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工: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初步思考 - 五柳村文粹 - 歪酷博客 Y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8:39:10
五柳村文粹
收存原创及作者授权与网友推荐的精品
逝者如斯
2010 五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5
6 7 8
910
11
1213
1415
16 17 1819
20 21 22
23 2425
26 27 2829
30 31
浏览全部网志
网志分类
·所有网志 (882)
·政治经济 (41)
·思想文化 (191)
·历史回顾 (123)
·改革探索 (54)
·人物往事 (136)
·怀念耀邦 (29)
·关注台湾 (7)
·天下见闻 (45)
·感悟生活 (39)
·养生 (8)
·啼笑皆非 (51)
·从沙滩到未名湖 (69)
·红岩儿女 (65)
·未分类 (24)
非非 fifid.com
搜索本站

友情链接
·我的歪酷非非共享界
·导读(新收录文件介绍)
·五柳村之声
·五柳村海外版
·五柳村国内版
·我的图书馆
·五柳村纪事
·五柳村导游
·专题收藏
·满天风雨
·文学与生活
·五柳村之友园地
·曾经沧海
·风雨故人来
·同行风雨路
·五柳存稿
·求索天地间
·四海为家
·细雨润无声
·炎黄春秋

1092643

« 上一篇: 杨祖陶:《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60年》后记
常工: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初步思考
常工 @ 2010-05-29 22:22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初步思考
常 工
目录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争论的粗略考察
二,数据--无产阶级贫困 化的定量分析基础(横向:54国数据;纵向:美国1820-2003年数据)
三,再认识无产阶级贫困化
1,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
1),贫困的定义
2),贫困的本质与根源
3), 贫困的积累
4),影响产生贫困的因素
3,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
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与相对贫困化的主要指标
3),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与相对贫困化
4,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四,关于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的粗略考察
1,1820-1880年阶段的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状况(早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与相对贫困化)
2,1880-1973年阶段的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状况(凯恩斯主义与无产阶级贫困化)
3,1973-2003年阶段的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状况(新自由主义与再次出现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和 相对贫困化,全球化与无产阶级贫困化)
五,几点初步启示(从无产阶级贫困化看我国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揭示矛盾,从方向上明确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不断探索,从实践中开辟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借鉴历史,勾画未来,既长期艰巨更无限美好!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初步 思考1(第四稿4.2稿)
2010 4 9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附件的的任务:不是深入地全面地论证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本附件只是将正文(《关于居民收入 分配问题的初步观察与思考》)中提及的有关贫困化问题的说明转入本附件,以简化正文,也便于在附件中能对该问题作较多的探讨。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争论的粗略考察
1,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界关于贫困化理论的观点同当时原苏联理论界的观点是一致的。当 时,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程》1关于绝对贫困化的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工人阶级的状况不可避 免地要恶化下去。虽然社会财富是绝对地增长着的,然而工人阶级底收入却一年比一年地减少” (见马罗佐夫著 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七分册的第五节《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74页,以下简称“原苏联51年教程”)。书中还引用列宁的 话:“工人们底贫穷化是绝对的,就是说,他们变得简直比以前更穷,他们不得不过更恶劣的生活,…”。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程》提 出的关于相对贫困化定义是,“工人阶级以自己底劳动从资本家那里得来的份额,与整个社会中工人阶级创造着的收入比较起来,是不断减少 的”。 “英国工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1843年45.6%,1884年41.4%,1903年38.3%”。“工人阶级在全部国民收入 中所占比重与资本家底增长着的比重比较起来,是相对地下降着的,这种相对地下降就叫做工人阶级底相对贫困化”(见马罗佐夫 著的第七分册的第五节《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68页、69页和72页)。
2,西方经济学家也十分看重贫困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着力对它进行了批 判。剑桥学派的J.罗宾逊说:“象耶酥相信世界很快就要达到末日一样,这一错误(指关于劳动者绝对贫困化的预 测)对整个理论(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具有如此核心的地位,以致我们很难相信,没有这一预测,整个理论怎么能站住脚…”2; 萨缪尔森在他的第10版《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一节,提出的唯一论据就是 “实际工资在西方世界正在绝对地上升而不是下降”(来源同上)。萨缪尔森又说:“如果马克思的思想的进步只停留在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剥 削概念上的话,那么他只能是一位不重要的人物。但是,他继续进行下去,…他预言:..随着资本的积累,利润率下降了,工人 阶级日趋贫困化,..一个增长着的“失业后备军”会使工资不能超过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水平。..最终,..将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 他又说:“在几十年过去之后,马克思的戏剧并没有按照他的剧本演出已成为明显的事情。劳动者在享受着日益增长的实际工资,并 且国民收入中劳动的份额正在缓慢增长”23。萨缪尔森甚至用马克思的话“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断言马克 思主义已经过时。..
3,对此我国政治经济学家为捍卫马克思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化理论曾进行了不懈努力。
1),1982年,宋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4(以 下简称“82教材”),作为高等院校文科的教材问世。
①,该书依旧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关于资本 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贫困化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②,该书引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707 页):无产阶级贫困化“象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 “82教材”120,121页);进而明确提出:“不能把绝对贫困化理解为无产阶级生活状况一直继续不断地恶化”。 该书在当时条件下,敢于冲破教条主义的严重束缚,勇于理论创新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③,该书的最大软肋是缺乏对资本主义社会有 关经济数据的全面考察3。譬如,它介绍了在1948-1973年间美国发生的几次经济危机,在危机中实际工资 下降,失业人数增多等等;进而以此为据,提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是有时存在的现象”。 该书作者将两次衰退间距都在24-106个月之间、长度又都小于12个月的衰退也称为绝对贫困化,显然值得商榷。该书还没有注意到这 个时期恰恰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期”, 1973年的人均劳动收入也确实高于1950年.. 所以该书提出的“新论点”更难于立足。
2),1993年, 吴树青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5(以下简称“93教材”),被推荐为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出 版。
①,该书同“82教材”一样,也是明确指出:“资 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包括资本积累规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规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 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无产阶级一定要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奴役”。还提出:“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贫困,不 能只着眼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必须同时把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包括在内”等等。该书还指出:“资本积累过 程,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而且也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掘墓人,..”。 该书也同“82教材”一样,强调指出:在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其表现形式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会有所变化”。 但该书删去了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两个概念。
②,该书的最大软肋,同“82教材”一样也 是缺乏对资本主义社会有关经济数据的全面考察。该书专立一节“无产阶级贫困在当代的表现”,用了不少数据来论证资本主义贫困的特征。 但是,也恰恰是由于受到“当代”的限制,使它不能清楚地揭示资本主义贫困的本质表现4。有的数据由 于数据加工中存在着缺欠5,由它们引出的论点也值得商榷。
3),2007年, 逢锦聚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第三版)6(以下简称“07教材”),作为高校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和 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出版。
①,该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有关无产阶级贫困 化的内容构成方面作了很大改动。在“82教材”中,仍大体延续“原苏联51教程”的构成,将“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单立一章。 “93教材”将该章题目改为“资本的积累过程”,但在该章中仍将“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各 单立一节。而“07教材”不仅将该章题目改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而且在各节的标题中也未见“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内 容;该章共21页,而有关“贫困积累”和“两极分化”的内容已被压缩为10行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一节中。另外在“资本主 义的分配”一章中增加了“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一段。该书不仅删去了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两个概念,还删掉了“为资本主 义的灭亡准备了掘墓人,..”等内容。
②,该书一方面在内容及结构上作了较大改动和删减,但 另一方面仍然延续了“93教材”的“软肋”,譬如在短短10行的关于“贫困积累”和“两极分化”的论述中,列出的数据仍不能证实其论 点6。
总之,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出版算 起,已经一百四十多年了。对收入分配来说,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东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激烈争论的历史。为 什么我国政治经济学界的一些著作在争论中显得乏力和被动?
邓小平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 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稿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 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 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7。
争论的历史也表明:论据是学术争论中形成论点的基础。在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争论中,有关数据更是具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论据。我国由于过去长时期的闭关锁国,使得政治经济学界对资 本主义世界的收入分配情况了解甚少,对有关资本主义世界的收入分配数据了解更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这个问 题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缺欠。由于对“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有稿清楚”, 缺乏有力的论据,也就难于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论点,在同西方经济理论界的争论中也就难于摆脱乏力和被动。
争论的历史还表明: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受教条主义的束 缚,一些政治经济学家已经或多或少的在头脑中形成了着重于维护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习惯,而不注重“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 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甚至在已经看出或者已经怀疑这些传统论点能否接受实践检 验的时候,仍然要小心的选择数据来论证。
所以,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问题,就 必须深入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而要深入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就要彻底解放思想,就要搞清楚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收 入分配情况及其变化,就要十分重视全面地系统地充分地掌握和分析有关数据。
二,数据--无 产阶级贫困化的定量分析基础
数据,是事物的量的特征的具体体现。为了以 实践为基础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重新以实践来检验东西方学者在有关争论中的各种论点,本文根据现有的可能条件,首先从横向 和纵向两个方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有关收入分配的数据进行了粗略的整理、加工和分析。
这项工作的最大困难是找不到数据,特别是早 期资本主义阶段就没有宏观统计数据。有些人口数据、GDP数据等也是经济史学家估计的数据。
本文(第四稿4.2稿)使用和列出了28个数据表,其 中有关美国的纵向数据都来源于笔者由美国回顾性计算模型生成的90个数据表(详见《关于美国1820-2003年回顾性计算的简 要说明》);有关各国的横向数据来源于笔者由各国收入分配模型2007年初生成的《各国居民收入分配表集》,该 表集汇集了54国的1970-2000年的54个表;有关我国的数据主要是笔者由中国收入与消费模型、中国收入分配模型、中国人口模 型等于2006年生成的《我国居民收入表集》和《我国居民收入差别状况表集》..等。
因篇幅所限,本节只概括的介绍了横向数据与 纵向数据的结果及其初步分析。关于数据的补充方法将另行说明。如纵向数据的补充方法已在《关于美国1820-2003年 回顾性计算的简要说明》中说明。
1,横向数据:
横向数据,是指以59个国家为对象(因5个国家缺少收入 分配数据,实际只有54国。54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4%,其GDP占世界GDP的90%)的1960-2002年的有关收入分配的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等资料。
1),横向数据:本文仅列出以下三组横向数据。
(1),按照人均GDP排列的横向数据,如表1至表3所示。
按照人均GNP的水平,将54国分为3组,即按照世 界银行2000年的标准将54国分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3组。
(2),按照分配不公平排列的横向数据,如表4至表7所示。
按照基尼系数将54国分为4组,即最严重 分配不公国家(基尼系数大于等于0.5的国家)、严重分配不公国家(基尼系数大于等于0.4的国家)、一般分配不公国家(基 尼系数大于等于0.35的国家)和基尼系数稍低国家(基尼系数小于0.35的国家)。
(3),反映世界分配不公平状况的数据,如 表16至表18所示。
本文是按照笔者提出的反映世界分配不公平总体状况的指 标组,列出了世界基尼系数、各类国家组基尼系数和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组人均消费同各国占人口20%低 收入组人均消费之比等数据。由于难于收集各国的个人收入数据,本文只好参照世界银行的方法,用居民消费代替个人收入数据计算。
2),简要讨论:
粗略观察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横向数据,可以看出:分 配不公、贫富差别和存在贫困是各国的普遍现象,但各国的贫困状态却千差万别,或者说是一片“杂乱无章”的景象。
①,“杂乱无章”揭示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按“原苏联51年《教程》”提出的关于无产 阶级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解释,即经济越发展,工人的收入越来越少,工人越来越穷的贫困化理论,可以把贫困看成是时间的函数。据 此,高收入国家的资本主义历史最长,应当是严重分配不公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的资本主义历史较长,应当是分配不公国家;低收 入国家的资本主义历史较短,应当是基尼系数稍低(或称为分配不公稍轻微)的国家。但是如表1至表3所示,在 高收入国家中,既有严重分配不公国家、分配不公国家,也有基尼系数稍低国家。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既有最严重分配不公国家、严重分配不 公国家、分配不公国家,也有分配不公稍轻微的国家。在低收入国家中,同样也是既有最严重分配不公国家、严重分配不公国家、分 配不公国家,也有基尼系数稍低(或称为分配不公稍轻微)的国家。也就是说,“杂乱无章”的数据表明:“原苏联51年《教程》”提出的 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解释,得不到各国数据的一致支持。
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曲线式收入分配模型,即 随着经济发展,基尼系数先增大再缩小的规律,是一个影响较大的西方收入分配理论,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对它也颇为赞赏。按照这个理论,在 工业化上升阶段收入差距扩大也就应当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据此,居于倒U曲线顶端的严重分配不公国家应当是中等收入国家,处于倒U曲线 上坡和下坡的基尼系数稍低国家应当是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但是如表4至表7所示,在 最严重分配不公国家和严重分配不公国家中,既有中等收入国家,也有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同样在分配不公国家以及基尼系数稍低国家 中,也是既有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也有中等收入国家。也就是说,“杂乱无章”的数据表明: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 倒U曲线式收入分配模型,也得不到各国数据的一致支持。
“杂乱无章”恰恰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贫困状态千差万别又不断变 化。经济发展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是全社会的收入总额和它的增长速度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收入 分配和分配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更加公平;不公平的分配以及很不公平的分配,也不是某种经济发展水平所 独有的现象。
②,“杂乱无章”揭示了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若按照经济、政治形势及国际环境,将资本主 义世界各国粗略的分为若干个类型(或称为模式)国家和国家组,往往各个类型组内各个国家有相近的收入分配特点,而不同类型组的各国间 的收入分配特点往往有明显差别。
如表8-表10 所示,在 高收入国家中,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其基尼系数经历了一个由升转降,七十年代后又转为上升的过程,直至2000年仍处于严重分配 不公国家的状态。它的变化轨迹不像倒“U”,却有些像大写的“N”字。美国模式不同于西欧模式。而在西欧以法国和德国为代 表的西欧模式也不同于芬兰模式,..。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是实行新自由主义最突出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据笔者计算1980年的基尼系数为0.36,2000年为0.408);而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的不公平状况却一直低于美国(据笔者计算德国1978年的基 尼系数为0.314,2000年为0.283; 法国1979年的基尼系数为0.344,1995年为0.327); 芬兰不仅基尼系数低于美国(据笔者根据世界银行等资料的计算:1981年的基尼系数为0.321,2000年为0.269),其经济增长速度也同美国相当(据笔者计算1970-2000年的GDP增 长率:按2000年价格计算美国为3.07%,芬兰也为3.07%;但按麦迪森的数据1990年国际元计算:美国为3.21%,芬兰也为2.92%)。
在2000年以前的新兴国家中,如表9所示,巴 西等拉丁美洲国家随着经济较快增长,基尼系数也迅速升高且长期保持在最严重分配不公的状态;巴西1970-1980年GDP增长率高达8.1%,随后于1980-1990年迅速降至2.7%,1990-2000年仍为2.9%;但 基尼系数先迅速升高,1972年达0.599,1983年为0.563,但1989年仍为0.605,直到2001年仍达0.566。而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较快增长阶段,其基尼系数仍能保持在较低水 平;日本在1960-1970年间GDP增长率达11.1%,其基尼系数1963年为0.232,1970年仅为  0.193,到1980年也只有0.203。按麦迪森的数据(1990年国际元)计算:台湾地区1960-1980年GDP增长 率达9.6%,其基尼系数1964年为0.321,1980年还降至0.278(但80年代后期开始恶化)。
为什么在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间的收入分配状况会存在如此 令人费解的差别?是芬兰总统比里根更能干?还是日本的岸信介和韩国的朴正熙比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导人更善良?
现在看来,决定和影响西欧各国推行社会民主 主义政策的主要因素,是西欧自身的经济矛盾与政治矛盾,是因为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国内有比较强大的工人阶级力量和工人运 动传统,在长期冷战中又直接面对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压力。同样决定和影响韩国模式的主要因素,是当时的冷战、同朝鲜的对持局面和中国的 崛起等国际环境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决定和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选择不同收入分配模式的主要因素:是其自身的经济矛盾与政治矛 盾,是国内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力量对比和利益博弈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其中,既有经济的还有政治的,既有国内因素还有国际因素。
另外,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还说明:虽 然经济增长速度不是影响收入分配和分配差距的决定因素,但在经济增长较快阶段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
③,“杂乱无章”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贫富差距的 全景
经济全球化已经把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杂乱无章”的表象让我们无法 直观世界。如何才能透过这“杂乱无章”来揭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贫富差距的全景?为此本文提出并计算出一个指标组。它由三部分内容组 成。第一部分,是指本文依据“杂乱无章”的数据建立并计算出“世界基尼系数”7。它从总体上描述了 资本主义世界的贫富差距的全景。如表16和表17所述,它的特点:首先是世界基尼系数为80,高于同年一切国家和地区组的的基尼系 数,如2000年世界基尼系数为80,而高收入国家为39,西欧8国为32,东亚与太平洋7国为44,南亚3国为33,拉丁美 洲6国为55,撒哈拉以南非洲11国为65。即整个世界的分配不公平状况要比每个国家和地区组的分配不公平状况严重得多。其次,在 1970-2000年间,世界基尼系数呈明显增大趋势:1970年为0.738,1980年为0.765,1990年为 0.7958,2000年为0.7964。即近三十年来整个世界的贫困的变化趋势日益恶化。第二部分,是指美国占人口 10%最高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同各国或各类别组或各地区组的占人口20%低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的比值,可简称为美国最高组 与他国低组消费比。它可表示世界各国同美国间的贫富差距的状况。如表18所述(它是根据麦迪森的数据—1990年国际元计算得出 的),在1970-2000年间,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同美国占人口20%低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的比 值,1970年为8.4,2000年为14.3;而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同占整个人口20%世界低收入 组人均居民消费的比值分别为82和126倍(若按现价计算分别为295和540倍)。同西欧8国的比值仅分别为11和15倍,同 东亚与太平洋7国的比值分别为81和126倍,同南亚3国的比值分别为102和122倍,同拉丁美洲6国的比值分别为61和104倍,同 撒哈拉以南非洲11国的比值分别为127和329倍,其中同布隆迪的比值更分别达到116和516倍。第三部分,是指各国的基尼系数 和各类别组、各地区组的基尼系数,它们分别表示各自内部的贫富差距的状况。
为什么1970年以来世界基尼系数在不断上升?为什么美国最高组与他国低组消 费比在不断飞速上升?
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和美国最高组与他国低组消费比不断上升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 规律,还是1970年后的特殊规律?又是为什么?
为什么整个世界像巨大磁场一样,美国的最高组与美国低组消费之比不断上升,许 多国家组和许多国家的美国最高组与他国低组消费之比也随之不断上升?
当然,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从纵向考察更长 时期的世界的贫困变化,还需要作更多更多的工作。但是,这些数据已经可以说明:要完整的观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化问题,仅 仅观察各个国家内部的收入差别和贫困的变化状况是不够的;还必须观察在受国际垄断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下,整个世界以及各个国家间的 收入差别和贫困的变化状况。
有关问题,本文在第四节《经济全球化与贫困》一段中还将继续进行一些讨论。
2,纵向数据
本文的纵向数据,如表11至表14所示,是 指以美国为对象国,时间范围为1820年至2003年的按计算年度排列的数据。为简化计算,在180年的长跨度中本次计算 只设定38个年度为计算年度。要进一步了解有关回顾性计算的情况,请见《关于美国1820-2003年回顾性计算的简要说 明》。
现仅从纵向数据的结果作些简要的讨论:
①,美国在1820-2003年的近200年的长过程 中,其收入分配状况一直在不断的变动着、波动着,不断的上升或下降,增速或减速。从总体看,其贫困状态的变化轨迹为一条下降、上升、再 下降、再上升曲线。
②,要进一步选取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 (1980年 价格)为基准指标,考察美国1820-2003年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简况如下,(如图1和 表12所示):
第一阶段:1820-1880年,各年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 (1980年价格)均低于始年1820年,财 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呈上升趋势。
第二阶段:1880-1973年,各年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 (1980年价格)大体都高于始 年1889年,或者说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 (1980年价格) 大体呈上升趋 势。
其中,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于1880-1900 年呈上升趋势,1900-1973年呈下降趋势。
第三阶段:1973-1995年,各年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 (1980年价格)均低于始年1973年,财 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呈上升趋势。
第四阶段:1995-2003年,各年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 (1980年价格)大体都高于始 年1995年,或者说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 (1980年价格) 呈微弱上升趋 势,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继续呈上升趋势。
若选取其他指标为观察贫困化的指标,得到的贫困化曲线的变化特点仍大体为一条折线,但各折 线的变化方向和拐点年度有些差别。
若选取低收入组和中下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 (1980年价格)为观察贫困化的指标,如图2和表15所示,低收入组曲线的拐点年度分别为1900年(低谷年)、1973 年(高峰年)和1995年(低谷年)。其贫困状态的变化轨迹也是一条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曲线。
若选取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为观察贫困化的指标,如图3和表11所示,曲线的拐点年度分别为1900年(高峰年)和1973年(低谷 年)。其贫困状态的变化轨迹为一条上升、下降、再上升曲线。
若选取基尼系数为观察贫困化的指标,如 图4和表14所示,曲线的拐点年度分别为1913年(高峰年)、1970年(低谷年)和1998年(高峰年)。其贫困状态的变化轨迹 也是一条上升、下降、再上升曲线。
③,美国1820-2003年的纵向数据表明: 贫困状态的变化轨迹,既不支持“原苏联51年《教程》”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解释,也不支持西蒙.库 兹涅茨提出的倒U曲线式收入分配模型。但是,贫困状态的变化轨迹也表明:在美国和一些老工业国的历史上确曾一次再次的出现过无产阶级 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在美国和一些老工业国也确曾有过大体符合倒U曲线的阶段。
④,美国1820-2003年的纵向数据进一步表明:近 二百年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增长速度不断变化。它们是美国全社会收入总额和它的增长速度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收入分配和 分配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或者说它们决定着“蛋糕”做大做小,但不能决定“蛋糕”怎样分配。
⑤,美国1820-2003年的纵向数据还表明:美 国收入分配曲线的变化,特别是曲线拐点的出现和曲线走向的变化,同美国政府实行的收入分配政策有重要联系。大体是从 1929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及其实行的“新政”开启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后来肯尼迪总统等又提出“向贫困宣战”,进 一步推进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使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的“放任”、“自由”受到一些控制,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状态的变化趋势也改变了 方向;但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及其推行的里根主义又发动了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变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 涉,为资本家阶级松绑,“放任”资本家阶级更“自由”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结果使贫困状态的变化趋势再一次改变了方向。
⑥,为什么美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收入分配状况 会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别?为什么美国各个历史阶段政府实行的收入分配政策会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别?是提出“向贫困宣战”的肯尼 迪比推行新自由主义的里根更善良?
美国1820-2003年的纵向数据表明:决 定和影响美国政府收入分配政策和美国收入分配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其自身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其自身的经济矛盾与政治矛盾,是 美国国内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力量对比和利益博弈以及美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的根 源。它一面带来效率和财富,一面又必然产生贫困和压迫。
美国国内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力量对比以及美 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是影响美国贫困状况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于美国1820-2003年间的收入分配问题,本 文还将在第四节《关于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的粗略考察》中进一步讨论。
表1,高收入国家(人均GNP高于9266美元)
数据的实际年度 基尼系数 占人口20%低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中下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高收入组比重 人均GDP
日   本_1   1993    24.90    10.60    14.20    35.70 38161.90
美   国_2   2000    40.80     5.40    10.70    45.80 34940.15
爱尔 兰_3   1996    35.90     7.10    11.80    43.30 24775.73
英   国_4   1999    36.00     6.10    11.40    44.00 23679.28
芬   兰_5   2000    26.90     9.60    14.10    36.70 23455.60
新加坡_6   1998    42.50     5.00     9.40    49.00 22960.20
荷   兰_7   1999    30.90     7.60    13.20    38.70 22914.57
德   国_8   2000    28.30     8.50    13.70    36.90 22799.76
加拿 大_9   1998    33.10     7.00    12.70    40.40 22370.73
法  国_10   1995    32.70     7.20    12.60    40.20 21976.57
澳大利亚_11   1994    35.20     5.90    12.00    41.30 20338.89
意大利_12   2000    36.00     6.50    12.00    42.00 18616.74
以色列_13   1997    35.50     6.90    11.40    44.30 17720.71
西班牙_14   1990    32.50     7.50    12.60    40.30 14152.52
各收入组的收入比重:各收入组的个人收入占总个人收入的份 额。收入组:是指按个人收入等级划分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20%人口。它包括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另外还 有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组和占人口5%的最最高收入组。
图1 美国1820-2003年 的人均劳动收入与人均财产收入(完整)(1980年价格)

上线A: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1980年价 格)
下线B:人均财产(完整)收入(1980年价 格)
图2 美国1820-2003年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等(1980年价格)

左端下线A: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1980年价格)
左端上线B:中下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
图3 美国1820-2003年 的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

上线E:财产收入(完整)与劳动收入比值。
下线K:财产收入(完整)占国民收入的份额。
图4 1820-2003年美国基尼系数及高低收入组收入构成的比值

左端上线J: 吉尼系数
左端中线e5/a:5%最高收入组与 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比
左端下线e/a: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比
表2,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16美元和9265美元之 间)
数据的实际年度 基尼系数 占人口20%低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中下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高收入组比重 人均GDP
韩  国_15   1998    32.00     7.90    13.60    37.50 9670.05
阿根廷_17 2001    52.20     3.10     7.20    56.40 7696.46
墨西哥_18 2000    55.00     3.10     7.20    59.10 5864.04
委内瑞拉_19 1998    49.10     3.00     8.40    53.40 4985.52
智利_20 2000    57.10     3.30     6.60    62.20 4635.11
匈牙利_21 2002    26.90     9.50    13.90    36.50 4550.90
哥斯达黎加_22 2000    46.50     4.20     8.90    51.50 4173.23
波  兰_23 1999    32.00     7.30    11.80    42.50 4080.21
马来西亚_24 1997    49.20     4.40    17.70    54.30 3854.75
巴  西_25 2001    59.30     2.40     5.90    63.20 3494.51
土耳其_26 2000    40.00     6.10    10.60    46.70 3061.72
南  非_27 2000    57.80     3.50     6.30    62.20 2941.59
多米尼加_28 1998    47.40     5.10     8.60    53.30 2317.65
突尼斯_29 2000    39.80     6.00    10.30    47.30 2039.75
泰  国_30 2000    43.00     6.10     9.50    50.00 2012.19
哥伦比亚_31 1999    57.60     2.70     6.59    61.85 1921.99
阿尔及利亚_32 1995    35.30     7.00    11.60    42.60 1753.29
俄罗斯_33 2000    46.00     4.90     9.50    51.30 1725.06
伊朗_34 1998    43.00     5.10     9.40    49.90 1647.82
埃  及_35 1999    34.40     8.60    12.10    43.60 1542.67
巴拉圭_36 2002    57.80     2.20     6.30    61.30 1363.64
厄瓜多尔_38 1998    43.70     3.30     7.50    58.00 1075.10
菲律宾_42 2000    46.10    5.40     8.80    52.30   988.36
中  国_43 2000    44.70     5.20     9.48    44.92   855.39
表3,低收入国家(人均GNP低于716美元)
数据的实际年度 基尼系数 占人口20%低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中下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高收入组比重 人均GDP
印度尼西亚_44   2002    34.00     8.40    11.90    43.30   728.54
乌 克  兰_45   1999    29.00     8.80    13.30    37.80   642.42
科特迪瓦_46   2002    44.60     5.20     9.10    50.70   587.13
塞内加尔_47   1995    41.30     6.40    10.30    48.20   461.70
印    度_48   2000    32.50     8.90    12.30    43.30   449.84
巴基斯坦_49   1999    33.00     8.80    12.50    42.30   446.12
莱索托_50   1995    63.20     1.50     4.30    66.50   441.18
越    南_51   1998    36.00     8.00    11.40    44.50   398.62
孟加拉_52   2000    31.80     9.00    12.50    41.30   359.40
肯尼亚_53   1997    42.50     6.00     9.80    49.10   345.63
尼日利亚_54   1997    50.60     4.40     8.20    55.70   323.85
乌干达_55   1999    43.00     5.90    10.00    49.70   281.31
坦桑尼亚_56   1993    38.20     6.80    11.00    45.50   267.06
莫桑比克_57   1997    39.60     6.50    10.80    46.50   214.81
布隆迪_58   1998    33.30     5.10    10.30    48.00   102.79
埃塞俄比亚_59   1999    30.00     9.10    13.20    39.40    97.98
表4,最严重分配不公国家(基尼系数大于等于0.5的国家)
数据的实际年度 基尼系数 占人口20%低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中下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高收入组比重 人均GDP
莱索托_1     1995    63.20    1.50     4.30    66.50   441.18
巴  西_2     2001    59.30     2.40     5.90    63.20 3494.51
南  非_3     2000    57.80     3.50     6.30    62.20 2941.59
巴拉圭_4     2002    57.80     2.20     6.30    61.30 1363.64
哥伦比亚_5     1999    57.60     2.70    6.59    61.85 1921.99
智利_6     2000    57.10     3.30     6.60    62.20 4635.11
墨西哥_7     2000    55.00     3.10     7.20    59.10 5864.04
阿根廷_8     2001    52.20     3.10     7.20    56.40 7696.46
尼日利亚_9     1997    50.60     4.40     8.20    55.70   323.85
表5,严重分配不公国家(基尼系数大于等于0.4的国家)
数据的实际年度 基尼系数 占人口20%低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中下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高收入组比重 人均GDP
马来西亚_10   1997   49.20     4.40    17.70    54.30 3854.75
委内瑞拉_11   1998   49.10     3.00     8.40    53.40 4985.52
多米尼加_12   1998   47.40     5.10     8.60    53.30 2317.65
哥斯达黎加_13   2000   46.50     4.20     8.90    51.50 4173.23
菲律宾_14   2000   46.10     5.40     8.80    52.30   988.36
俄 罗  斯_15   2000   46.00     4.90     9.50    51.30 1725.06
中    国_16   2000   44.70     5.20     9.48   44.92   855.39
科特迪瓦_17   2002   44.60     5.20     9.10    50.70   587.13
厄瓜多尔_18   1998   43.70     3.30     7.50    58.00 1075.10
乌干达_19   1999   43.00     5.90    10.00    49.70   281.31
伊朗_20   1998   43.00     5.10     9.40    49.90 1647.82
泰    国_21   2000   43.00     6.10     9.50    50.00 2012.19
肯尼亚_22   1997   42.50     6.00     9.80    49.10   345.63
新加坡_23   1998   42.50     5.00     9.40    49.00 22960.20
塞内加尔_24   1995   41.30     6.40    10.30    48.20   461.70
美    国_25   2000   40.80     5.40    10.70    45.80 34940.15
土耳其_26   2000   40.00     6.10    10.60    46.70 3061.72
表6,分配不公国家(基尼系数大于等于0.35的国 家)
数据的实际年度 基尼系数 占人口20%低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中下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高收入组比重 人均GDP
突尼斯_27   2000    39.80     6.00    10.30    47.30 2039.75
莫桑比克_28   1997    39.60     6.50    10.80    46.50   214.81
坦桑尼亚_29   1993    38.20     6.80    11.00    45.50   267.06
越    南_30   1998    36.00     8.00    11.40    44.50   398.62
意 大  利_31   2000    36.00     6.50    12.00    42.00 18616.74
英    国_32   1999    36.00     6.10    11.40    44.00 23679.28
爱 尔  兰_33   1996    35.90     7.10    11.80    43.30 24775.73
以色列_34   1997    35.50     6.90    11.40    44.30 17720.71
阿尔及利亚_35   1995    35.30     7.00    11.60    42.60 1753.29
澳大利亚_36   1994    35.20     5.90    12.00    41.30 20338.89
表7,基尼系数稍低国家(基尼系数小于0.35的国 家)
数据的实际年度 基尼系数 占人口20%低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中下收入组比重 占人口20%高收入组比重 人均GDP
埃    及_37   1999    34.40     8.60    12.10    43.60 1542.67
印度尼西亚_38   2002    34.00     8.40    11.90    43.30   728.54
布隆迪_39   1998    33.30     5.10    10.30    48.00   102.79
加 拿  大_40   1998    33.10     7.00    12.70    40.40 22370.73
巴基斯坦_41   1999    33.00     8.80    12.50    42.30   446.12
法    国_42   1995    32.70     7.20    12.60    40.20 21976.57
印    度_43   2000    32.50     8.90    12.30    43.30   449.84
西班牙_44   1990    32.50     7.50    12.60    40.30 14152.52
波    兰_45   1999    32.00     7.30    11.80    42.50 4080.21
韩    国_46   1998    32.00     7.90    13.60    37.50 9670.05
孟加拉_47   2000    31.80     9.00    12.50    41.30   359.40
荷    兰_48   1999    30.90     7.60    13.20    38.70 22914.57
埃塞俄比亚_49   1999    30.00     9.10    13.20    39.40    97.98
乌 克  兰_50   1999    29.00     8.80    13.30    37.80   642.42
德    国_51   2000    28.30     8.50    13.70    36.90 22799.76
匈牙利_52   2002    26.90     9.50    13.90    36.50 4550.90
芬    兰_53   2000    26.90     9.60    14.10    36.70 23455.60
日    本_54   1993    24.90    10.60    14.20    35.70 38161.90
表8,部分发达国家1960-2000年的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6抛 基尼系数60年 基尼系数70年 基尼系数80年 基尼系数90年 基尼系数97年 基尼系数00年
美    国    33.48    32.65    37.37    39.97    40.38    39.67
德    国      31.37    31.94    33.35    29.71    28.15
英    国          34.14    39.85    36.61    37.28
法    国      39.48    34.36    35.93    32.55    32.55
荷    兰           27.59    31.28    31.96    30.65
芬    兰           32.07    25.49    26.62    26.62
爱 尔  兰      32.31         35.59    35.35    35.35
表9,部分新兴国家1960-2000年的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6抛 基尼系数60年 基尼系数70年 基尼系数80年 基尼系数90年 基尼系数97年 基尼系数00年
日    本    23.21    19.33    20.28    24.74    24.74
韩    国          38.29    34.07    31.21    29.17
马来西亚      51.06    45.20    47.81    48.52    41.35
泰    国      43.16    43.16    45.74    41.12    42.75
墨 西  哥           53.17    49.81    52.35    53.84
巴   西      61.80    58.04    62.35    59.52    58.35
智利      45.80         55.39    55.39    56.36
表10,部分发展中国家1970-2002年的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6抛 基尼系数70年 基尼系数80年 基尼系数90年 基尼系数97年 基尼系数00年 基尼系数02年
土耳其    51.09      40.78    40.79    39.64    39.64
埃    及    40.99      31.82    29.02    33.91    33.91
印    度    41.40    36.79    33.33    35.91    32.92    32.92
南    非        57.68    61.94         55.99
坦桑尼亚    42.99         37.72    37.87
科特迪瓦       56.63    36.64        44.35    44.35
表11,美国1820-2003年 的国民收入、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
国民收入 劳动收入 财产收入 财产收入(完整 个人收入 财产收入(完整))/劳动收入
1820    82.37    86.91    13.63    14.00   105.27    20.48
1860   432.37   280.97   206.89   211.86   550.02    96.08
1870   593.71   339.64   260.34   267.17   616.52    81.82
1880   971.80   514.69   466.37   478.12 1010.92    96.85
1890 1289.29   791.15   547.01   569.96 1406.70    79.23
1900 1881.33 1093.03   907.20   940.69 2179.42   100.00
1913 3177.27 2161.22 1347.18 1413.90 3869.73    80.18
1920 3385.22 2319.95 1342.24 1416.71 3960.77    71.97
1929 4876.17 3302.90 1886.17 2009.76 5560.43    70.11
1933 3308.55 2397.06 1111.81 1138.28 3768.98    52.45
1935 3820.05 2773.28 1441.04 1367.58 4561.41    55.76
1940 5257.44 3720.74 1468.81 1708.67 5321.89    48.15
1945 8654.83 6168.10 2966.01 3461.93 9691.10    66.67
1947 7519.92 5725.11 2086.14 2463.47 8341.73    48.72
1950 8661.29 6154.26 2026.71 2806.26 8594.18    47.93
1955 10362.37 7791.21 2720.58 3543.93 9848.21    51.98
1960 11536.52 8195.84 2749.98 3345.59 11167.47    40.85
1965 14480.07 10202.14 3208.18 4126.82 13626.47    39.86
1970 16998.98 12404.16 3960.87 4818.12 17667.43    39.55
1973 19204.08 14167.80 4519.55 5431.74 20444.98    39.44
1975 18626.43 13828.69 4507.63  5383.08 20356.04    40.65
1980 21290.00 15164.00 5161.00 6126.00 22654.00    40.40
1982 21653.00 14520.01 5320.57 6338.26 21740.58    41.39
1985 24235.50 16628.24 6546.08 7743.10 25800.00    46.95
1990 29634.80 19233.33 8405.38 9589.20 30215.09    47.84
1992 29529.75 19180.59 8167.36 9503.20 30589.41    47.45
1995 33992.96 20720.31 9007.28 11296.05 32857.07    49.77
1998 37524.78 24238.07 10430.75 12875.47 37936.39    52.23
2000 42186.39 25194.50 11556.82 14847.36 38783.90    54.31
2002 43020.74 25472.59 11683.06 15038.67 39068.58    53.74
2003 44278.77 25862.74 12444.51 15898.25 40073.86    56.02
劳动收入是指劳动者的工资和薪金及其它劳动收入之和。
财产收入,是指财产所得、租金收入、股息和个人利息收入。财 产收入(完整)是指财产收入与公司留存利润之和。公司留存利润,尽管未分配但已为财产所有者所有,所以也是财产所有者的财产收入的一 部分。财产收入(完整)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劳动收入。
个人收入,是指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及净转移收入之和
表12,美国1820-2003年 的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
从业者人均国民收入 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 从业者人均财产收入 从业者人均财产收入(完整 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80价) 从业者人均财产收入(完整,80价)
1820   367.15   304.73    60.76    62.42 2798.94   450.99
1860   416.85   212.60   199.46   204.26 2675.87 2017.71
1870   463.38   254.86   203.19   208.52 2356.78 1853.94
1880   484.87   246.31   232.69   238.55 2767.16 2570.56
1890   472.57   263.66   200.50   208.91 3318.58 2390.76
1900   553.22   276.60   266.77   276.62 3760.01 3235.94
1913   867.08   481.22   367.65   385.85 5567.29 3642.20
1920 1833.02 1065.90   726.79   767.12 5467.72 3338.94
1929 1811.35 1064.79   700.66   746.57 6892.52 4193.98
1933 1106.81   726.02   371.93   380.79 5805.42 2756.79
1935 1363.93   875.64   514.51   488.29 6612.84 3260.97
1940 1567.45 1058.03   437.91   509.42 7191.22 3302.41
1945 3299.84 1979.91 1130.86 1319.94 11214.19 6294.13
1947 3458.98 2325.84   959.57 1133.13 10037.01 4318.84
1950 4091.99 2766.18   957.51 1325.80 10445.11 4762.83
1955 5324.11 3503.27 1397.81 1820.85 12532.10 5700.39
1960 6301.31 4473.93 1502.05 1827.38 12459.47 5086.03
1965 7937.83 5675.55 1758.69 2262.28 14351.02 5805.07
1970 10365.00 7427.19 2415.11 2937.81 15775.35 6127.58
1973 12605.67 9040.24 2966.66 3565.43 16784.51 6434.95
1975 14473.37 10290.53 3502.58 4182.83 15724.53 6349.47
1980 21440.08 15270.90 5197.38 6169.18 15270.90 6169.18
1982 24132.76 17068.63 5929.89 7064.13 14588.57 6368.19
1985 29874.01 20329.44 8069.06 9544.56 15518.66 7226.41
1990 38058.76 25743.75 10794.68 12315.01 16191.04 8072.39
1992 40577.26 27518.78 11222.89 13058.49 16187.52 8020.25
1995 46220.98 30861.49 12247.40 15359.49 16589.52 9044.08
1998 54447.10 35765.25 15134.64 18681.85 18437.60 9794.21
2000 60347.22 39108.21 16531.92 21239.01 18633.61 10980.97
2002 63231.10 41127.53 17171.54 22103.57 18662.61 11018.15
2003 65787.67 42166.67 18489.57 23621.01 18776.49 11542.22
从业者人均财产收入(完整):指财产收入(完整)除 以从业总人数。它相当于每个从业者平均创造的财产收入(完整)。
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指劳动收入除以从业总人数。
从业者人均财产收入(完整):指财产收入(完整)除 以从业总人数。
80价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指从业者人均劳收入除以CPI,转为1980年价格。
从业者人均财产收入(完整,80价):指从业者人均 财产收入(完整)借助GDP缩减指数转为1980年价格。
表13,美国1820-2003年 各年各收入组的收入构成
美国收入分析 占劳动力20%的低收入组 占劳动力20%的中下收入组 占劳动力20%的中收入组 占劳动力20%的中上收入组 占劳动力20%的高收入组 占劳动力10%的最高收入组 占劳动力5%最最高收入组
1820   0.0980   0.1543   0.1772   0.2032   0.3673   0.2102   0.1300
1860   0.0591   0.0997   0.1395   0.1934   0.5084   0.3519   0.2636
1870   0.0574   0.1096   0.1407   0.1950   0.4973   0.3419   0.2547
1880   0.0520   0.0945   0.1372   0.1969   0.5195   0.3583   0.2889
1890   0.0462   0.0965   0.1335   0.1994   0.5245   0.3507   0.2549
1900   0.0350   0.0795   0.1174   0.1939   0.5742   0.3914   0.2921
1913   0.0358   0.0721   0.1237   0.2018   0.5665   0.4081   0.2949
1920   0.0367   0.0827   0.1275   0.2044   0.5486   0.3859   0.2638
1929   0.0402   0.0707   0.1386   0.2145   0.5359   0.4236   0.3580
1935   0.0410   0.0920   0.1410   0.2090   0.5170   0.3167   0.2650
1947   0.0509   0.1179   0.1668   0.2318   0.4326   0.2267   0.1748
1950   0.0450   0.1189   0.1738   0.2358   0.4266   0.2897   0.1728
1955   0.0480   0.1221   0.1772   0.2342   0.4184   0.2288   0.1682
1960   0.0480   0.1219   0.1778   0.2398   0.4126   0.2249   0.1588
1965   0.0520   0.1220   0.1780   0.2390   0.4090   0.2266   0.1550
1970   0.0541   0.1221   0.1762   0.2382   0.4094   0.2278   0.1562
1973   0.0550   0.1190   0.1750   0.2400   0.4110   0.2372   0.1550
1975   0.0540   0.1180   0.1760   0.2410   0.4110   0.2393   0.1550
1980   0.0520   0.1150   0.1750   0.2430   0.4150   0.2443   0.1530
1982   0.0470   0.1120   0.1710   0.2430   0.4270   0.2539   0.1600
1990   0.0460   0.1079   0.1658   0.2378   0.4426   0.2623   0.1738
1995   0.0370   0.0910   0.1520   0.2330   0.4870   0.3123   0.2100
1998   0.0360  0.0900   0.1500   0.2320   0.4920   0.3173   0.2140
2000   0.0431   0.0982   0.1553   0.2285   0.4749   0.3082   0.2084
2003   0.0410   0.0960   0.1550   0.2320   0.4760   0.3097   0.2050
各收入组的收入构成:各收入组的个人收入占总个人收入的份 额。收入组:即按人口按收入等级划分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20%人口。它包括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另外还 有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组和占人口5%的最最高收入组。为简化计算,本文规定:忽略收入组按人口划分与按劳动力划分的差别,即 假定各收入组的就业参与率一致。
表14,美国1820-2003年 基尼系数与低收入组人均收入等
美国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5%最最高收入组/低收入组人均收入的比值 10%最高收入组/低收入组人均收入的比值 20%高收入组/低收入组人均收入的比值 20%高收入组-低收组劳动力人均个人收入差(80价 5%最最高收入组-低收组劳动力人均个人收入差(80价
1820 24.7567   5.3061   4.2898   3.7480     4565     7154
1860 42.9233 17.8365 11.9038   8.5990    11767    26071
1870 41.8055 17.7553 11.9191   8.6670     9409   20563
1880 44.8100 22.2342 13.7889   9.9962    12705    29989
1890 45.5115 22.0622 15.1790 11.3492    14110    28716
1900 51.2910 33.3303 22.3338 16.3812    20209    42478
1913 51.7403 32.9668 22.8096 15.8330    26453    57009
1920 49.6121 28.7306 21.0151 14.9365    23892    47540
1929 50.2687 35.6119 21.0697 13.3284    28759    80742
1935 45.1053 25.8537 15.4488 12.6098    25886    55416
1947 36.2427 13.7255   8.9004   8.4902    27905    47409
1950 38.1485 15.3778 12.8889   9.4889    27832    47139
1955 35.5118 14.0000   9.5254   8.7083    29335    49473
1960 35.2868 13.2500   9.3783   8.6042    30952    49863
1965 34.7020 11.9231   8.7144   7.8654    34215    54437
1970 34.5566 11.5556   8.4287   7.5741    39923    64101
1973 35.0253 11.2727   8.6255   7.4727    43113    68424
1975 35.2401 11.4815   8.8613   7.6111    41317    65505
1980 36.0147 11.7692   9.3962   7.9808    41407    63878
1982 37.6317 13.6170 10.8060   9.0851    41502    64765
1990 38.9104 15.1304 11.4174   9.6304    50439    82584
1995 44.4139 22.7027 16.8795 13.1622    59190   105621
1998 44.9685 23.7778 17.6289 13.6667    65796   118317
2000 42.4994 19.3488 14.3042 11.0233    61938   113386
2003 43.0325 20.0000 15.1083 11.6098    63279   113321
基尼系数:是反映社会收入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的数值越大,表示越不公平。它等于1 时为极不公平。它是由6个收入组(前4个组各占人口20%,后2个组占10%)的收入份额,用抛物线近似算法计算的。
最最高收入组同低收入组收入比:指占人口5%的最最高收 入组的人均个人收入同低收入组人均个人收入之比。人均个人收入:个人收入/人口,单位:美元。它等同于个人收入/从业人数。
低收入组人均个人收入:是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为个人收入/从业人数,单 位为美元,且按CPI换算为1980年价格。中下收入组人均个人收入和最最高收入组人均个人收入,类同。
表15,美国1820-2003年低收入组等从业者个人收入(1980年价格)
基尼1820-03 占劳动力20%的低收入组 占劳动力20%的中下收入组 占劳动力20%的中收入组 占劳动力20%的中上收入组 占劳动力20%的高收入组 占劳动力10%的最高收入组 占劳动力5%最最高收入组
1820     1661     2616     3004     3445     6227     7127     8815
1860     1548     2610     3653     5064    13315    18433    27619
1870     1227     2345     3010     4172    10637    14628    21791
1880     1412     2567     3727     5351    14118    19474    31401
1900     1314     2982     4400     7268    21523    29344    43791
1913     1783     3594     6168    10061    28236    40679    58793
1929     2333     4103     8043    12447    31092    49151    83075
1935     2230     5003     7668    11366    28116    34446    57646
1950     3279     8670    12677    17194    31110    42258    50418
1973     6661    14412    21193    29065    49774    57452    75085
1982     5133    12232    18676    26540    46635    55469    69898
1995     4867    11970    19993    30647    64057    82148   110488
2003     5964    13965    22548    33749    69243    90109   119285
三,再认识无产阶级贫困化
1,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或者更准确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再认识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则是运用马克思主 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而获得的部分重要成果,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再认识无产阶级贫困化,首先就要准确地认 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本段的任务,不是全面的论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从再认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需要出发,再学习马克 思主义得出的三点认识。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科学”。它 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经过近一百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共同建立的科学理论;但不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 集体或某个人提出的一切理论的汇总。
①,从词义上看,马克思主义的“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是不同的词但同义。同物理学的“学”字一样,都表示是关于某领域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主义又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主义的“主义”同“撒 切尔主义”的“主义”是一个词,但二者的词义完全不同。后者表示是撒切尔夫人个人的全部著作、言论和执政理念的汇总。
②,科学是人们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经 过实践检验的符合客观规律性的理论是正确理论,是科学;不符合客观规律性的理论是错误理论,是伪科学。所以,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 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的理论是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而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不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的理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譬如,毛 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但是毛泽东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完全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它不是科学,不是毛泽东思想,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 理论”, 当然是毛泽东个人的全部理论的汇集一部分。但正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必须把它们同毛 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
③,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化理论,就是坚 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的唯一标准,重新检验与认识贫困化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已证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内容,是正确理论,是科学,是马克 思主义的贫困化理论论点,其中原来就有的论点,理所当然要坚持下去;是从实践中新挖掘出来的新论点,也要吸收进来并坚持下去。经 过实践检验已证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内容,就要改掉。
人们认识客观规律性的过程,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 这个认识过程中,有些理论还是不完全的理论。正如“分子说”的出现,它一方面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这是它对化学科学的贡献;另 一方面它又说“分子不可再分”,又暴露了它的局限性。所以,对于经过实践检验已证明不能准确描述社会发展规律性的不完全理论, 也必须按照新情况和实践标准进行相应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着的科学;它 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
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 识,也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也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
邓小平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 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稿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 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 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8。
毛泽东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 能停滞不前。停止了,它就没有生命了”9。毛泽东说:“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就 是教条主义”。
②,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中,有共有规律和特有规 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始至终起作用的是其共有规律,或称为普遍性规律;只对某个特定国家或某类特定国家起作用的是特有 规律,只对某一特定发展阶段起作用的也是特有规律。当资本主义社会从某一发展阶段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时,总有一些旧的特殊 性规律失去效力,而被新阶段的新的特殊性规律代替。
毛泽东曾经指出: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两个过程的互相连 接”。“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认识事物的普遍性规律(或称为共性);“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认识事物的特殊性规律(或称为特性)。 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反复地循环,“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10。所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就是揭示社会 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的辨证统一的过程。
③,历史实际和前述数据都表明,马克思生前 提出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符合早期资本主义的实际,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科学。但是,马 克思仅根据当时的资料还不可能分清那些是普遍性规律那些是特殊性规律,马克思更不可能预见到他身后方方面面的发展细节,不可能预见到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共性部分怎样深化,也不可能预见到早期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特性部分怎样被后来的特殊性规律所替 代。所以,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科学,是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不是迷信。
①,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人们在揭 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中,得出的关于未来(资本主义后)的科学展望和预测,也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 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11。
科学实践表明:现代人们完全有能力根据现代 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长期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科学预测(或称为科学展望);而且对 近期发展作出更具体的科学预测;但是还不能对未来的长期发展作出详尽的具体的预测。
所以,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长期的发展趋势是科学 的,完全可信的。但是要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的具体情景,还不能一次完成,还必须依赖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还必须 依赖于对社会主义不断的再认识和不断的再探索,直至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②,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时,人 们只能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中,来预测和认识社会主义。在地球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并存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 度之后,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也在不断的向前推进,所以人们既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地继续深 入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更要不断地通过“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飞跃,以不断地 提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中,既要求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长期的发展趋势得出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也包括对当前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各项具体的规律性得到经过实践检验的完全的认识。
③,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没有经历过的社会制度。在 预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和风险更大,可能遇到的难以预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所以预测和认识社会主义是一项很高难度 的任务。社会主义更是人们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伟大事业,所以它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预测和认 识又有很高要求。一个高难度,一个高要求,这对矛盾深刻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事业,也是最艰难的事业;在认识 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情况会经常发生,不仅会出现不完全的认识,也会出现错误认识,而且认识和纠正有些错误往往还需 要一个过程,甚至需要几年几十年的过程,并由此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损害。但是,社会主义是科学,是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 客观规律和发展方向,所以人们不仅能够认识它,不断的提高对它的认识,而且一定会把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想变为现实。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
1),贫困的定义
贫困,在我国过去的词典中的解释是“生活资料不足, 生活困难,贫穷”。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是指相对于富有的 资本家阶级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与生活状况,特别是广大低收入劳动家庭的收入与生活状况;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受压榨的贫苦程度的尺度;也是衡量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尺度。
2),贫困的本质与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的核心内容,首先是揭 示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的本质和贫困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说,“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 生产关系的表现”12。马克思在1847年7月发表的《哲学的贫困》中就曾指出:“资产阶级运动得以在其中进行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是一致的 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13。 马克思还说:“最勤劳的工人阶层的饥饿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资本主义积累基础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 当人们认识了经济规律时才能揭露出来”14。
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贪婪,必然导 致资本主义分配的不公平、两极分化,使多数劳动者沦为穷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的本质,就是这种由资本家阶级掠取剩 余价值所造成的劳动群众的相对贫苦。
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的根 源。它一面带来效率和财富,一面又必然产生贫困和压迫。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它们也必然存在下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正 是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资本家阶级居于统治地位和工人阶级与劳动群众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也正是这种资劳间的不平等的利益 博弈状况决定着劳动群众的贫困状态。
3), 贫困的积 累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 《资本论》第一卷曾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一切生产剩余价值 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 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经济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论》第一卷707页)。资 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贫困积累是同一过程的互为依存的两个侧面。资本主义的积累规律,即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规律和资本主义的 贫困积累规律,是绝对的规律。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它就必然存在。
财富的积累,一般可用财富总额来计量;而贫困的积累,或称为“贫困总额”是无 法计算的;但可以透过财富积累的量来近似的估计贫困积累的量8。
4),影响产生贫困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是全社会的收入总额和它的增长速度的决定因素,但 不是分配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不一定更加公平;倒U式收入分配模型,也不是符合各国国情的普遍规律。
正如前述,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资本家阶级所处的统治地位,由 这种强势地位决定的资劳间的不平等的利益博弈状况(实质不平等的劳资谈判、非完全竞争性劳动市场、工会以及工人运动等等的经济的和政 治的斗争),是贫困状态的国内主要决定因素。
其中,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对收入分配有积极影响,特别是政府更具有重要 作用,
国际环境也是影响贫困状态及其变化的不可低估的外在重要因素。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
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主要指标
全面准确的掌握关于贫困的绝对性数据与相对性数据及其 相互联系,对于从量的方面全面深入的认识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1)绝对贫困:通常是以收入水平的绝对值 指标,来表示社会弱势群众的贫困状态。本文主要选择以下两项。
①,从业者人均实际劳动收入(1980年价 格)。劳动收入是指工资与薪金及其他劳动收入之和。
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是劳动收入除以从业总人数。它 同按人口计算的人均劳动收入是有差别的。从劳动报酬角度看,由于从业人数同经济活动有直接联系,所以取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指标更为合 理。当然,若从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看,取按人口计算的人均劳动收入也有一定好处。
它主要使用可比价格(本文规定使用1980年价 格,用CPI将现价转换算为可比价),以去掉价格的影响。
但是,劳动收入指标也有明显的缺欠。第一,在 劳动收入中不仅有工人的工资,还包括资本家领取的高额薪酬,其中还包括被西方经济学称为“纯经济租金”9的收入;第二,它 不能准确反映失业工人及其变化对无产阶级贫困带来的影响。
②,按收入水平划分的各占人口20%的 低收入组和下中等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1980年价格)。个人收入,是指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及净转移收入之和。
通常在分析收入差别时,将家庭或人口按收入 等级划分为五个收入组,各占20%的家庭或人口。即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另 外还有占10%家庭或人口的最高收入组和占5%家庭或人口的最最高收入组10。
其中的低收入组和下中等收入组收入状况,是占人口40%的 弱势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它不仅包括在岗工人,也包括失业工人。它虽然含有财产收入,但在40%的弱势劳动者的收入中所占 比重极小,许多人的财产收入还是负值。所以可较好的反映贫穷人口的贫困状况。
另外,按固定标准衡量的贫困人口的人数也是一项常用的绝对贫困指标。譬 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将贫困正式定义为一种收入水平。美国政府规定:先计算出“最低生存食物费用”,再乘以三,即 为估算的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水平,也称为贫困线。为反映CPI的变化,贫困线每年更新。凡低于贫困线者即为贫困人口。又如:联合国规 定的国际贫困线为“按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按1985年价格计算的消费或收入水平”,每人每天不足1美元的人口为贫困人口。
(2)相对贫困,是以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同高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之比的相对值指 标,来表示社会弱势群众的相对贫困状态。本文主要选择以下三项。
①,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是指财产收入(完整)同 劳动收入的比值。
财产收入,是指财产所得、租金收入、股息和个人利息 收入。
财产收入(完整):指财产收入与公司留存利润之和。它 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劳动收入。公司留存利润,尽管未分配但已为财产所有者所有,所以也是财产所有者的财产收入的一部分。
若将财产收入(完整)近似地视为剩余价值,劳 动收入近似地视为可变资本;那么可近似地将财产收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视为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②,占5%最最高收入组 同低收入组人均收入的比值、高收入组同低收入组人均收入的比值。
低收入组人均收入:是指低收入组的全部个 人收入除以低收入组的全部人口数。
③,基尼系数,是指各个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偏 离于完全平均的收入的程度。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数为100%,表示收入分配最不平均,即最不公平。基尼系数 在零与100%之间,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通常也是通过划分为5-7个收入组来计算。
另外,按相对标准衡量的贫困人口的人数也是一项常用的相对贫困指标。譬 如: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专家小组在1995年建议,将贫困的概念变为相对收入状况。专家组建议“当某家庭的消费还不到平均家庭在食品、 服装、住房上的消费水平的50%时,该家庭即可定义为贫困”,即可列为贫困人口。
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与相对贫困化
化,乃变化也。贫困化,即贫困状态的变化,或 者说是指贫困状态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在“原苏联51年教程”中,马罗佐夫将绝对贫困化定义为:“..工人阶级底收入一年比一年地 减少”; 马罗佐夫将相对贫困化定义为:“工人阶级以自己底劳动从资本家那里得来的份额,与整个社会中工人阶级创造着的收 入比较起来,是不断减少的”..。西方经济学家多少年来批判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重点之一,往往就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
本文根据《美国1820-2003年 回顾性计算模型》得出的近二百年来的美国的收入分配数据及其他近二百年来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资料分析,现在可以明确的说:马 罗佐夫的观点不能为资本主义长期发展的客观实际证实。其实,恩格斯早就指出:将绝对贫困解释为无产者的“贫困越来越增长”,“这样绝 对地说是不正确的”(“82教材”120页)。所以,这次本文的重点任务,就是以实践为基础,以有关数据为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进行调整。
①,本文为便于讨论,规定将贫困化分为广义 贫困化和狭义贫困化。广义贫困化是指某对象(一个国家,一类国家,一个地区等等)的贫困状态及其变化的全部情景。若将某对 象的贫困状态变化的全部情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则要求每个阶段内都能大体保持一种或两种变化趋势(如上升、下降、上升转下降或下降转 上升)。广义贫困化,也即是某对象的各个阶段的可能发生的贫困状态变化的总和。
狭义贫困化,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的符合特 定条件的贫困状态的变化趋势,是广义贫困化中的一部分和一种类型。
贫困状态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可由各贫困 指标的变化曲线表示(曲线的纵坐标是贫困指标,横坐标是计算年度)。广义贫困化的贫困曲线,即描述某对象的资本主义全过程(包括各个 阶段)贫困状态的曲线。根据需要,它也可以是由密集的计算年度构成的贫困曲线,大体可同短经济周期同步变化。狭义贫困化的贫困曲线,是 描述特定情况下出现的符合特定条件的贫困状态的变化趋势的曲线。
②,广义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指可能出现的某对象 (一个国家,一类国家,一个地区等等)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状态及其变化的全部情景。它可以由绝对贫困指标的贫困曲线表示其 资本主义全过程的绝对贫困状态变化情景。
狭义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或简称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 化,是指一种符合特定条件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状态的变化趋势,是广义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中的一种变化类型。
本文根据实际存在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特点,规 定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主要指标是从业者人均实际劳动收入(1980年价格)。
规定的特定条件: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指在一个 较长的时期中,众多工人群众和劳动人民的收入状况降低的总趋势和贫困状况恶化的总趋势。这也就是说,第一:绝对贫 困化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不是指一年两年,而是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长时期;第二:众多工人群众和劳动人民,不是指少数人;第三:收 入状况的降低的总趋势和贫困状况恶化的总趋势,是指该时期贫困状态的总的变化趋势,而忽略其间可能发生的波动的影响,如由 小周期波动所带来的短时间的不超过限额的收入回升等等。第四:所谓限额,本文规定:即该阶段的始年的收入水平11。
近二百年来的美国的收入分配数据及其他近二百年来的资 本主义的历史资料已证实:一个对象(一个国家,一类国家,一个地区等等)在长期中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状态的变化类型不只一 种;而且,只要条件具备就可能出现狭义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或简称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譬如,美国在1820-2003年间, 其绝对贫困状态大体经历了一个“W”字形的变化,即下降、上升、再下降和再上升等四个阶段(即1820-1880年、1880-1973 年、1973-1995年和1995-2003年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一种绝对贫困化的类型,其中1820-1880年 阶段与1973-1995年阶段相似;1995-2003年阶段与1880-1973年阶段的前端也有些相似。
其中,在1820-1880年 中,各年的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可比价格)始终低于始年1820年。即在1820-1880年 间曾出现了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在1973-1995年中,各年的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可比价格)再次始终低于始年1973年。即按 照本文前面的有关规定衡量,美国在1973-1995年间再次出现了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
③,广义的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是指可能出现的某对象 (一个国家,一类国家,一个地区等等)的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状态及其变化的全部情景。它可以由相对贫困指标的贫困曲线表示其 资本主义全过程的相对贫困状态变化情景。
狭义的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或简称为无产阶级相对贫困 化,是指一种符合特定条件的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状态的变化趋势,是广义的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中的一种变化类型。
本文根据实际存在的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特点,规 定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特定条件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大体一致。但人员是指全体人民。
近二百年来的美国的收入分配数据及其他近二百年来的资 本主义的历史资料已同样证实:一个对象(一个国家,一类国家,一个地区等等)在长期中的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状态的变化类型不 只一种;而且,只要条件具备就可能出现狭义的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或简称为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譬如,美国在1820-2003年间,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不断增大,其相对贫困状态大体经历了一个“N”字形的变化,即上升、下降和 再上升三个阶段(即1820-1900年、1900-1973年和1973-2003年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一种相对贫困 化的类型,其中1820-1900年阶段与1973-2003年阶段相似。
其中,在1820-1900年 中,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不断增大,即在1820-1900年间曾出现了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在1973-2003年中,各年的财产收入 与劳动收入比再次不断增大。即按照本文前面的有关规定衡量,美国在1973-2003年间再次出现了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
本文为了深入再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化问题,将 在下一节,以美国为实例,进一步探讨:美国的无产阶级贫困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和变化的?什么是美国的无产阶级贫困化?决 定和影响美国出现无产阶级贫困化及其变化的因素是什么?等等。
4,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消除贫困是为了人民,要消除贫困必 须依靠人民。马克思十分关心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贫困与疾苦。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的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中,共 用了108页来论证资本主义的积累。但是,其中从711页(中文版)起到780页,竟用了长达70页的篇幅撰写了一节《资本主义积累 一般规律的例证》,非常详尽的论述了工人阶级的贫困状况。可见,贫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要消除贫困必须 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必须动员人民和依靠人民。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民群众就不会成为 自觉的力量;而贫困让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身受痛苦,贫困也让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接受马克思主义而觉醒,进而自 觉地承担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责任。
(2),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根 据当时阶级矛盾激化的严重形势,马克思曾指出:随着“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 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 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一卷831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证明:马 克思提出的贫困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符合早期资本主义俄国实际的真理。
(3),在早期资本主义的俄国,选 择十月革命来结束其绝对贫困化,是俄国历史的必然。但是,从《资本论》出版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一百多年来,世界形势已 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还表明: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各国人民前进的道路将是丰富多 样;贫困状况的变化趋势不是唯一;所以各国人民结束贫困的途径也将是千差万别。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 本主义私人占有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依然存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依然是历史的创造者,新的社会主义必 然要代替旧的资本主义,社会进步是不可阻挡的。
本文不准备也无力去讨论各国人民如何走向光明的未来;本 文相信:各国人民有智慧有能力根据自己国情开创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并不断前进!
附件: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 阶级贫困化问题的初步思考(下)
四,关于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的粗略 考察
本文根据表12的数据,将美 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状况,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
图5 1820-1913年的人均劳动收入与人均财产收入(完整)(1980年价格)

上线A: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1980年价 格)
下线B:人均财产(完整)收入(1980年价 格)
图6 1820-1913年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等(1980 年价格)

左端下线A: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1980年价 格)
左端上线B:中下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
图7 1820-1929年吉尼系数及高低收入组收入构成的比值

左端上线J: 吉尼系数
左端中线e5/a:5%最高收入组与 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比
左端下线e/a: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比
1,1820-1880年阶段的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状况(早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与相对贫困 化)
1):1820-1880年阶段的贫困化的特点:
根据本附件第二节《数据--无产阶级贫困 化的定量分析基础》的讨论和美国1820-2003年的回顾性计算的结果:
①,美国大约在1820-1880年间(如 表15和图5所示),始年(1820年)的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可比价)一直高于期内其它各年的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其年均增长率为 -0.02%,其中1820-1860年为-0.11%,1860-1880年为0.17%。从 业者人均劳动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组和中下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收入)年均下降幅度较低,说明他们的 收入已被压榨到难以维持最低生活的水平,从总体上看其可能接受的再压榨的程度已十分有限。1860-1880年转为正增长,但 1860年的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已降至2676美元(比1820年低4.4%),所以到1880年也仅增至2767美元,仍 低于1820年的2799美元。
②,在1820-1880年间(如表15和图6所 示),占人口20%的低收入组和占人口20%的中下收入组的始年(1820年)的从业者人均收 入(可比价)也一直高于期内其它各年的从业者人均收入。其中从总体上看,低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收入1820年为1661美元(1980年价 格),1880年为1412美元,1900为1314美元(到1913年才升至1783美元);其1820-188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0.27%。
中下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收入1820年为2616美元(1980年价格),1880年为2567美元(到1890年已升至2846美元);其1820-188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0.03%。
即美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初60年中(1820-1880年),确曾产生和存在过绝对贫困化。
③,1820-1880年间(如表11所示),财产收 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大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820年为20.48%,1880年已 达96.85%。其中1870年稍有下降。
④,1820-1880年间(如表14和图7所示),占 从业者总人数5%最最高收入组同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的比值,1820年为5.3倍,1880年已 达22.2倍。
⑤,1820-1880年间(如表14和图7所示),基 尼系数大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820年为24.76%,1880年已达44.8%。其中,1870年稍有下降。
即美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初60年中(1820-1880年),也曾产生和存在过相对贫困化12。
2),美国贫困人口的实际的贫苦生活状况
据《美国经济史》(315页)介绍: 1831年在“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约有1.8万至2万名妇女每天工作14至18小时,每年收入约为55美元。他们的房租一年是26美 元,燃料费是6.5美元。换言之,这些女人和他们的孩子全年只有22.5 美元购买食品、衣服及其他必需品”。 该书还说:一个普通的四口人的劳动家庭,“每天只能用8美分购买全家的食品。不吃别的东西,这 点钱只能给每人每天买3盎司面粉(折合85克—笔者注)”。但是到了1857年,贫困人群的贫困状况依旧十分严重。据《1857年纽 约市的贫民窟》的报告说:没有文化的新来的欧洲移民已陷入“接近经济等级的最底层。..竭尽所能,勉强糊口”。有“五户人家共20口 人,包括不同年龄的男人和女人,住在一间长宽各12英尺(折合3.66米—笔者注)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床,没有隔板和帷幔,也 没有椅子和桌子。..”(《美国经济史》315页)。可见,这一切正如《美国经济史》所说:在1860年以前的半个世纪,经济增长是 有成就的。但是,“穷苦白人、奴隶、成千上万的低工资工人以及其他人,在国民财富和收入的增长中并没有分享繁荣或享受得极少” ( 《美国经济史》307页)。
3),西欧国家贫困人口的实际的贫苦生活状况
当时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早于美国,西欧 国家的劳动群众的贫困状况比美国更严重。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中,从711页(中文版)到780页,共用了长达70页的篇幅专 门撰写了《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一节,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状况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文中介绍了“危机对 工人阶级中报酬最优厚的部分的影响”。当时英国资本家赞颂比利时是“资本的自由”领地,1860年比利时共有93万个家庭,其中富有 家庭9万户;工人家庭45万户,其中的“一些模范家庭正在享受着杜克佩西奥所描写的那种幸福”;还有20万户被列入贫民名 册,即最贫困的家庭。比利时中央统计委员会委员杜克佩西奥介绍的模范家庭,是一个6口之家,“有4个人全年就业”,全家年总收入“1068 法郎”,而供囚犯的营养价值是1112法郎,也就是说“只有少数模范工人家庭才能达到同囚犯差不多的营养”水平。要遇上物价上涨、生 病、失业..最后他们也会“全家申请列入贫民民册”..。
文中在“不列颠的农业无产阶级”一段中还介 绍了社会最底层的悲惨情景,“农村中的实际工资从1737年到1777年几乎降低了25%”。“他们的平均工资如果用小麦来表 示,1770-1771年是90品脱,到1797年已经只有65品脱,而到1808年时只剩下60品脱了”15。 当时的工资“已经降到它的最低限额以下”,所以只能靠“教区以救济形式把名义工资补足到只够工人勉强糊口的名义数额”。其 不足部分,“1795年占工资的四分之一弱,而到1814年竟占一半以上”。在《大法官备忘录》中还写到,“英格兰监狱中犯人的饮食 同这个国家贫民习艺所中需要救济的贫民以及自由农业工人的饮食相比,前者的饮食比后二者都要好得多..而被判处强制劳动的犯人的劳动 量,大约只有普通农业工人的一半”16。当时最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爱.吉.威克菲尔德说:“英格兰南部的农业 工人不是奴隶,也不是自由人,而是需要救济的贫民”。赛.兰格在《国家的贫困》中说,“在农业英格兰的表面下也象在工业英格兰的表面 下一样,充满着贫困和燃烧着阴森的反叛的怒火”( 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740和741页)。
关于这段历史,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 也曾说:“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社会上的人们被区分为资本家和工人,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划分—-以及经济收入上的较大差异。这 种趋势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就指出:“现代工人..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工人变成赤贫者..””17;他 说“马克思关于工业资本主义的某些预测在其间的一段时间里被证明是正确的”。他还说,甚至“狄更斯的小说也未能充分暴露 19世纪早期工厂的童工的令人可怕的情景”, “一个星期工作84小时是普遍存在的常规,..6岁的小孩也被迫干很多活..”。英国经济学家杰夫里.怀特海德也 说,“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承认应当让这样暴虐的早期资本主义寿终正寝”18。
可见,在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几个老的工业国中,在 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时代,存在着绝对贫困状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基于确凿事实抽象得出的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与绝对贫困化理论也是 一条符合那个时代的不能否认的客观规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贫困与绝对贫困化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4)出现绝对贫困化的根源
大约在1820-1880年间,美国正处于 早期的资本主义时代和实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年代。
(1),当时的美国工业正处于从手工业向现 代工业的转变时期。随着工厂制度的扩大和市场的发展,“工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工人地位恶化,劳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源于《美国经济史》261、271等页)。这既是当时经济环境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出现 绝对贫困化的根本原因。
1820年,美国还是一个刚刚迈入工业化的农业国,农 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仍高达72%,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但是到1880年美国 ,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已降至48%,但农业劳动力人数仍从207万人增至近900万人。
当时美国还是一个新国家,国土面积急剧扩张,人 口迅速增长,输入资金和技术的环境也很宽松。
美国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同资本的快速积累 是密不可分的。据麦迪森的推算,1820年美国非居住用固定资产总量(机器设备总量与非居住用建筑总量之和)为117亿美 元(1990年价格),到1890年已突增至6529亿美元,为1820年的56倍;而机器设备总量1820年还不足9亿 美元(1990年价格),到1890年更猛增至981亿美元,为1820年的112倍。美国资本的迅速积累只能是疯狂压榨的结果。正 如《资本主义史》所说:“资产阶级的财富和权势是在19世纪工人的极端困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19。 资本家阶级对工人的压榨是“绝对”的“自由”和“放任”,已达到骇人的疯狂和野蛮;而这种情况正是加速绝对贫困化的根本因素。
(2),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同年亚当.斯密的《国 富论》出版;到19世纪90年代前,自由放任的理论已很流行。(源于《美国经济史》159、195等页)。
当时美国政府支持和实行的主流经济理论也从重商主义转 向古典经济学派。“工商业和政府的亲密结盟”也更加紧密。正如当时参议员博伊斯.彭罗斯坦所说:我们的分工就是“你们把我 们送进国会,我们就通过法案使你们赚钱;你们再把赚得一部分利润捐献作为我们的竞选经费,让我们再进国会去制定更多的法律,使你们发 更大的财。..” (源于《美国经济史》382页)。美国政府大力推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是也应看到,在生产上“放任”资本家 阶级“自由”地追逐最大利润,甚至支持疯狂投机,使危机不断;在分配上“放任”资本家阶级“自由”地压榨工人,“放任”粮商“自由”地 盘剥农民,“放任”奴隶主“自由”地压迫奴隶,而对工人和农民维护生存权利的斗争却坚决镇压。美国政府就是这样成为形成绝对贫困化的 重要因素。
5),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化理论的再讨论
1867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3年马克思与世长辞。马克思根据他生前的早期资本 主义的实际,经过他十几年的夜以继日的艰苦劳动,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与贫困化理论。历史实践已经证明:马 克思揭示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理论,是符合资本主义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性;马克思揭示的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绝对贫困化理论,也 是符合当时实际的特殊的规律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贫困与贫困化理论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是马克思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之 一。但是从科学的认识论出发来考察:马克思当时不可能预见到他身后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预见到整个资本主义时期各个阶段 的特殊矛盾及其可能发生的全部细节。其中也包括不可能预见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中贫困状况的变化趋势不止一种,不可能预见绝 对贫困化仅是其中的一个类型,当时也没有充分的实践资料可以用来判别早期资本主义存在的贫困化的规律中那些是普遍性规律那些是早期资 本主义的特殊性规律..等等。我们也不应当要求马克思回答这些问题;正如不应当要求我们根据当前已经出现的实际,来回答和 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全部细节一样!因为,提出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再以此为据来否定马克思的贡献和马克思主义,更是站不住脚 的。
图8 1880-1973年的人均劳动收入与人均财产收入(完整)(1980年价格)

上线A: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1980年价 格)
下线B:人均财产(完整)收入(1980年价 格)
图9 1880-1973年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等(1980 年价格)

左端下线A: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1980年价 格)
左端上线B:中下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
图10 1880-1973年的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

上线E:财产收入(完整)与劳动收入比值。
下线K:财产收入(完整)占国民收入的份额。
图11 1880-1973年的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增长率

上线GDP:GDP增长率
中线L:劳动收入增长率
下线K:财产收入(完整)增长率
图12 1880-1973年吉尼系数及高低收入组收入构成的比值

左端上线J: 吉尼系数
左端中线e5/a:5%最高收入组与 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比
左端下线e/a: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比
2,1880-1973年阶段的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状况(凯恩斯主义与无产阶级贫困化)
1):1880-1973年阶段的贫困化的特点:
根据本附件第二节《数据--无产阶级贫困 化的定量分析基础》的讨论和美国1820-2003年回顾性计算的结果:
①,1880-1973年 间的绝对贫困状态的变化特点:
第一,从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1980年价 格)指标看(如表12和图8所示):
美国1880年的从业 者人均劳动收入(1980年价格)为2767美元,1973年增至16785美元;在1880-1973年间的从业者 人均劳动收入大体是不断增加;其年均增长率为1.96%13。
第二,从占人口20%的 低收入组和中下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收入(1980年价格)指标看(如表12和图9所示):
美国1880年的占人 口20%的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收入(1980年价格)为1661美元,1973年增至6661美元;在1880-1973年间大体是不断增加,其 年均增长率为1.5%。
美国1880年的占人 口20%的中下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收入(1980年价格)为2616美元,1973年增至 14412美元;在1880-1973年间也是大体不断增加,其年均增长率为1.85%。
即美国在1880-1973年 间的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1980年价格)、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收入(1980年价格)和中下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收入(1980年价 格),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确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增加。
②,1880-1973年 间的相对贫困状态的变化特点:
财产收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如图10):1880年 为96.9%,1900年接近100%,1929年为70.1%,1950年为47.9%, 1973年进一步降为39.4%。拐点为1900年。
基尼系数(如图12和表14):1880年为44.81%,1900 年为51.3%,1913为51.7%,1929年为50.3%,1950年为38.15%, 1973年进一步降为35%。1900-1929年为一个高位平台,其中1913年稍高些14。
占从业者总人数20%高收入组同低收 入组的人均收入的比值(如表14):1880年为10倍,1900年升至16.4倍,1913为15.8%,1929年回落至13.3倍,1950年为9.5倍,1973年降到7.5倍。拐点为1913年。
占从业者总人数5%最最高收入组 同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的比值(如图12和表14):1880年为22.2倍,1900年升至33.3倍,1913为33%,1929年更升 至35.6倍,1950年为15.4倍,1973年降到11.3倍。拐点为1929年。
即美国在1880-1973年 间(更准确说是财产收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在1900-1973年间,基尼系数和占从业者总人数20%高收入组同低 收入组的人均收入的比值是在1913-1973年间,占从业者总人数5%最最高收入组同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的比值是在1929-1973年间),相对贫困化确曾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产生和存在过一定程度的下降。
若进一步再细分为四个小阶段考察:①,在1880-1900 年间,不仅财产收入(完整)的增长与劳动收入的增长均为正增长,财产收入(完整)的增长又大于劳动收入的增长,而1900年后的三个 小阶段,劳动收入增长率都大于财产收入增长率。所以,财产收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也呈微微上升趋势,而其它三个小阶 段转为下降的趋势。
②,在1900-1929年间的特点是基尼 系数大体处于高位平台上,四项指标的拐点都分别处于此阶段的1900年、1913年和1929年。
③,在1929-1950年间的特点是大萧 条和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经济剧烈震荡,相对贫困化的轨迹也是一条剧烈变化的曲线(如图10)。
④,在1950-1973年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黄 金时期”,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都出现了有限的缓和。
2),美国在1880-1973年间贫困状 态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为什么在1880-1973年间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1980年价格)会出现增加趋势?为什么资本家阶级会“愿意”作出让步和妥协? 为什么美国政府的策会从对工人阶级的残酷镇压转变到开始妥协、罗斯福要实行新政、肯尼迪要“向贫困宣战”?是资本家阶级追求利润的本 性发生了变化?还是美国总统比过去慈善?
(1),在1880-1929年 间:
这个时期是美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的重要时期,是 美国由经济大国提升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危机频频发生的时期。这个时期更是社会发生大动荡的时期。
①,由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收入分配严重不 公,到1929年美国在“个人之间、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都极大”,“最上层的10%家庭占有全国可支配个人收入 的39%左右,而最下层的10%家庭仅占有全国可支配个人收入的2%”(《美国经济史》669页)。
美国已进入“社会发生大动荡的时期。这个时 期的显著特点是劳资关系日益激化”20。
工会得到迅速发展(1933年工会会员降至300万 人,但到1945年已增至1500万人),
美国八十年代的工人运动已迈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恩 格斯在1887年《美国工人运动》一文中曾指出:“当时谁也不能料到,运动会在这样短促的时间内以这样不可遏制的力量爆发出来,..广 大工人群众在国内辽阔的地区掀起自发的本能的运动,..”(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55页)。
如果说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年代,工人运动 的遭遇往往就是挫折、失败,甚至是遭受无情的镇压;那么到十九世纪末,资本家阶级有时也不得不作些妥协,工人的斗争有时也会得到政府 的“支持”。
②,这个时期也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 动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到1917 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切象强烈地震一样震撼着整个资本主义制度。
(2),在1929-1950年间,
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
①,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它 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给美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在1929-1933年间,“实际GDP减少了27%,失业率从3% 增加到25%”21。头两年美国人还能忍受困苦,但“到1932年,群众情绪开始转变,各地群众纷纷骚动” (摘自《美国经济史》708页)。
②,原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经济飞速发展。在 俄国革命前比先进国家落后50-100年,1913年的工业总产值只占世界的2.7%;但到1937年已增至13.7%,跃居世界第 二22。
③,当时经济学家瑟罗说:“20年代的金融 危机和30年代的大萧条把资本主义制度带上灭绝的边缘,只要再错几步就会灭亡”。当时罗斯福总统呼吁:“如果渴望保全自己,就得实行 改革”。 罗斯福于1936年竞选活动中又说:“正是本届政府挽救了私人利益和自由企业的制度”( 摘自《资本主义史》)。
④,罗斯福的“新政”开始了,自由放任的资 本主义制度被凯恩思主义主导的混合经济制度所替代。从自由放任过渡到混合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重大调整。
在收入分配方面,1935年国会通过“瓦格纳法”,它 是“联邦政府为援助工人加强集体谈判力量而实施的第一项法律。..它宣布雇主限制或强行制止工人行使签定集体合同的权利;操 纵或干预工人成立工会;..为非法”(728页)。1938年国会又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率和最高工时数..等等。
⑤关于“新政”的福利计划,许多人认为它对整个贫困问 题,只是“杯水车薪”,“没有真正解决贫穷问题”;而富有者却认为福利计划花费太多,已“感到震惊和气愤”( 摘自《美国经济史》833页)。社会矛盾在加剧。《资本主义史》也指出:罗斯福的“新政”只是一项“各主要社会力量所能同意的新的社 会妥协方案。..”。
当时“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的收入分配制 度是美国整个经济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制度不大大改变或根本改变,分配制度就不可能有多大更动。要改变美国的分配制度,必然 会引起许多方面相当顽强的抗拒。现有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的分配情况在七十年代能否改变,目前还无法预测” (摘自《美国经济史》833页)。
(3),在1950-1973年间,
这个时期在经济上是进一步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新时期。按 照麦迪森的提法: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黄金时期”23(美国GDP增长率达3.5%,按麦迪森的计算为 3.92%)。这个时期的“最重要的发展动向..是政府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史》815页)。
①,世界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两大阵营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两大阵营间的冷战已成为最突出的世界矛盾。
②,在当时形势下,甚至“象哈佛大学的J.熊 彼特那样知识渊博的社会哲学家也认为:可以预言社会主义在1945以后的年份中代替资本主义”。
③,于是,肯尼迪总统在进一步推行凯恩斯主 义的过程中也提出“向贫困宣战”。他还说:“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共产党可能正在这样做”(这段话恰恰说明,国际和国内的社会主义运动 的影响,已成为美国政府关注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是因为“自由社会如果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无法保全少数富人”。他 还说:这样做就是要“在自由处于最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保卫自由的责任”。
这些资料清楚地说明:美国在1880-1973 年人均劳动收入的上升,资本家阶级的让步和妥协,美国政府的让步和妥协,主要是由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的,是 由美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的。它依然是美国资本家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
1880-1973年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资本主 义制度中的贫困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趋势的类型不止一种。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贫困状态既可能出现绝对贫困化与相对贫困化, 贫困状态也可能出现一定缓和的变化趋势(绝对贫困指标出现一定上升,如人均劳动收入有一定上升,相对贫困指标出现一定下 降)。这已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它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的重要内容。
图13 1960-2003年的人均劳动收入与人均财产收入(完整)(1980年价格)

上线A: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1980年价 格)
下线B:人均财产(完整)收入(1980年价 格)
图14 1820-1995年的人均劳动收入与人均财产收入(完整)(1980年价格)

上线A: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1980年价 格)
下线B:人均财产(完整)收入(1980年价 格)
图15 1960-2003年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等(1980年价格)

左端下线A: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1980年价 格)
左端上线B:中下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
图16 1960-2003年的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

上线E:财产收入(完整)与劳动收入比值。
下线K:财产收入(完整)占国民收入的份额。
图17 1960-2003年吉尼系数及高低收入组收入构成的比值

左端上线J: 吉尼系数
左端中线e5/a:5%最高收入组与 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比
左端下线e/a: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比
3,1973-2003年阶段的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贫困化状况(新自由主义与再次出现的无产阶级绝对贫 困化和相对贫困化,全球化与无产阶级贫困化)
1):1973-2003年阶段的贫困化的特点:
根据本附件第二节《数据--无产阶级贫困 化的定量分析基础》的数据,若将1973-1995年再细分为三个小阶段,即
(1),1974-1980年。这个阶段曾 发生两次石油危机,是经济滞胀时期。也是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总统执政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①,通货膨胀:1973-1975年的 CPI年均指数高达110.4%,1975-1978年为106.5%,1978-1980年更达112.3%。当时的通货膨胀,主 要是由石油危机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其次由工资与物价间过度挂钩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是一个因素。
②,经济下滑:1973-1980年GDP增长率仅为 1.96%。
③,人均劳动收入下降,从16788美元(1980 年价格)降至15271美元,下降幅度为-9%,下降速度为年均-1.34%,而下降时间长达7年。
同1929-1933年和1945-1947 年两次危机时期相比,下降幅度和速度都低于前两次,但下降时间长于前两次。其中1929-1933年:下降幅度和速度分别为 -15.8%和-4.2%,下降时间为4年。1945-1947年:下降幅度和速度分别为-10.5%和-5.37%,下降时间仅为 2年。
(2),1981-1982年。这个阶段是里根主义推 行“货币主义者的实验”的时期。
①,货币主义者以强硬的货币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结果 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CPI迅速由13.5%降至6.4%;但是“付出了高昂代价”, GDP增长率(1980年价格)1982年降至-2.2%,1980-1982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9%;失业率1978年已回落 为6%,1982和1983年又突升至9.5%,1983年失业人数高达1072万人,..。
②,1980-1982年间,人均劳动收入 进一步降至14589美元,比1973年低了13.1%;也就是说,这两年的下降幅度几乎相当于过去7年的一半,下降时间也延长至9 年,这是再次出现绝对贫困化的第一个因素。
1980-1982年间人均劳动收入的下降速度为 -2.26%;但同期人均财产收入(1980年价格)却为正增长,为1.6%。真是经济有病,资本家阶级仍然得利,却由劳 动群众买单15。
在英国,为了解决通货膨胀,实行撒切尔主义的英国政府 也“真正地试验了货币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杰夫里.怀特海德在其《经济学》(412页)中评论说:“一般 说来,反通货膨胀的货币主义政策是一种低经济增长政策”, “英国和美国的货币主义政策是内向的、狭隘的、自私的、自毁前程的”。
(3),1983-1995年。这个阶段是 里根总统推行供给学派经济学的时期。
①,经济缓慢复苏:GDP增长率1980-2003 年间仅为3%,其中1980-1992年间(即里根和老布什任美国总统期间)仅为2.64%,1982-1995年间也只有 3.27%。
②,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增长更是乏力,1982年为14589美元,到1995年也仅增至16590美元,仍低于1973年;直至1996年才达到16819美元,勉强超过了 1973年。所以低于1973年的时间:从1982年算起达13年,从1973年算起已达22年。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24中 也曾指出:“20世纪80年代,低收入家庭收入的份额大幅下降,从1975年的5.4%下降到1998年的3.6%”。在 1975-1999年间“虽然穷人收入比率停滞不前,最富有人口的收入份额却迅速上升”。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说:“在过去的20年里,..非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显著下降,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却一直持平,或略有下降”25。
根据以上三个小阶段的情景和本文提出的贫困化的定义,可 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美国在1973-1995年 间,即在长达22年的时期里,各年的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可比价)又出现了都低于其始年(1973年)的情 景;其年均增长率仅为-0.05%。
②,在1973-2003年 间16,各年的低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收入和中下收入组的从业者人均收入也都低于始年(1973年)。
即美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1973-1995年间),又再次产生了绝对贫困化。
③,1973-2003年 间,财产收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大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973年为39.44%,1982年达41.39%,1995年已 达49.77%,2003年更达到56.02%。
④,1973-2003年 间,基尼系数也大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973年为35%,1982年为37.6%,1995年已达44.4%,但2003年又降为43%等等17。
即美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1973-1995年间),也再次产生了相对贫困化。
2),怎样认识美国1973-1995年阶段再次出现的贫困 化
①,根据美国的有关数据和本文前面介绍的标准来考察:美 国在1973-1995年间确实再次发生和存在过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
美国1973-1995年 出现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同1820-1880年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它们的共同点:它们的有关数据都符合前面 介绍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标准。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始年的人均劳动收入水平不同。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出现的绝对贫困化的始年(1820年)人 均劳动收入仅为2799美元(1980年价格);而1973-1995年出现的绝对贫困化的始年(1973年)为16785美元,即为1820年的6倍。
②,尽管如此,当时美国毕竟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所以,有些人仍难于理解为什么美国还能够存在贫困?特别是难于理解为什么美国还能够存在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
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定,美国仍存在着贫困人口。但是,同 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政府规定的1998年的四口之家贫困线(16800美元)是埃塞俄比亚1999年的人均GDP(98美元)的42倍,是印度2000年的人 均GDP(450美元)的9.3倍;美国贫困线以下人口是开着私家车去领取政府发给的免费救济食品呀.. 。
现在看来,人们“难于理解”的认识原因,是由于对“什 么是贫困?”和“什么是绝对贫困化?”等缺乏共识。本文关于这些问题的观点,即关于贫困的定义、贫困的本质、贫困的根源以及绝对贫困 化和相对贫困化的定义等等,已在前面作过说明,现不再重复。现只着重指出:缺衣少食是贫困的重要表现,但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贫困的本质标志。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指标与收入指标是等同的,但 也有差别。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指标的本质含义是透过收入反映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压榨的贫苦程度,或者 说是衡量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劳动成果的尺度,也是透过收入观测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尺度。如观测人均劳动收 入时,实际还隐含着它同该阶段始年的人均劳动收入的比较,更隐含了它同人均个人财产收入(即剩余价值)相比较;观测低收入 组的人均个人收入时,实际也是隐含着它同阶段始年的比较,更隐含了它同高收入组的人均个人收入的比较。如果去掉其隐含的内 容,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开着私家车去领取政府发给的免费救济食品的美国人也是贫困人口。
绝对贫困化是客观存在的贫困状态的变化趋势的一种类 型,不是全过程的贫困状态变化的总趋势。建立指标是为了准确地描述客观事物的变化特征。客观事物及其变化是第一性的,指标 是第二性的。所以,本文规定的绝对贫困化指标是某个阶段的绝对值指标,不是全过程指标。如果不把它看成是某个阶段的指标,各 年的人均劳动收入不是同该阶段的始年相比较,也就无法观测到客观存在在美国1973-1995年阶段发生的绝对贫困 化。
3),新自由主义与贫困
新自由主义盛行是1973-1982年期间 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因篇幅所限,本文既不准备深入探讨新自由主义,也不准备深入评价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差别;本 文仅根据经济实绩和经济数据来观察和探讨新自由主义与贫困的关系,或者说主要是根据经济实绩和经济数据来观察和探讨激励、效率与贫困 的关系。
1973-1982年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有人认为:新自由主义是解决滞胀的 灵丹妙药,于是新自由主义盛行。当时里根主义(即货币主义)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是硬着陆。结果是取得明显效果,但也付出很大代价。
在1982年后,美国政府继续推行里根主义(或者说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新派别 --供给学派经济学)。
(1),利润、激励与贫困
新自由主义主张“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制度,反对政府干涉,..;但 是,它实质是在“放任”谁?给予什么“自由”? 反对政府干涉什么?
新自由主义强调激励,..;但是,它实质又是在激励谁?激励的效果究竟怎样?
本文不准备讨论新自由主义都是怎么说的,只准备用实际的历史数据来观察实际发 生的过程,并从中挖掘前述问题的答案。
①,新自由主义在激励谁?里根总统推行新自由主义,为资本家阶级松绑,说到底 就是“放任”资本家阶级更“自由”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以人均财产收入(完整)增长率(即剩余价值增长率)为例,1982-1995年 为2.74%,已明显的高于1947-1973年间的1.55%,更高于1950-1973年间的1.32%。也就是说,1982-1995 年经济增长低于1950-1973年,但人均财产收入(完整)增长却高于1950-1973年。
②,里根主义“放任”资本家阶级更“自由”地追求利润,其另一面的主要后果是 使同期的人均劳动收入增长率被压低到很低水平,只有0.99%,已显著低于1947-1973年间2.0%和1950-1973年间 为2.08%。所以直到1996年人均劳动收入才勉强超过1973年,即低于1973年人均劳动收入的时间:从1982年 算起达13年,从1973年算起已长达22年。
③,财产收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是相对贫困的主要指标,也 是反映资本家阶级掠取利润走势和劳动群众的工资走势的关系的重要指标。如本文图2所示,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下,财产收入(完整)同劳 动收入的比值曲线一直在不断地变化。这也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贫困就不会消失,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状态 在不断变化。该曲线还说明:美国1820-2003年的财产收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曲线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类似英文大写的“N”字。
1820-1900年是古典经济学派主导下的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由 于当时实行“放任”资本家阶级“自由”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财产收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相对贫困不断加 剧;而且在1820-1880年间还出现了绝对贫困化。
1929-1973年是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当时在特定条件 下,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适当妥协的政策,所以财产收入(完整)同劳动收入的比值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相对贫困状态有一定缓和。
1973-2003年18是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阶段, 它同1820-1900年的情况虽然有明显差别,但都是于实行“放任”资本家阶级“自由”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财产收入(完整)同 劳动收入的比值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相对贫困不断加剧;而且在1973-1995年间也出现了绝对贫困化。
④,当时,英国撒切尔政府实行的也是“比货 币主义更重要的政策--供给学派经济学”,“许多措施对富人的影响比穷人更有利”。受到不利影响的无数工人甚至认为:“近十五年来 (指1979-1994年,笔者注),工会奋斗了200年的成果荡然无存”。.. “起缓冲作用的各种“垫子”每月都越撤越少。在要素市场,自由运做的市场力量让人越来越难以承受”( 杰夫里.怀特海德著 《经济学》 197页)..。
(2),利润、激励与效率
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一个派别)主张:激励富者可以增加储蓄,进而增加投资、 增加供给和繁荣经济。但新自由主义的实际激励效果究竟如何?
①,从投资情况看:美国在1982-1995年的投资增长率仅有3.17%, 还低于1950-1973年间为3.67%。
在1950-1973年间 资金利润率在下降(根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的404页:美国制造业公司税后资产净值利润率1950年为15.4%, 1960年为9.2%, 1965年为13%, 1970年为9.3%, 1973年为12.8%),但投资增长率却在提高:1950-1960 年间为2.4%,在1960-1973年间为4.65%,其中1970-1973年间更达7.66%。而1973-1995年间资金 利润率在上升(根据萨缪尔森《经济学》17版图14-7表明:美国非金融性公司资本税后收益率经70年代下降后1980-1996 年几乎翻了一番),但投资增长率并没有相应提高,还低于1950-1973年。在开始阶段,被激励起的“过度”投资 (1982-1988年为3.98%)并没有都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使潜在GDP大于实际GDP(所以本文称为“过度”投资);到 1988-1992年,由于潜在GDP已大于实际GDP,再激励也调动不起投资的兴趣,所以1988-1992年投资还变为负增长 (-0.45%)。
②,从实际经济增长看:美国1982-2007年GDP增长率仅为3.2%, 其中1982-1995年为3.27%;也低于1933-1973年间的GDP增长率为4.53%,若去掉二战需求拉动因 素,取1950-1973年GDP增长率仍为3.71%。即使再去掉净出口的影响,1982-1995年的增长率为3.37% 也低于1947-1973年的增长率3.88%19。
难怪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评论说:“经济学家普遍发 现,供给学派的许多观点都未得到80年代的经济现实的支持。..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终于成了一种近乎反面的教材”(摘自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7版580页)。1993年克林顿当选美国总 统,2001年小布什入主白宫,美国政策也随之反复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新自由主义依然有很大影响,致使本世纪初发生互联 网泡沫破灭,2008年更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当时,英国撒切尔政府也是实行“供给学派经济学”,也是要为资本家阶级松绑, 让要素市场“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或市场力量”,实施私有化,..等等。“工业经过十年重组、资助削减、私有化、合并和关闭之后,就 业和工业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感觉依然强烈。工业现在更加脆弱;问题是病人过于虚弱而不能康复”( 杰夫里.怀特海德著 《经济学》401、403、412页)。实行“取消外汇管制,结果,国内资本大量外流,大大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来源同前404 页)..。
为什么1982-1995年的效率还低于1950-1973年?
(3)探讨效率相对降低的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同过去的封建制度相比较是很有效率的,据 麦迪森的计算:世界人均GDP增长率:1000-1820年间仅有0.05%(即经过820年,1820年仅为1000年的1.53 倍),而1820-1998年间已达1.21%,相当于1000-1820年间的24倍(即经过178年,1998年人均 GDP为1820年的8.6倍)。美国人均GDP增长率:1700-1820年间仅有0.73%,1820-1998年间已达 1.74%,相当于1700-1820年间的2.4倍(即经过178年,1998年人均GDP为1820年的21.7倍)26。
但是若考察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它又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市场失灵”,还存在 着阻碍效率的严重弊端。回顾资本主义史,就是一部危机不断的历史,严重危机近百年来就发生了三次(1929年大危机,70年代滞 账,2008年金融危机),小危机仅在1950-1973年间就发生了五次;回顾资本主义史,更是一部污染环境贻害子孙的历史..。
一般说,让资本家阶级得到更多利润,给予资 本家阶级更多激励,会有可能变激励为效率;但是激励不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因素,激励不一定都会转为效率。效率既决定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 济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决定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对立统一关系;或者说效率既同微观的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等有关,更同 宏观经济的供需矛盾等有关。
①,从宏观上考察,即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中考察,在1982-2003年,由于新自由主义“放任”资本家阶级“自由”地压低工资增长,使需求增长乏力;而实际经济增长决定于有效需求,实际GDP小于潜在GDP,经济复 苏缓慢(如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2版图24-2所示)。而在1950-1973年,劳动收入得到一定增长,有效需求相应增加,随之实际GDP与潜在GDP大 体一致,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经济增长被西方经济学家赞为“黄金时期”20。
②,从微观上考察(如不考虑低激励和零激励情况,也不考虑奇高的激励情况21;只 讨论介于低激励和奇高激励中间的一般情况):
一般说,在行业、地区和企业间保持一定的收益差别,厂商增加收益时受到激励, 将推动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激励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收益的增加可能带来激励的被“增 强”,但其最终结果并不一定都能带来效率的按比例的提高。
1982-2003年由于实行新自由主义,资本家阶级被激励,本应大有作为; 但正如前述,因“舞台”限制,“演员”的努力和才华依然难于发挥。
1950-1973年,实行凯恩斯主义,资本家阶级得到的收益(指财产收入增 长)低于1982-2003年,但资本家阶级得到的收益已在适当的收益范围之内,资本家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激励,再加上其它条件,激 励也就可能较好的转为效率。
由此可见:
第一,新自由主义强调给资本家阶级松绑,“放任”资本家阶级“自由”地追求利 润最大化,结果压低劳动收入,也压低了效率。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既没有带来公平,也没有带来效率。
在1973-2003年间,一方面由于滞胀,使人均劳动收入从1973年起连 续下降了9年。另一方面,由于新自由主义使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的比值不断升高,又使经济复苏缓慢,结果使人均劳动收入增长缓慢,直 至1996年才稍高于1973年,使人均劳动收入低于1973年的时间长达22年。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既带来了相对贫困化,也带来 了绝对贫困化。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新自 由主义支持极少数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家的贪婪欲望,疯狂投机,最后泡沫破裂,不仅坑害了美国,更坑害了全世界。
第二,新自由主义的失败,让我们更加注意到1950-1973年间的经济发 展,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收入差别有些缓和。当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既不可能实现公平,也不可能出现高效率。但 是,1950-1973年毕竟是“矮子”中的“高者”,毕竟是实现了比1973-2003年较为公平和较为有效率的发展。这 种情况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比较的。
4),美国1973-1995年 阶段再次出现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原因
(1),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是再次出现绝 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曾指出:“利润和工资的提高或降低只 是表示资本家和工人分享一个工作日的产品的比例”27,当国民收入一定时资本家阶级要增加利润必然要压低工 资。马克思说“资产阶级运动得以在其中进行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是一致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 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 西方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说过,“个人占有资本并能 从中获取利润,是资本主义的实质之所在”。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是如此,在现代资本主义阶段依然如此。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总统推行新自由主义,为 资本家阶级松绑,说到底就是“放任”资本家阶级更“自由”地实现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结果使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再次出现。历 史就这样一而再地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也是再次出现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根本原因。
(2),政府及政府实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 策是再次出现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重要原因
回顾美国近二百年的历史,其主导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的经济理论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又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古典主义(或称为新自由主义);是什么力量在直接推动这种转变?是罗 斯福政府及其实行的“新政”开启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状态的变化趋势也改变了方向;后 来又是里根政府及其推行的里根主义发动了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变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涉,为资本家阶级松绑,结果使绝对贫困 化和相对贫困化再现美国。
美国政府的政策变化过程再次表明:美国政府 和资本家阶级已经组成了高度紧密的强势联盟,美国政府及其政策是美国再次出现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重要原因,美国政府的政策走向 主要决定于国内和国际间的力量对比,其目的始终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再次出现绝对贫困 化和相对贫困化有重要影响。
在这个期间,原社会主义阵营的种种内部矛盾日益显露,中 国发生十年“文化大革命”,柏林墙倒塌,原苏联解体。
后来又发生“颜色革命”和北约东扩。
随着日、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复兴,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加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矛盾日益发展,在 中东争夺石油控制权的斗争加剧,连续的中东战争和伊朗革命,出现两次石油危机。
发生“9.11事件”,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 和伊拉克战争等。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一 书发表,他说:冷战的结束..作为一种历史的终结:“它意味着人类意识形态演变的终点和西方自由民主作为人类政府最终形式的普遍 化”。最近法里德.扎卡里亚还说:“随着社会主义受到质疑,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只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也只剩下唯一可行的经济 模式---资本主义。如今,..即使在这场衰退期间,也几乎没有任何要求重返社会主义或抛弃当前政治经济框架的竞选呼吁获 胜。相反,中右翼党派在最近整个西方的选举中势头大好..”(摘自2009年12月15日《参考消息》)。
但BBC在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在27个国家中,已 有近1/4(23%)的受访者认为,自由市场存在致命缺陷。其中在法国占43%,在巴西占35%”;也“仍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由 市场资本主义运行良好”(源于2009年11月19日《参考消息》)。最近弗朗西斯.福山也不得不承认:“..自由的民主 是不是一种完美的制度或者说资本主义是否毫无问题。毕竟我们因为市场调节严重失控而陷入了这场全球大衰退”。他又说,“今天我们正在 经历一种民主的衰退。..现在一些地方的潮水退却了” (摘自2009年12月《参考消息》:德国《世界报》访谈)。
这段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 本主义制度的贫困就不会消失,但资本主义制度的贫困状态会不断变化;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阴云将继续在地 球上飘荡,在一些国家的一些特定时期,只要有合适的“气候”,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阴云,仍会重新向人民发难。这是不 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的重要内容。
美国这段历史还告诉我们:分配关系决定于生产关系。贫 困趋势的变化,决定于有关各方的力量(经济的和政治的,国内的和国际的多方面力量)及其相互间的较量;而这种较量又往往集中体现于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展开与演变。所以,在分析贫困状态的变化趋势时,既要重视观察政府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又 要重视考察经济基础对政府及其政策的决定作用;既要重视国内内因,也要重视国际外因的影响。
5),经济全球化与贫困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 有效配置资源和推动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是现阶段世界经济中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垄断性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 的推动力量。垄断性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掠取更多的垄断利润。所以从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角度考察,当 前又是国际垄断资本通过经济全球化大肆掠夺世界和进一步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新时期。垄断性跨国公司按照国际垄断资本自已制定的规则,依 仗其强大的资金与技术垄断地位,从全世界掠取巨额垄断利润22。
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有 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了机遇、也付出了代价,甚至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进入到新兴国家的行列;但多数发展中国家依然贫困,或者更加贫 困。世界银行的《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尽管“全球的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全球进 步带来的利益分配是极不公平。20个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20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37倍—--在过去的40年中差距扩大了一 倍”。
在美国和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垄断资本之间,既 有相互协调也有激烈争夺。在这场争夺中,美国同样依仗其强势地位获取垄断利益中的特殊利益2324。
美国国际垄断资本为了利润最大化,一方面把资本移向国 外,把部分生产也移向国外;一方面又拿别人的“蛋糕”安抚美国人民25。他们甚至不顾风险搞借贷消费和借贷购 房,制造虚假繁荣;再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把风险转给世界。最后危机爆发,不仅害了美国人民,更坑害了全世界。
国际垄断资本就是这样力图通过经济全球化,构 筑一个新的世界性的经济网络,掠夺全世界。法国的米歇尔.博德在其《资本主义史,1500-1980》(291页)一书中曾说:“人们必须坚 信:..帝国主义制度就是一种等级统治的体系,在经济、金融、技术、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控制方面,以及在生活方式和传布信息方面,都 是以美国居于支配的帝国主义”。“这一体系还包括居于辅助地位的帝国主义..这些国家是受到威胁的强国。.. 这一体系之内还有“支援国家”,..这一体系最后则为数量最多的“受支配国家””。这是一个“榨取价值”的体系。“榨取价值”的一项 重要表现,即““变形的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人工成本费用之间的极端悬殊”。 各类国家的月工资:“美国为500美元(1972年);支援国家,如巴西为87美元(1970年);受支配国家,如菲律宾仅为38美 元(1971年)”。各类国家的人均GDP同样差别极大,在1977年“美国为8520美元;居于辅助地位的帝国主义国家,如 法国为7290美元;支援国家,如巴西为1360美元;受支配国家,如泰国仅为420美元”26。即美国人均 GDP为受支配国家泰国的20倍。又据世界银行的《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2002年美国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 35060美元,法国为26180美元,日本为26070美元,巴西为7250美元,塞拉利昂只有490美元。即美国人均收入已高达 塞拉利昂的71.6倍。各国的人均GDP差别,是同各国间的技术差距(主要是生产率差距)有关,但是也同国际垄断资本的掠夺有关。因 为跨国公司总是把别人理应得到的一部分工资和利润也强行转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帐上。
再从世界范围来观察收入差距的状况:本文提 出的从总体上描述资本主义世界贫富差距全景的世界基尼系数,2000年高达0.8(如表16和表17所述),高 于同年一切国家和地区组的的基尼系数(西欧8国为32,东亚与太平洋7国为44,南亚3国为33,拉丁美洲 6国为55,撒哈拉以南非洲11国为65)。它清楚地表明:世界总体的收入分配是极端的不公平,或者说整个世界的分配不公平状况要 比每个国家和地区组的分配不公平状况严重得多。其次,在1970-2000年间,世界基尼系数呈明显增大趋势(1970年为 0.738,1980年为0.765,1990年为0.7958,2000年为0.7964)。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 组人均居民消费同各国或各类别组或各地区组的占人口20%低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的比值(或简称为美国最高组与他国低组消费比),也是 呈明显增大趋势。如表18所述(它是根据麦迪森的数据—1990年国际元计算得出的),在1970-2000年间,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同美国占人口20%低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的比值,1970年为 8.4,2000年为14.3;而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同占整个人口20%世界低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的 比值分别为82和126倍(若按现价计算分别为295和540倍)。同西欧8国的比值仅分别为11和15倍,同拉丁美洲6 国的比值分别为61和104倍,同撒哈拉以南非洲11国的比值分别为127和329倍,其中同布隆迪的比值更分别达到116和516倍。即 近三十年来整个世界的贫困的状况在日益恶化。
可见,从收入分配角度考察,在资本主义世界 里经济全球化对极少数富豪来说,是一杯美酒,但对各个发展中国家及其人民说来,却是一碗酸甜苦辣的汤。要完整的观察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贫困化问题,仅仅观察各个国家内部的收入差别和贫困的变化状况是不够的;还必须观察受国际垄断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下,整 个世界以及各个国家间的收入差别和贫困的变化状况。
历史经验已经表明:这种由个别国家的国际垄 断资本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必须由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所代替。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 家的崛起,形势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要使经济全球化真正沿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历史经验还表明:由资本主义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不 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现在看来,这种现象不是偶然出现的特例,而是值得注意的规律。
表16各国2000年基尼 系数及各收入组的人均消费(当年价)
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 占20%人口低收入组人均消费 占20%人口中下收入组人均消费 占20%人口中等收入组人均消费 占20%人口中上收入组人均消费 占20%人口高收入组人均消费 占10%人口最高收入组人均消费
美    国       42     5110    11642    18412    27091    56304    73080
日    本       25    11386    15254    18906    23632    38349    46620
德    国       28     5625     9066    11779    15286    24418    29249
英    国       37     4722     8825    12386    17418    34063    44127
法    国       33     4332     7580    10348    13717    24185    30202
芬    兰       27     5742     8433    10467    13218    21951    27035
韩    国       29     2228     3836     5077     6516    10578    12694
马来西亚       41      362     1455     1060     1669     4463     6302
泰    国       43      367      572      813     1258     3009     4069
印    尼       34      206      292      377      514     1061     1396
中    国       40      107      195      310      519      922     1098
俄 罗  斯       45      192      373      553      797     2013     2826
波    兰       35      954     1541     2116     2900     5552     7159
匈牙利       27     1362     1993     2523     3211     5232     6365
墨 西  哥       54      614     1426     2317     3763    11704    17071
巴    西       58      259      638     1124     1956     6831    10138
委内瑞拉       49      472     1321     2154     3396     8395    11414
埃    及       34      484      681      867     1148     2454     3320
印    度       33      131      181      235      312      637      838
巴基斯坦       33      151      214      273      353      726      978
孟加拉       32      126      174      222      296      576      745
南    非       56      294      529      840     1511     5223     7506
肯尼亚       42       84      137      200      291      687      949
世界总计       80      135      247      454     1085    15383    24368
高收入国       39     4951     9816    13751    21001    39754    51123
中低收国       61      117      208      333      620     2589     4145
西欧8国       32     4450     7577    10389    14392    25038    28008
拉美6国       55      378      828     1571     2979     8939    11330
撒南非洲       65       44       79      133      270     1240     2000
当年价iha=12 2000年20100323
西欧8国:指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 西班牙、芬兰和爱尔兰。
拉美6国:指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和智利。
撒南非洲:指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 亚、乌干达、科特迪瓦、布隆迪、莱索托、莫桑比克和塞内加尔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表16续2000年世界和 各个地区组等GDP占总GDP比与人口占总人口比
20100323 国家数 国内生产总值 占GDP总额比 GDP总额 人口数 占总人口比 总人口
世界总计       39   272456     0.87   313369   487537     0.81   605400
高收入国       14   227543    *0.92   247722    79147    *0.88    90300
西欧8国        8    67946     0.22   313369    32287     0.05   605400
中低收国       40    55395    *0.84    65677   431463    *0.84   515200
东亚7国        7    58310     0.19   313369    54817     0.09   605400
拉美6国        6    17273     0.06   313369    38709     0.06   605400
撒南非洲       11     2181    *0.98     2222    37209    *0.56    65900
转制4国        4     4862     0.02   313369    24382     0.04   605400
erinc00_, 20100323
表17各国1970-2000年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6抛 基尼系数70年 基尼系数80年 基尼系数90年 基尼系数2000年 人均GDP2000
世界总计    73.84    76.49    79.58    79.64 5588.41
美    国    34.55    36.01    38.66    42.50 34940.15
西欧8国    36.63    34.25    33.78    32.45 21044.51
德    国    31.37    31.94    33.35    28.15 22789.21
英    国    34.14    34.14    39.85    37.28 23679.28
法    国    39.48    34.36    35.93    32.55 21976.57
芬    兰    32.07    32.07    25.49    26.62 23455.60
日    本    19.33    20.28    24.74    24.74 38161.90
韩    国    38.29    38.29    34.07    29.17 9670.05
泰    国    43.16    43.16    43.37    42.75 2012.19
印度尼西亚    43.85    31.81    31.52    33.99   728.54
中    国    29.30    32.33    34.23    40.18   852.70
欧转制4国    32.95    31.57    34.03    50.31 1994.06
俄 罗  斯    30.86    30.86    30.86    44.88 1719.85
波    兰    27.00    25.41    27.00    34.66 4080.21
匈牙利    28.97    23.22    27.62    26.69 4550.90
拉美6国    54.66    52.04    55.06    55.47 4462.27
墨 西  哥    53.17    53.17    49.81    53.84 5864.04
巴    西    61.80    58.04    62.35    58.35 3494.51
委内瑞拉    50.27    44.81    46.39    49.00 4985.52
埃    及    40.99   40.99    31.82    33.91 1542.67
印    度    41.40    36.79    31.79    32.92   449.84
孟加拉    39.59    29.27    28.06    31.55   359.40
撒哈南非洲    58.62    58.71    65.83    64.87   586.28
南    非    57.68    57.68    57.68    55.99 2941.59
肯尼亚    56.32    56.22    56.22    42.06   345.63
科特迪瓦    56.63    56.63    36.64    44.35   587.13
欧转制4国:指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匈牙利。
表18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组 人均消费同各国占人口20%低收入组人均消费比
(1990年国际元,麦迪森)
基尼系数6抛 最高组/低组消费比70年 最高组/低组消费比80年 最高组/低组消费比90年 最高组/低组消费比00年 人均GDP2000年
世界总计    81.62    85.86   120.43   127.85 6413.21
高收入国     9.24     9.50    10.96    13.34 22834.35
中低收国    86.94    91.94   129.13   146.14 3333.96
美    国_1     8.42     9.40    10.93    14.30 28208.02
日    本_7     7.29     6.36     7.20     9.40 21040.83
西欧8国    10.70    11.09    13.25    14.54 19102.26
爱 尔  兰_4    13.46    15.93    19.37    15.38 22056.99
法    国_8    11.65    10.32    13.45    14.27 20982.09
芬    兰_9    12.00    13.44     9.15    11.94 20186.49
英    国_10    11.10    12.98    17.19    14.98 19745.33
德    国_12     9.25    10.54    13.58    12.85 18595.82
东亚太平洋    81.05    87.69   121.20   126.18 3732.15
韩    国_15    51.33    38.49    20.15    17.86 14337.37
马来西亚_24    97.55    68.98    66.70    85.30 7372.28
泰    国_28    64.70    62.17    51.13    49.71 6504.96
中    国_38    79.09    91.20   127.76   137.67 3416.29
印尼_40    95.73    68.36    68.80    65.07 3210.26
欧转制4国    19.01    23.30    30.55    88.46 5079.77
匈牙利_25    21.35    14.12    21.05    27.30 7222.16
波    兰_26    17.51    15.56    31.84    34.99 7214.13
俄 罗  斯_31    19.53    22.38    29.06   102.32 5156.91
拉美6国    61.24    49.94    93.37   103.90 6638.34
委内瑞拉_21    24.65    22.47    37.23    76.09 8196.32
墨 西  哥_23    46.56    47.39    46.18    76.22 7393.80
巴    西_30   107.65    71.01   126.99   138.85 5724.10
埃    及_39    89.62    66.79    43.08    58.45 3217.33
南 亚   102.31   112.36   114.17   122.13 1797.59
巴基斯坦_46    65.67    74.64    79.11    88.58 1968.46
印    度_47    96.18   109.16   105.72   107.06 1894.14
孟加拉_55   132.13   122.12   152.94   194.29   869.06
撒哈南非洲   127.23   164.95   257.27   329.17 1324.55
南    非_35    51.61    78.58   107.63   144.18 4095.91
肯尼亚_54   259.29   275.43   366.39   236.38 1027.12
布隆迪_59   115.67   277.93   278.14   515.90   482.23
(序号:efmji00_, 2010 3 25)
最高组/低组消费比, 指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 组人均消费同各国占人口20%低收入组人均消费之比。
西欧8国:指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 西班牙、芬兰和爱尔兰。
东亚与太平洋7国:指韩国、马 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和越南。
拉美6国:指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和智利。
南亚3国:指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撒南非洲:指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 亚、乌干达、科特迪瓦、布隆迪、莱索托、莫桑比克和塞内加尔等撒哈拉以南非洲11国。
欧洲转制4国:指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匈牙 利。
五,几点初步启示(从无产阶级贫困化 看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是为了深化本文正文《关 于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初步观察与思考》中有关收入分配理论的认识;更是为了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1,揭示矛盾,从方向上明确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公平 与效率始终是一对不可蒹得的矛盾。斯蒂格利茨说,“市场经济可能在创造财富方面的生产率和效率都很高,但是它们也可能导致某些人非常 富有,另一些人却在挨饿。...一些缺乏技能、十分平常的人工资就很低---可能低到不能维持生存的地步”(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第2版上册136页)。所以,公平与效率不可蒹得,两极分化和贫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的特征。
根据前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主要是对资 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考察(即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矛盾的考察),资产阶级掠取了最大利润,必然是工人阶级遭受了残酷剥削,所 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公平与效率不可蒹得,必然是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必然产生和存在贫困。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也正是 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问题的基础上,得出了共同富裕必然要代替两极分化和贫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特征。邓小 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8。
再看看西方经济学家宣扬的效率:他们宣扬的效率是指“所 有行业都处于完全竞争均衡时,…市场将会采用最有效的技术和最少量的投入来生产有效的产出组合”。但这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的“理想 状态”下的效率。实际上,他们所指的效率,就是让资本家阶级得到最大利润,并在利润的激励下,努力经营其公司,客观上也会 相对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资产阶级总是把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在第一位,当资产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化生产和社会利益矛盾时,资 产阶级必然是先保私利而牺牲效率。所以在资本主义政府与资本联盟的强力影响下,资本主义的市场必然会出现“市场失灵”,实 际存在的市场必然偏离“理想状态”的市场,甚至出现疯狂投机、严重危机和巨大灾难。正如前述,收益(指利润、薪金等)--激励—效率 是有紧密联系的,而且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联系;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收益的增加可能带来激励的被“增强”,但其最终结果并不一定都能带来 效率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正是从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间的矛盾,并得出社会主义必然 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所以从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制度既不能带来公平,也不是最有效率。邓小平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 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 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63页)。邓 小平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所以本文提出:更有效率和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特征。
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幸福,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 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不能是无目的的为效率而效率;而更有效率又是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 高度发达的经济,就不会最后实现高度的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能在高效率发展经济 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不能在注重社会公平和逐步共同富裕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说明社会主义 的生产关系和它的上层建筑可能还需要再探索和再完善。
2,不断探索,从实践中开辟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节不是讨论关于“怎样走向共同富裕”的可 操作的具体措施,仅仅是依据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的考察,探讨几个有关如何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
1),要加快走向共同富裕,根本途径是依靠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人说是“集中力量办大 事”!但是,第一,修筑万里长城是不是办大事?可见“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独有的优越性;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可 能更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办大事”中显示优越性;那么,中事和小事以及平常事就没有优越性吗?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胜于封建主义制 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客观规 律,实现科学地发展。它解决了社会自发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的崭新社会,人 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还需要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知到比较完全知的认识过程;所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大难点:是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与愿望同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所以,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实现科学地发展。
③,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科学”。坚持按照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马克思 主义。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因 为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所以,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实 现科学地发展。所以具有无比优越性。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又该如何发挥社会 主义制度优越性?
2),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更有效率和共同富裕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又 要始终遵循前述(本文第三节)的认识社会主义的线路和特点,不断的再认识、再探索,从实践中开辟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①,既然更有效率和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特 征,所以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它也是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依据。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务必要牢牢地把 握住它,否则就可能偏离方向。
现代人们完全有能力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对 未来的更有效率和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长期的发展趋势作出有价值的科学展望和认识;而且对近期发展也有可能作出较为具体 的科学预测;但是不仅不可能对未来的长期发展作出详尽的完整而具体的预测,也不可能对近期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百分之百的准确预测。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已经建立起社 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已处于社会主 义的初级阶段,这些都为我国开创更有效率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准备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但是,要进一步认识当前走向共同富裕的具体道路,还 必须继续付出很大的努力;要认识走向共同富裕的全过程的完整而具体的发展情景,还必须依赖于今后长期的不断的再认识和再探索。在 不断的再认识和再探索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不仅要下大力气通过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这些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具体模式的分 析与比较,深入地具体地认识各类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关系的利与弊,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收入分配的矛盾中找到借鉴;还 要下更大力气通过深入地具体地考察与总结本国的各个阶段的成功与不成功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与不成功经验,进而从中得出 关于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要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的 再认识和再探索,回答遇到的新问题,把握住更有效率和共同富裕的结合点,开创有中国特色的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既 不能迷信和不加分析的搬用东方或西方书本上的“理论”,也不能迷信和不加思索的搬用东方或西方的具体经验、方案和“建议”。
②,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要以 发展经济为中心,必须始终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差别和注重社会公平,让绝大多数人民在过程中就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 始终高度重视和不断认识再认识发展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既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急于求成搞绝对平均主义、刮共产风;也不能把发 展与共同富裕割裂开来,分阶段进行。先搞发展不管收入差距扩大与否;将来发展了再解决共同富裕。
③,走向共同富裕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 仅要关注全过程的共同特点,更要特别关注走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不同阶段如何实行不同的分配政策。既要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及时进行调整。譬如自1978年以来,我国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大体可分为两个阶 段:1978-2000年是第一个阶段,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制阶段,实行“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分配方 针。在这个阶段,为了打破绝对平均主义,要“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222页)。当然,在这个转制阶段,也不得不付出必需的转制成本。据我国的基尼系数1978年 为0.298,到2000年上升到0.402,22年共上升了10个点上下27。        2000年前后转入第二个阶段,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方针的执行阶段,也是新的探索阶段。邓小平1992年1月就曾指 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 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 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4页)。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宣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提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等。但是,在这个阶段也付出了很高的“学习成本”, 我国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402,继续上升到2007年的0.456,7年又上升了5.4个点28。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报告还强调指出: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要“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等。
当前,要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和扭转收 入分配差距过大状况,实质是要调整各个群体的利益格局。要做好这项工作,更要深入认识再认识现阶段走向共同富裕的客观规律性,更 需要发挥社会主义优势,依靠人民,动员人民,顾大局稳步推进。
3),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和 科学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①,积极的和科学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是发挥 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特别是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最重要的内容。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是为了资 本家阶级掠取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尽管“看不见的手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全能的”;它在有权势力量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市场规则 扭曲,它必然带来两极分化和贫困,它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市场失灵”,甚至出现危机和灾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缓和劳资 矛盾和平缓经济波动,也使用政府工具;但也仅仅是用来补救市场的不足,其目的依然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现更有效率 和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不是自发的过程,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认识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按照科学规律,引 领社会科学发展。政府29是实现更有效率和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的强有力的工具。所以社会主义必然要求积极地发挥政府的作 用,把发挥政府的作用和发挥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以自觉地引领与组织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受资本家阶级 和官僚们的联盟的掌控,所以不论是制定市场规则,还是在实施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中,政府的作用都是受约束的,有局限性的。
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同资本主义国家政 府的根本差别就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都是为人民谋福利。所以社会主义政府应当具有强大优 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能够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而不受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的左右。所以许多有利于人民的事,资本主义国家政府 办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能够办到。
当然,要满足社会主义要求的政府,必须是高 度民主基础上的政府,必须是有高度的科学的监管的政府,必须是高效率的政府,必须是清廉的政府。
②,社会主义既可能发挥出巨大的优越性,也可能带来风 险,甚至是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当共产党和政府或者党的个别地方组织和地方政府,若不能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 能积极探索和准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认识出现偏差时又不能较快的纠正,有时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还难于较快纠正(马 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前后就用了70年);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带来 损失,直至造成像原苏联解体那样极其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当共产党的一些地方组织或基层组织及其一些领导人,堕落成为贪腐分 子,或者同腐败分子相勾结,构成权资结合的强势联盟,就更可能为走向共同富裕设置严重障碍,为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损失。
图13,中国与美国1995-2050年GDP比较

2000年价格
左:中国GDP
右:美国GDP
图14,中国与美国2000-2150年 人均GDP与人均居民消费比较

右端上线:中国人均GDP
右端二线:美国人均GDP
右端三线:中国人均居民消费
右端下线:美国人均居民消费
图15 中国1964-2006年的吉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反映社会收入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的数值越大,表示越不公平。它等于1 时为极不公平。它是由6个收入组(前4个组各占人口20%,后2个组占10%)的收入份额,用抛物线近似算法计算的。
图16 中国2000-2150年的吉尼系数

2010 2 2制表(No4,ikc=1,ixu=2,iec=t)
表19,中国与美国1995-2150年GDP与人均GDP比较
中国GDP(00价,万亿美元 中国人均GDP(2000价万美元 美国GDP(00价万亿美元 美人均GDP(2000价万美元 美/中GDP比较 美/中人均GDP比较
1995     0.79     0.06     8.01     3.04    10.20    46.95
2000     1.20     0.09     9.84     3.49     8.21    36.95
2004     1.72     0.13    10.72     3.65     6.25    27.66
2020     7.64     0.53    15.41     4.63     2.02     8.74
2040    25.45     1.74    25.00     6.90     0.98     3.97
2050    46.44     3.15    31.85     8.43     0.69     2.68
2090   280.63    18.89    83.21    18.78     0.30     0.99
2100   440.00    29.56   105.79    22.94     0.24     0.78
2150 1587.89   106.13   334.66    62.47     0.21     0.59
2010 2 2制表(No4,ikc=1,ixu=2,iec=t)
表20,中国与美国1995-2150年人均个人收入、人均居民消费及生产率比较
中国人均个人收入 中国人均居民消费 中国生产率 美国人均个人收入 美国人均居民消费 美国生产率
1995   0.0409   0.0287   0.1154   2.6465   0.0000   6.4099
2000   0.0543   0.0437   0.1663   2.8911   2.4079   7.2757
2004   0.0777   0.0527   0.2281   3.0007   2.5675   7.7081
2020   0.3174   0.2285   0.9666   3.8018   3.0414   9.7616
2040   1.0631   0.8080   3.3387   5.6731   4.4818 14.5727
2050   1.9358   1.4712   6.2113   6.9301   5.4748 17.8053
2090 11.8410   9.1176 37.1704 15.4340 12.0385 39.6708
2100 18.6208 14.3380 58.1369 18.8086 14.6707 48.4727
2150 68.9871 53.8099 208.0895 51.2221 38.9288 132.0634
2010 1 31制表(No1,ikc=1,ixu=2,iec=t)
2000价,单位:万美元
表21,中国与美国1980-2150年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及投资率比较
中国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 中国投资率 美国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 美国投资率
1980    65.39    50.91    34.94    80.65    63.07    19.94
1995    57.49    46.05    40.81
2000    68.86    51.33    39.00    83.29    68.91    20.49
2004    54.30    39.83    43.15    86.13    70.33    19.22
2020    59.20    43.20    34.80    81.56    65.76    19.44
2040    64.51    46.51    32.49    80.74    64.94    19.16
2050    64.74    46.74    32.26    80.74    64.94    19.16
2090    67.28    48.28    30.72    79.92    64.12    19.08
2100    67.51    48.51    30.49    79.76    63.96    19.24
2150    70.70    50.70    28.30    78.12    62.32    20.88
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除以GDP(支出法)
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除以GDP(支出法)
投资率:是指资本形成总额除以GDP(支出法)
表22,中国与美国1980-2150年人口、从业人数及劳动参与率比较
中国人口 中国从业人数 劳动参与率 美国人口 美国从业人数 美劳动参与率
1970   8.2992   3.4432   0.0000   2.0488   0.7863   0.3838
1980   9.8705   4.2361   0.4292   2.2774   0.9930   0.4360
1995 12.1121   6.8065   0.5620   2.6304   1.2490   0.4748
2000 12.6743   7.2085   0.5688   2.8155   1.3521   0.4802
2004 12.9988   7.5200   0.5785   2.9366   1.3908   0.4736
2020 14.4423   7.9048   0.5473   3.3314   1.5784   0.4738
2040 14.6488   7.6216   0.5203   3.6226   1.7157   0.4736
2050 14.7532   7.4763   0.5068   3.7777   1.7887   0.4735
2090 14.8598   7.5498   0.5081   4.4318   2.0976   0.4733
2100 14.8866   7.5683   0.5084   4.6123   2.1825   0.4732
2150 14.9612   7.6308   0.5100   5.3575   2.5341   0.4730
本表劳动参与率是指从业人数除以人口。
表23,中国1990-2050年三个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数
农业GDP 二产业GDP 三产业GDP 农业从业人数 二产业从业人数 三产业从业人数
1990     5062     7717     5888    38914    13856    11979
1995    12136    28679    19978    35530    15655    16880
2000    14945    45556    38714   36043    16219    19823
2007    28095   121381   100054    31444    20629    24917
2020    72096   393252   353926    22924    21738    26481
2050   370325 3361415 3389902     6430    31326    37008
2010 2 8制表(No4,ikc=1,ixu=2,iec=t)
单位:亿元,人民币。 万人。
表24,中国1990-2050年 三个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等
产业增加值 / GDP 产业从业人数 / 从业总人数 产业生产率/二产业生产率
农业 二产业 农业 二产业 三产业 农业 三产业
1990   0.2712   0.4134   0.6010   0.2140   0.1850   0.2336   0.8826
1995   0.1996   0.4718   0.5220   0.2300   0.2480   0.1864   0.6461
2000   0.1506   0.4592   0.5000   0.2250   0.2750   0.1476   0.6953
2005   0.1224   0.4768   0.4480   0.2385   0.3135   0.1366   0.6394
2007   0.1126   0.4864   0.4084   0.2679   0.3236   0.1519   0.6824
2020   0.0880   0.4800   0.2900   0.2750   0.3350   0.1739   0.7388
2050   0.0520   0.4720   0.0860   0.4190   0.4950   0.5368   0.8536
2010 2 8制表(No4,ikc=1,ixu=2,iec=t)
表25,美国1950-2006年 三个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等
产业增加值 / GDP 产业从业人数 / 从业总人数 产业生产率/二产业生产率
农业 二产业 农业 二产业 三产业 农业 三产业
1950   0.0700   0.4000   0.1367   0.3527   0.5106   0.4516   0.9152
1960   0.0400   0.3900   0.0819   0.3179   0.6002   0.3982   0.7742
1970   0.0300   0.3500   0.0435   0.3518   0.6047   0.6935   1.0305
1980   0.0300   0.3300   0.0355   0.3076   0.6569   0.7868   0.9080
1990   0.0198   0.2812   0.0286   0.2645   0.7070   0.6519   0.9297
2000   0.0100   0.2345   0.0256   0.2318   0.7426   0.3881   1.0058
2006   0.0095   0.2182   0.0153   0.2077   0.7770   0.5950   0.9460
表26,德国1970-2006年 三个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等
产业增加值 / GDP 产业从业人数 / 从业总人数 产业生产率/二产业生产率
农业 二产业 农业 二产业 三产业 农业 三产业
1970   0.0338   0.4817   0.0864   0.4930   0.4205   0.3997   1.1795
1980   0.0216   0.4072   0.0557   0.4370   0.5073   0.4152   1.2082
1990   0.0156   0.3769   0.0365   0.3995   0.5640   0.4520   1.1420
2000   0.0113   0.2722   0.0270   0.3306   0.6424   0.5105   1.3544
2004   0.0098   0.2415   0.0261   0.3081   0.6658   0.4790   1.4346
2006   0.0077   0.2404   0.0226   0.2957   0.6817   0.4174   1.3567
2010 2 8制表(No4,ikc=1,ixu=2,iec=t)
表27,中国1964-2150年基尼 系数与各收入组收入构成
基尼系数 占人口20%的低收入组 占人口20%的中下收入组 占人口20%的中收入组 占人口20%的中上收入组 占人口20%的高收入组 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组
1964   0.2965   0.0914   0.1235   0.1627   0.2327   0.3897   0.2227
1970   0.2823   0.0944   0.1273   0.1674   0.2318   0.3792   0.2129
1980   0.3234   0.0864   0.1161   0.1560   0.2306   0.4109   0.2464
1985   0.2845   0.0890   0.1267   0.1739   0.2351   0.3754   0.2081
1990   0.3423   0.0708   0.1138   0.1564   0.2501   0.4090   0.2350
1995   0.3930   0.0568   0.0967   0.1485   0.2547   0.4433   0.2625
2000   0.4018   0.0521   0.0949   0.1512   0.2528   0.4490   0.2675
2004   0.4471   0.0447   0.0838   0.1408   0.2413   0.4893   0.3165
2006   0.4520   0.0427   0.0828   0.1428   0.2359   0.4959   0.3204
2010   0.4446   0.0435   0.0844   0.1458   0.2397   0.4866   0.3145
2020   0.3984   0.0532   0.0990   0.1576   0.2398   0.4504   0.2844
2050   0.2931   0.0813   0.1341   0.1752   0.2371   0.3723   0.2290
2100   0.2394   0.1037   0.1403   0.1851   0.2335   0.3374   0.2044
2150   0.2122   0.1139   0.1445   0.1904   0.2337   0.3174   0.1918
2200   0.1871   0.1236   0.1481   0.1954   0.2334   0.2995   0.1801
2010 2 2制表(No4,ikc=1,ixu=2,iec=t)
各收入组:即将人口按收入等级划分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20%人 口。它包括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另外在高收入组中又取占人口10%的 最高收入者的最高收入组
基尼系数:是反映社会收入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的数值越大,表示越不公平。它等于1 时为极不公平。它是由6个收入组(前4个组各占人口20%,后2个组占10%)的收入份额,用抛物线近似算法计算的。
表28,中国城市与乡村1964-2150年基尼 系数及最低与最高收入组人均收入
中国人均收入 城市基尼系数 占城人口10%的最低收入组人均收入 占城人口10%的最高收入组人均收入 乡村基尼系数 占乡人口10%的最低收入组人均收入 占乡人口10%的最高收入组人均收入
1964   0.1359   0.0569   0.1541   0.2257   0.0188   0.0799
1970   0.1359   0.0614   0.1665   0.2257   0.0219   0.0928
1980   0.1560   0.1062   0.2789   0.2301   0.0300   0.1362
1985   0.1590   0.1389   0.3982   0.2557   0.0498   0.2820
1990   0.1741   0.2076   0.6460   0.2829   0.0554   0.3616
1995   0.2021   0.3219   1.2167   0.3242   0.0665   0.6106
2000   0.2432   0.3211   1.6111   0.3407   0.0726   0.7865
2004   0.3218   0.3264   2.8933   0.3486   0.0838   0.8634
2006   0.3292   0.3789   3.3942   0.3534   0.0914   0.9908
2010   0.3249   0.4848   4.3543   0.3548   0.1201   1.3416
2020   0.3057   0.9651   7.5652   0.3296   0.2991   2.7783
2050   0.2713   5.1112 31.5845   0.2863   2.3767 16.3444
2100   0.2324 54.4173 258.5058   0.2415 40.2896 206.2885
2150   0.2061 222.6296 887.0533   0.2129 172.6153 736.8774
2200   0.1818 873.3768 2959.8054   0.1830 717.2686 2546.2339
2010 2 2制表(No4,ikc=1,ixu=2,iec=t)
人均收入,2000年价格,单位:万元人民币。
3,借鉴历史,勾画未来,既长期艰巨更无限美 好!
共同富裕的理想令人向往,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非常艰 巨。当前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人们还不可能仅仅依据过去和现在的知识,现在就详尽的描绘出走向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但是人类一 定会依据自身的实践不断的描绘并最后绘出走向共同富裕的完整画卷。
为了能较为形象的勾画出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大致情景,下面本文列出了一个关于未来的十分粗略的设想(或者也称为粗略的预测方案)。走 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发展经济。没有快速发展的经济的支撑,又强调减少收入差别,只能是搞绝对平均主义。所以在本文列出的方案 中,首先列出了经济发展的展望。即如果未来国内不发生无法预见的重大事件,如果国际上不发生对我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 果也不考虑未来新出现的重大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别重大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可能的发展情景。
为什么美国等老工业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4%以下,美 国在1950-1973年间是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其GDP增长率也仅为3.7% ?为什么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其工业化上升阶段GDP能够实现较快的增长?其重要原因是新兴工业国同老工业国间存 在着技术差距,从而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借鉴历史经验,由于我国同发达国家间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还存在着技术差距,所以 我国未来经济仍可能较快发展,预计在2040年前后我国的GDP总值(2000年价格,不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可能达到美国当时的 水平,预计在2090年前后我国的人均GDP将可能达到美国当时的水平,预计在2100年前后我国的人均收入和人均居民消 费也将可能达到美国当时的水平。本文作出的预测方案,低于西方有关单位提出的预测方案。西方方案中,除了有的方案有“忽 悠”因素外,主要是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策的效果估计不足;由于我国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对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发展史,我国未来的经济将得到更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环境将得到更高效高速的改善,科技将得到更高水平高速度的进步,人 力将得到更高质量高速度的提高和发挥,居民消费将得到更高质量高速度的改善。即在五个方面实现十高协调发展,未来GDP的增长数字可 能小些,但广大人民得到的实惠会更多些。譬如在1995-2004年间我国人均GDP增长率为8.22%,高于同期人均居 民消费增长率6.97%;但在2004-2150年间,人均GDP增长率为4.69%,已低于同期人均居民消费增长率4.86%。关 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分析,请见尾注29。
加快发展经济的过程与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必须结合进 行。借鉴历史经验,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曾出现过经济较快发展和同时基尼系数也有所下降的 情况30,所以我国未来更有可能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进步。如图和表所示:预 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到2150年将可能由2006年的为0.45下降到0.21,即未来14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可能下降24个百分点 (1995-2004年年均上升率为1.44%,2004-2150年年均下降率为-0.51%。即下降速度还低于日本 1963-1970年间的水平,其年均下降率为-2.57%;也低于韩国1976-1993年间的水平,其年均下降率为-1.2%。 其中:①,在2007-2050年间,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一些不合理的分配问题又较为明显,再加上有国外经验可供参考,我 国基尼系数将较快下降。预计将从0.45下降到0.29, 即到2050年我国基尼系数将低于美欧等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近二十几年中曾出现过的低水平(美国1980年为0.374,英国 1979年为0.341,法国1995年为0.325)。44年间的基尼系数下降速度为-0.99%。②,在2050-2100年 间,预计我国基尼系数将从0.29下降到0.24, 即到2100年我国基尼系数将低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近二十几年曾出现过的最低水平(芬兰1991年为0.255,日本1993 年为0.247)。50年间基尼系数的下降速度为-0.4%。③,在2100年之后,我国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人均GDP和生产率 都将达到或超过当时的发达国家,反映分配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也将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过的最低水平;所以更需要积极探索和稳 步前进,基尼系数的预期下降速度也将明显放慢。④,预计到215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将下降到0.21左右,也可能更低些,并 为进一步过渡到建成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140年间里,由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快一些,高收 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慢一些(即2004-2150年间我国占人口20%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为6.44%,占人口10%最高 收入组为5.4%);在2004-2150年间我国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将增长1775倍,其中占乡村人口5%的乡村困难收 入组的人均收入将增长2110倍,同期我国高收入组的人均收入也将增长420倍。虽然我国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慢一些,但 同发达国家的高收入群体相比仍有明显优势。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组人均收入1950-1973年的增长速度仅为1.5%(也是按 可比价计算),在1973-1995年新自由主义盛行时期也仅为2.42%(而同期美国的低收入组为-0.66%)。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预测。由于现在还无法想象 一百多年后的人们将是怎样生产和怎样生活,也无法想象一百多年后的人们将是怎样支配他的“巨额”收入,所以现在作出的关于未来的远期 预测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但是作为一个考察未来的定量的参考坐标系,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中可以较为形象的说明:人 类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将是很长很长的和极其艰巨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会“终结”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引领人民通过社会主义在高效 率发展经济的同时走向共同富裕!让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同资本主义制度一道被历史扔弃吧!
2010年2月9日 于北京
图目录与表目录
图1 美国1820-2003年 的人均劳动收入与人均财产收入(完整)(1980年价格)
图2 美国1820-2003年 的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
图3美国1820-1929年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等 (1980年价格)
图4美国1929-2003年低收入组从业者人均个人收入等 (1980年价格)
图5美国1820-1929年吉尼系数及高低收入 组收入构成的比值
图6美国1929-2003年吉尼系数及高低收入 组收入构成的比值
图7美国1820-1982年 的人均劳动收入与人均财产收入(完整)(1980年价格)
图8美国1820-1982年低收入组等个人收入 占个人收入总和的比值
图9美国1820-1982年 的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比
图10美国1880-1973年 的财产收入与劳动收入增长率
图11美国1820-1982年吉尼系数及高低收 入组收入构成的比值
图12美国1820-1982年低收入组等个人收 入占个人收入总和的比值
图13,中国与美国1995-2050年GDP比较
图14,中国与美国2000-2150年 人均GDP与人均居民消费比较
图15 中国1964-2006年的吉尼系数
图16 中国2000-2150年的吉尼系数
表1,高收入国家(人均GDP高于9266美元)
表2,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在716美元和9265美元之 间)
表3,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低于716美元)
表4,最严重分配不公国家(基尼系数大于等于0.5的国家)
表5,严重分配不公国家(基尼系数大于等于0.4的国家)
表6,分配不公国家(基尼系数大于等于0.35的国 家)
表7,分配不公稍轻的国家(基尼系数小于0.35的国 家)
表8,部分发达国家1960-2000年的基尼系数
表9,部分新兴国家1960-2000年的基尼系数
表10,部分发展中国家1970-2002年的基尼系数
表11,美国1820-2003年 的国民收入、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
表12,美国1820-2003年 的从业者人均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
表13,美国1820-2003年 各年各收入组的收入构成
表14,美国1820-2003年 基尼系数与低收入组人均收入等
表15,美国1820-2003年低收入组等 从业者个人收入(1980年价格)
表16各国2000年基尼系 数及各收入组的人均消费(当年价)
表16续2000年世界和 各个地区组等GDP占总GDP比与人口占总人口比
表17各国1970-2000年 基尼系数
表18美国占人口10%最高收入组 人均消费同各国占人口20%低收入组人均消费比
(1990年国际元,麦迪森)
表19,中国与美国1995-2150年GDP与人均GDP比较
表20,中国与美国1995-2150年人均个人收入、人均居民消费及生产率比较
表21,中国与美国1980-2150年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及投资率比较
表22,中国与美国1980-2150年人口、从业人数及劳动参与率比较
表23,中国1990-2050年三个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数
表24,中国1990-2050年 三个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等
表25,美国1950-2006年 三个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等
表26,德国1970-2006年 三个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等
表27,中国1964-2150年基尼 系数与各收入组收入构成
表28,中国城市与乡村1964-2150年基尼 系数及最低与最高收入组人均收入
表29,中国1980-2150年人口与从业人数(2010年5 月人口模型新实验数据)
标签:无产阶级贫困化
相关文章: »常工: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初步思考
阅读全文(851) /评论 /扔小纸条 /给常工留言 / 文件夹:政治经济
收藏:QQ书签del.icio.us / 订阅:Google抓虾
最新评论

malin142857
2010-05-30 09:34
纯经济学的分析意义不大,有时政治、资源、环境、人口……的因素会起巨大的作用。

keke
2010-05-30 17:01 网址:http://keke2010@sina.com
"拳拳之意,至为感人"
我不懂经济学,但感到作者研究非常深入细致,就是需要这样翔实的工作,祝作者身体健康!
谢谢陶先生推荐!

秋蚕
2010-05-30 22:11 网址:http://wang5204wang@163.com
保存。
评论 /个人网页 /扔小纸条
使用我的歪酷账户评论
* 昵称
网址
* 评论
表情
* 认证码
请输入您看到的数字 (注册登录就不用每次输入讨厌的验证码了)
-
 
分类小组论坛
杂谈 ,娱乐、八卦 ,文学、艺术 ,体育 ,旅游、同城 ,象牙塔 ,情感 ,时尚、生活 ,星座 ,科技
请注意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如威胁到本站生存, 将依法向有关部门报告, 同时本站的相关记录可能成为对您不利的证据.
相关法律法规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