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论坛-京剧论坛大戏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5:21
本月七日下午七时余,中国京剧艺术网http://www.jingjuok.com,转载请注明出处.记者因负本报使命,特至崇外翟家口豆腐巷名须生马温如(连良)宅访问。当承于燕室中接见,其室中阴森,凉度颇适于夏日,案上除马君之各种大小照片外,即南鸿北鲤函信鳞栉,布置异常精优。马君衣白色短衣,其潇洒流宕,体任自然,无殊在台上表演,因叹古人“百闻不如一见”,信非虚语。尝闻外间颇有传言,以为马君夙昔倨傲,迄今一见,始知人言之詟。因坐对马之言谈姿态,真觉不愧“温如”也。兹将访问所得,汇志于后。
记者问:素验马君世奉天方古教,但其家世,请略见告。
马君答:先父西园公,弟兄六人,公其长也,世居西城。先父业商,开设清真茶肆于阜成门外,箭楼对面,为西城最著名之“门马茶馆”。
记者问:“门马”之名,即为贵肆字号乎?
马君答:否,此茶肆名“长顺馆”,“门马”乃俗称也。先父曾与谭鑫培老板交有旧谊,故对内行先进,异常接近。彼时凡有票友崛起,必先至“门马”清唱,然后逐渐入阜成园,自是始来南城。故内行中如孙菊仙、刘鸿升、金秀山、龚云甫诸老先生,皆常来此,鄙人耳目熏染,后来之入科班,稍觉驾轻就熟者,亦以此焉。最后在门马消遣之票友,乃书子元先生。彼时书先生衣枣红紬袍,乘坐骡车,傔从围随,声势赫奕。后曾搭鄙人之班,在前演戏,盛衰代谢,思之可畏。鄙人之为此言,乃正自警惕,非敢骄盈。时鄙人方五岁,此光绪三十一年事也。
记者问:当日贵号中卫百戏杂陈乎?抑仅止皮黄清唱乎?
马君答:仅止皮黄清唱,但有一次,则言之可笑。乃彼时海禁初开,科学未臻发达,初创留声机,人竟以为怪事。鄙肆曾以留声机(当时谓之“话匣子”)号召,售一满座,人各壶茗一瓯,中置留声机,咿呀啁折,高唱入云,众皆相视而嬉,此所谓“话匣子卖满堂”,亦可见彼时之风气矣。后鄙人学业既成,先父则孜孜为善,老而弥笃。凡鄙教清真寺之修葺,清真小学校之组织,先父对其经济方面,莫不竭力补助,故所得之董事长、董事等名誉头衔,无虑十数。而鄙人十数年来所献甘旨之仪,亦因之用罄。殆前年归主,鄙人方始知之,今日思及,不禁愈兴风木之悲。幸家慈今尚康强,虽已六旬,而精神矍铄之至,是鄙人之得稍尽寸草藉报春晖者也。
记者请询马太夫人之氏族,马君答:姓满,亦鄙教中之望族也。(记者案:是日未得与马君相晤之先,曾获见马太夫人,其豪迈之气,可谓巾帼丈夫,信非是母不能生是子焉)
记者问:久闻马君哲嗣甚多,其数为何,请以见告。
马君答:先室王女士,今已逝世五年,继聘陈慧琏女士,乃广陵人,今年二十八岁。先室淑慎,陈女士则富机智。鄙人终岁牵于献技,家事往往不顾,故胥赖以经纪扶持。内子亦嗜国剧,或有所贡献,鄙人见有可采用者,间亦采纳之。有女二人,子五,长、七皆女,二、三、四、五、六则男孩也。长女名静珊,现在学校肄业,七女尚幼,未取学名。至于男孩,则为崇仁、崇义、崇礼、崇智、崇信。
言时,适马之七小姐来,面目韶秀,而谈吐毫不避人。手持一黑光眼睛,因圆径太大,坚腻马君赴市场为易之。言讫,即自架于目,灼灼向人,而镜大目小,几占全颊三分之一,姿态滑稽,如影片上之小明星。马君向之问曰:“梅兰芳好吗?某某某(不在四大名旦之列者)好吗?”
七小姐曰:“梅兰芳好!某某某不好!”
马君曰:“某某某何以不好?”
七小姐曰:“某某某嗓子哑!”
又问:“某某某好?张君秋?”
曰:“张君秋好!”
曰:“张君秋何以好?”
曰:“张君秋嗓子好!”
记者戏谓:“七小姐此言,实足代表今之一般顾曲家也。”
因又戏问:“七小姐亦能唱吗?”
马君曰:“能唱‘苏三离了洪洞县’。”
七小姐甫闻此言,即连曰:“我不唱!我不唱!”
马君挥之令去曰:“不唱快去!在这就要你唱!”七小姐乃仓皇而去。 记者问:马君于“新白蟒台”以外,中国京剧艺术网http://www.jingjuok.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尚有何剧?
马君答:尚有一全部胭脂宝褶,即传奇上之胭脂雪、绣衣郎也。鄙人在此剧中,前部饰永乐帝,后部饰白怀。所制之冠,即仿自古代画图,如所谓“小朝天翅”,尤其腰系之带,不敢以普通之鸾带混之,乃宽幅,绣以团花,此仿古之“方圆毬路带”也。此种服制,创始于宋,而明之画像,尚多保存勿替,故鄙人于饰永乐之时,决仿着之。
记者问:此永乐帝之革新服装,既闻命矣,敢问对于白怀之装,是否亦有改革?
马君答:此亦略有所改,因普通只戴硬青罗帽,故改以四方形戴鹅毛。然则不敢诩为全系鄙人改造,汉剧大王余洪元有此种头巾,遂采仿之。至于其上之长寿字,亦本之余氏所为。
记者问:皂隶头戴之巾,上缀鹅毛,当有所据,惟长寿字之镂花,似乎无本。
马君答:鄙人适已言之,所有帝王将相服装谬误之处,万不可不亟加以改正,其余引车卖浆之徒,古既无徵,则亦只好沿习旧日扮法,而折中于各种戏班,择其比较善者而从之。且鄙人之主张,而以唯美为艺术,即所改革,亦必求与鄙人之审美宗旨不谬。如清风亭一剧,有人主张真将张元秀夫妇扮成臭要饭的形状,以为必如此方能合于剧情。是则大可不用演员,即从大街上找来两个“臭要饭的”,推之上台,不愁其不像真也,其如乃演剧何?鄙人此言,决非自相矛盾,换言之,即谓鄙人所改古代帝王将相之剧装,不因其古其真而因其美,亦无不可也。
记者问:向见今之名伶与马君同工者,多服一种仿佛官衣,而下亦绣有海水江涯,此种曰官衣蟒,已风行海内,语所自来,皆曰是为马君所创,请问高意所在?
马君答:此亦仿自古之画图也,因“衮衣绣裳”,其来甚古。下衣无绣者,唯非贵官始然。唐人诗云“海图披波涛,旧绣移曲拆”,所云以海图入绣者,即为今之海水江涯,此在唐人,乃普通之绣样。故以褚遂良之品级,而下裳无绣,只着普通官衣,所未免贵移于贱,尊杂于卑,故鄙人毅然创此,不图遂风行一时焉。
记者问:考之清代服制,其补似皆缀于外套之上,疑即今之官衣,不识马君添制官衣蟒与此是否相等。
马君答:此等穿外套缀补子者,其内又必衬以蟒袍,蟒袍之下摆,必有海水江涯,则仍如官衣蟒之情形也。故鄙人所制之官衣蟒,不但合于古代大臣之画像,即以揆之清代,衣颇相似焉。又鄙人所以用制官衣蟒者,一般人皆以为乃黑色,或且加之议论,不知鄙人之所采者乃为石青颜色,决非普通之黑色,清代确乎以之为官服。况即以黑色言之,古人亦讲上元下黄,是元色又绝非贱者之服也。
记者问:剧中人之扮相有与清代相同者乎?
马君答:有之如雁门关之萧天佐,即服此服也,而最不讲理者,则为苏武牧羊。在此剧中,有一场小金殿,非汉武帝方面升殿,乃单于王方面升帐也。有一花面,亦穿蟒袍相貂。夫以北国单于之臣,则衣匈奴而已,何得忽改汉人装束?且此剧既有汉庭金殿在前,多此一场,更为重复。鄙人方且有志改之,尚未暇也。此外鄙人最近即将上演之马跳檀溪,亦将有特殊扮相,刘备所戴,其形似四方斗而用红色,此乃仿古赤帻之意。因刘备败依刘表,其时之服,最费踯躅中。鄙人采用此种“仿古赤帻”之扮相,比较尚为顺情。
记者问:马君所创之冠服,初不止此,尚有一种乃儒生所戴,如要离刺庆忌之要离,即戴此种新式头巾,敢问此名何种?
马君答:此名“两仪巾”,古人所谓之“两仪巾,后垂飞叶二扇。”即此巾也。此亦采自古之画图。
记者问:然则所衣天青之衣,下摆沿以花边,此绝非褶子,是何名义?
马君答:此亦鄙人所创,其名为襕衫。古云“利市襕衫”,即指此也。古人常于深衣之下,著襕及裙,以为上士之服。又秀才之赴考者,亦多服此衣,故有“利市”之称。鄙人演全部范仲禹等剧,亦时着之。于此又忆及一笑话,可以奉告。即此物曾见之剧词是也。 记者问:是为何剧?
马君答:击鼓骂曹弥衡所唱之快板,中国京剧艺术网http://www.jingjuok.com,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即有一句曰“脱去襕衫换紫袍”。不知者多误以“襕衫”为“蓝衫”,于是议论轰起,且有笔之于书者曰:弥衡所穿,明明是一件青褶子,何乃自称为“蓝衫”?为之辩者又曰:蓝衫即青褶子。夫青褶自是青褶,襕衫还是襕衫,二者岂可混为一谈?是殆不知有“襕衫”二字耳。
记者问:聆马君所论,对于改良服装,厥功甚伟,惟不知当日是否亦有赞助之者?又贵界中过去对改良装饰深表同情者,曾有何人?
马君答:鄙人在过去时,本亦不敢妄谈此“改良服装”之一事。惟于发动此议之后,颇得老先生一二人者之赞助,始敢放胆为之。
记者问:所谓老先生者,伊何人斯? 
马君答:如已故之名小生朱素云氏,即其人也。鄙人于排要离刺庆忌时,朱先生,对于要离之服饰,即多所建议。因朱先生深通文学,又能翰墨之事,对古代之画图,所见亦多,故能与鄙人互参订之。又朱先生本身,对于服装亦多讲求。如本身所著之靠,曾有一名曰(金巢)子甲,其形仿佛排穗铠,最宜于小生演白门楼等剧穿着,其制为外间所罕见,鄙人今尚记其形式,曾与叶君盛兰提及,劝其可制一身,于演吕布时着之。
记者问:马君对于古代武将铠甲之制,有何新发见者?
马君答:此层鄙人亦正在考虑中,原鄙人第一次演头牌戏,即为全部定军山斩渊,对于靠戏,亦岂能恝然,忆于数年以前,在济南演剧,因获入衍圣公府,于车服礼仪之外,复得瞻仰府内戏班从前所得之行头,无论盔头、蟒帔,器皆与今时所存不同。种类繁多,尚有因在锁扃中,不得机会参观者。殊深怅惘。鄙人当时曾妄作主张,以为此等大可觅一相当地方,公开展览,酌收票价,以示限制。因对于无论今之喜研戏剧者及演员,皆有莫大之裨益焉。中有一种长方靠旗,虽未明了其为何剧专用,但与缀白裘等所图无异,鄙见以为当系普遍之物,其式新颖而合于理。今人大可仿而行之。鄙人于未决定排演春秋笔之先,曾拟排一剧曰全家福,主角老生,乃韩擒虎之父,出征边塞,被获招亲,亦为扎靠角色。鄙意如能实现,则扎长方式之护背。惟此事即假定实现,亦当在春秋笔后也。
记者问:原来戏剧中之服装,亦有合于古者否?
马君答:皆合于古,不过其间有互相窜移者耳。其最肖者,为高方巾。其上折角,乃汉人郭泰尝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遂故折巾之一角,以求其似。又如风帽一种,从前老人尚有戴者,不必古人,清末民初且然,何得遽谓舞台上之装束,无一象真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