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致命诱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7:40
微博(更为人喜闻乐道的名称是“围脖”)仿佛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将越来越多的声音汇聚在一个场域中。
过去半年来,我认识的几乎每一个门户网站的编辑都向我发出过热情邀请,希望我到他们那里去写微博。他们中还有人在发出邀请之前,甚至已经帮我做好了注册。比较敏感的传统媒体中人,也震撼于微博带来的信息冲击。南方都市报一位评论编辑有一次强烈建议我认真关注它,他是这么对我说的:“现在最热闹的信息场不是报纸,不是电视,甚至也不是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而是它们的微博”。难怪不久前凤凰卫视制作的一个系列娱乐节目中,上海那个“为财而狂”的滑稽明星也花了许多时间专门谈到了它。我依稀记得他好象说,有些人的微博的传播力相当于一个人办了一张都市报。
不过,我对于这个新生事物,一直怀有某种微妙的拒斥心理。这里得先声明一下,我虽然不是跟得上时尚潮流的小青年,但通常面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态度也还不算太老古板。我即使不是中国大规模使用互联网的第一代人,至少也是拥有15年网龄的老网民了;此外,我还是很早就知道并使用博客的作者……因此,我对于微博的抗拒,主要不是因为它的“新”(事实上,它在技术上并不比普通博客更难操作),而在于我担心它会改变我们的表达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曾经听闻好几位朋友和评论作者发出类似的感叹:他们自从写了微博以后,就不再会(或者不再想)写正常的报纸文章了。这是为什么呢?依我看,根源在那140个字的篇幅限制内。
传统上,一个作者——尤其是接受过大学新闻学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训练的作者——向读者传递某一新闻事件或观点时,总是希望将他(她)所要表达的信息比较全面地阐述清楚,这样才不致误导读者或使他们产生模糊不清的反应。但我们想必应该知道,在一条手机短信可以容纳的字数内讲清楚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除非它极其单一和简单,例如“我今天下班不回家吃饭了”之类),几乎是不可能的。
问题在于,手机短信这种功能被开发出来,原本就是供人们传递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信息的。通常情况下,如果信息稍微复杂一点,交流者会立刻放弃短信、改用电话直接交谈。而博客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与报纸一样,就是个供人发表文章的地方,只不过传播的介质改变了而已。文章与日常生活中的手机短信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需要争取读者。沿着这条逻辑,我们就能够得到这样的定义:微博就是那种目的在于吸引读者的手机短信。
正是这,有可能彻底颠覆微博作者的写作与思维方式、微博读者的阅读与思维方式。
如果你想用非常有限的文字篇幅抓住读者的眼球,你就必须简洁、有力、幽默、……当然,我们从小就被所有的老师教导,写文章要简洁、有力、幽默……因为很少有人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一篇絮絮叨叨的“裹脚布”文章,尤其是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在。然而,上述这些要求有一个基本底线,那就是:我们的文章不能极端、片面和过度煽情。实际上,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一生都在这对矛盾和张力之中寻找着最佳平衡。好在传统的书籍也好、报纸也好,甚至互联网也好,虽都对文章篇幅有限制,总体上还算慷慨。
微博却是吝啬的,吝啬到了只给我们140个字。于是,如果你想要为你的微博争取读者,你就不得不放弃“不能极端、片面和过度煽情”这条原则。而你想要争取的读者越多,你就不得不将这个原则放弃得越彻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写作生活的放纵。我还能揣摩得到,在这种放纵过程中,写作者一定会获得许多隐秘的快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吸毒。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些写微博上了瘾的作者朋友们感觉写正常文章再也提不起精神来的根源。
很遗憾,这不是一个属于诗歌的时代。要不然,这样的篇幅限制倒是正好适合短小精悍、意味深长的古体诗。还有朋友建议我把微博当成博客文章的广告牌,即在微博上挂出自己的博客文章的链接向读者作推荐。但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电视上读一篇文章一样,受众迥然不同的心理期待决定了这种广告基本上是无效的。
长此以往,不仅微博作者,微博读者的阅读和思维模式也会随着对微博的沉迷而变得极端、片面和滥情。微博,注定不可能造就出任何严肃理性的思想和丰富细腻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是最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它既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经典写照。关于这一点,大家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当下“微博人气榜”上的明星们都是些什么人,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现在就以一种悲观的态度断言微博一定会粗鄙化我们的思维,荒漠化我们的情感,是不合适的。毕竟对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有一个考察过程。微博究竟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但有一个问题我能肯定地回答:终有一天,我自己也会用上微博的……
写于2010年5月23-24日,发表于2010年5月25日《成都商报》我的个人专栏,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