,部队干部们就按照李德生的指示,只是听,也拿出小本子记一记,但就是不表态。造反派见不起效果,又分别交来对方“坏人”的一份份罪行材料,干部们收下材料,还是不表态。各造反组织见此计不成,便展开了宣传战。他们纷纷架起了高音喇叭,互相攻击。这边如泣如诉地讲着“战友被害”经过,那边则声嘶力竭地要求揪出对方的“凶手”,吵得附近居民不得安宁。但十二军先头部队的干部仍然不为所动。这样冷静地对待造反派“揪坏人”的办法,使十二军避免陷入造反派组织之间的纷争,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造反派也抓不住十二军所谓“支一派压一派”的问题。而造反派组织之间相互攻击、要求“揪坏人”的鼓动,在得不到解放军表态支持的情况下,时间一长,其劲头也就泄了。
 坚决制止武斗

  造反派见自己的要求得不到解放军的支持,便决定在十二军大部队进入合肥的路上搞一场武斗,以此将十二军拦在城外,逼迫十二军表态。李德生率部进入安徽,有一条原则是他始终强调的,就是一定要坚决制止武斗。所以,他要求十二军指战员,遇到武斗,无论双方提出什么“理由”,都必须马上制止,在这一点上是不能犹豫的。

  十二军大部队刚刚开到合肥南郊,就被造反派的“岗哨”挡住了去路,说是前边正在武斗,解放军不要开过去,免得误伤。李德生听说后表示,要坚决制止这场武斗。他命令部队迅速前进,直插武斗的两派组织之间,将两派人员分开。他要求指战员,如果遭到造反派的辱骂殴打,也必须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绝不能开枪。如果造反派要求评理,也不表态,不带倾向性,不纠缠两派的具体是非。李德生一声令下,十二军的指战员高喊“要文斗,不要武斗”的口号,直插入两派武斗组织之间。武斗者见中间隔着解放军,怕伤了解放军而让对方抓住把柄,只好作罢。十二军趁势迅速开入市区。当市民们听说十二军没有被造反派挡在城外,顺利开入城内,并且制止了在南郊的一场武斗时,十分高兴,他们自发地在街道两边列队欢迎,燃放的鞭炮纸屑铺了一地。

  造反派没有拦住解放军,心有不甘,决定第二天再搞一次大规模武斗,地点在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和安徽工学院附近。这天一大早,双方就开始互相放枪对射,子弹在大街上横飞。他们还把几个大油桶灌满汽油,推到大楼下面,准备随时点燃。李德生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出3个连赶赴现场。战士们冒着被流弹击中的危险,高呼制止武斗的口号,插到武斗两派之间。造反派怕打伤解放军,自己输了理,就不敢再开枪;李德生趁机命令部队迅速冲上对立两派的大楼,当即拆毁造反派用桌椅和沙袋修筑的工事,缴了他们的枪。

  淮南“卧轨”

  李德生到安徽后,平息了省会合肥的武斗,但另一个城市淮南的武斗却一触即发。淮南市的武斗主要是在煤矿中搞起来的。那里的两大对立造反派组织在夺权时发生矛盾,打了起来。武斗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发展到开着火车头去武斗。李德生指示驻淮南的部队,要把坚决制止武斗、恢复生产放在工作第一位。部队进驻淮南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对造反派进行说服、劝导。但造反派不但不听,还冲击驻淮南的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部,接着,又策划开着火车头去武斗,逼解放军支持他们夺权。李德生得到报告后,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如何既不伤害群众,又制止武斗。应该说,这是一个难题,大家想了许多办法,都觉得不妥。最后,还是李德生拍板:部队就卧在铁轨上,阻止武斗的火车开出去。他说,他们采取蛮办法,我们也要有一股狠劲,表示我们制止武斗的决心。部队一声令下,战士们齐齐地躺在铁轨上。解放军制止武斗的气势,使造反派受到震慑,再不敢往前开火车头了。指挥武斗的造反头目下令撤退,但一些造反派分子不同意撤退,其内部发生了分歧,争执起来。解放军趁机去做造反派组织中武斗者的工作,还做其家属的工作,让他们劝说武斗者放下武器。武斗队伍就这样被瓦解了,一个造反派头目还跑到合肥市去向解放军坦白交代。在这种形势下,李德生命令部队抓紧做工作,由部队领导和矿山领导干部带头,带领工人投入生产,还喊出了“要把过去的损失补回来”的口号,淮南煤矿的生产很快就恢复了。

  与淮南卧轨有相似之处的是十二军三十五师在屯溪的“卧路”。当时造反派开着汽车,沿着公路去武斗,李德生下令部队战士,高喊口号,躺在公路上。造反派不敢开车从解放军身上压过去,就向躺在公路上的战士耳朵边放枪,还动手打战士,想把战士吓走,但战士们就是不动,也不还手。这时,有许多群众围上来看,造反派只好把汽车开了回去。

   芜湖“爬软梯”

  李德生在安徽制止武斗,最危险的,要数在芜湖“爬软梯”那一次。当时,芜湖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但那里的一些造反派认为委员会没有把他们“结合”进去,便把矛头指向了部队。他们冲击部队,打伤许多战士,还抢走了一些枪支。接着,两个对立的造反派组织之间又打了起来。特别是占据芜湖电校大楼的造反派十分猖狂。他们占据大楼,向外打枪伤人,以此来威胁驻地的军代表,如果军代表不承认他们是左派,不将他们的头头结合进革命委员会,就对抗到底。还说,除非李德生军长来谈判,否则他们谁也不见。李德生得知这一情况,不顾众人的劝阻,决定自己亲自去一趟。

  李德生到芜湖电校大楼时,只见大楼的窗户已经全部被造反派封死,只在二楼一个窗户上留了一个小口子,小口子里伸出黑洞洞的枪口,两边大楼的墙上,到处都是弹痕。李德生的警卫员王楚林向楼上喊道:“我们的李军长来了,你们快把梯子放下来。”造反派听说李军长来了,便把一个梯子放下来。这是用竹杆临时做成的软梯,直接从窗户中放下,底下不着地,上边则钩在窗户框子上,人踩上去摇晃得十分厉害,稍不注意,登梯人就会摔下来。跟随李德生的作训参谋抢着要上,被李德生制止。李德生说:“你上去,他们发现不是我,你就有危险,还是我上。”言罢,他几步抢上前,登上了摇摇晃晃的软梯,快速向上爬。下边的人都为他担心,但他面不改色,沉着地一步一步爬到了窗口,一侧身,跳进了大楼。楼内的造反派见此情景,一时惊得呆住了。李德生进入楼内,在造反派搬来的一把椅子上坐下,毫不客气地批评说:“你们要我来,我来了。我是来批评你们的,你们抢枪、武斗,违反了中央的规定。你们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严重脱离了群众。你们违反中央指示,脱离群众,后果十分严重,这个我跟你们讲清楚了。毛主席讲,革命群众组织要搞大联合,你们却搞分裂。你们有什么权力抢枪、武斗、冲击部队?你们必须把武器交出来。你们一定要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其他问题,我们再讨论。”造反派原以为李德生不敢来,没想到,他不但来了,而且还迎着枪口爬他们的软梯,进入这座危险的大楼。而李德生义正辞严的话,更使他们无法反驳。一些跟着造反的人动摇了,纷纷放下武器。造反派头头感到孤立了,也放下了武器说:我们听李军长的!主动把武器交还部队。李德生离开大楼时,造反派自动站成一排欢送。接下来,李德生趁热打铁,接连到各造反派的据点做工作,严厉批评造反派头目,收缴武器。仅仅用了几天时间,芜湖的局势就稳定下来,生产、生活恢复正常。毛泽东、周恩来知道李德生稳定芜湖的事后,对他十分赞赏。

  收缴武器

  让李德生最伤脑筋的是造反派手里有枪,有的还有火炮。这些武器都是在夺权过程中,从公安部门、民兵组织那里抢来的,有一些还是从地方驻军部队中抢来的。造反派手中有武器,互相射击,不断发生打死人和打伤人的事件;有了伤亡,就喊着要报仇,致使武斗规模越来越大。李德生决心收缴造反组织手中的武器。正好这时中央于1967年9月5日下达了《关于不准抢夺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和各种军用物资的命令》。李德生借此东风,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收缴造反派组织中的武器。他先是大量印刷中央命令,广泛散发,然后命令部队的宣传车上街去宣传中央精神。接着,派出小分队到造反派组织中去收缴武器。他下达命令:收缴时,先要讲清道理,如果造反派仍然拒绝交出武器,可以鸣枪警告,警告无效时,可以将拒绝交出武器的造反派坏头目逮捕法办。就这样,他们边宣传边收缴,用了3个月的时间,收缴了各种枪支2.9万余支,火炮290门,各种车辆51台,还有大量弹药。

  李德生率十二军进驻安徽,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制止了武斗,稳定了安徽的混乱局势。中央肯定了李德生治理安徽的经验,并转发了介绍安徽经验的材料。

  促成“大联合”

  安徽的武斗被制止了,但各派组织仍然对立,摆在李德生面前新的任务是按中央精神,搞“大联合”。

  在制止武斗的过程中,李德生先后十多次到安徽省两大造反派组织的总部去,做那些造反派头头的工作。在武斗被制止后,李德生把说服各派组织“大联合”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他经常对造反派头头说:你们不能认为干部都是走资派,其他群众组织都是保守派,只有你们是响当当的革命派。按你们的逻辑,天下还有好人吗?我们当年夺国民党的权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你们只靠少数人夺权,是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群众组织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李德生讲得入情入理,一些造反派头目被说服了,但还是有一些造反派头目不服气。李德生把他们请来,谈起了家常,在谈家常中向他们讲明同是群众组织,不应该互相对立的道理。经过一番说理工作,又有一部分造反派头目被说服了。

  推进“大联合”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解放军内部要保持一致。李德生认真分析了过去军管会失误的教训,得出一个结论:各造反派组织打派仗,重要根源是在“支左”的解放军内部有不同看法。造反派就利用这些不同看法,加剧分裂对立。李德生率十二军进入安徽后,特别对十二军内部强调,一定要保持意见统一,内部不能有分裂。在保持十二军内部统一之后,李德生还认识到,在安徽省的驻军中,除十二军外,还有原来就有的省军区,以及二炮某基地等部队。只有这些部队都和十二军步调一致,才能保持解放军内部的统一。于是,亲自到省军区、二炮某基地领导人家里去拜访,听取他们的意见。他谦虚地说:我们十二军到安徽来工作,是在你们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实际上是第二梯队。过去,安徽省军区和驻皖各部队,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三支两军”,也是做出了贡献的。今后我们大家要团结起来,继续做好工作。之后,李德生在工作中,总是事先征求其他部队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们提出的好的意见和建议,使在安徽的解放军各部队在重大问题上保持一致,这就使造反派没有了可乘之机。有了这个条件,“大联合”也就有了稳定可靠的基础。

  可是,安徽的两大派组织已经对立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怨很深。在这种情况下,搞“大联合”是不容易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无论对于哪一派,都不笼统地表示支持或者反对,不管哪一派,对的就支持,错的就批评。

  李德生亲自到两个大的对立派别总部去做工作。有的造反派组织头目主观地认为李德生是支持另一派的,见李德生来做工作,就不客气地接连质问李德生,你们为什么不支持我们?你们对我们的夺权怎么看?你们为什么要支持对立面?你们屁股坐在了哪一边?面对如此尖刻的挑衅式质问,李德生毫不动气,他十分冷静地听着,并不反驳。待他们把话说完,再耐心地解释:我们十二军和安徽的所有驻军,都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办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对于所有的群众组织都一视同仁,做得对的,我们就支持,做得不对的,我们就批评。希望你们看我们的实际行动,不要先下结论。还有的造反派组织主观地认为,十二军是会支持自己的,当李德生前来做工作时,他们就先搞一套颂扬词,对十二军大加称赞,还说,十二军到安徽省“支左”,是支持我们的,好得很。面对如此情况,李德生仍然十分冷静。他说:我们有那么好吗?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难免有缺点,有缺点欢迎你们批评指出。但你们有缺点,我们同样会不客气地批评指出。我们不会无原则地支持哪一派。我们对哪一派都一样,对的就支持,错的就批评。我们批评你们,也是支持你们。李德生这样不偏不倚,使部队真正掌握了主动权。

  在部队掌握了主动权后,李德生就趁势向对立的两大派组织派驻联络组。造反派头目认为联络组是来监视他们的,对联络组很是冷淡。李德生就指示联络组,要主动找造反组织头目和群众谈心,他们有具体困难,就主动帮助解决。到两个对立派别中的联络组,对待双方始终平等公正,使两派都真正感到,解放军确实是一视同仁。从此,造反派组织之间再没有发生武斗,双方的关系也和缓下来。

  为了把“大联合”落到实处,李德生又想了一个主意:办两个学习班,即分别办造反派头目学习班和领导干部学习班。他先着手办造反派头目学习班,把各造反派组织大大小小的头目全部集中起来学习。这有两个作用:一是使造反派组织群龙无首;二是教育造反派组织头目,让他们了解中央关于“大联合”、“三结合”的指示精神,也使他们在学习班中缓和关系。造反派头目们听说解放军组织他们学习,都来了。趁此机会,李德生组织部队政治工作人员,给他们上大课,提高他们的认识;上大课之余,还开小会,解决他们之间的具体矛盾。通过这个办法,化解了许多矛盾。学习班一结束,两大派组织之间就产生了联合的意向。

  李德生还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处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起来,办领导干部学习班,实际上他是通过办这个学习班,把干部们保护起来,学习之后,立即“解放”。

  为了实现“大联合”,并且为下一步实行“三结合”打基础,需要把两个学习班结合起来办。李德生的办法是,让进造反派头目学习班学习的人,在学习之后,检查一下自己对待革命干部的态度,认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同时,也让进领导干部学习班的人到造反派头目学习班上和他们交流思想,双方取得谅解。这样就为下一步“三结合”打下了基础。

  1967年9月19日,安徽省两大派组织达成协议,成立安徽省大联合委员会。李德生知道,这才刚刚是个开始。他想出一个办法:搞联合大游行。于是,他找两大派组织头头多次商量,希望由两大派组织共同搞一次两派联合大游行,名称就叫“拥军爱民大游行”。9月20日上午,两大派组织各出10万人,分别排成4路纵队,携手游行。久受派仗斗争之苦的安徽广大群众非常高兴,他们放起了鞭炮,庆贺这次“大联合”。21日的《安徽日报》出版了特刊,发表了安徽对立的两大派“大联合”游行的报道和图片。在北京的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李德生把《安徽日报》特刊加印20万份,派专人送到北京,由中央转发给各省市,推广安徽省的经验。

  实现“三结合”

  按照当时毛泽东的部署,“文化大革命”中,旧的领导班子倒了之后,要搞一个“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代替旧班子。所谓“三结合”,就是革命群众代表、革命领导干部代表和解放军代表三结合,成立革命委员会。李德生把实现“三结合”看作是稳定安徽省的重大步骤,十分认真地加以对待。

  李德生把实现“三结合”的重点工作放在了“解放”广大领导干部上。要实现“三结合”,还必须把已经被打成“走资派”的省一级的领导干部“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省一级的革命委员会。之后,建立省以下的革命委员会就好办了。要“解放”省级领导干部,需要做很多工作。李德生抓住一条:毛主席说过,95%以上的领导干部是好的。对于造反派“揭发”的领导干部的问题,要调查一下,到底是什么问题。他指示,要抓一个典型,“解放”这个典型,就可以为下一步“解放”广大领导干部打好基础。他决定从“解放”安徽省委书记李任之入手。经过调查,造反派给李任之扣的“帽子”不少,但没有一个是政治错误和历史问题,只是工作中的缺点。他决定“解放”李任之,并以此为标杆,“解放”安徽省一级领导干部。通过迅速而细致的工作,安徽省一级领导干部大部分得到“解放”,建立“三结合”革命委员会的条件成熟了。

  1968年4月10日,安徽省军管会向中共中央呈送了关于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的报告。4月14日,中央批准同意,并任命李德生为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4月20日,在合肥市举行成立“三结合”的省革命委员会庆祝大会。庆祝大会后,合肥市举行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大游行。

  恢复生产

  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李德生就把主要精力放到恢复生产上。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安徽省工厂停工、矿山停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李德生首先抓恢复生产,组织召开了“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不久,淮南、合肥、马鞍山等煤矿、钢铁生产基地都恢复了生产。鉴于军队干部没有抓地方生产的经验,他就把“解放”出来的领导干部派到指挥生产的要害部门去,支持他们指挥和组织生产。

  李德生在抓恢复生产过程中,特别注意抓重点企业。他要求省革委会要重抓淮南、淮北的煤矿,抓合肥、马鞍山的钢铁厂,抓铜陵的铜矿,抓芜湖的造纸厂,必须保证生产不停顿,还要每年增产。他还组织力量,新建了安庆石油化工厂,这是安徽历史上的第一个石油化工厂。

  李德生对农业生产也没有放松。在农业上,他主要是抓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不久,安徽省的农业生产也恢复起来,产量逐年提高。为了使农产品能够运出去,李德生报经国务院批准,修建了阜阳到濉溪的200多公里铁路,还修了100多公里的山区公路,改善了皖北农产品运输的状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德生主政安徽,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但经过他的积极工作,安徽省避免了更大的动荡和破坏,恢复了社会秩序和生产,因此,李德生的工作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肯定。

  1968年10月,李德生列席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毛泽东在10月13日的开幕式上主动问:“哪个叫李德生?”并和李德生亲切交谈,肯定地说:“我看安徽的事情办得不错。”在1969年4月召开的党的九大上,经毛泽东亲自提名,李德生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69年7月,中央政治局决定调李德生到中央工作。虽然之后他仍然兼任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也多次回到安徽省检查工作,但他这时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京了,其主政安徽省的工作至此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