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棉-----上海第二十一棉纺织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0:34:57
21棉转自: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info/dsjg/dsjg201005/dsjg20100527000101.html
  21棉是一家工厂的简称。它是荣氏家族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棉纺厂,名为申新一厂,解放后更名为上海第二十一棉纺织厂。今天的上海,任何地图与有关书籍,已找不到这家工厂。上世纪90年代,在“壮士断臂”的声浪中,它被关闭。如今,在它的旧址上,矗立的是一片被称为“上海花园”的住宅区。污黑的苏州河水,已经变黄、变清。坐落河畔的小区,树绿、草青、花红、水蓝,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美丽花园。
   人算不如天算,竟然有这样的巧事。14年前那天,布机车间飞速运转的最后一部织布机,戛然停下。这一刻,四周已经围满了工人和干部。已有一个甲子的历史,拥有6000多工人的工厂,说关闭就关闭了,难以割舍呀。没有号召,更没有组织,工人、干部都跑来了,见证这一时刻。车身喘着气,终于停稳了。“2114”,有人指着织布机,嘀咕了一声。大家拥上去,俯身一看,车身上赫然刻着“2114”的车号数字。有人哽咽了:“21厂要死,老天也难过呀。”偌大的车间,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繁忙,有的是悲情和悲壮。

  21棉,上海乃至中国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之一。今天,50岁以上的人也许都记得,在他们的青春时期,最大的希望是进入国营大型企业工作,男生进钢铁厂、造船厂,女生入纺织厂、仪表厂。1968年9月,66届初、高中毕业生分配,有些分到电力、商业部门工作的同学,看到那些分到纺织、钢铁等大型企业的同学,还眼红。1971年,推荐优秀青年进大学。那时,复旦大学搞教学改革,有一支队伍正在21棉搞调研。加工车间一位名叫江丽琴的青年女工很出挑,学校老师希望她进大学。可是,江丽琴的父母亲却不同意,说,上大学干什么?没有什么比在大企业工作更好的了。可以说,那时的工人队伍素质相当高,拥有各类人才。

  21棉,是作家周而复创作《上海的早晨》深入生活的地方。几十年来,这里不断有作家深入生活,有大学生蹲点,有机关干部搞调研。21棉的人,也算是见多识广的。工人的文化生活也相当活跃,工厂有文艺宣传小分队,有工人夜校等等。年轻的、年长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有很多的人,从21棉飞出,进入更广阔的天地。有在公安部门的,有在金融界的,有在媒体的,等等,且都做出了成绩。浙江湖州三友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寅三,原来就是21棉的职工。

  留守21棉的,不乏优秀人才。多少年来,工厂隆隆的机器声,没有停过。即便在“文革”中,也没有。相反,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布机车间的挡车女工,一天8小时,脚不停,眼不停,手不停。工厂有规定,午饭和晚饭时,可关车半小时。可是,就是这半小时,工人们也不“遵守”。谁都这样,衣服一披,跑步到食堂,扒下几口饭,又跑步回车间。往往十分钟、一刻钟,车又开出来了。没有一分钱奖金,又为了什么?为国家多织一寸布!当国家需要时,他们又一次牺牲了自己。工厂关闭,有的提早退休,有的自找工作,相当多的人,至今拿着15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他们埋怨了吗?没有。但是,他们伤心。十多年了,别的单位退休的人,生病住院了,有人来看看问问,过年过节了,有人送来大包小包的慰问品,可是他们呢?什么也没有,没有人看过问过,没有拎回一斤米一斤油。他们成了没有娘家的人。

  21棉消失了。不,没有,在每个21棉职工的心中。每月的21号,中山公园门前总会聚集着一群已经白了发的男男女女。他们是21棉的职工。选在每月的21号聚会,是他们心中对21棉那个难解的情结。多少年了,这个队伍不仅不散,而且越来越大。那些中途离开21棉的人,也都纷纷加入。他们互通情况,回忆青春的年代。他们相约,探望生病的工友,帮助有困难的人。他们一起出门旅游,享受生活。21棉,别人忘了,社会忘了,他们不能忘,他们是21棉的人。21棉是他们心中的根。倘若,根都忘了,那还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