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事政治专题精选(一)-搜狐教育频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46:10
专题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一: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材料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现政治领导。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⑵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⑶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

  3.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⑴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依法行使职权。

  ⑵行使政治职能,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尊重保障人权,巩固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⑶行使经济职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⑷行使文化职能,应加快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⑸行使公共服务职能,应合理调整和完善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搞好社会治安、完善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说明政府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⑴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⑵巩固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⑶依法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⑷健全生产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生产安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⑸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⑴唯物论角度: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特点及规律,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制定正确的实践方案,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③做到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⑵辩证法角度:①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全局,又要搞好局部,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要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促进积极因素发展,对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不同矛盾的正确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③事物变化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清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注重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④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国际条件。⑤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清楚认识到前进道路会遇到的困难,坚定信念,积极采取措施排除各种不利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⑶认识论角度: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国情,正确认识国情。②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利用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制定实践方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价值观角度:①正确的价值观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专题二:关于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材料一:自1995年我国实行专利法以来,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累计量约为2.2万件,而外国企业申请了14万件,是我国申请量的6.4倍。特别是信息产业、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核心专利上,我国基本上受制于人。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我国100%光纤的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被国外产品占领。一些重大武器装备和急需的关键元器件只能依赖进口,存在被别人卡脖子的危险。

  材料二:我国人均重要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耕地为1/5,水资源为1/4,森林为1/7,石油为11%,天然气为45%,煤为79%,重要矿产为42%。2003年中国消耗的各种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消耗量占世界总消耗量分别为7.4%、31%、30%、27%、25%、40%,创造的 G DP仅为世界的4%。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为33%,低于发达国家10个百分点,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我国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民饮用水不合格,1/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受到严重污染的空气中。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但我国以自主品牌出口的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不到10%。而当前国际市场上出口产品在生产环节所创造的增加值只占30%,70%的增加值来自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名牌的增值效应更加明显。2004年前三季度,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特保调整46起,涉案金额11.1亿美元。

  材料三: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住影响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节约能源和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首要目标。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决定:“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二者的关系如何?

  ①材料一表明我国在一些领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②材料二表明我国人均资源贫乏,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但出口自主品牌缺乏,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低价格数量扩张的恶性竞争导致出口遇到反倾销剧增。③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引起材料二之现象的原因,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材料一之现象的结果。

  ⑵用主要矛盾原理简要说明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节约能源和资源为首要目标,推进结构调整的哲学依据。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②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经济建设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我国经济在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突出地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而影响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其他矛盾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⑶结合材料,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①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给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转变的根本途径。③用先进科技装备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科学管理方法管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⑷结合材料,用政治常识知识简要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①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给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②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的唯一途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国防实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④组织领导科技创新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⑸简要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哲学依据。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高提供先进技术支撑。②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先进科技对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突出存在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需要加快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⑹简要说明中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①创新性思维可以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②创新性思维针对实际情况,运用分析和综合等方法,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③现时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创新性思维。

  ⑺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怎样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①国家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领导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国家文化职能的重要内容。②健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做好科技创新规划,加大科技自主创新投入,引导科技创新与解决现代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相结合。③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⑻运用国家职能知识简要说明政府怎样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①政府认真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②依法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③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运用信贷、税收、财政、价格政策引导企业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污量。④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使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成为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动,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⑼简要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哲学依据。

  ①循环经济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②循环经济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发展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④还表明矛盾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矛盾各具特点,同一矛盾两方面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⑽简要说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①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资源的循环反复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实力。(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