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只需做好两件事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1:43

优秀教师只需做好两件事情

平等思维唐曾磊

  
  优秀教师只需做好两件事情:上求真理,下教学生。
  
一、上求真理
  什么是老师?《师说》中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何谓道,道不是知识,如果道是知识,那么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应该是记忆最好的人,或者是百科全书。
  很多脑子里装了无数知识的人只是一些书呆子而已,他们什么都做不了,这也是人们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原因。

  道是世间一切事物运动之总的发展规律,即是森罗万象之本质,即是真理。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的本质。
  有道的人可以将世间万物无限开演,一一展开来说个明白,但总有个不变的道在其中。这就是所谓的“弥为六合,归为一元”。
  如果求道?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知识要“日知其所亡”,每天增加;但求道则恰恰相反,需要每天穿破、放下一些问题,不断放下一直放到心中无所挂碍,在心中无所挂碍的同时又可以无所不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教师要学会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时得到道,并把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二、下教学生
  教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因:根据;材:资质,指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施:施用;教:助其明理的教导。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颜渊均曾问仁于孔子。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造诣以及悟性的不同,对“仁”一问题给出了4种深浅不同的回答。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他得到的答案是:“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仁”;
  司马牛“多言而躁”,他得到的答案是:做一个仁人要平和,不要急躁、轻率多言;
  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他得到的答案是: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他得到的答案是:要用“仁”的最高标准检察并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接下来,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做到观机逗教。
  观机逗教的“机”有两个含义:

  1.根基。
  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这方面跟所谓的因材施教相似。
  2.时机。
  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学习状态,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时的状态提供合适的教学。

  逗的意思是:引逗、启发的意思。
  很多时候家长老师总会问,跟学生讲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不爱听,没有兴趣,怎么办?
  就这一点,《论语·述而》中,孔子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的意思是: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朱熹注解),就是心里想弄明白却怎么都弄不明白。
  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朱熹注解),就是心里想说却不能很好地说出来。
  孔子说:一个人不到全力以赴去尝试想了解一个道理,冥思苦想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发他的。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不郁闷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观机逗教在佛教中应用非常广泛。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甘泉村,村民朴实忠厚。村中有一个大泉,清净而甘美,饮之清凉甜爽,最能解渴。病者常喝此水,自然而愈。从远道而来喝此水者,络绎不绝。  
  消息传到国王的耳中,国王羡慕道:“珍贵的甘泉,是天然的赐予,像甘露一般,能使人精神舒畅,希望村民每日能把甘泉送到皇宫。”  
  国王的话,村民那敢怠慢,于是由村长领导,每天一个人轮流挑水到王城呈献给国王。  
  村庄离王城有五里的路程,没有车辆搬运,只靠人力挑担,路途崎岖不平,无论日晒雨打,春暖冬寒,村民仍然要挑水进城。久而久之,村民都感觉路途遥远,劳苦不堪,发出怨言,大家便集议他迁,避免挑水的负担。  
  村长知道大家要迁居的事,立刻召集村民说道:“你们暂且不要他迁,待我去请求国王,把五里路改作三里,使里程缩短,不就可以减少疲劳了吗?”村民听了,觉得有理,便一致赞同。

  第二天,村长去见国王,说道:“国王啊!村民每日挑水走五里路,以为太远,不知能否改为三里路的名称?”  
  “好的,只要每日能挑水来,换个名称可以缩短路程,那以后就改称为三里路吧!”  
  村民听说五里改为三里,欢喜雀跃,以后挑水不再怨声叹气,也忘了疲劳。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情,对弟子们说道:“众生和愚痴的村民一样,教他们修学正法,趣向了生死,脱烦恼,救度众生的大乘法,便心生畏惧,厌难不前,我只有以修习善法,趣向人天福乐的小乘法教示他们,使他们感觉易行而欢喜修道,以此渐渐获证生死解脱。这就是观机逗教。”(摘自人生佛教网)

  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孩子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孩子一旦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有一定的不同,但差别不大,他们都会有自我发展的本能。他们天生就会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好奇,想去了解,可以说,孩子天生是有好奇心、爱学习的。
  但孩子的成长环境却各不相同,他们受到父母、祖父母、老师以及亲朋好友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断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之中,形成了孩子不同的个性。
  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作为给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老师,往往会在不经意中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当孩子信任或崇拜一个老师的时候,这个老师的一句简单的提示,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一个满含爱意的轻拍,都会让孩子激动不已,从而让孩子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一生。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做好因材施教并做好观机逗教?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对一个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答案就是那些有道之师!
  有道的老师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有高尚的品质,他的生活和存在方式在无形中彰显着最优秀的人格。这样的老师,自然会因材施教,观机逗教。
  跟这样的老师在一起,随处都是课堂,所谓:讲课者无说无示,听课者无闻无得。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光,在照亮别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玫瑰,自然散发着芬芳。这样的老师,教授的时候会很轻松,往往只须一个提问,一句点拨,就会让学习者心甘情愿地苦求半天,而且还会大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之感。这样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少言寡语,凡有所说皆是点睛之笔,但只要遇到合适的教育机会,就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的也许乍听之下不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那方面的知识,但却可以让学习者一下子置身于灵感的海洋,如饕餮一顿启迪大餐,每一个字都沁入心脾,每一句话都听得灵透,让人一闻千悟……

  学生跟这样的老师在一起,会发现自己已经忘了是在学习,只是在做有趣的聊天,自然地在受着老师的熏陶。他们会发现:原来人可以这样学习,原来学习可以如此轻松,原来自己潜力如此巨大,原来世界如此可爱,原来人生如此美好!

  愿我们的老师都能具备这样的素质,做好这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