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从未同房罗氏郁郁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27:33
摘自《激扬文字:告诉你一个诗人的毛泽东》
毛泽东的这首言志诗写于1910年秋。此时罗氏已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早逝。虽然这首诗写在罗氏病
故之后,但毛泽东诗中的思想却早在他第一次不幸婚姻中已渐渐形成。毛泽东的第一次不幸婚姻,致使
他更加胸怀大志走出韶山冲。
有关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已出版的许多书籍上都有所描述。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写道:
“可怜的泽东呆若木鸡。出于某些考虑,泽东顺从地接受了这种生硬而可怕的仪式,这个呆呆的小
新郎衣着整齐,规规矩矩地向每一位来宾磕头。惊恐万分的新娘被揭去红头盖,像新买来的商品一样第
一次接受检查。但是他拒绝与这位比他大六岁的新娘住在一起,并发誓决不碰她一指头。”罗斯·特里
尔:《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
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也曾提到:他14岁时,家里曾强迫他与一个大他6岁的女孩子
成亲,但他从未和她同居过。
1985年,美国著名作家、记者索尔兹伯里在《长征秘闻》中也提到:
“毛15岁时,他父亲曾强迫他与一个比他大四五岁的女子结婚。他出于礼仪参加了婚礼,但拒绝与
她接触。由于这桩不圆满的婚事,这个女子的名字始终没有透露过。”
《毛泽东自传》也提到了这一点:
“……我对于女人本无兴趣。我的父母在我16岁时就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人,不过我并没有和她
一起住过——此后也未有过。我不以她为我的妻子,那时根本也不去想她。除了不谈女人——普通在这
时期的青年的生活中极为重要——以外,我的同伴连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不谈的。……我和朋友只谈大
事,只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毛泽东自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版。
这个“20岁的女人”就是罗氏。罗氏,韶山杨林乡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即公元
1889年10月20日,比毛泽东大四岁零两个月。毛泽东曾对斯诺说:“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
20岁的女子。”这可能是毛泽东在罗氏的虚年龄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大。同样,他在《毛泽东自传》里说
“我的父母在我16岁时就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人”,也是按虚年龄计算的。
罗氏病逝的第二年(1911年),由毛鸿宾、毛湘胜等纂修的《(湘潭)中湘韶山毛氏三修族谱》卷十三
中记载了毛泽东第一次婚姻的情况:
“泽东,字泳芝,光绪十九年(癸己、1893年)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配罗氏,光绪十五年(己丑、
1889)九月二十六日丑时生,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二寅时卒。”
1941年,由毛泽均修、毛泽启纂的《(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谱》卷十五中也记载:
“贻昌子三,长泽东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字泳芝,行三,清光绪十九癸己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
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日丑时生,宣统二年正月初二寅时没,葬南岸土地冲楠竹堕酉
山卯向,子一,远智,承夫继配杨氏子为嗣;继配杨氏,随夫在外,生年候归录,子四,长远仁,次远
义,三远智,与夫原配罗氏为嗣;继娶贺氏,随夫在外,生年候归录。”
毛氏族谱把罗氏列为毛泽东的原配,把杨氏(开慧)列为“继配”,把贺氏(子珍)列为“再娶”。可
见,罗氏在毛家的地位是得到认可的。
罗氏家住湘潭县杨林乡赤卫村楼前门(现在称韶山市场林村),家境富裕,有田产,在当地也算是颇
有声望的大户。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罗氏,聪明、贤淑、知情达理。她在家中排行第二却是长女,因此操持
家务也是一把好手。
而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个勤俭持家、精明能干的人。他之所以给14岁的儿子找一个“大媳妇”,
是有他的如意算盘的。
一是毛罗两家本是世交。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的妹妹,即毛泽东的姑祖母。旧时
中国习惯于表兄表妹结亲,谓之“亲上加亲”,并视为美举。
二是因为毛顺生想要拴住毛泽东的心。当时,毛泽东虽辍学回家务农,但人大心大。毛顺生知道山
外有山,天外有天,他担心毛泽东的心要飞出山外。毛顺生坚信,女性的温情是可以消磨男人凌云壮志
的,养家糊口的担子重了,毛泽东想飞也飞不动。
三是为了亟待解决家庭的劳力问题。毛家当时有水田20多亩,毛顺生又长年在外贩猪贩米,虽然农
忙时家里请了一个长工,但里里外外仍靠毛泽东母亲文氏一人。文氏既要照顾公公毛翼臣,又要照料毛
家三兄弟,尤其是毛泽覃,当时才2岁,文氏要带着他下田耕作,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而罗氏当时年
方十八,身高体壮,是一把操持家务的好手。因此,毛顺生见到这位表侄女后,甚是喜爱,在给大儿子
毛泽东讨一个大4岁的媳妇的同时,无疑也给家里添了一个上等劳动力。
再者,罗氏性情温顺,心地善良,上孝父母,下爱弟妹,深得左邻右舍的称道。于是,毛顺生托媒
人向罗家提亲,一手包办了这门婚事。
而罗家见毛泽东年仅14岁,虽未到男子成熟的年龄,但长得一表人才,而且聪明好学,知书识理,
才华出众;加之毛家的家境也好,又是亲戚,可谓门当户对。因此,罗家欣然答应与毛家结为秦晋之好

1907年,毛、罗两家选择了良辰吉日。两家老人“合八字”、“订庚”、“择吉”、“发轿”、“
拜堂”,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完成了旧时结婚的所有仪式。毛泽东与罗氏就在这看似热闹非凡的传统
婚礼中,被撮合在一起。
对这桩婚姻,不管毛泽东态度如何,毛、罗两家的双亲是满意的,尤其是毛顺生和文氏。罗氏嫁到
毛家后,为毛家增添了劳力,又为文氏增了帮手。而年满18岁的新娘罗氏,当时也是幸福的,虽然自己
比毛泽东大4岁,但是,她是明媒正娶来的,是毛家的长媳,得到了族人的认可。但罗氏万万没有想到,
从两家大人给毛罗俩人提亲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了这场婚姻的悲剧。
封建婚姻的逆子
在毛泽东与罗氏的婚姻中,已开始显露他的反叛特征和倔强。虽然毛泽东当时没有采取逃跑等方式
来对付,但是他用既默认又不顺从的独特方式应付了这次婚姻,显示出当时毛泽东的聪明才智。
一方面,毛罗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这对于年仅14岁、胸怀大志的毛泽东
来说,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为此,毛泽东常常闷闷不乐。在乡村传统观念的压抑下,为了顾及父母及亲
友的面子,毛泽东只好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
另一方面,毛泽东以各种方法反抗着由父亲毛顺生一手包办的这桩婚事。虽然名义上成了亲,拜了
天地,但毛泽东始终不承认这桩婚姻,不理罗氏,拒绝同罗氏圆房,并发誓不碰她一个指头。
毛泽东说到做到。尽管这时的毛泽东已经辍学回家,但白天他一直在田间劳动,不到吃饭的时间不
回家,即使回了家也很少与罗氏讲话。
一开始,毛顺生和文氏还以为自己的儿子毛泽东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渐渐地发现毛泽东与罗氏之
间似乎有一种隔墙,于是他们就开始劝导毛泽东。但任凭他们怎么劝导,毛泽东就是不与罗氏同房。父
母见他年龄小,而且这种事也不能多说明说,也就暂且作罢。
惟一能使毛泽东解脱这桩婚姻烦恼的就是读书。好就好在毛泽东从小就喜欢读书。虽然,这阵子辍
学在家务农,但晚上,他帮父亲毛顺生记完账后,一放下饭碗就可以回到上屋。这是他自己的小天地。
毛泽东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点亮这盏古老的桐油灯,然后在暗淡的灯光下读书,看小说。毛泽东就是在
自己的小天地里,反复阅读了《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这些书虽然被
当时的私塾先生称为坏书,是犯上作乱的书。毛泽东还是反复看了。
还是在辍学之前,毛泽东在课堂上经常偷看这些书。一天,老师毛宇居正在课堂上讲《论语》,毛
泽东又把《水浒全传》偷偷藏在《论语》的下面看起来。老师发现后,气愤地将毛泽东拉出教室,指天
井为题要他赋诗,如果作不出就要打屁股,还要告诉他的父亲。13岁的毛泽东望着被青砖严严实实围砌
着的天井,知道天井里的积水不满一尺,里面有几条从溪中抓来的小鱼在水底的鹅卵石上撞来撞去……
蓦地,觉得自己也像井中的小鱼。于是心中的诗句脱口而出:天井四四方,
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
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
永远养不长。湘潭市党史办:《毛泽东与湘潭》,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令人惊奇
的并非诗的整齐和清纯,而是诗中强烈地流露出不甘做井中之鱼,要走出这个小小世界的意愿。这种反
叛心理,与他偷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是分不开的。
关于少年时代在私塾读书的情况,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说:
“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
。我读过《岳飞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还很年轻
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是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
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们知道
得还要多些。他们喜欢这些故事,而且经常和我们互相讲述。”
毛泽东在韶山渡过的岁月,是同贫苦农民生活在一起的,他自幼受母亲的影响,同情受苦受压迫的
人。家乡至今还流传着一些他接济穷人、支持农民反抗地主的故事。他同斯诺谈到1910年4月长沙饥民抢
米暴动遭到官府镇压时,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始终忘不掉”。关于1866年当地一个哥老
会首领彭铁匠造反,因而被捕斩首的故事,毛泽东在和同学们议论中也非常同情这次起义,觉得彭铁匠
“是一个英雄”。
而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小说,不管学校老师认为多么具有颠覆性,
充其量也不过是使毛泽东有了反叛的心理。
实际上,当时的毛泽东已经意识到《三国演义》、《水浒传》带给他的局限性。他在同斯诺的谈话
中,说到他看这些小说时的感触,他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个特别之处,就是里面没有
种地的农民。人物都是勇士、官员或者文人学士,没有农民当主角。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后来
我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它们全都颂扬武士,颂扬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他们拥
有并控制土地,并且显然是迫使农民替他们耕作的。”因此,毛泽东认为这些书虽然“对我影响大概很
大”,但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
应该说真正使毛泽东形成封建婚姻的叛逆思想并付之行动的,是由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
1907—1908年,辍学在家务农的毛泽东经表兄文运昌的介绍和推荐,读到了这本带有浓厚爱国主义
色彩的书。这本书是由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积30年精力而写成的。多年以后,当毛泽东坐在
延安的窑洞里与斯诺谈及少年时代在韶山的情形时,两次提到《盛世危言》给予他的影响:
“我13岁时,终于离开了私塾,开始在地里进行长时间的劳动,给雇工当助手。白天干一个整劳动
的活,晚上替我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能够继续学习,贪婪地阅读我能够找到的除了经书以外的
一切书籍。这使我父亲很烦恼,他要我熟读经书。尤其是他在一次诉讼失败之后,更是这样了。当时他
的对手在法庭上引用了一句很合适的经书上的话,他因此而败诉。我经常在深夜把我的房间的窗户遮起
,好让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读这本书。作者
是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装备——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
这些东西引进中国。”
“《盛世危言》激起我恢复学业的愿望。同时,对地里的劳动也感到厌倦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
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口角,最后我从家里出走。”斯诺:《西行漫纪》。
《盛世危言》呼吁推进技术和经济现代化,实行君主立宪,书中同时洋溢着作者爱国主义的激情和
改造中国社会的设想。所有这一切,都令处于偏僻山村又辍学在家务农而又饱受封建婚姻之苦的少年毛
泽东顿开茅塞,从而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
1910年2月,罗氏病故。之后,毛泽东更有借口和理由“出走”。他向父亲毛顺生提出去湘乡东山高
等小学堂读书的要求,当时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聪明机智的毛泽东开始通过亲戚朋友说服毛顺生。
毛顺生开始犹豫。一方面:自己出生于贫苦农家,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被迫外出当兵吃粮,后
来攒了一点钱买回来一块血汗地。半辈子走南闯北贩粮贩牛,现在总算成了韶山冲的一个财主,家里有
水田22亩。这么多的田地家里需要劳动力。当初给儿子毛泽东找了一个大媳妇,也有出于为了解决劳动
力的考虑。现在长子毛泽东要上学堂,对他来说无疑少了一个胳膊。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自己的贫苦出
身,识字不多,才落得个一辈子忙碌的命。加上前面讲过的柴山公案的教训,毛顺生终于还是同意了毛
泽东继续上学读书。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毛泽东罗氏婚姻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