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超越“述而不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9:25
整治文风,要挑战历史上根深蒂固而且如今正在“发扬光大”的“述而不作”旧传统。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崇尚古代的东西,这是孔子自我标榜的文化志向。其实孔子并非“述而不作”,纪事体《春秋》充分反映其史家观点,可谓开创儒家文化的大“作”。他也许没有料到,“述而不作”这句经典表白客观上承前代“尊祖”、“法古”之源,开后世“述圣”、“述孔”之流,形成了权威崇拜的文化传统,从而制约了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
    “述而不作”对孔子是一种低调的“自谦”,而对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却是“官老爷”作风的“真实写照”。一些领导干部放松学习,不动脑子,依赖秘书,照本宣科,还美其名曰“学孔子述而不作”。由此,体现保守主义思想的“述而不作”如今被“发扬光大”为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官僚主义。正因为如此,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学历越来越高,但“说话”的水平却越来越低,离开秘书无法工作,没有稿子不会“说话”,一脱稿就有可能冒出“雷人之语”。
    领导干部“述而不作”主要表现在:一是“述上”。有的领导干部怕担风险,上级怎么说他也怎么说,依样画葫,照搬照套。分析问题缺乏针对性,指导工作失之操作性,全是“正确的套话”。二是“述本本”。有的领导讲话,不求有新意,但求有“出处”,通篇都是领袖语录、中央精神,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三是“述秘书”。有的领导干部角色颠倒,只能说秘书的话,“发表”秘书的文章,成为秘书的附庸和“传声筒”。四是“述媒体”。有的领导干部偶尔“润色”稿子,也是只动手不动脑,依赖报刊搞“拿来主义”,尤其是网上文章信手“粘”来,任意抄袭。
    领导干部如何超越“述而不作”?我认为应该“既述又作,先作后述”。“超越”的核心和标志是“作”,其本质和精髓是创造。因此它既包括运用“笔杆子”著书作文,也包括深入思考之后的“口头创作”。超越“述而不作”,并非强求领导干部都来著书立说,而主要是倡导“先作后述”,即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说(写)有思想有个性的真话、新话和管用的话(文章)。领导干部要尽可能做到自己起草讲话稿、写文章,至少应在以下方面体现“作”。
    一是确定中心思想。领导就是要出主意,把方向。什么主题,精髓在哪里,核心观点有哪些,领导要自己把握,不能把理论创新的任务完全推给秘书,自己当“甩手掌柜”。
    二是总结典型经验。领导要善于用典型说话,以典型引路。尤其是基层领导更应重视到改革发展第一线解剖“麻雀”,在此基础上总结鲜活经验,概括典型意义,使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现象化、通俗化。
    三是阐明重点难点。领导要说管用的话,适应基层干部群众需要。结合人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阐述重点,分析难点,解释疑点,回应热点,而不能总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话、套话。
    四是揭示倾向问题。领导要具有“问题意识”,运用辩证思维。注意发现苗头,防患于未然;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五是体现实践探索。领导要善于吃透上情掌握下情,在“结合”上做文章。我国是多民族多省份大国,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胆推进区域性探索。奏响“主旋律”,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唱好“地方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弹好“随想曲”,善于总结既富有个性又给人启迪的感悟。
    六是运用“大众话语”。群众语言是打开百姓心灵的金钥匙,发动群众首先要贴近群众、运用群众语言。要通过深入基层接触实际,掌握生动活泼、通俗明快、轻松有趣的“大众话语”,少一些“官腔”,多一些“民味”,切不可故弄玄虚、附庸风雅、生造语汇、硬凑排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超越“述而不作”,说自己的话,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作风、一种境界。当思想丛林中长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绿,当报刊文苑里新添一朵属于自己的芬芳,我们才会真正觉得坦然、幸福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