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屈死的刘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39:58
一:有一个帅哥叫刘封
刘封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是罗县(罗侯)一个姓寇人家的孩子,父母死得早,跟着舅舅过。《三国演义》中说他是父母双亡,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孤儿。孤儿的性格多少应该有些冷僻。但刘封性格沉稳,做事练达,是不是孤儿得两说。关羽领养的关兴就不是孤儿,关兴的老子亲自把他交给关羽。当然,也不排除刘封是孤儿的可能性——汉宣帝刘询曾经流落街头,最终还是被霍光挑中当皇帝——孤儿不是废物的代名词。但刘封的舅舅刘泌作为罗县的一个县令,会给他不少好处。当我们得知区区一个镇长就有能耐让女儿冒名顶替别人去上大学,更别说县委书记的外甥了。东汉的政治清明有限,腐败无限。因为上头有人,刘封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当时刘备在徐庶的帮助下打败了曹洪,这件事使刘备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刘备又刚好没有儿子,头脑一发热,就决定收养寇封(也不一定叫寇封,他的父母并没有替他生一个叫寇禅的弟弟的打算)并改寇姓刘,他和刘寇有缘。偷笑的刘备最省事,领养手续都不用办理。刘泌自然高兴,都是老刘家的,四百年前是一家,刘备又刚打了胜仗,外甥跟着他有酒喝,有饭吃。《三国演义》中说刘备是在已经有了刘禅之后才领养刘封应该是谬误,罗老先生用心良苦,希冀借此替刘备杀刘封找一个听上去不错的借口。不厚道的关羽居然在旁边挑拨离间:“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冥冥中注定刘封不会领兵去帮关羽攻打曹魏,不给他面子。弄得挺玄乎。三国志说:“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三国志更靠谱:没有子嗣,领养更合情合理。刘备如果有了刘禅,只需要重用刘封也就给足了刘泌的面子,何况刘备是一支潜力股,不用担心刘泌不买账。刘备没有生育问题:所以断然不会担心以后生不出第二个儿子,凑不齐“封禅”两字的寓意。
在领养刘封之后,刘备捞到了不少好处:首先,取得刘泌的绝对信任,有自己的外甥跟着刘泌干,刘泌当然对刘备放心,打仗时出钱出粮都不皱眉头;其次,刘备可以不急着要儿子,把精神和心思用在打仗上而不是用在生产孩子上。再者,多了一员战将,这对人才凋零的刘备阵营来说,刘封的加入等于雪中送炭。虽然刘封当时也就十多岁出头,但“器宇轩昂”,是个帅哥(刘备不喜欢长得过于抽象的人,庞统第一次就吃了长得丑的亏,连林肯都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得为自己的长相负责,长相不是问题,长得寒碜才是问题),这肯定吸引了刘备的眼光。刘备在识人用人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他看出刘封是一个可以造就的人才,于是就他的寇姓改成刘姓。没有战功不要紧,有了武艺和气力就已经足够了。武艺和气力是当时最重要的凭证,比现在的真文凭还要硬,更别说假文凭了。
二:有一种郁闷叫假子
刘封的战功不大,但他与刘备相从于患难之中,一直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或者东逃西窜。刘备去骗刘璋的益州时把他留在了荆州。此举是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取得刘璋的信任,所以诸葛亮,关羽,赵云等都没有随着刘备一起去益州,刘封自然也不能跟着去。在刘备“被迫”摘下面具,抛弃手足之情,攻打刘璋的地盘的时候,刘封与张飞、诸葛亮一路沿河西上,。诸葛亮的智谋,张飞勇猛,刘封武艺高强,三人联手,加上刘璋的军队过于草包,他们一路攻城掠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刘备在取得了成都之后,论功行赏时封刘封为“副军中郎将”。诸葛亮一直到刘备取得了荆州才得到一个级别较低的“军师中郎将”,参与不了军机大事,只能够出谋划策。而副军中郎将却处于军权中心,参与军机大事。刘备对刘封一直是相当信任的。刘封也不负重望,轻易接管了孟达的兵权,并夺取上庸诸郡。这样,刘封与张飞、关羽一样,成为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大将。虽然上庸地方小了点儿,但是上庸与曹魏政权接壤,取得上庸就打通了和荆州关羽的联系。怪不得孟达会在劝降书中说:“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间也”。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封作为先锋去挑战。曹操夸了一句曹彰:“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敌。吾若唤黄须儿来,汝假子为肉泥矣。”曹彰勇猛也是出了名的。曹操说刘备“常使假子拒敌”,间接地证明刘封经常作为先锋上前线,经常上前线还能活着,没有两把刷子可不行。当时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引军讨伐代北乌桓并大破叛军。曹操把刘封与曹彰相提并论,可见没有小瞧刘封。所以派徐晃去与刘封交手,刘封的武功不至于与徐晃相差太大,甚至可能高于徐晃。虽然曹操间接表扬了刘封,但刘封听到假子的称呼后勃然大怒。况且勃然大怒正好让曹操上当,以为刘封被徐晃打败是正常的。曹操反而中计战败。刘封的勃然大怒应该是真生气,这事搁谁身上谁都得生气。刘封没有气疯而是按原计划诈败而走真不容易。
三:有一种个性叫低调
刘封为人低调:在“三国演义”中只有关羽看他不顺眼,即使在三国志中,他仅仅侵陵过孟达。刘备对孟达没有好感,也不信任,在攻打上庸的时候还但派刘封接管了他的兵权。刘封侵陵孟达指不定就是刘备授意的。并且刘封和诸葛亮经常呆在一块儿,诸葛亮没有教他什么他也能近朱者赤,增长不少军事才干,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使刘封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刘封好几次在关键时刻都救了刘备的命。功莫大于救驾,可刘封并嚣张。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身边放着这样一个有勇有谋,韬光养晦养子是否合适。就算刘备不替自己担心,也得替刘禅担心。“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孟达作为曹丕的说客,自然会给刘封戴高帽子,但封官许愿可不是说着玩的。何况刘封是孟达上司的时候还侵陵过他呢?这充分说明刘封军事才干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刘封善于自我控制,不显山露水而已。
“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地球人都知道刘封的处境尴尬。可他自己过于谨慎,不愿意叛逃曹魏,对刘备还抱有幻想。他过于相信忠心的作用和刘备的厚道。以为刘备会真的投桃抱李。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刘备的想法。刘封在关羽需要支援以后没有调动兵马去帮助关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当时关羽处于攻势,但荆州是百战之地,既要进攻曹魏,又要留兵防守孙吴,手中兵少,要做的事多,这就需要兵员。而刘封与关羽距离近,名义上又是关羽的侄儿,关羽自然会想到他。从实际看,“封、达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是正当理由,刘备也只得在关羽被枭首的第二年才准备对刘封动手。并且刘备在关羽从荆州攻魏的时候并没有在汉中由西向东给曹魏制造麻烦,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就眼睁睁的看着关羽孤军奋战。既然刘备在一边看着,那么刘封不出兵也就情有可原。再者刘封出兵帮助关羽也讨不了好:胜利后不过是锦上添花,失败了则是成劫不复。
四:有一种醒悟叫后悔
刘封在三国那个群英荟萃的时代没有留下精彩的故事,只有惨剧。除孟达外,曹丕还派了夏侯尚以及曾经大败关羽的徐晃三人联手进攻上庸。徐晃和刘封交过手,彼此都了解,夏侯尚也与刘封打过照面,这三个人全都熟悉刘封的套路。虽然刘封想死嗑,但终究双拳难敌四手,一人打不过仨。屋漏偏逢连夜雨,申仪申耽又叛蜀降魏,刘封只能带领百余骑败退成都。上庸房陵再次落入曹魏手中。
刘封冒死回成都,想表明自己的忠心,重新赢得干爸爸的信任。在刘备以严父的身份责备了刘封后,刘封松了一口气。多嘴的诸葛亮却对刘备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要了刘封的命:“刘封的厉害你是晓得的。将来你走了,你那个窝囊废儿子会是刘封的对手?”诸葛亮此时向刘备建议是落井下石,火上浇油,深得脸厚心黑的精髓。此刻既向刘备表明了自己拥护刘禅的态度,也间接地向刘禅示了好。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后来朱元璋就以孔明为师,大烹群臣。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甚至想得更远,以前诸葛亮和刘封经常呆在一起,关系不错,万一我走了以后诸葛亮想当霍光,刘封想当刘询怎么办?当初他诸葛亮没有对立储之事发表意见,推说是咱老刘家自家的私事。立储无私事,他会不会是因为对刘封抱有幻想?刘备不再犹豫了,杀了刘封虽然可惜,到底他不是自己亲生的。安全第一,老刘家的天下更重要。留下刘封就等于在刘禅身后放一颗不定时炸弹,这还了得?刘备立刻醒悟过来:刘封留不得!便赐死了刘封。
刘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翻然悔悟:帝王家斗争残酷,太笨活不长,太智活不久,何况他只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螟蛉。旁观者清的孟达讲得有理:“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与刘备的父子关系没有血缘维系,与刘备的君臣关系偏偏有父子关系掺杂其中,关系不伦不类。有气力,有计谋,有经验的刘封隐藏不了自己,引起了刘备的忌惮。并且他还有把柄落在刘备手里:侵陵孟达致使孟达反蜀投魏,不救关羽导致关羽传首洛阳——没有糊涂账,就算隔年账……刘封临死时后悔的说:“我最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孟达的劝告而有了这样的下场!” 刘备听了这句话哭了。很令人奇怪,是惋惜刘封的死,还是庆幸刘封没有听孟达的话而高兴得哭了?考虑到刘备以前哭是为了收买人心,现在是为了刘封的死而哭,也许是发自内心。毕竟,在建蜀的道路上,刘封功不可没。
韩信在临死时也悲壮的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悲剧一幕幕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