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桥”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54:57
话说海口明代才子董有光出生不到一岁,父亲无疾而终,家庭担子全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这位董母是婺源玉坦人,她出生在官宦之家,从小资性颇高,曾学过诗词歌赋,读过四书五经,在生董有光时,已是四十出头。丈夫死后,便一个人带着儿子有光,靠自己帮人做些针线活和亲戚家的些许资助勉强度日。有光不到两岁,董母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发现儿子十分善学,董母由此愈发教得谨勤,到三岁时,书上的字都已认得差不多了。
一日,董母做了一梦,见一白发老道来到她家,指着儿子董有光说:“这是天上的文曲星下界,理应好好养教,不可荒废了他的前程。”自此以后,董母知道儿子有光是个仙骨神胎,便打定主意,决心倾其所有也要把儿子培养成人。
在古代,海口城墙东门外左侧,有座崇文阁,阁楼边上有个晏公堂,过去一箭地,便是宋朝学士董煟创办的南隐书院。董有光家离书院不远,住在东门内右侧葡萄墩藏书馆边上。有光五岁进南隐书院读书,因走路走不稳,董母天天背着他上下学,直到七岁多时,董有光才能正常走路。每天到了儿子上下学的时间,董母总要爬到自家的楼上依着窗棂望着他来去。说来也奇怪,儿子晚上放学回来,董母总能看到有两盏金丝灯笼护送着儿子,而儿子有光,不管天再黑,就算是伸手不见五指,他也能看清楚路,蹦着跳着回家,但别家的孩子,非要拿着灯火照着走路不可。董母由此更加深信儿子是个仙骨神胎,来自星宿之界,也验证了仙人托梦。
有一次晚上下学,董母照旧爬上楼去望儿子回来,但这次却令她十分惊讶,护送儿子的金丝灯笼却变成了一盏,董母心知一定是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儿子一到家,董母就追问他今天做了什么坏事,有光摸着脑袋想了想,觉得没有做坏事,说只是下午放学时,有一户人家买了个婢女回来,在写契约时,因一个“卖”字写不来,正路过的他教了人家怎么写,照理说这是帮了别人的忙,是件好事。董母一听,知道儿子好心办了坏事,教人家写了一字就等于帮别人卖儿卖女,这是不仁不义的行径,难怪上天要怪罪,撤去了一盏灯笼。董母于是对儿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董有光也十分愧疚,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第二天一大早,有光便跑到那户人家,说昨天的卖字写错了,户主也不知是诈,把买婢的契约拿出来看,被他一把抢过来撕得粉碎。当夜,董有光下学回家又照样是两盏亮亮的金丝灯笼护送。
董有光十三岁参加院试,中了童试第一名,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秀才。至此,董有光更不懈怠,在乡里名师的督导下,学业更加突飞猛进。在八股文章上,什么王、唐、瞿、薛以及当时的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的宗师考卷,无不烂熟于心。做文时,从破题到束股,环环紧扣,句句考究,字字生光焕彩,批者连针都插不进。可以说,随他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文就文,都是一鞭一条痕,一锤一定音的真功夫。
话说一天上午巳时,在南隐书院三楼静心斋里,董有光一个人闭门坐在书案前,正在做督课先生布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题。可正当文思泉涌、笔落珠玉的神舞意飞佳境时,一滴一滴的口沫涎水却从头顶上方落下来,沾在文纸上,混湿了字墨,糊去了一片。董有光抬头一看,只见一个蓬头乱发、鼻孔撩天、眼突眉红、唇外倾不承其齿的狞恶精灵立在身后,伸长着颈项,裂着嘴,滴着涎水在观看他写的作文。董有光下了一跳,随即拔出身边的配剑,回身就砍。精怪急忙开门外逃,董有光随后就追。精怪下了楼,上了街,拐进东门直奔城南小南门,董有光执剑紧追不舍。钻过小南门,抬头见精怪站在护城河文瀚桥上手握一支笔,指着来追的他在笑。董有光于是举剑飞步上桥,但当他迈上文瀚桥第三步台阶时,只觉脚底一滑,人倒剑抛,跌在了桥阶上,这时,只听见精怪长叹一声:“天哉!竖子做不了桥(朝)官也。”(海口话“桥”与“朝”同音)。(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