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十大焦点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00:22
2006-2-9 17:56:38 作者:田兴春   点评:翁寒松
2005年,是风云万变的一年,国际舞台上每一天都上演着故事,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扮演着这些故事的主角。谁是全球最受瞩目的焦点人物?人民网选出以下十名:安南、巴拉迪、查韦斯、哈里里、赖斯、内贾德、萨达姆、沙龙、扎卡维以及阿卡耶夫。他们的名字,牵引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与他们的故事一起,构成了2005年国际局势变幻的主景图。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回放]2005年3月,由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领导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安南在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腐败行为。安南是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家,懂英语、法语和几种非洲语言。他讲话温和,性格直率,待人坦诚,头脑冷静,富有幽默感。
[点评]清官难断家务事。在由191个成员构成的大家庭里,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度过了极不平静的一年。“石油换食品”计划腐败丑闻、维和人员性侵犯丑闻、儿子科乔卷入腐败:一堆丑闻困扰着安南,他一度被要求引咎辞职。对“石油换食品”计划历时一年的调查尽管最终洗清了安南与腐败行为有瓜葛的污名,但犹如一道强光,照射出了诸多阴暗。安南承认了自己在管理上的严重疏漏,决意改革。借庆祝联合国60华诞契机制定的《成果文件草案》在最后出台时,其实质内容已大幅缩水,但它毕竟缓慢启动了联合国改革的列车。为此草案,安南已忙碌了一年多。明年年底结束任期之前,安南这位67岁的加纳人的日子不会轻松。
[链接]安南重申将对联合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联合国作用不可替代 专题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 [回放]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总干事巴拉迪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可谓实至名归。IAEA既要保障各国获得民用核能的权利,又得提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下的“非核国家”利用核能双用性发展军用核计划的可能性。鉴于对IAEA要求的内在矛盾,巴拉迪的活儿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点评]在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的脸上,很难看出喜形于色和轻松的表情,因为他眼下在防止核扩散以及和平利用核能方面要做的事情,只能用首当其冲、任重道远、甚至如履薄冰来形容。当“朝核”问题“乍暖还寒”之时,又再次传出了以色列欲袭击伊朗核设施的不祥噪音,而美国方面对巴拉迪的“不感冒”,并不会因为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有丝毫改变。过去巴拉迪在伊拉克核核查等问题上顶住压力说了真话,现在他又坚决表示反对以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看来他在2005年及其以前的勉为其难,必将更困难地延续下去。但愿国际社会给这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老人更多的支持。 [链接]2005诺贝尔和平奖将授予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巴拉迪 巴拉迪不简单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 [回放]查韦斯频频拨动美国的痛感神经,美国对委内瑞拉政府也恶语相向,但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在美国开办的大量加油站的生意照样红火。查维斯曾指责美国酝酿攻击委内瑞拉的计划。他警告说,美国的侵略将使双方都失去石油。在那样的情况下,“每桶石油的价格可能达到200美元”。查维斯还获得今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点评]也许是南美人的缘故,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真可谓说话妙趣横生、做事个性十足,而且相貌和肢体语言在国家领导人中也少有的可爱,尽管“前院”的山姆大叔对他喜欢不起来。在经历了军事政变后被命悬一线地拘押、随后又颇为戏剧性地“翻盘”复出等风云变幻后,这位毫不掩饰政治立场、甚至有些“好斗”的左翼领导人,2005年更加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他敢于在美国的“后院”同卡斯特罗“称兄道弟”,也会匪夷所思地向美国发出“再不给我战斗机配件,就把它们都送给中国”的威胁。看着他那软硬不吃但又办事无懈可击的样子,特别是看到他有国内广大民众的热情支持,况且委内瑞拉经济又有石油收益的保障,美国似乎也只有在“前院”生闷气的份,“倒查”的办法不多。 [链接]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与布什叫板的背后 委总统指责美国怂恿反对党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 [回放]哈里里被誉为“黎巴嫩重建之父”。为拯救黎巴嫩经济,哈里里四处奔忙斡旋,为黎巴嫩争取到了44亿美元的援助,内战中满目疮痍的首都贝鲁特恢复了“东方小巴黎”的风采,成为中东地区一个时髦的现代化都市。哈里里以其政治家的风度和个人魅力,同阿拉伯国家以及世界许多国家领导人建立了友好关系,尤其是他同沙特王室、法国总统希拉克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哈里里及其政府的努力为黎赢得了许多发展机会,为振兴经济创造了条件。2005年2月14日,哈里里在贝鲁特汽车爆炸中遇难。 [点评]一声巨大爆炸声之后撒手人寰的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其政治遗产、或曰政治后遗症,远没有入土为安。这是一个影响了叙利亚在黎巴嫩的公认政治存在的政治人物,因此他的非正常死亡难免激化这一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并且使一些问题更加尖锐、复杂化。果然,美国对叙利亚的敌对态度更加强硬了。随着哈里里被杀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调查报告,以及随后叙利亚的有关官员接受了质询,据说一些真相已逐步浮出水面。这种后续事态发展远比哈里里之死本身更具有爆炸性的影响。今后叙利亚的某些命运安排,是不是会和当年利比亚洛克比上空炸机事件的后果相似,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链接] 特别策划:哈里里案报告出台 叙利亚的选择不多了? 专题 美国国务卿赖斯 [回放]赖斯能讲流利的俄语,是俄罗斯(苏联)武器控制问题的专家。她思路清晰,抓问题准确,阐述能力极强,博学勤奋。她还学过9年法语,并能弹一手好钢琴。赖斯至今单身,喜欢看体育比赛。2005年3月和7月,赖斯两度访华。 [点评]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女性国务卿,同时作为一种学者步入政坛高层的现象,特别又是处在美国的国力、国际支配能力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赖斯在2005年的世界舞台上无疑是万众瞩目的。但是客观地看,或许是过分沉溺于当年协助里根解构苏联的回味之中,她在2005年为世界所做的建设性的工作,比她所能、所应当做到的要少得多。人们不免感到在她身上体现着一种倾向,即总是关心如何用强力和谋略使世界版图按照美国价值观和战略意图进行“盘整”。同时人们也应当能感觉到,她作为具体主管美国外交事务的领导人,在工作风格上是不注重同广大中小国家经常、平等、诚恳地交流沟通的。 [链接]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亚洲六国 赖斯承诺美将参与中东和平进程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 [回放]艾哈迈迪-内贾德作风低调、朴实亲民、勤俭廉政,深得广大普通民众的支持。艾哈迈迪-内贾德属于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第二代。在政治上,他坚持“维护伊斯兰价值观”的立场。竞选期间,内贾德一再重申,一旦当选总统首先要做的就是切实维护国家法律和宗教习俗的尊严。在选举中获胜后,内贾德发表声明说,他将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和进步”的伊朗,使伊朗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典范”。 [点评]如果要开选2005年最出语惊人的国家领导人,肯定是非伊朗新总统内贾德莫属了。他刚说了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的惊人之语不久,又说犹太人大屠杀是虚构的、抑或应当让以色列移到欧洲去。另一方面,他强硬地坚持伊朗必须在本国进行铀浓缩活动,并一度提出要与伊斯兰国家分享核技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面对边境那边多达十几万的美军,每当提到美国或以色列的军事威胁时,他总是表现出一种“像轻轻抹去蛛丝一样”的异样态度,其中并不包含轻敌或说大话的成分,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软威慑”感觉。当然内贾德也不是一个专说“狠话”的总统,他的联合国之行和接待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的活动,就显示出了相当到位的外交能力。作为一个刚刚崭露头角、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平民总统,人们还需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观察他,或许不应只凭一些惊人之语来理解他和他的国家。 [链接]军事观察:再现"巴比伦" 以军计划打击伊朗核设施 新闻人物:伊朗新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 [回放]“萨达姆”,阿拉伯语意为“坚定不移的斗士”。两年前,这位“斗士”被美军从家乡的地窖揪出来时,须发凌乱,衣冠不整。被关押期间,人们在媒体上看到他自己洗内衣裤的照片。他出现在全球视频直播画面中,表情从容,偶尔笑笑侧身和一同受审者耳语,站到受审席说话之前,没忘扣上黑西装的纽扣。萨达姆32岁便出任伊二号人物,10年间令伊人民富足、称霸海湾。而他42岁当选总统后的24年中,也出现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深重灾难。英国首相布莱尔曾说:“他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领导人。” [点评]自从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美国武力推翻并最终被俘获后,他的政治命运如何就已不再是什么悬念了。尽管如此,伊拉克特别法庭对他的几次庭审,还是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美国前司法部长也自告奋勇地前去为他辩护。伊拉克国内反抗组织的许多武装袭击行动,明显也带有对抗特别法庭活动的性质。萨达姆有罪无罪是一个问题,但由美国主宰审判萨达姆的司法活动本身是否合法,同样也是一个问题。正是因为后一个问题的存在,国际社会对这种审判的公正性以及它对国际法体系的不良影响,是充满疑虑的。特别是以往对萨达姆的最大指控、亦即发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的基本理由——发展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践证明并不成立,因此对萨达姆的审判就更带有很浓的强权色彩了。现在萨达姆已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国际社会应当怎样主宰他的命运呢?这显然是一个远超出萨达姆本人命运的国际政治拷问。 [链接]组图:萨达姆第三次出庭 专题: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正式受审 以色列总理沙龙 [回放]从17岁开始戎马生涯,到晚年身系天下安危,沙龙一直没有丢掉身上的“冒险”基因。他突然退出利库德集团、组建第三党的决定,让以色列经历了一次“政治海啸”。以色列政治评论员汉南·科斯斯特尔说:“沙龙不仅改变了以色列的地理疆界,也改写了以色列的政治版图。” [点评]在这个某种意义上“左派”不“左”、“右派”不“右”的世界上,又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鹰派”不尽死硬、“鸽派”不尽温和的现象。长期以“鹰派”著称的以色列总理沙龙,似乎就成了这种现象的一道最新“招牌菜”。在顶住国内极右派的巨大压力强制执行了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撤军、拆除定居点的计划以后,沙龙又以退出利库德集团、成立前进党的惊人之举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而国防部长莫法兹的跟进和前工党领袖佩雷斯的加盟(沙龙的下届政府),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大逆转”不是没有深层背景和现实需求的。佩雷斯说“沙龙……希望继续推动和平进程”,而前进党的第一次正式会议勾画的该党路线中,包括了以色列同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和平共存的政策目标。沙龙是不是应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老话,是大家在惊愕之后拭目以待的。 [链接]国际观察:近看以色列撤离加沙 专题:沙龙另立新党 改写以色列政治版图 基地组织三号人物扎卡维 [回放]战争爆发至今,他先后被冠以“‘基地’老三兼战略专家”、“重点恐怖分子”、“乌萨马·本·拉丹在伊拉克分支的领导人”、“绑架风波的幕后老大”、“伊拉克反美武装最高领导人”等头衔。他的8张头像照片至今占据着美国政府“正义悬赏”项目网站的主页位置,并与“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同享”2500万美元悬赏金。然而,即使是美军去年在费卢杰发起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没有找到扎卡维的半点踪迹,而美军的伤亡,到现在还在继续。 [点评]迄今为止普通人对扎卡维的了解,除了那些以他的名义发动的大量袭击美军的活动外,就只剩下那张“似是而非”的照片了。人们听到了十次、百次的关于他被打死的消息,但又十一次、一百零一次地收到他又在发起新攻势的信息。扎卡维其人一定是有的,作为约旦人,约旦政府还对他进行了缺席审判。但是现在扎卡维已更像一个符号,一种恐怖主义精神性的力量。 [链接]扎卡维今年又酿10大血案 2005全球反恐形势回顾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卡耶夫 [回放]2005年4月4日,阿卡耶夫向议会代表团递交了辞职信,象征地交出了总统的权力,从而避免了吉尔吉斯斯坦可能因此而面临的一场宪政危机以及更严重的政治动乱。阿卡耶夫著有80多部学术著作和论文,多次荣获国家与社会奖章,是伊斯兰科学院与纽约科学院名誉院士。 [点评]他是被“颜色革命”击中的第一位中亚领导人:3月24日,当国内局势在反对派的示威冲击下失去控制的时候,阿卡耶夫携家带口秘密出走。4月4日,他在莫斯科宣布辞去总统职务。事后,阿卡耶夫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两点,一是没有重视巩固权力体系,特别是加强护法机构;二是没有实行紧急状态。离开前,他向内务部长下的最后一道命令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开枪”。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15年执政出了什么问题,也否认反对派有关其家族腐败的指控,并坚信“阿卡耶夫时期将被看作吉尔吉斯斯坦历史上一段闪亮的日子”。而事实上,正是今年2月一份杂志登出他的豪华别墅的照片,使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阿卡耶夫的遭遇为中亚其他执政十几年的“老革命”们敲了警钟。2005年,防范“颜色革命”的措施在中亚国家纷纷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