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原:这是对原生态音乐的“比杀”!(中国青年报 2006-8-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7:35
首页->>中国青年报->> 冰点观察
这是对原生态音乐的"比杀"!
2006-08-30
敬原
“央视青歌大赛”新增添的“原生态”演唱比赛,终于在一片争议声中结束了。大赛过后,实在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下面所言,完全有感于“原生态”音乐被纳入到“央视青歌大赛”这一音乐事件。其目的只有一个:为保护我们民族最后的艺术根脉,坚决阻止任何商业性的比赛将纯粹、自然、多样的“原生态”音乐纳入进来。     那既感人又让人内疚的一幕一幕
“比杀”是笔者杜撰的一个词。把某人某事吹捧过头,叫做“捧杀”,而所谓“比杀”,是指由于比赛而被扼杀。
首先,有必要对有心去发掘我们民族被埋没已久的所谓“原生态”音乐的爱好者、志愿者及媒体中部分人士,表示深深的敬意。走出了多少年政治的训导及控制,加之这些年商业的操纵及冲击,终于有人开始注意到中国民族民间魂情音乐艺术的根脉了(即正在讨论中的“原生态”音乐)。
但好心,却没有选择好的方法,其结果也将是好心办坏事。就如同我们挖掘一个千年的古墓,却因没有掌握好保护的手段和措施,而使古墓里的文物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一样。我们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吗?又如同我们发现了一个从未被人类污染的、原始的、天堂般的自然净土,在还没有做好妥善保护和管理的前提下,便匆忙地对外开放,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比赛的那些天,当我们看到那一场场将最朴实、最真诚、最感人、最精彩的中国多个民族、多种唱法、多种表现的民族民间歌者们,放在一个早已被商业化、世俗化的舞台上进行一轮一轮的淘汰比赛时,真是让人愤愤不平、心痛不已。这哪是什么弘扬民族文化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哪是什么传播综合知识或提高文化素质?这纯粹是在玷污着我们文化中那难得的一点点纯洁和那仅存的一点点尊严。
既然专业人士及专家评委们个个声称被这些歌所打动,并口口声声说:“你们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向你们好好地学习……”,甚至让某评委点评时,他却说:“我没什么可说的”(怪了,又是老师,又没什么可说的?),那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坐在观众席上好好地去聆听欣赏,却非要一本正经、惺惺作态地坐在评委席上而不觉得难堪呢?天下哪有“学生”给“老师”当评委的?
我们千万别忘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来自大山、旷野、草原的歌和音乐,绝不是被政治及商业所工具化、娱乐化出来的艺术产品。他们是用了多少代人的心血、苦难和经历所创造、传承并保留下来的中国民族民间魂情音乐之瑰宝。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能随便地就被冠以这个杯、那个杯的名头,为了商业利益,来进行无情的淘汰比赛呢?其后果,真不堪设想。
“我的家里很穷,家里什么都没有,但妈妈却从小教给我唱歌。她说:‘孩子,当你学会这些歌,将来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痛苦,它都会帮你解脱烦恼,这就是妈妈所能给你一生最好的礼物。’从此,我就经常唱着妈妈教给我的歌,在歌中我获得了许多安慰、快乐和幸福。”一个来自偏远山寨的姑娘,含着眼泪道出了这番让人感慨、心碎的话。
“我们虽然比赛落选了,但我们还是非常高兴。因为来这里比赛,就像过了一个节日。”一个来自封闭地区的姑娘,代表着她们的组合,纯朴地表达了她们被淘汰后的感言。是的,如果她们真的是来北京过一个“原生态”音乐节的话,我想她们真的该高兴。可惜……
这就是人们在电视台文艺节目中所听到看到的,既感人又让人内疚的一幕一幕。他们的纯然,显得是那样的无辜、无助。他们哪里知道这个世界的水有多深?哪里知道这比赛后面的一切一切呢?     浮躁年代一息尚存的纯朴音乐
如果说在以往的“央视青歌大赛”各项(即所谓三种唱法)比赛中,台前幕后曾出现过的各种不宜曝光的问题和矛盾被我们看作是双方半斤八两的话,那么这次新增添的所谓“原生态”唱法比赛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争议,必须被视为黑白分明的原则问题。其原则涉及如下三条:
1.所谓“原生态”演唱是可以比的吗?
举例设想一下,如果将各种蔬菜及水果放到一起去比谁最有营养,又如果将燕窝、鱼翅、熊掌、鲍鱼等各种名食放在一起去比哪种最珍贵,再如果将帕瓦罗蒂、萨拉·布莱曼、邓丽君、崔健、迈克尔·杰克逊、猫王等演唱艺术家们放在一个舞台上去比谁唱得最迷人的话,恐怕没人敢断、敢评,因为这简直就是风马牛,荒唐之极、可笑之极。
看着眼前这一个个、一组组的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纯朴善良、真挚用心、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男女歌者们被一轮一轮地品头筛选,不就如同前面所描绘的那一系列荒唐比较吗?到底是这个地区或民族应该战胜那个地区或民族,还是那种表演或唱法应当斗赢这种表演或唱法?这简直就是一场惨不忍睹的文化“比杀”。
要说的只有一句话:“文化艺术的个性化及多样化是不可以比的。”
2.如果一定要比,什么是可比的?应当怎样比?又应当由谁来评?
人们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萝卜只可以和萝卜比,而绝不能去和白菜比。也就是说:“呼麦”可以同“呼麦”去比,“长调”可以同“长调”去赛,尽管这也多少有些无聊,但还算公平。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幕幕残酷的比赛算是什么?公平吗?合理吗?我不敢苟同。
如果非要让这些饱受千百年来的封闭、穷苦和辛劳,只有靠音乐和歌声来慰藉自己的歌者们一比高低的话,谁能更准确地辨别那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声声乐乐呢?最有资格的,恐怕莫过于那些曾用自然生命去教会纯朴孩子们歌唱的世代民族了,即那些最熟悉他们的音乐长者、父母兄弟和乡亲姐妹们。
惟有这些人,才最有资格去为他们所熟悉的歌和音乐打分、评断。因为这些歌和音乐,早已融在他们的血脉之中。而另外一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识其表不闻其里的所谓音乐专家、权威及学者们,真的没有绝对的资格去评断那些用生命、用真心来表白的音乐。
说到所谓呼吸、发声、音准、表演等问题,不是我们随便就能评说的。就如同我们要求一只山野之虎和马戏团的老虎去比看谁走得规矩、跳得规范一样,实在可鄙、可笑。中国那么多少数民族,各有各的音阶特点及音程关系的听觉审美,怎么能非要他们按照我们的所谓技巧或音准关系歌唱,才算是标准的呢?
如果是唱西洋歌剧,那当然要按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来要求。如果是唱汉族小调,也当然要按所谓汉族五声调式来要求(即便是汉族的音乐调式也有很多细微的不同)。但人家唱的是他们自己本民族的歌(有词)和乐(无词),如此要求人家,是不是有点不讲情理呢?
谈到修养,恐怕就更没有多少人有资格去评判他们了。毫不客气地讲,在我们的所谓评委席上,有部分人的灵魂早已完全被现实的名利所污染。他们有资格为那些纯得不能再纯,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歌者们打分、评断吗?他们应当觉得汗颜,应当好好地反思,更应当老老实实地向这些没被污染的民族民间音乐家们好好地学习,而不是不知羞耻地端坐在高高的评委席上指手画脚,甚至把自己都没弄懂的所谓知识一类的东西强加在这些歌者们的头上,以显示“渊博”。
什么是所谓的技巧呢?对技巧可以有这样一个解释和界定,即: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当你从第一次开始做,不间断地做下去,直到第100次时你会发现,这一次的水平与第一次的水平相距甚远,而水平增长的中间过程,就是技巧形成的过程,或者说就是所谓的技巧。
这些歌者的技巧,正是他们一代代、一生生的年年月月、日日时时所练就的一身本事(如“呼麦”、“长调”、“高腔”、“老腔”、“海菜腔”、“花儿”、“侗族大歌”等)。这样的技巧,恐怕够我们学上几辈子的了。难道非要是某些所谓名教授如“克隆”般统一教出来的一种声音,才算掌握了所谓科学的发声技巧了吗?非也!
而什么又是所谓的艺术修养呢?其解释和界定恐怕更简单,那便是:老实真诚、纯朴自然、自尊自爱、不卑不亢、有尊严地做人,而不是苟且下贱、溜须拍马、讨好献媚、装腔作势、拿腔做调、浮夸卖弄、自卑自傲、一脸奴才样子。
看看充斥在当今社会各种舞台及媒体上的那一张张忸怩作态完全失去尊严的面孔,难道非得让这些歌者们去学他们的样子,才算是符合了我们的标准和要求吗?
3.难得保留下来的中国最后一点最干净、最纯粹的音乐,一旦纳入到商业比赛的轨道里,其后果将是怎样?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如果说中国尚存一些有个性、有特点且纯粹、干净的朴实艺术与真诚音乐的话,大概更多地就保存在那些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未被侵扰的偏远山区、山寨、山沟、乡野及草原了。
然而,在我们还没有洗清自己身上所带的污垢时,就将他们纳入到我们商业比赛运作的轨道上来,那他们将很可能同这里一切污七八糟的东西接轨并同流合污。他们会无情地、迅速地丢掉自己原来最好的东西,而去学我们所影响他们的那些不好的东西。现在不就有部分歌者已经在努力地想办法丢掉自己原有的东西,而去学一些所谓的时尚谈吐、时尚方言、时尚动作、时尚表情以及所谓的规范演唱和规范表演了吗?真的到那时,恐怕就再也听不到、看不到曾感动过我们的那些所谓“原生态”音乐了。
商业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要与它发生关系才算是进步呢?回答是:否。     请给原生态音乐留条生路
据“青歌大赛”某当事人所说:“中央电视台搞这个比赛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将我们的“原生态”音乐发掘出来,并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利用央视这样一个有力的宣传工具,为他们多办一些“原生态”音乐节、“原生态”音乐会、“原生态”音乐展示等鼓励他们、保护他们并给他们自信的活动呢?
这样做显然“不合时宜”。因为,电视台得不到高得吓人的收视利益,也满足不了个别极力想借电视出名并捞取好处的评委。当然,央视新开播的音乐频道这两年来确实对民族民间音乐做了一定的传播和介绍。但我们总不能一手拿着红笔,一手拿着黑笔,一边搞建设,一边又搞破坏吧?
这些歌者,在他们的歌声里没有一点做作的表演,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虚情假意,有的只是真诚纯朴、动人心肺。可以说,他们所有的歌和音乐都是用生命传承并保留下来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魂和根脉。
我们只有非常精心地去爱护他们、不伤害他们(我不想看到他们含着眼泪被无情淘汰),才能弥补我们过去对他们的忽视。因此,像这样的比赛,绝对是不合适的、不科学的,更是不可取的。
商业有商业的利益,媒体有媒体的所图,评委有评委的打算,这不难理解。但我们千万不要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旦这个世界真的、善的、美的东西都不存在了,恐怕我们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在此,急切地希望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节目制作人及专家评委们,一定尽快制止对“原生态”音乐毁灭性的商业开发和利用,多去探讨如何保护它们的有效措施,把资金更有目的性地投放到保护的轨道上来。否则,我们无法向后人交代。让我们共同保护好中国的“原生态”音乐吧!
(作者系资深音乐人、乐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