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校长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2:08
校长要学会研究,并通过研究促进工作,这个过程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改善校长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目前校长最欠缺两种能力:一是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领导能力,二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能力。这两种核心能力的提升必须依托于校长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什么、问题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应该怎么办,以及对解决办法的检验和评价,构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流程。通过写作反思,可以学会有效地思考和研究,改变思维模式,进而改变工作方式。
■校长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研究管理实践,在研究的基础上实践,使自己不仅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研究者。
目前校长最欠缺两种能力:一是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领导能力,二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能力
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阶段,校长所需要提升的核心素质是有一定差异的,校长的角色定位也是不同的。
校长有三个角色: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每一种角色都有相应的职责。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者的角色被过度强化,而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相应,目前校长最欠缺两种能力:一是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领导能力,二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能力。
领导(Leadership)和管理(Manage鄄ment)不同,一般而言,管理指的是把事做正确,而领导指的是做正确的事。管理强调的是执行力,领导强调的是领导力。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意义的问题,要对学校发展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有很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能力。对一个校长而言,做正确的事比把事做正确要重要得多。现在不少校长沉溺于管理事务而忽视或者没有能力对学校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这说明他们缺乏必要的领导能力。“十一五”期间政府和培训机构应该把提升中小学校长的领导力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不少校长还欠缺引领课程改革的能力。从校长的职业发展路径看,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校长,通常首先是因为教学出色,然后才“教而优则仕”。但不少优秀教师成为校长后,往往把精力集中于或者过分忙于管理事务,不再担任教学工作,甚至连听课的时间都没有,渐渐远离了教学工作,远离了学校的核心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管理学界越来越重视校长的教育者角色。在我国,由于新课程改革的缘故,校长成为教育者即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改革领头羊的客观要求更加迫切。实际上,我国的很多中小学校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与他们在成为校长后没有持续关注教学和教学改革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应当做一个教育者。作为教育者,要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学校最核心的业务、教育最核心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到课堂上。如果课堂没发生变化,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发生良性的变化,师生关系没有变得更加民主,所有外在的改革和变化又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国做校长很辛苦,压力非常大,校长可以不去亲自上课,但是应该“常听课,会评课”,这是底线,应该做到“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
在这两种欠缺的能力背后还有什么能力对校长而言是更为急迫、更为重要、更为基本的?
我认为上述两种核心能力的提升必须依托于校长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告诉校长一个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要重要得多。这是校长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其本质是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问题。
思维品质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让校长写论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近年来,各级各类校长培训机构举办了很多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并要求校长做研究、写论文。在这些文字背后,我们可以看出校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看出校长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和工作方式。我们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人的一生要“立德”、“立功”、“立言”,我们的中小学校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立德、立功上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是在“立言”上却存在许多问题。从校长的论文入手,我们可以看到“立言”的状况;立言的质量,也反映出校长“立德”、“立功”的水平。
为什么要让校长写论文?校长写过论文后,这些论文真正使他们的思维受到训练了吗?是否因此改善了校长的思维方式,进而改进了工作方式呢?
校长在培训班上提交的论文各种各样,有经验总结,有工作汇报,有体验、感悟、随想,一些论文也生动可读,但是却显得非常零散;有的论文写得非常空洞、随意。这些论文反映出校长缺乏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也反映出一些校长在管理工作上的非理性、随意性,以及浮躁、浮夸,甚至决策中的武断和专制。由此,我对一些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也产生了疑惑:从校长的论文中我看不出校长学会了如何开展校本研究,既然校长不懂研究,又如何引领教师们开展校本研究?只有校长学会研究,才能引领全体教师学会研究,科学思维,科学工作,求真务实,取得实效。
思维品质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校长在工作实践中会接触到很多问题,那么是不是有了实践,有了问题,校长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就会自然生成?我认为不会。让校长写论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一些名校长的思维方式也存在问题,他们之所以成为名校长,主要依靠的是踏踏实实的工作和经验积累,但是在思维品质和理论素养上尚有欠缺。因此,名校长要度过发展的高原期,唯一的途径就是提升理论素养。
校长只有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成长和发展
在校长的工作和研究中,科学、理性的思维有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问题是什么
成人学习不同于本科生的学习,校长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以问题为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校长论文反映出,校长最大的不足在于发现不了问题,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论文中往往只有好的经验和正面的东西,对问题却遮遮掩掩。
问题不解决,校长个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都无法实现。很多问题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校长只有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成长和发展。因此,校长写文章应该从一个真实、具体的问题开始。
提出的问题就是论文的选题。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这是对问题的初步锁定。
问题到底是什么
校长要对初步锁定的问题予以明确化和具体化。例如,一个校长通过自己的观察、通过中层干部的汇报、通过一些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校长的发言,认识到“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差”是一个严重问题,他就选择了“本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论文选题。但是,自己的观察所看到的、通过中层干部的汇报所得到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本校青年教师的哪些教学素质差?有什么具体表现?
差到什么地步?哪些方面的素质缺失最影响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在教学素养方面就没有优势吗?青年教师在教学素养方面有没有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农村出生的教师与城市出生的有什么素质差异)?如果校长的工作作风是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他就应该对上述问题进行调研,作出回答。这个过程就是问题的具体化和明确化的过程。
问题的具体化和明确化、问题的聚焦,需要校长作扎扎实实的调研,了解学校真正的状况到底是什么。现在的一些校长对自己很自信,常说,“我在学校几十年,对学校有什么问题还不清楚吗?”实际上,校长对自己的学校未必清楚。虽然校长整天都在学校,但是未必了解学生和老师的生存状况。中层干部的汇报未必全面、客观、真实。因此,校长必须调研,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而搞好调研首先就要求校长掌握调研的技巧和方法,保证获得的信息是真实的。校长培训应该教给校长这些调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到底为什么
校长还要学会问“到底为什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一些校长的论文常常这样写:我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直接是解决的措施,在“是什么”和“怎么办”之间没有“为什么”。这非常直接地表现出校长的工作方式缺乏科学性,理性化程度不够。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调研并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也需要调查研究。校长不能主观臆断,主观臆断在思维上是不理性的,在工作中会导致武断和随意。
应该怎么办
校长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设想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和措施。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需要调研,校长不能主观决策。这要求校长更多地征求教师和中层干部的意见。因此,校长的调研要贯穿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三个环节的全过程。
到底怎么样
对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和措施,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在工作中运用提出的新策略、新办法、新措施,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新策略、新办法、新措施,解决了什么老问题?有哪些老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带来了什么新问题?对这些新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问题链。校长的思维和思路决定了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思路,校长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中向前推进。
上述步骤就是科学思维的步骤,也是行动研究的步骤。现在我们常常要求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反思不是随意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反思(即反省思维,reflectivethinking)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地、严肃地、持续不断地深思。反省思维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不是表面的、肤浅的、粗糙的,反思是一种仔细观察、详加分析、充分考察、积极预见的过程。反思的方法就是一种解决经验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一种使人明智地行动的方法。一个思维过程完结后,不但问题解决了,思维者的知识经验也获得了新的内容、新的性质,思维者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用上述步骤对比部分校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就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现在一些校长写的论文并不是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往往是在做表面文章。
从问题是什么、问题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应该怎么办,以及对解决办法的检验和评价,构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流程。这种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始终关注实践和行动中的问题。只有问题解决了,学校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另外,这种思维的过程包括了观察、分析、想象等多种能力的运用,是对校长综合素质的考验。
现代校长应该具有现代精神,校长的现代精神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反思要求校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科学精神的反映;反思要求校长关注师生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尊重民情、了解民意、挖掘民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随意、不武断、不专制,这是民主精神的体现;反思要求遵守思维的规则和程序,而法治精神的本质就是对规则和程序的尊重,它不同于随意性的、情绪化的人治。因此,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在人的思维层面培育校长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对校长进行思维训练有助于培育校长的现代精神。
教师写不写教案,上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样道理,校长写不写“管理教案”,工作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强调校长要写论文,校长写论文有什么用?反思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写作中反思,一是在做事中反思。校长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在反思,但这种反思零散、肤浅、无序。而通过写作反思,则系统、深刻、有序,可以学会有效地思考和研究,能够改变思维模式,进而能够改变工作方式。校长要求教师写教学的教案,其实校长也应该写“管理的教案”。教师写不写教案,上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校长写不写“管理教案”,工作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论文,就是校长对具体工作的理性思考,在写作中反思应该成为校长的一种习惯。
论文的写作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论文应该训练校长的反思能力,反映校长的思维水平。论文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论文的结构应该反映校长反思的过程,反映校长锁定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论文的结构与思维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包括如下几个环节: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研究设计;问题的具体化和明确化;原因分析;问题的解决对策;对策的有效性检验和评价;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这里要特别强调第二个环节中的“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校长在研究问题时,不写别人对此问题是怎么看的、怎么研究的,没有吸取他人的成果和看法,没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也许别人对于校长要解决的这个问题,已经有了非常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校长本人却不知道。
校长写论文时文风要朴实、朴素、简洁。现在部分校长的文风是“高大全”、“假大空”。有的论文全是豪言壮语,像工作报告,但是没有自己的语言和风格,没有一个具体的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文章作者自己都不愿意看;有的论文堆砌大量专业名词,非常晦涩。有的校长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是写“论文”,才是“学术”,才有“理论水平”,这是一种误解。什么是有理论水平?用最简单、最朴素的语言说明了一个复杂的道理,才是最有理论水平。校长用自己的通俗的语言去分析、解决问题,是应该提倡的一种写作方式。
校长写论文要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因为写论文的目的是解决自己学校的问题。例如,一位校长研究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了外国的情况、别的地区的情况、别的学校的情况,唯独没有写自己学校的情况,没有提出、分析和解决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校长论文写作的过程应该与校长的思维过程一致,并且同校长的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否则无法促进自己学校的工作。
校长要学会研究,并通过研究促进工作,这个过程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因此,校长写文章不是负担,不是“硬着头皮要完成的家庭作业”,应该是心向往之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写与做、知与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褚宏启)
《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27日第5版