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摄影大展入选作品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0:15
收藏精品
《梵净精魂》   摄影:李贵云(贵州.贵阳)

 ——李贵云 简介—— 
收藏作品
《水龙舞盛事》 摄影:袁新民(山东)

《傩戏面具》 摄影:孙大敏(贵州.贵阳)

《毛龙灯会》 摄影:陈营长(贵州.贵阳)

《古城轶事》 摄影:曾华祥(贵州.铜仁)

《造化之气》 摄影:游文坚(深圳)

《纤古绝唱》 摄影:陈利(湖南凤凰)

《梵净彩虹》 摄影:李霞(贵州.贵阳)

《梵净山风光》 摄影:陈锡华(湖南邵阳)

《朝霞映金顶》 摄影:陈秀梅(贵州贵阳)

《东方之佛》 摄影:周力军(深圳)

——周力军 简介——
有感于梵净山大展作品评选
于云天(评委)
历时近一年的梵净山(国际)摄影大展3月30号落下帷幕,由于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高度重视和贵州省铜仁地委、地区行署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大展取得了圆满成功,笔者作为大展的参与者和评委之一,亲临了活动的全过程,感触良多。
从前几年的“焦作现象”,到迄今为止全国各地的大小摄影活动,凡是能有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参与,都能搞得轰轰烈烈。从某种意义上讲,摄影能够带动当地旅游发展,提高景区知名度,同时扩大摄影在寻常百姓中的影响,是对中国的摄影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广和普及作用。这种有着“中国特色”的摄影活动也的确“激励”和培养壮大了一大批“重在参与”的摄影爱好者们,无形中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从来稿的整体水平来看,这届大展作品质量有着明显的提高。作品题材丰富而多样,表现手法也趋于成熟。评选过程中,也常见“眼前一亮”的佳作出现。譬如有一幅作品运用俯拍手法表现寻常百姓在巷道内剃头刮脸的一个瞬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胡同内人流穿行虚实搭配、画面动静结合,仰脸人物神态安详而自得,充满着生活意趣。充分体现出作者敏捷的观察能力和熟练的摄影技术。诸如此类用慢速度拍摄的舞龙灯等作品,都可以看出作者驾驭摄影技巧的轻车熟路。
当然,作为主办方的当地政府,更希望能够征集到这次大展有关梵净山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貌风光力作,推动有“黔东门户”之称的铜仁地区的旅游发展,扩大享有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圈”武陵山主峰---梵净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知名度。因此,定位于“中国梵净山(国际)摄影大展”这种“命题式”摄影大展,很自然推举的便是带有地区景观特点的“标志性”风光作品。
众望所归,获得这次大展头彩的佳作《梵净精魂》便是在众多表现梵净山主峰蘑菇石景观中遴选出的唯一最佳作品。从拍摄难度,所下的功夫,选择拍摄时机以及作品的素质和画面的最终效果,用风光摄影中三要素评述(天时、地利、人和)已臻完美,获得评委们一致认同,以最高分一举夺冠。
从总体来看,这次活动是非常成功的,主办方甚至还增加了收藏作品数量,但风光类佳作依然凤毛麟角,稍感不足。可见拍摄梵净山自然景观,的确存有相当难度。
随着“全民性”摄影热潮的到来,数码摄影的日渐普及,笔者认为:此类摄影大展可否再拓展一些内容,譬如增加创意类摄影,鼓励有创造性的摄影新观念。或许会使今后的摄影大展显得更丰富而多元化,此为题外话。

中国著名摄影家、风光摄影大师---于云天
向往梵净山
杨大洲(评委)
曾见过一幅楹联,大概有二十多年了——“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猛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再仔细一想——到底是寺择名山而建,还是山因寺而出名呢?
也是二十余年前,知道了梵净山。我想梵净山一定是因寺成名,梵净本就是佛教用语。查资料果然如此,明末清初时,梵净山香火鼎盛,声扬海内。同时,我还知道了,梵净山是国内自然环境保护的最好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同一纬度唯一的一块原生态植被区。
于是向往,于是2006年春,我如愿以偿。
梵净山名副其实,青翠纯净、气象万千。可惜来去匆匆。
幸运的是,我参加了梵净山(国际)摄影大展的评选,八千余幅精美的图片让人目不暇接,一扫未能见到梵净山“真面目”的遗憾:
蘑菇石,还有金顶,是梵净山的标志。被摄影人在不同季节、不同气象、不同时间以及不同角度展现的美不胜收,令人神往。我想,凡去过的人肯定都十分清楚,这是需要眼光、耐心、机会和相当的努力的。
然而我更赞赏的是,除了金顶、蘑菇石,也有很多摄影人把镜头对向了林中小路,山涧流水;对向了动物王国中的大熊猫——珙桐和珍稀的叶猴、黔金丝猴。不仅充满了诗情画意、韵味十足,同时亦让我们感受到了梵净山原生态的纯净。
此外,还有众多的图片呈现给我们的是这里特色独具的老村镇、古民居和民俗民风——寨英镇、淇滩镇、云舍村、苗王城,滚龙、花灯、傩戏、木偶剧,以及风味豆腐干、传统手工造纸、乌江纤夫¼¼不一而足。或可称得上是淋漓尽致。
显然,这次大展是非常成功的。
一个立体的、丰富多彩的梵净山、梵净山所处的铜仁地区,就这样鲜活的、色彩纷呈的,被一幅幅充满感染力的图片,如同身临其境般的展现在了你的眼前。尽管我已去过,去过不止一次,看到这些,依然会产生立即前往的冲动,更不要说他人了!
我想,肯定会有更多的摄影人因此前往,肯定会有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因此前往。我以为,在国人的潜意识里永远深藏着一种回归自然、寄情山水的情结,只不过轻重有别、表现不同罢了。
事实上,有太多的过去鲜为人知之地,因为摄影而家喻户晓。无疑,梵净山亦会如此,因为它当之无愧。

中国著名摄影家、民俗摄影大师杨大洲与梵净山释佛贤和尚摄影家在江口云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