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的三重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8:10
   为师的三重境界(转载) 

 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的扉页题写了:“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啊,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幼安此句,识尽人生愁苦,看遍世事百态,是他有劲难使,有话难说的一种无奈感慨,而于漪老师借用此句,则是她回首教育人生的酸甜悲欢后,把得失成败都付诸一笑间的乐观与旷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于漪老师当如是: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小沈阳有句经典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儿过去了哈;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哈!”人生百年,其实也短,如果浑浑噩噩,没有高远的目标,一个人活着又有何意义?作为教师,教书育人,引领着学生踏上漫漫追求之路,如果自己心中也没有一盏明灯,又如何照亮学生的心途?
    于漪老师在镇江中学求学时,就深深地把校训“一切为民族”镌刻在自己心中,成为她以后铸造师魂的基因。刚踏上教坛,便疾病缠身,但病魔没能消磨她的意志,先教历史,再转行教语文,都不是她学习的本专业,隔行如隔山,或许,“混”是很容易产生的应对态度,但于漪不是。“找到语文教学的门,而且要登堂入室。”这是年轻的于漪立下的目标,从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她开始了在语文教学路上的寻寻觅觅。
    当下的学校中不少教师总有得过且过的心态,每天按点上班,应付完工作就一心盼着下班,一本教案内容若干年不变,课改、研究、学习都与他无关,只要工资每月到卡就行了,他们从未认真思考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该怎样走。当然,有了高远的总目标,还应该有清晰而可以把握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比如:上好一堂公开课,写好一篇文章,做一个课题研究等。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成龙最喜欢唱的一首歌《真心英雄》中有一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是啊,成功是每个人都盼望的,但成功也不是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孜孜以求,全身心地投入。就以成龙为例,即便他已经成了国际巨星,但拍片时也不用替身,为此他的身上伤痕累累,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宁愿在电影中死掉,也不愿意老死。”
    于漪老师在语文领域取得的成功是令人羡慕的,可以说,同样是语文特级教师,上海、中国多矣,但对于有的语文特级教师,或许会有人私下嘀咕一声:他们如果不是在某校或某某位置,说不定根本走不到今天的高度呢。但对于漪老师的成就,那是毋庸质疑的。读她的《岁月如歌》,首先读到的就是勤奋,超人的勤奋,也读到了成长,用超人勤奋托起来的高速成长。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她每天上班要先走20分钟的路才有公交车,在这20分钟里她就把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电影”:怎么开头、怎么展开、怎么掀起高潮……上了车还继续想,为此乘过站是常有的事。
    许多教师踏入教途,都曾经有过雄心万丈,有着旺盛的斗志,但最终能成为杰出教师者只是一部分,他们与平庸教师之间的差别往往只是在最后那一刻,杰出者坚持努力到最后,而懈怠者放弃努力,也放弃了成功。以“优教工程”为例,每一个参加的教师都写了洋洋洒洒的“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但他们都是这样去做的吗?或许,对“规划”的执行力也就注定了结局的不同。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朝的洪应明说得好:“人品做到极处,没有他异,只是本然。”这个“本然”就是平常心。教师自古以来就不是发财的职业,即便是在教师位于人之五伦“天地君亲师”之列时,做教师也应该要有一颗平常心。
    于漪老师曾说过:“当今世界强势文化的入侵太厉害了,思想浅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垃圾文化等,对没有生活经验的未成年人是极大的威胁,而作为教师就要坚守思想的阵地,坚守育人的阵地。”如果被“拜金主义”、“拜权主义”所影响,而陷于迷茫、徘徊的状态中,导致自我心态把握上的失衡,这是为师之戒。
    今天,我们教师的精神已经得到了解放,与肉食者鄙相比,我们有着书香扑鼻,而且物质生活也在不断地提高中,这可以由校园中一辆辆多出来的私家车证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真正成为一名有作为的教师。就像于漪老师,教书、育人、研究,生活是这样平常,而当“蓦然回首”之际,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的荣誉向她走来,著名语文教育家的称号向她走来。
    总之,像于漪老师一样,把教师职业当一种事业来干吧,而不仅仅是工作!用她的一句话来与大家共勉:“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是对河南人的地域性格的凝练勾勒,也是对新时期河南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4月22日,卢展工对本报“三平精神”主题报道作出重要批示,“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这种崇高就是体现在‘三平精神’之中”。对于承载着教育2700多万学生艰巨使命的129万河南教育工作者来说,“三平精神”既是我省教师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充分体现,也是对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的内在要求。
     平凡中有伟大崇高的“追求”,平静中有满腔沸腾的“热血”,平常中极富“责任感”,低调而扎实,平静而沉勇,这是河南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姿态,更是河南教育事业发展中理应具备的姿态。在平凡的岗位上依然牢记使命、执著追求、勇挑重担;纵使工作生活十分单调,依然孜孜以求、埋头苦干、刻苦钻研;即便身处偏远的农村学校,依然自信满怀、志向远大、不甘平庸。全省129万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三平精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教书育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是工作的主色调,为了实现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的伟大追求,必须从眼前着手、从细节做起,年复一年地与平凡牵手相依;为了实现“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热血激情,必须保有平静心,做到淡泊明志;为了履行“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艰巨责任,必须在平常始终不渝地追求乐学、敬业的境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涌现出了孙阳吉、李松山、吴玲、王生英、杜广云、孙晨等许多让人敬慕的先进代表,树立起了河南教师的光辉伟大形象。可以说,广大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能够从平凡之中孕育出伟大,是因为在他们身上保持着一股韧劲,凝聚着“三平精神”。
     在平凡中放歌,使自己的才华在教书育人中发挥最大价值;在平静中耕耘,使自己能够持之以恒地认真教学、扎实研究;在平常中闪光,使自己牢记责任、不计得失、竭尽全力地做好教育工作。这是我省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也是全省人民对教育工作者寄予的厚望。当前,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教育工作者正在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要全省教育工作者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胸怀理想、恪尽职守、牢记使命、无私奉献,河南教育事业就能呈现出非凡的气势来,就会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更为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伟大的教育事业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伟大的追求,活力四射的学生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满腔的热情,中原崛起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们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做一名“三平”教师,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创造不平凡的光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