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研究系列(1):“百度搜藏”的一个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2:32:12
算作序言:著名的音乐非IT人士“共同提高”今天在蚂蚁社区也谈到了“长尾”、“引爆流行”。我其实对“长尾”和“引爆流行”都不甚推崇;尤为怀疑“引爆流行”所谈“口碑传播”的力量。可见,凡是一个理论弄成了“全国皆知的秘密”地步,那基本上是余秋雨老师的水准,谁要是以之指导实践,嘿,谁用谁知道。
不过共同提高在文章中,讲了一个道理,“中国人打心眼里是相信奇迹的,比如诸葛亮给你一个锦囊妙计,你只需要照着做,立刻反败为胜、书大卖、财源滚滚,《引爆流行》显然不是这么一本书,我从中受到的启发是:同志们,一定要相信科学”。我深以为然。为什么呢?因为相信奇迹,相信锦囊妙计,似乎在互联网业界就颇为流行;一些朋友指望一个犀利的Idea,然后就打遍天下无敌手。其实天地下哪里有那么好的好事,天底下最不值钱的就是Idea,这玩意一天我能想几十个,但没用的。一个网站真正的成功,靠对战略的判断、节奏的把握、产品的细节、运营的执行力,以及资金的支持;还有一点点运气。而这些环节,除了最后那么一点点运气,都是需要科学的态度。
有感于此,特别是我以前有一个ID叫“我们爱科学”;作为一个科学fans,我准备写一个对社区研究的系列文章,把国内、外一些常见的、热门的社区梳理一遍;而写作的角度即三点:一,用数字说话;二,如果没有数字,用细节说话;三,都是我的个人观点,你相信也罢,不信也罢,不辩论。
这个系列很可能和我以前的几个博客系列一样,郑重的序言,然后虎头蛇尾,哈哈,反正就这样了,写到哪算哪。
(1):“百度搜藏”的一个细节
上个月,百度发布了他们的网摘产品:百度搜藏(http://cang.baidu.com)。这个产品我试用了一下,感觉很不错,保持了百度产品的一贯的高质量水平,所以就不说优点了,只谈问题。大致有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小问题,还有一个是大问题:
第一个小问题:我们先看下图,当以登录状态使用百度搜藏时,请注意下图红框部分:

这里红框部分的百度收藏logo,其实是一个链接,用户点击可以进入自己的搜藏。这个功能其实非常有用。因为用户如果要访问自己曾经的搜藏,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三种方式就是点击上图的红框部分。
由于搜藏的产品特点,它使得用户最多使用的功能是“添加搜藏”,所以用户会形成条件反射的习惯。因此,相当多用户会采用第3种方式进入“我的搜藏”――虽然这种方式比第2种方式“多”了一步。尤其对于百度,他们当时可能是为了追求功能的精炼,在IE上右键只提供了“添加百度搜藏”,并没有提供右键“进入我的搜藏”;所以更会趋势用户使用第三种方式。
但如第一个图所看出的,当用户真正采取这种方式来试图进入“我的搜藏”时,在pop出的上图窗口中,这个功能又被“藏”了起来,让用户很难发现原来百度搜藏的logo就是这个功能。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小问题:把一个用户可能常用的操作,设计的不容易让用户发现。其实,不妨在pop出的窗口中多加一行链接,“进入我的搜藏”;而把logo处的链接改为永远指向未登录状态的cang.baidu.com
第二个是大问题:在搜藏刚上线的时候,当用户提交“添加到百度搜藏”时,弹出窗口是一个登录窗口――因为百度整个产品线共用一个用户系统,搜藏项目无法记录用户cookies,因此用户每次使用搜藏都必须首先登录(除非不关闭浏览器)。这个问题真的是个大问题,很多用户在这一步会选择放弃搜藏。
我以前在博客网做“博采”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后来我对产品做了一个改进,让用户先添加网摘,再登录。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用户能“看见了一个明确的“结果”――网摘收藏页面”,然后一步步被“套牢”而完成网摘行为。(详见:《网摘的“分享”》)。我这个方法挺管用的,但是也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会让用户隐约感到“受骗”。
也因此,我就一直关注百度搜藏会怎么处理这个产品细节。而他们过了没多久,确实拿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案,下图:

在此图中,百度搜藏的解决方案确实很棒,他们用背景来告诉用户登录之后的状况,吸引用户使用前景的活跃登录窗口。这样即告知了用户更多信息,又尊重了用户。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值得称赞!
总结一下,就网摘登录这个细节,排除自动登录外,就有三种设计思路。第一是中规中矩,先登录,后网摘;第二是我修改的先网摘,再登录;第三就是百度,先显示网摘,然后登录,最后网摘――这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最差的产品思路;而我的方法和百度搜藏的方法,相比第一方案,都是一种更优化的方法,但反映了我和百度搜藏项目组不同的设计理念――我更追求最终结果,百度搜藏更追求用户体验。至少在这个产品细节上,我更实用主义一些。因此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方案――但我自己使用,则更喜欢百度搜藏的方案。
很有趣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