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的花朵,节日不孤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42:05
“六一”前夕直击打工子弟的学习生活
《 人民日报 》( 2010年05月31日   12 版)

放学了,孩子们邀约着在马路上玩耍。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尽管条件艰苦,但来自贵州的二年级小学生潘木生(左),学习得津津有味。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邰行贵,这位来自贵州的三年级学生,正在教室里快乐地抓着美丽的气泡。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编者按:同样的年纪,父母却远在他乡;同样是童年,却已初尝漂泊之苦。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却因为父母外出务工,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有着略显苦涩的名字——留守儿童、打工子弟、“小候鸟”。
临近“六一”,让我们把视线投向这群行走在城市与乡村边缘的孩子。各地的关爱,孩子的笑容,让我们欣慰;但他们身上的那种“不自信”,他们就学条件的简陋,也让我们心疼。社会需要更多关注他们渴望的目光,化解他们内心的忧虑,筑就他们温暖而自信的心灵家园。
柳州“行知学校”
“小候鸟”们的快乐童年
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白沙村,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行知小学”,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候鸟学校。尽管没有明亮的教室,没有宽敞的操场,没有优越的学习环境,但这里的300多名孩子拥有同样强烈的求知欲和刻苦的求学精神,在同一片蓝天下自由翱翔,快乐成长。“六一”前夕,记者特地前往这所学校,捕捉孩子们最真实的表情。
江苏洪泽湖留守儿童
“爱心父母”来了
28日,江苏洪泽湖,“留守儿童之家”。
一大早,“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们早早就来了。爱心爸爸陈玉林不仅带来学习、生活用品,还带着留守儿童王若男参观洪泽湖博物馆。“暑假期间,陈爸爸还要带我去上海看世博会呢,”王若男可兴奋了。
马明艳今年12岁,父母常年在洪泽湖搞螃蟹养殖,每个月最多只能见上一次面。和马明艳结成关爱家庭的是洪泽县水政监察大队的张志斌夫妇,“我现在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妈妈。以前都是我一个人过儿童节,今年和张爸爸一家一起过节,开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江苏省洪泽县水政监察大队留守儿童关爱家庭志愿服务团,与该县湖东小学24名留守儿童结成了关爱家庭,通过家庭聚餐、看电影、逛博物馆等方式,让孩子们享受家庭温暖。
洪泽县有7.2万异地务工人员,留守儿童6500多人,占全县农村中小学生的24%。据悉,全县将征集1万名家庭关爱志愿者,与全县2600多名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建立关爱家庭。同时,将建立100个留守儿童校外活动场所,解决节假日留守儿童管护“真空”问题。
天津打工子弟幼儿园
小天地里童趣多
“六一”前夕,天津刘家房子村,成明幼儿园。
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学拼音,欢声笑语。教室外,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充满童趣。
在天津市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的刘家房子村,成明幼儿园和其他几所幼儿园一样,承载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欢乐童年。这个400平方米的小天地,是121名孩子学习和游乐的场所,其中118名是农民工的孩子。
虽然园里唯一的室外游乐设施只是滑梯,但娃娃们同样拥有城里孩子的天真笑容。在与成明幼儿园临近的爱心幼儿园,40名孩子正认真听课。一名5岁的小男孩说:“这里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虽然这些孩子少了进城务工父母的陪伴,但打工子弟幼儿园给予了他们伙伴相随的快乐。
“我们辛辛苦苦打工,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为了让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成长,让在外干活的农民工们放了心。
一位打工子弟学校校长提醒
他们的自卑,我们的自省
为迎接“六一”,杭州天成教育集团副校长葛华芳这些天有点忙,一边组织孩子们参与节日彩排表演,一边请来杭州市茶叶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表演茶艺。
他之所以煞费苦心,是因为孩子们都是外地来杭的务工子弟,希望让他们在节日里,更好地感知“第二故乡”的关爱。作为全国首家由流入地政府主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天成教育集团仅新塘校区就有来自16个省份的近1000名学生就读。
“我们学校的孩子,80%不缺钱、不缺物,但缺自信。”在葛华芳看来,和城区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很淳朴,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出色,但不自信的问题相当突出。比如,“六一”前夕,学校组织各班到广场上彩排表演,不少孩子踏上红地毯后不敢抬头;再如,学校曾和一所城区小学举行乒乓球联谊赛,天成的孩子越战越怯,最后主动弃权。“这种心态不利于自身成长,更不利于未来融入社会,成为城市与农村的建设者。”
“不是住在城里,上了学,就能成为一个‘城里人’。化解这种不自信,需要了解城市文化,找到共同的话题,然后‘融入’。”葛华芳说,但单靠学校组织活动,作用有限。孩子缺少自信的原因,还与缺少和父母相处时间有关,与“城乡二元化”有关。新塘校区刚刚就“你对暑假的愿望”做过调查,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是:“爸爸妈妈陪我玩一天”。
“孩子十分懂事,但他们对亲情最低限度的渴望实际上是被压抑的。”葛华芳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造成孩子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们无法苛责家长。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为生计奔波。而城市与农村间的那个天花板,始终存在。”
(综合新华社记者和本报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